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有束光 作者: 溜溜j
2018年,黃渤44歲了。距離他第一次參演電影已經過去了18個年頭。
從籍籍無名到有中國人的地方都認識黃渤,其實不過既短又長的10年。這10年裡,他的精湛演技、他的高情商金句、他身上始終縈繞著的人間煙火氣,一直掛在熱搜榜上,長盛不衰。
但每個喜愛黃渤的人都被他「騙」了。他不是只會嘻嘻哈哈逗你笑的喜劇演員,更不是一個天生高情商會說話的人。
而要了解一個真實的黃渤,一定不能錯過這《一齣好戲》。
「困,期待。」
當有束光提出「總結下自己最近的狀態」時,黃渤給了這三個字。
籌備八年,由黃渤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一齣好戲》已經於8月10日上映,但黃渤導演的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
有束光 王倩/攝
在路上,是他給這段時間的另一個註解。
一天飛一個城市,宣傳、採訪、拍攝……忙碌的背後,是黃渤毫無差評的超高人氣,是他初為導演,在電影行業和觀眾心裡投射的巨大期待。
所有人都盼望著能在大熒幕上看黃渤繼續逗樂。但他說:「《一齣好戲》不是一出爆笑喜劇,它是一個寓言故事。」
「我希望每個人看完電影後,不是嘻嘻哈哈就結束了,而是能在他們心裡留下點什麼。」留點什麼,是黃渤在演戲時給每個角色注入的靈魂。
翻看《一齣好戲》的豆瓣影評,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是「野心」。導演黃渤,野心不小。
主角依舊是大家熟悉的黃渤式「小人物」。亂糟糟的頭髮,背一屁股爛帳,只有一輛修都沒法修的小破車。但卻一直夢想有天彩票中獎,從此鹹魚翻身,贏得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醒醒吧!又做夢呢!這次,還真不是夢,只是喜和驚一起從天而降了(劇透到此為止)。
截至目前,《一齣好戲》在豆瓣收穫評分7.4分。對一個新人導演來說,這個成績並不差。
有人看完電影,覺得黃渤變了。其實黃渤沒變,他一直都不止是一個喜劇演員。
沒見過這麼深沉的渤哥吧,來自@黃渤
喜劇,源自對現實荒誕和錯位的展示。
年少時走南闖北的黃渤,從火車上倚行李倒地而睡的農民工,到酒吧裡大把撒錢的土豪,他都碰見過。打小善於為他人考慮的黃渤,總能很快明了對方的喜怒哀樂因何而起。
戲裡的荒誕和錯位,他早已在人生裡演練數十次。這也是他能把無數雖身處底層,卻有著蓬勃生命力的小人物演繹得如此真實的原因所在。
在《極限挑戰》裡,化身快遞小哥的黃渤,毫無違和感。來源豆瓣
一個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小孩,
成了「底層小人物」的代名詞
曾有很多人認為,作為「小人物」代表的黃渤,出身、經歷想必也跟那些小人物大抵相似。其實,差之千裡。
黃渤出生於青島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被家人寄以「考上清華北大」的厚望。但小時候,「學習這事兒給我帶來的根本上全是羞辱。」
模仿家長籤字、遲到罰站,挨打自然是家常便飯。但是愛唱歌跳舞的他,又一直都是同學眼裡「超厲害」的那個人。
小時候的渤哥,是非常可愛了。
儘管黃渤演繹的角色多是個性尖銳的小人物,但真實的他,又柔又韌。
柔,在於他非常懂得換位思考,會盡力讓身邊的每個人覺得舒服。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教給他的為人之道。這樣的舉措在多年後,被觀眾和媒體冠以「高情商」的美名。
媒體將黃渤和葛優作對比,他一番話,既誇了葛優,也沒有貶低自己,讓彼此都舒服。來源網絡
韌,在於他不會死乞白賴的追著目標一條道走到黑。他不會只選擇直線衝刺,偶爾繞彎,兜圈子,都沒關係,只要最終的目標不變。他將這譽為「軟堅持」。
所以,當全家人反對他追求唱歌跳舞時,他沒有生氣。而是晚上偷偷溜去酒吧,直到某一天,他從兜裡掏出足足2000元工資時,月工資只有三四百的父母再在不提任何反對意見。
因為,他的愛好足夠養活自己。
