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廳》是一檔已經擁有3年歷史沉澱的綜藝節目,幾乎每一季都會被官媒安利,就上一季來說,還登上了《中國日報》,成為了對外展示的門面節目。
而本季《中餐廳》已經是第四季,沒想到剛開播了第一期,就登上了《光明日報》,對於這檔節目而言能獲得如此高的認可,也算是沒有辜負合伙人和節目組的辛苦付出。
在《光明日報》8月7日的報刊中,綜合新聞欄目的右下角,特意框出了一塊區域用於刊登《<中餐廳4>以「長江之戀」共振國家情懷》的這篇文章,副標題則是:讓三峽大壩走出教科書。
第一期就被官媒安利,憑的是什麼?
這篇報文對本季《中餐廳》的長江之旅,進行了高度讚揚。長江是中國最具生命和歷史的兩條河流之一,長江貫穿了我國的多個省份,串起了多種兩岸風土人情,連接了多種歷史人文底蘊。
本季《中餐廳》能留在國內,利用這次獨特的長江之旅,為觀眾展現出長江兩岸的美景、美食,以及各民族特色文化。對於觀眾而言,這檔節目的深度已經從中華美食的表層,變成了一次以美食為引的文化尋根。
第一期節目有兩個點讓人印象深刻:
1、登上聯合國的美食「炊煙小炒黃牛肉」在第一期節目就很好地呈現給了觀眾。炊煙是一個餐飲品牌,為了研製出這道上好的小炒黃牛肉,他們的勘察員奔走在全生態無汙染的山嶺地區尋找優質、純正的黃牛肉。
大廚林述巍帶去的行李中,專門還有盛這道菜的銅牛,刻有「炊煙」二字的銅牛出現在節目上時,想必每個曾經吃過這道正品「炊煙小炒黃牛肉」的觀眾都會覺得倍感熟悉。
2、中餐廳號順利地穿過了「國之重器」的三峽大壩,透過節目,許多觀眾都是第一次以乘遊輪的視角,看到三峽大壩是如何實現輪船通過的。
三峽大壩有多壯觀?這個問題在以前也只有一些俯瞰鏡頭拍下的圖片或視頻,以及一些文字描述用來形容。沒有對比,許多人也很難真正地體會到三峽大壩的壯觀。
而在《中餐廳4》的第一期節目中,正好以乘遊輪的視角,為觀眾呈現了遊輪和三峽大壩這個「巨無霸」的對比。中餐廳號的大小,在節目開始已經通過俯視鏡頭呈現給了觀眾,而中餐廳號駛入三峽大壩之後,在這個龐然大物面前,中餐廳號渺小得又像是趴在車子上的螳螂。
《中餐廳》最開始在法國時,一道名為「菠蘿肉」的中國菜登上了法國的報紙,後來關於《中餐廳》這檔節目登上報紙的,逐漸從食物變成了傳遞中餐美食的精神,而如今第四季剛開播,就把三峽大壩搬上了熒幕,讓無數國人體會到了獨特視角下這一「國之重器」的雄偉壯觀。
從美食之旅,變成了文化之旅,本以為這一季是「困獸之鬥」,沒想到節目第一期就受到了官媒的安利。由此可見,在節目組和合伙人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季還是做得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