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致元,臺灣著名圖畫書畫家。19歲開始從事圖畫書創作、作品有《想念》、《小魚散步》、《咕嘰咕嘰》、《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阿迪和朱莉》、米米系列圖畫書等。其中《想念》獲第12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評審委員推薦獎。《小魚散步》獲第13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首獎,美國《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童書,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書展插畫展。
其作品已賣出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十幾國版權,並曾兩度受邀去德國瑞士擔任書展的嘉賓,在書展及幼兒園、小學等地為孩子讀圖畫書。《阿迪和朱莉》榮獲美國國家教師會年度最佳圖書獎。《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獲得日本圖書館協會年度最佳童書獎。他的作品跨越文化差異,在許多國家深受大人及小孩的喜愛。
演講地點:
2011年第二屆信誼圖畫書獎頒獎創作工作坊「說文說圖說書」論壇
我覺得創作圖畫書有好幾種說故事的方法。
例如《小魚散步》,我是用有點像列車的方式,一節一節地來講小魚生活的瑣碎的事情。
我覺得這故事是個很生活小片段的故事,這個故事當中是有很多片段,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進行接續組合,然後整個串起了這個故事。這本身就是一個圖像的語言,你看的時候是用圖像的語言在看它的。
這本書最後一頁沒有文字,我希望讀者能自己發現。
比如眼鏡,小魚已經把眼鏡拿下來了,戴到哈利的身上。其實小魚戴了眼鏡她就假裝是媽媽,眼鏡拿下來她就回到了小魚。還有就是兩朵花,送給兩個我最愛的人,一朵給爸爸,另外一朵放在杯子裡,那是留給媽媽的。
我們再分享一下《咕嘰咕嘰》,這又是另外一種說故事的方法。
跟前面提到的《小魚散步》的片段式不同,這個是由一個完整的故事貫穿的,藉由故事來作為架構,它也是一個以家庭為主的故事。事實上我的創作也是圍繞在家庭和親情之間的。因為我覺得這是最接近大家的,每個人都來自於家庭。
我常常覺得繪本不是看一次的,應該是能讓你看很多次的,你每次看的感受都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認為繪本是可以看很多很多次的,然後去體會到裡面很深很深的,或者是作者在裡面安放的東西。
我做的繪本有很清楚的目標,那就是給孩子看。我一直有很清楚的讀者,我的讀者就是孩子,我為他們做書。所以我常常比喻繪本就像一顆蘋果,如果你把一顆蘋果給孩子吃,因為他牙齒還沒完全長好,所以他可能咬不動,嘗不到這個滋味,可能他嘗到的只是皮的感覺。可是你把它榨成蘋果汁,那孩子就會嘗到它的甜味,可以嘗到它的營養,而且這個蘋果汁相對成人也可以吸收,老人也可以吸收。
所以我一直覺得創作繪本的作者,本身就像榨汁機,就像把蘋果變成蘋果汁,讓更多的人能吸收。因為繪本文字不多,大多是用圖像的語言,我覺得圖像語言是最接近人最自然的狀態,你不需要去學語言,看到圖你就能明白地了解這個故事在告訴你什麼。很多情節、情感和文字,事實上都融進畫裡面了。
以上就是我的繪本創作觀念,謝謝大家。
(本單元共上下兩節,已完結)
關鍵詞搜索關於創作:
| 執行長與您共談 | 創作者的話 | 獲獎者探訪 | 創作大家談 | 編輯側寫 |
圖獎資訊:
| 關於圖獎 | 本屆圖獎進程 | 得獎回顧 | 最新活動 |
書 店:
(點擊主界面進入微店)
歡迎訂閱「信誼圖畫書獎」
更多資訊請登錄信誼官網:
http://www.hsin-yi.org.cn
新浪微博:@信誼圖畫書獎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