雖然現在大家都說黃渤是「無美貌、無肌肉、無身高」的三無演員。但年輕時的渤哥,八塊腹肌,腰圍一尺九,加上一頭略帶飄逸的長捲髮,還是有點藝術家的氣質。
寫歌,籤約唱片公司,組建樂隊「藍色風沙」,全國走穴演出……年輕的黃渤渾身充滿了幹勁。他曾經戲嘲自己,別人都是偶像派,實力派,而自己是體力派。
自製演出服,背著80斤的大箱子趕火車,到處聯絡酒吧劇團演出,和各色人打交道……那段經歷辛酸而自由。現在想來,他覺得那真是難得的快樂。
來源《易時間》訪談視頻截圖
後來,樂隊解散,黃渤北漂,重新開始酒吧駐唱,騎單車送唱片,轉頭發現唱片被扔進垃圾桶的日子。「這種日子,就像把青春扔進馬桶裡,『譁』的一聲,一天過去了。我的青春就這樣一天天『譁』地衝了過去。」
當同期北漂的戰友楊坤、沙寶亮、樸樹……一個個開始走紅,出唱片,而自己只能住在北京郊區的農民房,每天騎兩個小時自行車跑場唱歌的時候,歌手黃渤越來越慌。
他收起行囊回青島,開工廠,變身黃老闆。有了金錢,才有談論夢想的勇氣。
也許那時候的渤哥,就像這樣,一身西裝革履,腋下夾著個小皮包,見人三分笑,張嘴都是「xx總」。
「一天天就是夾著個皮包到處跑,見這個老闆,那個老闆。吃飯、喝酒,聊鋼材漲價,誰賺錢了。喝多了,司機就把你扛回車裡送回家。第二天早上起來,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兒,在做什麼。」
這樣的情景回想起來像是由他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但在當時,是他的生活。
兩年下來,黃老闆倦了。這樣的生活太沒有意思了。作為一個歌手,這是幹嘛呢?
收拾起「黃老闆」的一切,他又殺回了北京,頭也不回。
黃渤年輕時的唱片封面
這麼一份美好的工作誰又能拒絕呢?
2000年,在好友高虎的推薦下,黃渤接下人生中的第一部戲——《上車,走吧》。
說來好玩,那時的黃渤還有點偶像包袱。特地挑了一張自己身穿透視裝,露出8塊腹肌,處理過後的照片寄給導演。導演嫌棄,「這演員長得太帥。」高虎拍胸脯,「您放心吧,他真人絕對沒這麼帥。」
醜,成了他步入電影行業的敲門磚,真誠,成了他打開自己演戲生涯的唯一武器。從沒演過戲的黃渤,就這樣以一個滿口山東話,灰頭土臉的民工形象闖進了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舞臺。
《上車,走吧》視頻照片,來自豆瓣
今天再提起這段經歷,黃渤依舊覺得不可思議。「頒獎禮的時候,那一回頭,嗬,這邊鞏俐,那邊寧靜、周星馳……」
金雞獎後臺,路遇的明星大腕拍著黃渤的肩膀告訴他,「演的不錯。」儘管多年後,他笑著說人家可能只是一個鼓勵,但那時自己是真當真的。
所以,他去考了北京電影學院。但直到2002年,才以迂迴之姿考上北影的配音系。從此江湖便流傳這樣一句話,「28歲的黃渤和15歲的劉亦菲是同學」。
來自網絡
4年後,《瘋狂的石頭》上映,飾演了無數龍套的黃渤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戲裡的黑皮,是個吊兒郎當,隨時準備給人一錘子的小偷。但在他的演繹下,這個角色變得極具喜感和可愛。
黑皮被堵在下水道了;黑皮一臉得意地甩著自己的外套,喊:「牌子,班尼路」(聽說那年班尼路銷量下降了);黑皮嘴裡塞著麵包,一邊哭一邊被麵包店老闆在高架上追……這些場景,仍在12年後的今天,發揮著令人捧腹大笑的餘威。
《瘋狂的石頭》視頻截圖
年近而立之年的黃渤渾身充滿了想要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和活力,還有怕被時間拋棄的危機感。
在片場,他的戲碼多數是一條過,但他總會跟導演商量,「我再換種方式演給你看。」那時的他恨不得每天帶著十萬個為什麼到片場,又帶著十萬個解決方法去找導演。
儘管小時候用醋澆花,只為驗證花會不會變酸的小子最後挨了一頓打,但在電影的世界裡,他充沛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最自由的釋放。
王迅無法比劃出的「花」,黃渤一秒鐘演繹「拈花輕嗅」,黃磊立馬猜出了答案。來自《極限挑戰》截圖
黃渤的拼,業內有目共睹。
