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臣大吏身居高位且成就非凡,從個人實力來講,可謂人中龍鳳,多少強大的對手倒在了他們腳下,但是,為什麼這些絕頂聰明的「龍鳳」到了晚年反而犯下弱智的錯誤,導致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呢?我們先看幾個例子。
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善學有謀,後投靠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初之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劉伯溫封誠意伯,食祿僅二百四十石,可見朱元璋對李善長是何等的看重),子孫世襲,位極人臣。
洪武七年(1374年),太祖擢升李善長之弟李存義為太僕丞,李存義之子李伸、李佑都為群牧所官。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受胡惟庸案牽連,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時年李善長七十六歲。
晚年的李善長犯了哪些低級錯誤
1、居功自傲,目空皇權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朱元璋以臨安公主下嫁李善長獨子李祺,授駙馬都尉。李家受寵顯赫,一時風光無兩。李祺與公主完婚一個月後,御史大夫汪廣洋、陳寧上疏說:「李善長恃寵自縱,陛下因病幾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來問候。駙馬都尉李祺亦六日不來朝見,召他至殿前,又不認罪,這是對陛下極大的不敬。」李善長因此獲罪,被削年祿一千八百石。
因為朱元璋多疑,他感覺李善長不像以前那樣尊重自己這是其一,其二,古代「禮儀」的象徵意義高於「禮儀」本身,如藩王出行的儀仗規模達到了皇帝的標準,不僅僅是鋪張浪費的問題,而是在挑戰皇權、圖謀篡逆,僅僅因為出去遊玩時多帶了幾個僕人、多騎了幾匹馬,回來就被滿門抄斬了。同樣道理,李善長的失「禮」恰恰有挑戰皇權的嫌疑,另外,如果對李善長不加懲戒,人人效仿,朱元璋這個皇帝還有何威信可言?
從李善長的角度看,我認為他表面上是恃寵而驕,本質上卻是忽視了「禮」背後深層的正治意義。
2、私宅調兵,圖謀難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七十六歲,為建造府宅,想從信國公湯和處借衛士三百人,湯和密告朱元璋,這就是湯和的正治覺悟,所以湯和得以善終。
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已有37年之久,李善長不可能不了解朱元璋的脾氣秉性,另外,洪武四大案中李善長經歷了三大案,分別是「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桓案」,第四案「藍玉案」於李善長死後3年爆發。對朱元璋如此了解又經歷了血雨腥風的三大案,李善長仍不吸取教訓謹小慎微明哲保身,只能說咎由自取了。
3、心懷兩端,大逆不道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連而被發配到邊疆,李善長屢次請求赦免其親戚丁斌等。朱元璋大怒,將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義等過去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於是太祖下令將李存義父子逮捕審訊,他們的供詞牽連到李善長,胡惟庸又派李存義去勸說李善長參與謀反,李善長嘆道:我已經老了,我死之後,你們好自為之。諸多證言顯示,李善長雖是皇親國戚,知道有叛逆陰謀卻不揭發檢舉,而是徘徊觀望,心懷兩端,大逆不道。當時正好有人說將要發生星變,會有災禍發生,佔卜的結果是災禍應當降臨在大臣身上。於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這一點上,就反映出一個合格正治家的老謀深算了,只可惜李善長沒有認清形勢,下錯了賭注,或許李善長真的老了,隨著李善長的衰老,他忘了一件事情,一個鄉下老農,嬉笑怒罵第二天還能下地幹活,而作為一個正治動物,稍不留神,就是人頭落地、萬劫不復。
大明第一內閣「三楊」之首:楊士奇
楊士奇(1366年2月3日-1444年4月2日),本名楊寓,字士奇,號東裡,吉安府泰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澄江鎮)人。明朝初年重臣、學者,未參加過科舉。
