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又有一條遺憾的消息:電影演員、原北京電影學院教師謝園因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61歲。
這個對年輕觀眾而言有些陌生的名字,卻是內地電影界一個舉足輕重的存在。
37前年他與張藝謀合作抗日戰爭片《一個和八個》時,張藝謀還是個攝影師,三年之後才當上導演拍了《紅高粱》。這部由張軍釗執導的《一個和八個》,也被視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
謝園還是陳凱歌電影《孩子王》的男主角,這是陳凱歌的第二部長片。兩個人1988年帶著影片去坎城電影節參與金棕櫚獎角逐,在海灘邊留下珍貴合影。
那是陳凱歌第一次去到坎城,相比六年之後《霸王別姬》的盛裝熱鬧,那時的兩人,更有初出茅廬的青蔥和不羈。
可以說,演員謝園,切身伴隨著第五代導演的成長。今天,已經成為大導演的昔日夥伴們,都紛紛發了悼詞懷念老友。
在張藝謀與陳凱歌眼裡,謝園都是一個充滿快樂,也會散播快樂的人。這樣一位朋友,的確讓人不舍。
張藝謀與陳凱歌發文
劉曉慶、宋丹丹、李冰冰、左小青、劉亦菲等一眾明星及許多觀眾也在悼念這位戲骨前輩,例舉出的作品不盡相同。被提及最多的是這部1987年的老片——由陳凱歌執導、顧長衛擔任攝影的《孩子王》。
三十多年前,才拍了兩部電影的陳凱歌還很青澀,顧長衛還沒有當上導演,謝園的造型還十分搖滾,《孩子王》的題材還算不上「大膽」。放到今天,男知青村裡支教,卻不按死板的教學大綱和課本教學生,最後被辭退的故事應該是見不到了。
謝園另一個被提及率很高的角色是在《我愛我家》裡客串的農民工寶財哥。從打扮到神態,再到滿嘴方言,的確是很像生活裡的農民工兄弟。
再年輕一點的童鞋們對他的記憶大概是《福星高照豬八戒》裡的託塔李天王。
時間再調近,你可能在張震、倪妮主演的《宸汐緣》裡見過他,就是這位南極仙翁↓↓
在各種電視劇裡客串,是謝園等老前輩這幾年的工作常態。雖說敬業的演員們都堅持「角色無大小」,但這些電視劇確實限制了他們的發揮空間。
提到謝園,蜀黍更想安利的是他和葛優、梁天在八九十年代組成的「喜劇三劍客」↓↓
上一次這張照片走紅,是去年葛優穿著同一件風衣上了春晚
看到這張合照,是不是有種「哦!原來就是他們」的感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大批國產喜劇裡,這三位幾乎是標誌性的存在。
葛優就不必多介紹了,最右的梁天可能對很多年輕觀眾來說是「臉熟名不熟」。提到《我愛我家》裡的賈志新,應該就立刻能對上↓↓
「喜劇三劍客」以及他們所處的國產喜劇時代是很有話題的一個時期。和現在大多數靠造梗博笑點,或者直接把電影拍得像「綜藝合集」的喜劇不同,那個時候的喜劇電影要更加「現實主義」。
同樣聚焦小人物,八九十年代的喜劇更擅長從生活裡挖掘現象,靠辛辣臺詞形成一種反諷式黑色幽默,很多「搞笑梗」也需要意會一下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思。
八十年代的張國立
更可貴的是,那個時候拍普通人也不會形成一種「物化」,即表面上看是想進行關懷,實際上是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在臆想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更嚴重的還會伴隨著醜化。
三十年前的喜劇並非每一部都是精品,但普通人的優缺點都抓得很到位,而且沒有冒犯感。
就如上文提到的謝園飾演的農民工寶財哥,掃蕩式胡吃海塞,而且還腳踩板凳,對「城裡人的生活」評頭論足。但從這個人物身上感受到的不是道德綁架式的「農村人沒素質」,而是切實存在的城鄉生活差距對人的塑造。
接下來我們就從「喜劇三劍客」出發,回顧一下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一些有意思的喜劇老片。
1988年的《頑主》是比較知名和經典的一部。當時還是新人的張國立、葛優、梁天,都憑藉這部電影一舉成名。張國立的角色原定是謝園出演,但因為檔期衝突遺憾錯過。
這部電影的故事架構可以算作是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的前身,《頑主》裡幾個主角開的「3T」公司,宗旨是「替人排憂、替人解難、替人受過」,解決的是委託人的生活麻煩和心理問題。這和《甲方乙方》的「好夢一日遊」業務有著相似核心。
《頑主》中的葛優
後來馮小剛又用這個設定去拍了《私人訂製》,新瓶裝舊酒,但效果已經大不如前——因為臺詞不再「憤怒」,更因為失去了社會觀察的意味。
對於《頑主》來說,觀察的大主題是改革開放十年後的生活劇變,以及當時普通人對個性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三位主演在當時就是典型的「叛逆青年」,不聽父母的話考公務員,也不「正經讀書」,致力於對抗父輩的傳統觀念。
有一幕是他們和一位大學教授吃飯,教授堅持說讀書能解決煩惱,結果張國立說「我們不看書,所以沒有煩惱」。一個堅持嚴肅,一個消解嚴肅,可能是前浪和後浪最大的代溝。
在那個時代,浮躁與迷茫是一種常態。葛優接到的單子是替一個醫生和自己的女友約會。女孩自詡是思想解放的一代人,侃侃而談,實際觀點都浮於表面。