《瘋狂的石頭》裡,他撈起下水道的汙泥就往頭髮上抹。《鬥牛》開拍前,他花幾十天待在牛棚,和牛培養默契。一場從山頂跑下來的戲,他前後磨破了四五十雙鞋。最多一個鏡頭拍了138遍,反覆試驗最好的效果……
最終,《鬥牛》裡「牛二」這個角色助他拿下了第46屆金馬獎影帝的獎項,和張家輝同臺而立。
《鬥牛》劇照,來自豆瓣
也是在那一年,彰顯黃渤「高情商」的金句開始在江湖悄悄流傳。
頒獎禮上,他舉著影帝獎盃說:「剛考上電影學院的時候,有個同學說『黃渤都考上電影學院了,現在這招生標準太鬆了吧。』……有一位長輩知道我要演戲了,跟我說『女怕嫁錯郎,男怕選錯行』。看來我選對了。」
《魯豫有約》上,魯豫問他,「你火了嗎?」他說,「都能坐這跟魯豫聊天了,能不火嗎?」一句話,逗得魯豫樂開了花。
來自《魯豫有約》截圖
之後的黃渤,就像坐上火箭一樣,直往上竄。他的逆襲人生、高情商、演技,成就了無數爆款文章和小視頻。
這個原本出身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小子,成了社會小人物的代名詞。他沒覺得這有什麼不好,眾生平等,沒有誰生來高貴。「我也就是個小人物。」
豆瓣評分9.4的電視劇《生存之民工》裡,他同樣扮演了一個農民工。
所以在黃渤演繹的角色裡,「真實」感極為強烈。
因為從走進片場起,他已經把自己當成了那個角色,以至於和王迅第一次見面,化身「黑皮」的他被當成了真正的流氓。
而《殺生》裡那個狂躁的混世魔王「牛結實」,也確實嚇到了不少人。
《殺生》劇照,來自豆瓣
在電影《無人區》裡,
他是剃了寸頭,
操著一口新疆話,
殺人不眨眼,莽撞的鷹販子。
看到他開車,屏幕外的觀眾
都害怕他會一腳油門撞過來。
《無人區》視頻截圖。黃渤的新疆方言真是說的地道。
《親愛的》裡,
他是一個走失兒童的父親,
隱忍,克制,活在懊悔裡。
樓梯上一場喘不過氣的哭戲,
讓戲外的觀眾都跟著他一起捂緊了胸口。
《親愛的》視頻截圖
而在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裡,
他又飾演了婚姻失敗,
一事無成的失意歌手耿浩。
一段和前妻告別的哭戲,
讓多少人看到了失戀時強忍淚水的自己。
《心花路放》視頻截圖
我不希望在一個沙發裡慢慢陷下去
小人物角色的成功,把黃渤一步步捧上50億影帝的寶座。卻也將他定格,好像黃渤能演的角色,就那樣,都是那樣。
但觀眾並不太在意他演什麼,只要他能繼續逗大家笑就好了。
鸚鵡史航對黃渤的點評,折射出觀眾對黃渤的期待
2013年賀歲檔,黃渤同時有3部電影上映,被媒體譽為「黃渤年」
可黃渤不這麼想。當所有人期待著他再次打破自己的記錄時,他說,他累了。
對他來說,這樣一部接一部拍戲變得沒意思了,密集的拍戲不僅隔絕了他和生活的距離,反覆壓榨他過往的積累,就連他對演戲的熱情也被漸漸消磨。
「去片場開始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忙碌的忙,等於盲目的盲。」
他已經不需要再向別人證明什麼,但他要問自己,我想要什麼?來自《親愛的》豆瓣頁面
黃渤開始主動尋求一些能刺激到自己的新鮮感。
他接下第49屆金馬獎主持人的邀請,又作為第50屆金馬獎的頒獎嘉賓出席。
這並不容易。但他完成的很出色,以一己之力抗住第49屆金馬獎直播現場17分鐘的空檔期。
來源:網絡
又在第50屆金馬獎,和蔡康永的一段對談,被譽為載入史冊的高情商回復。
一向以「說話之道」著稱的蔡康永,在舞臺上像黃渤挑釁地喊話,「這是我家,不是你家。」
臺下的劉德華、張曼玉等一眾藝人瞬間表情嚴肅,氣氛尷尬。黃渤則回以一頓哈哈大笑,機智應對,「其實你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剛才還有匹馬跟你一起。這麼久了,只看到人騎馬,還沒看到馬騎人。」
蔡康永一句話,在場明星都愣住了。來自網絡
他還接下《西遊降魔篇》裡「孫悟空」一角。
前有六小齡童,後有周星馳,黃渤卻演出了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孫悟空,邪氣透過巨大的銀幕滿滿地溢出來。