楊士奇少年喪父遊學四方,建文帝時受召修撰《明太祖實錄》,因功授翰林院編修。明成祖時任太子侍講,先後歷經五朝,任內閣輔臣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等同心輔政,並稱「三楊」,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後因其子楊稷殺人案而自請致仕,鬱鬱而終。年八十歲。
楊士奇是了不起的,首先,他是五朝元老,歷經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五朝,是「仁宣之治」的主要締造者,其次,他沒有「功名」,未參加科舉考試走中進士進翰林院進而入閣的道路。毫不客氣的說,楊士奇是所有落榜生的楷模。
教子無方,晚節不保
楊士奇遠在京城為官,其子楊稷一直待在老家江西泰和,楊稷仗勢行惡、橫行鄉裡,從朝廷到地方皆畏懼楊士奇的威望和權勢敢怒不敢言。楊士奇對楊稷的溺愛無以復加,對於兒子在外的一切惡行袒護開脫,終於發展到無可挽回之餘地,楊稷在老家竟殺害數十條人命,案發。
皇上命交付給司法單位處理,並且特地頒布聖旨,對楊士奇說:「你的兒子已經違背家訓,幹犯國家紀律,朕不敢有所偏袒,請你以國法自行處理。」楊士奇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將他的兒子論斬。一時,朝堂震動、輿論譁然,楊士奇申請致仕,英宗批准。英宗恐怕楊士奇過於傷心,下詔安慰。楊士奇感恩哭泣,不久憂慮不起。當時,楊士奇一世英名盡毀。
楊士奇是一個正治高手,連當時權傾朝野的宦官王震都欠著楊士奇的一份救命之情,楊本來可以善終且名垂青史,可惜在孩子教育方面出了問題,不但名聲受損,還險些絕後,除了長子楊稷,幸而楊士奇還有一個次子楊道,成化年間,由尚寶丞(從五品)升太常少卿,官居四品。
雍正朝柱國大臣:張廷玉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晚景悽涼,乾隆二十年卒,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晚年昏聵所犯下的錯誤
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張廷玉再次乞求離職養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並御製詩三章賞賜。張廷玉入謝,而見乾隆帝時,上奏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他免冠叩首,請求乾隆帝出一個憑證。乾隆帝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詩云:「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恩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佑廟,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次日,張廷玉具折謝恩,遣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帝謝恩。乾隆帝因張廷玉不親自謝恩頗為惱火,傳旨令他明白回奏。
當時,由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旨還未下達。翌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內廷謝恩。乾隆帝更為不快,認為這是軍機處洩露消息的緣故。切責了汪由敦漏言。於是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削去他的伯爵。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二十日,因受四川學政編修朱筌案牽連驚嚇過度,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死後葬於龍眠山,乾隆帝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張廷玉辦的那三件糊塗事和晚年的李善長有點像。
張廷玉一生謹小慎微,主政期間幾乎沒有犯過錯誤,張廷玉能留全屍不遺害後人,也是得益於這一優點,乾隆借朱筌案查抄張府,發現張廷玉對皇家賞賜之物一一珍藏,家中亦沒有發現一片圖謀不軌的文字,張氏家族這才躲過一劫,
1749年冬,張廷玉接連犯下那三個致命錯誤的時候是77歲,如果有這個年齡段的朋友,請說說是不是到了這個歲數腦力真的跟不上了?