張國立接到的業務是為一個文青實現獲獎的願望。嘴上說淡泊名利,實際也不能免於世俗。
梁天則被一個女人僱去當「老公」,無條件聽她罵人。然而聽到一句「我愛你」之後,女僱主忽然就心軟了。
在物質生活往前走的時候,他們都在精神上缺乏一些東西。而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又沒有誰能給出準確指引。「3T」公司作為玩笑般的存在,正是對「主流指引」缺乏給出的野路子副本。
最後「3T」公司被迫停業整頓,但前來解決問題的人卻排起長隊,這算是對精神關懷的一種呼喚吧。
《頑主》還貢獻了國產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給作家辦假頒獎禮的時候,張國立把所有當時或主流或新潮的東西全搬到舞臺上,於是京劇演員、時裝女模特、扮演民國學生的話劇演員、農民等全部一起走秀。這個荒誕的場面,淋漓盡致體現了當時社會各類新事物產生的激烈碰撞。
再說回演員,雖然謝園沒有能出演男主,但他和葛優、梁天也是在這個時候相識並成為好友。1991年,他們一起演了一部叫《喜劇明星》的電影,編劇是梁天的母親諶容。
故事以梁天飾演的梁子為主角,講述了他如何從一個售貨員成為電影喜劇演員。
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段落有兩個。一是葛優飾演的「明星班老師」搞培訓,幾齣排練的「戲中戲」像是在看小品。
二是梁子到謝園飾演的謝導演劇組裡跑龍套,梁子對角色的認真和過度發揮,很像周星馳的《喜劇之王》。
其實《喜劇之王》的內核與這部電影也是一樣的,都是龍套如何實現主角夢,而且直至最後都沒有一個圓滿結果。這就屬於「路人甲」的現實。
因為志同道合,「喜劇三劍客」合夥開了一家名叫好萊西的影視公司,三個人一人出了兩萬塊錢當啟動資金。
好萊西出品的最知名的一部電影是1995年上映的《天生膽小》。梁天、葛優、謝園三個人擔綱主演,編劇是馮小剛。後來謝園憑藉這部電影拿到了第1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
《天生膽小》塑造的是一個真正的小人物警察,其中的人物設定在今天可能很難實現,畢竟警察要突顯偉光正的正面形象,膽小怕事萬萬不能。
梁天飾演的就是一個「天生膽小」的警察。他雖然在部隊待過,但幹的只是放電影的活,對於被調來做警察這件事一直有心理障礙。一個夏天他被派去阻止球迷騷亂,結果被狂躁之徒扣了一板磚,更加不想幹一線警察。
葛優飾演的所長勸他,先辦成三個案子,再想調走的事。是的,葛優也是演過正經領導的。
沒想到梁天真的誤打誤撞解決了三個案子。其中,謝園飾演的刑滿釋放犯對他幫助很大。一開始梁天只是接謝園出勞改所,但一路上梁天十分善良地開導和安慰謝園,讓謝園很感激。
所以這位剛出獄的大哥立刻就幫梁天抓了幾個鬧事流氓,幫助破案。這股長久沒有接受到善意,遇到一點示好就拼力報恩的勁頭,確實有點感人。
梁天沒有意識到,破案的過程其實潛移默化增加了自己的榮譽感和職業使命感,在一次河邊散步時看到有女性遇到歹徒,他幾乎是本能地衝了上去,成就了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一個派出所小警察的心理成長,就這樣生活化地完成了。他沒有做什麼大事,但始終有職業可信度。
除了在一起拍電影,「喜劇三劍客」還演過小品,謝園擔任編劇,然後三個人一起配合表演。現在還能找到視頻的叫《學生和老師》,謝園模仿能力強,葛優冷幽默,梁天抖機靈。雖然高糊又沒字幕但也比現在很多小品好笑。
但「三劍客」的命運還是走向了不同的分岔口。用謝園的話來說,自己是最不「市場化」的一個,早早就去電影學院教書。梁天演了不少電視劇,最終也漸漸淡出觀眾視野。
葛優憑藉《霸王別姬》和《活著》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接著和馮小剛一起叱吒賀歲檔,發展成了今天的「葛大爺」。
算起來他們正式一起主演的作品並不多,但還是時常能出現在一部電影裡。比如這部葛優主演的《離婚大戰》(1992),謝園就客串了一個小角色。
這部《離婚大戰》算是國產版「婚姻故事」,但有著很多接地氣的喜感橋段。比如葛優和老婆冷戰分居是搞「上下鋪」,吵架是互相抬槓,到民政局調解卻和另一對夫婦大打出手。
一些和婚姻關係不大的橋段,像是給治腳氣鞋墊開晚會,也是電影中的名場面。
如今的國產婚姻劇紛紛以狗血橋段吸引流量,這部老電影倒是以各種生活片段探討了夫妻之間怎樣處理價值觀差異。生活究竟該保持舒適區還是突破上進?兩個人如何達成撫養下一代的共識?這些問題到今天看來都有意義。
跟隨著網際網路的記憶,2002年曾經有這樣一條新聞:電影公司落寞成飯館,葛優梁天謝園夢斷「好萊西」。
自此,「喜劇三劍客」就成了活在記憶中的組合。而到今天,謝園也成了活在觀眾和朋友們記憶裡的人。
一同成為過去的,可能還有那個說真話、抒發真感情的喜劇時代。
如今的喜劇,就連讓人真誠發笑好像都成了一件難事。演員要有「喜感」,於是變成賣醜;臺詞要有「金句」,於是遍地順口溜;故事要戲劇性,於是強行製造衝突與巧合;笑過要有價值觀,於是喊一句正能量口號。
你以為是在關心草根現狀,實際上更想收割草根的流量。只要在抖音快手火起來,段子滿天飛,帶動票房譁啦啦,就完成了一部喜劇片的使命。
我們甘願讓快樂變得淺薄,它也必然只能是速食品,笑過熱鬧過,就過了。
上個世紀的喜劇電影過去了,我很懷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