很多人看到黃渤的孫悟空被嚇了一跳,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下一個狡猾的念頭,下一個暴虐的動作會是什麼,那是一個真正的妖魔,而不是一個被善良化擬人化的孫大聖。
觀眾為這個角色打出了高分的同時,在心裡默默想,也許,孫悟空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來自《西遊降魔篇》視頻截圖
他接演話劇《活著》,因為他判斷,這個角色八成會失敗。
「那一年就是想嘗試點不一樣的,有點不管不顧了,想找點兒失敗感,找點兒刺激。」
但他都完成了。在《易時間》的訪談裡,他說,「說明老天爺對你還不錯嘛。其實你想想,在工作的過程中,你自己還都是蠻努力的。」
《活著》劇照,來自豆瓣
在前人的路上再前進一點點
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2015年,演員黃渤宣布休息,暫停拍戲。好多人都猜他是不是要退休了?其實他是投入到電影《一齣好戲》的創作中。
這幾年,好演員轉型為導演的事情,屢見不鮮。但走到這一步,黃渤絕不只是為了給自己多加一個「導演」的頭銜。
「導演兩個字對我本身的意義不大。重要的是你要幹什麼,你要表達什麼?先把這個想清楚。」
來自《一齣好戲》預告片截圖
儘管常在節目裡戲稱自己是「青年演員」,但黃渤心裡明白,他早就步入了「中年演員」的行列。而作為電影行業的中堅力量,有些責任和擔子是該慢慢挑過來了。
「不想用三年時間做出一個保質期只有兩個月的東西,還是希望能有點意義。哪怕是將來大家某天突然想起,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類型的國產電影,就行了。」
在他眼裡,票房不是不好,但只追求票房,就太沒有意思了。能給電影行業留點什麼,才最重要。所以,《一齣好戲》裡他挑戰了國內少有的「荒島求生」類型。
來自幕後花絮截圖
寫劇本時,
處女座的黃渤成功把
幾個編劇逼到了瘋的邊緣。
為了找到心裡最完美的海灘,
他走過紐西蘭、澳大利亞、泰國、日本,
包括國內海南的整個島都翻遍了。
最後找到一年有400場雨的屋久島。
但有時,拍攝現場的雨還不能夠表現末日的狠,劇組就會人工降水+大風扇吹。
為了讓影片效果更為生動,
他帶著張藝興扮演的小馬
一起啃生魚果腹。
卻先把自己嚇了一跳。
來自幕後花絮截圖
每天晚上收工後,
他的眼睛都熬到通紅,
整個人臉上寫滿了疲憊。
但是,難就對了。因為黃渤就是奔著難去的。
「拿出來三年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我去做一個保險的事,我就覺得確實是沒太有什麼意義。所謂的保險,你拍戲不完了嗎,或者你拍一個純喜劇片不就完了嗎。而且你說要純奔市場去,我花三年、停三年的戲,把三年所有的戲都停了,也少了那麼多作品,也少了那麼多的酬勞,然後我再幹一個事是奔著票房去的,這不擰巴嗎?」
路演階段,每場發布會他還要和主創們一起在舞臺上嘻嘻哈哈,唱歌跳舞。
黃渤的話,還是一如既往的真誠。
就算頂著70億影帝的名號,得過那麼多獎項和讚譽,他始終認為自己和大多數人沒什麼區別,「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同樣的沒後臺,沒顏值,沒捷徑可走。有的只是願意為夢想付出一切,哪怕用最笨的辦法,但求努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的決心和毅力。
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偏偏是黃渤可以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因為他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從不曾脫離這熱騰騰的人間煙火氣。
《極限挑戰》裡,身披塑膠袋,頭裹塑膠袋式頭巾,黃渤依然玩得很嗨,毫無包袱。
未來,也許他會像夢想的那樣,住在一個靠近市場的房子裡,清早拎著菜籃子出門,向每個路過的人熟絡地打一聲招呼。順手掂起眼前的青菜,問一句:「老闆,這菜怎麼賣?」
眉眼間藏滿了輕鬆和快樂。
源自:搖滾客
昨天下午兩點,南京的氣溫就跟上了發條似的一下子飆到了35度往上。
