我最喜歡的兩部英劇,一是Yes Minister/Yes Prime Minister系列,另一個就是1981年版的《故園風雨後》,英文原名Brideshead Revisited,根據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說改編。掐指一算,兩部劇都比我年紀大。
我最早入坑不是看的這一版電視劇,而是2008年Matthew Goode和Ben Whishaw主演的電影。這一版電影給我很奇怪的感覺——我還挺喜歡兩位主演的,也能感受到電影要傳達的那種迷惘而窒息的氛圍,但總覺得還差了些什麼。
略加搜索後我找到了廣受讚譽的電視劇版,以及Jeremy Irons朗讀的有聲書,對比後很容易找到電影版的問題所在:電影因為篇幅限制刪掉了許多情節(但並不致命);致命的是,電影把Charles、Sebastian和Julia改成了一段並行的三角狗血戀。
也許是為了強化戲劇衝突,但2008電影版這種強行電擊的狗血和原著那種「讓美好的事物一邊掙扎一邊枯萎」的基調相去甚遠。即使兩個演員在我看來算是這個年代相對吻合Charles和Sebastian氣質的選角,也無法搶救全片質量。
簡單總結2008電影版是:庸俗化改編。
從1947年,這部小說的改編就提上日程了,作者Evelyn Waugh為改編寫了詳細的計劃和要求。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如願,過了三十年,ITV終於決定將這部小說投入改編,最初製片人選定的是正當紅的Anthony Andrews來演Charles,而讓剛剛嶄露頭角的新人Jeremy Irons來演Sebastian,但兩位演員在研究角色後認為自己更適合另一個人物,於是交換了他們的角色。
Originally, producer Derek Granger asked Anthony Andrews to play the role of Charles Ryder. Andrews, however, felt he was better suited for the part of Sebastian Flyte. Jeremy Irons, Granger's first choice for Sebastian, preferred to play Ryder, so the two actors swapped roles.
製作本劇的是ITV,並不是豆瓣上被許多人標記的BBC(不知道為什麼很多英劇在豆瓣上二話不說就被標一個BBC……)。在為本劇尋找拍攝地時,找到的最佳地點是Castle Howard,城堡是當時BBC主席George Howard持有,他不僅提供城堡給ITV拍攝,還作為技術顧問提供了許多拍攝上的幫助。
製作方幾乎是以復刻的勁頭在拍原著,從服裝到古董車,還有威尼斯等外景地拍攝,也創下了當時英國電視劇製作費的新高。BBC在2010年製作了一期Reunion,請了製作方和主演們講拍攝往事,另外劇和有聲書都有各種周年紀念版,小說和電視劇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回歸到小說和電視劇,情節也許可以很簡單地概括:中產階級出生的牛津學生Charles在學校裡認識了Sebastian,暑假時Sebastian邀請Charles去他家做客,Charles由此見識了他奢侈的貴族一家。Sebastian的父親、母親以不同的出發點和理由試圖說服Charles幫助「拯救」Sebastian,而包括Charles自己對Sebastian的「拯救」,最終都宣告失敗。
第一次看81版電視劇時我是很模糊的,尤其是看到Sebastian Against the World那一集,十分莫名,Sebastian到底在抗爭什麼?可能是成長環境的文化背景差異,我很長時間內對於「宗教禁錮」沒有什麼概念,後來一想,害,這不就和我們的「孝治天下」一個路子嘛!遠一點的宗族,近一點的各種家長自創的「傳統」,思路都是一樣一樣的。想通了這一點,那就是一通百通。
不是很想詳細描述《故園風雨後》裡的種種微妙糾葛,我自己對這個故事的心態變化,就像Charles的這段人生經歷一樣,已經走到了二十年後Charles故地重遊的時期,所有的故事都不想再提,但"I had not forgotten Sebastian, every stone of the house had a memory of him….my lost friend filled my thoughts."
我也不喜歡許多觀眾反覆糾結Charles和Sebastian到底是不是同性戀,他們之間是不是love;還有糾纏到底誰為誰付出更多一些,Charles值不值得Sebastian的愛種種之類。
我覺得把人的情感嚴格區分為親情友情愛情是很無聊又膚淺的。
克制是Charles一生的生存哲學,他用「旁觀者心態」來保護自己,對父親朋友妻子情人都是那樣一副理性臉孔,但在Sebastian的父親將要去世前他爆發了,激烈地阻攔神父的儀式。因為Charles知道,是什麼毀滅了Sebastian,這種痛苦伴隨他一生,終於在此時引爆,又歸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