紅頂商人世界首富:胡雪巖
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巖,出生於安徽績溪,13歲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光緒七年(1881年),胡雪巖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銜(三品),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並總辦「四省公庫」。
清光緒八年(1882年),胡雪巖在上海開辦蠶絲廠,耗銀2000萬兩,企圖壟斷絲繭貿易,因歐洲義大利生絲豐收及中法戰爭,市面劇變,引發針對胡雪巖「阜康」錢莊的擠兌風潮。
清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廷諭旨,將胡雪巖革職,並讓左宗棠追剿胡雪巖欠款。
清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即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巖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年62歲。
胡雪巖的垮臺原因諸多
其一,宦海沉浮,紅頂商人免不了要頻繁選邊站隊,這註定了胡失敗的必然。從這一點考慮,胡應儘早從宦海急流勇退或保留一部分實力;
其二,胡雪巖成了左宗棠和李鴻章鬥爭的犧牲品,這也註定了胡雪巖必然失敗,只是早晚的問題;
其三,商業版圖擴張過於激進,這不符合一個「老人」的決策風格;
其四,胡雪巖晚年生活窮奢極欲,據說僅胡雪巖僅家庭開銷每月就達四五萬兩銀子,鹹豐年間,普通老百姓家一個長工一年的工資不過2500文,約合2-3兩銀子,家裡有兩個勞動力一年的收入約5兩銀子,而胡雪巖僅家庭日常開銷僅一個月就達四五萬兩白銀,每年開銷達到了約50萬兩白銀,簡直是奢侈至極,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胡雪巖不得不一次次商業冒險,最終馬失前蹄,胡雪巖商業帝國轟然倒塌。
從古代諸多名臣晚年回饋犯下低級錯誤的情況看,我總結出大人物晚年容易犯錯的幾個原因:
1、居功自傲,恃寵而驕,失去正治嗅覺
這些大人物能打敗一個個強大的對手、一步步攀上拳力的巔峰,除了自身超強的實力,謹小慎微、處處小心、考慮周到的正治嗅覺也功不可沒。
恰恰是功成名就之後,麻痺大意失去了這種「謙卑而敏銳」的嗅覺,作為兩千年歷史的學生,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才是最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更要保持敏銳的正治嗅覺,真正做到,職位越高越謙卑;越是寵愛越是惶恐;給的拳力越大事務匯報的越細,凡此種種,否則晚節不保。前些日子,馬雲在外灘峰會「口無遮攔」,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國加宏觀正策「品頭論足」,直接導致螞蟻金服上市擱淺,後期也引發了國加對網際網路壟斷企業的擔憂,我想,馬雲是犯了這一條。
一個窮人偽裝成富人不難,一個富人高調炫富也不難,真正難的是,有實力極度膨脹的人卻像氧氣罐一樣把自己的野心壓縮在一個小罐子裡。
2、好大喜功,晚年不懂收斂
李善長害怕一旦胡惟庸當權,李氏家族會受到排擠,所以選擇「心懷兩端」、「兩頭下注」,這固然是正確的決策,但也反映出李善長古稀之年眷戀權勢、不思「急流勇退」的心理。
胡雪巖則表現的更加明顯,胡去世時已六十有二,竟然耗銀2000萬兩開辦絲廠,這大抵相當於馬化騰以騰訊市值價格收購特斯拉,這不是一個六十歲的老頭該辦的事。
3、老來昏聵,不守老莊之學
歲數大了體力腦力觀念容易跟不上,尤其古稀之後,這時應調整人生哲學,找好接班人,守老莊之學,過個安享晚年。
4、教子無方,殃及家族
「子不教父之過」,不但古人有之,現在也成了富一代、觀一代、觀二代家族普遍存在的問題,忙於事業而忽視了孩子的教育,都說富不過三代,遇到不務正業的孩子,一代就可能敗光家產,果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創業者們老來無事可以學學朱元璋、朱棣之「好聖孫」的策略,將教育和繼承的重點放在孫子方面,同時做好將來身敗名裂、窮困潦倒的應對方案,如儲留一部分敗家孩子無法找到的家產等等。
總結:
人生是一場奇妙的體驗,有的人壓抑人性、壓抑自己的良知、壓抑自己的欲望終於走上高位功成名就,這是他們應得的;有的人放飛自我活得隨性灑脫縱使一生窮困潦倒也在所不惜;有的人稀裡糊塗的死在戰場上,有的人突如其來的意外身亡;有的人出生就夭折了;有的人在肚子裡剛剛成型就被仁流了。
人生不易,怎麼活是當事人的權利,馬雲非得「老來聊發少年狂」這是他的選擇,只要他無怨無悔就好,但作為大人物,如果想安享晚年、得個善終,建議儘量避免上面四個錯誤。
我們用蘇軾的一首詞結尾吧。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