冒著分分鐘變成烤魚乾的風險,滾君我撂起一把遮陽傘就義無反顧的衝到了大太陽底下。
懷著興奮和期待,驅車將近一個小時,我終於等到了它的開場,沒錯,正是這個夏天最令我期待的電影——
《一齣好戲》
作為一個多年的資深粉,從處女作《上車,走吧》到去年的《冰之下》,滾君我幾乎沒錯過任何一部黃渤的電影,這一次迎來處女導演作,實在是期待備至。
所有人都以為這會是一出讓人捧腹開懷的逆天喜劇時,卻沒人想到,喜劇成分只是它一層皮毛。
它真正的內核,遠遠來的更為龐大、有分量的多。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故事,甚至不是一部常見的電影,它更像是一出寓言、一個真理,荒誕而諷刺。
黃渤通過一場世界末日的魔幻之旅,血淋淋地向我們撕開了這個世界的真相:
哪怕世界末日來了,富人還是富人,而屌絲永遠只能是個屌絲!
操控世界的鑰匙,永遠掌握在金錢手裡。
(滾君提示:本文有輕微劇透)
(一)
《一齣好戲》故事背景極為傳統,四個字就能解釋的明明白白——
荒島求生。
但和別的荒島求生不同,黃渤的故事有著一個荒誕的開頭:
世界末日,主人公中了6000萬彩票,而這時,他們被一陣巨浪衝到了一個四面八方都是海的荒島上。
這時候的他們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否存在,逃出去是他們唯一的信仰。
馬進作為島上的一份子,自然也無法逃脫這一點,但和所有人不同的是,他身上背負著一個更為緊迫的負擔——
那張6000萬的巨額彩票,兌獎期限90天。
巨大的驚喜伴隨著巨大的恐懼,窮怕了的馬進太渴望這個鹹魚翻身的機會了。
但隨著日期一天天逼近,馬進的焦慮也一天天放大。
這樣的恐懼,也同樣體現在擁有上億資產的公司老闆張總身上。
因為一個修船的錯誤決定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原本屬於他的權利到了一個耍猴的司機身上。
不甘心又無可奈何,只能以沉默來反擊。
而發生在馬進、張總身上的焦慮,又何嘗不是每一個掙扎在社會中人的焦慮呢?
不論你身處社會底層也好,身價上億也罷,你終是逃不過被命運擺布的恐懼。
就像馬進,好不容易等來一個機會,迎來了黑暗中的一線希望,卻又時時刻刻都可能失去一切。
窮,並不是最可怕的;
貧窮帶來的巨大焦慮,才最蝕骨噬心。
(二)
影片放映至一半,所有人都以為主人公將在最後一秒拿到了這筆從天而降的巨款,迎來大團圓結尾。
很顯然,大家低估了黃渤的野心。
個人英雄主義,並不是他想要宣揚的。
相反,故事進行到三分之二時,馬進都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
馬進的設定是個典型的黃渤式小人物:
底層、挫窮、暗戳戳暗戀著女神,又點兒巨背,一天到晚想著一夜暴富。
這樣的處境,並沒有因為換了一個環境而有任何的改變。
不論島上的主宰者是懂得叢林生存法則的導遊「王」,還是後來用發明撲克牌代替貨幣贏得勝利的張總。
馬進都是團體中最不遭待見的那個。
他嘴犟,不肯服軟,寧可被當做猴子似的倒綁在樹上,也不肯卑躬屈膝的說聲對不起;
他骨頭硬,跪不下來,哪怕快餓死了,也不肯舔著臉低下頭向張總要兩條魚吃;
甚至他還逞強,面對著姍姍的好意,氣在頭上的他出言侮辱,把魚啪的一下甩到水裡,渾然罔顧自己目前的危難處境。
馬進是窮的,現實世界中的他沒錢,島上的他沒魚。但他窮的乾淨利落,坦坦蕩蕩,於人於己都心安理得。
馬進是蠢的,和那些「統治者」身邊阿諛奉承的人物相比,他蠢得沒邊,命都不要了。
但他一身的硬骨頭,人人都得服上幾分。
現實生活中,有著馬進般經歷的人,不多;但馬進這樣的人,不少。
也許他們不過是缺少了一張6000萬的彩票,也許是少了從天而降的那一樹魚,否則在風口上,誰都能起飛。
跨過那一道巨大的鴻溝,成為島上的統治者,成為王。
(三)
荒島上無法生產吃的,誰掌握了食物誰就是統治者;
荒島上沒有錢,誰拿到了撲克牌誰就控制了貨幣;
荒島上沒有電,誰掌握了電誰就能掌握一切。
從會上樹摘果子的司機小王,到手握兩幅撲克牌的張總,再到最後發明了電的馬進和小興。
《一齣好戲》顯然是一出人類的文明進化史。
而這個坐落在不知道哪個大洋的中的荒島,不正是人類社會的縮影麼?
