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運男籃比賽史上,2004年美國「夢之隊」的潰敗,堪稱是樁叫全球籃球迷大跌眼鏡的事件:雲集NBA當紅球星,自1992年起三屆奧運會二十四戰全勝,「贏少了都算輸」的美國男籃「夢之隊」,竟在雅典奧運會上一潰千裡,從小組賽至淘汰賽譁啦啦輸了三場球,只能憋屈站在第三名領獎臺上。照當時美國報紙的一句著名嘲諷說:「這群球星拿得下百萬千萬美元的大合同,卻掙不著奧運會的五萬美元(奧運冠軍獎金)。」
甚至,對照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起,滿血復活的美國夢之隊,在奧運會世錦賽重新大殺四方,哪怕不派頂級球星也常風光問鼎的牛氣景象。雅典奧運會上那支擁有鄧肯馬布裡詹姆斯韋德安東尼馬布裡的「豪華陣容」,也輸得叫人嘖嘖稱奇。但如果細看當時情況,這場慘敗,其實不奇怪。
首先一個原因:2004年雅典奧運會男籃比賽,是美國之外的歐美籃球列強,實力空前膨脹的時候。
在1992至2000年的三屆奧運會男籃比賽裡,觀眾們看慣了夢之隊砍瓜切菜的表演,男籃比賽的懸念變成了「誰能拿亞軍」或「美國贏多少」。但被連續血虐了多少次的各支強隊,被打爆的同時,也在默默攢勁,外加20世紀末起,NBA的大門向全球敞開,一批批國際球員在NBA賽場上玩命練級,帶著本國男籃實力飆升。
這個警鐘,其實2000年雪梨奧運會時,就已經給美國隊敲響。那屆的「夢之隊」雖說全勝奪冠,但一路卻驚出不少冷汗:他們的場均淨勝分降到了21.62分。半決賽險些被立陶宛絕殺,決賽也被法國纏鬥到最後階段。
四年後的雅典奧運會,「夢之隊」面對的是更升級的對手:立陶宛的陣容配備更加成熟,雅斯科維休斯等人正是最好的年華。踩著美國進決賽的阿根廷,除了擁有NBA國際球員旗幟吉諾比利外,球隊裡的奧託博諾西奧尼德爾菲諾等人,也先後成為NBA一員,當然還有中國球迷無比熟悉的斯科拉。雖然他們總體實力難比「夢之隊」,卻無疑更熟悉夢之隊。這等於是一支準NBA級別的國家隊,擊敗了NBA的夢之隊。
而比起對手的強大與對「夢之隊」的知根知底來,「夢之隊」卻有一個當時眾所周知的老問題:不熟悉國際籃球規則。
國際籃球的規則,比起NBA來,細節方面出入極大,特別是對帶球走步和非法運球吹罰極嚴,對於籃下衝撞的判罰尺度也不同。之前幾屆奧運會上,也常有NBA球星因為不熟規則鬧笑話。但那時「夢之隊」實力獨步天下,不懂點規則,不過是少贏幾分的事兒。到了實力優勢沒那麼明顯的雅典奧運會上,這就不是鬧點笑話的事兒了。
結果,這支八場比賽裡被規則鬧得滿頭霧水的美國隊,也是吃夠了血虧。小組賽惜敗立陶宛一戰,面對立陶宛大殺器薩烏留斯的強突,美國隊還是像打NBA一樣,頻頻用身體對抗來限制對方,然後就被哨子吹到崩潰。半決賽大戰阿根廷,鄧肯開場後就掉入犯規陷阱,全場只打了19分37秒,內線支柱轟然倒塌的美國隊,這才被阿根廷徹底打爆。如此窘態,正如立陶宛後衛雅斯科維休斯所說:「我知道美國人還不懂怎麼打國際籃球。」
那這個毛病,美國隊自己知道嗎?當時也有記者,拿這件事來質問「夢之隊」主帥拉裡·布朗。這位NBA冠軍教練當場一聲怒喝:「我們只有10天的時間,請人教國際規則?不如請人來教我們投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