幾千年的人類發展早已告訴我們,能夠掌握著荒島上一切的勝利者,終將是那些手握著資源的人。
無論統治者怎麼變,這個殘酷而真實的社會法則,卻從來沒有變過。
資源,成為了所有人爭奪的目標。
馬進會用從天而降的一樹魚跟其他人換一堆看起來壓根用不著的破爛;
小興能用一臺存著張總女兒唱歌視頻的破手機輕易換到了坐落在市中心的一層辦公樓。
說到底,都是資源的勝利。
所以為了資源,原本身為同事、朋友的人們,才會互扯頭髮,互相毆打,將身為人類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踐踏至腳底。
但他們忽略了,資源是固定的,人性卻琢磨不定。
「王」的統治、張總的出走,以及馬進最後的坐收漁翁之利都不過利用了人性。
誰能掌握人性,便能成為笑到最後的終極贏家。
馬進雖然窮,但深諳人性的弱點。
靠著這一招,他笑到了最後,過上了在現實生活中夢寐以求的成功者的日子。
這個四面都是海的島,成為了馬進的烏託邦。
但烏託邦美歸美,卻終究是個假象。
回到現實世界後馬進,還是一個矮矬窮。
6000萬的彩票早就過期了,他還是一毛錢也沒有;那憑藉著發明電就能統治所有人的日子,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幾個月的荒島生活就像是南柯一夢般,在午後醒來化為一堆虛無的泡沫。
最初以蠻力統治過荒島的司機小王,重新幹回了他的老本行,帶著一大幫遊客回他們落難時的島參觀。
最大的贏家,恐怕還是張總。
他一擲千金,買下了那座荒島將它開發成了旅遊景區,事業走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資產自然又翻了一番。
而原本為他打工的那幫人,如今仍然只能舔著臉為他賣命,哪怕他們見識了荒島上不堪入目、令人作嘔的一切醜態。
故事兜兜轉轉,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
富人還是富人,窮人還是窮人,看似生死一場,其實不過是陀螺打了個轉兒。
而這一趟荒島之旅,又何嘗不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呢?
20%的富人坐擁著高達80%的資源,而剩下的絕大多數,奮鬥至死,也只能分到一絲皮毛。
個別明星的畸高酬勞便是最觸目驚心的一例,一集電視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的平均水平。
網紅行業的興起,更是讓無數人擠破頭往裡頭鑽。掙得多,來錢快,巨大的利益之下產生的是日益扭曲的價值觀。
而諸如此類不合常理的快錢,又何止僅存在娛樂圈一行呢?
王思聰之流酒吧一夜豪擲數百萬,王中磊之女公開場合侮辱他人是農民,金晃晃的外表之下,是與之反差巨大的靈魂。
這些人遍布各行各業,大快朵頤瘋狂斂財,無視道德,卻能逍遙自在,坐擁一切。
失衡、畸形、醜惡、維持金錢的天平稱早已坍塌,目光所見,遍地是狼藉。
電影結尾,除了姍姍得到了她的愛情,剩下的人無一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而那段荒島經歷,不過是上帝為他們撕開的一道赤裸裸的真相,告訴他們:
誰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贏家。
一出荒誕的好戲就此落幕。
諷刺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