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翻譯完這本漢字古書後 發現了「國門」的秘密!

2021-01-18 人民日報海外網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國日報》)

《景福宮營建日記》(韓聯社)

海外網6月13日電據韓聯社13日報導,韓國曆時一年,首次將漢字版的《景福宮營建日記》翻譯成韓文,相關內容將於17日發布。這將讓韓國的民眾,可以得知朝鮮王朝高宗時期景福宮重建的諸多細節。與此同時,韓國「國門」光化門的「身世之謎」也被披露,引發關注。

景福宮,始建於1395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其名稱,取自中國《詩經》:「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目前是遊客到訪韓國必去的景點之一。

景福宮夜景

景福宮在壬辰倭亂時期,大部分建築被燒毀,後於高宗時期歷時3年恢復興建。而《景福宮營建日記》,就是記載景福宮重建過程的唯一資料。

首爾歷史編纂院負責翻譯工作,他們說,在研究景福宮歷史、復原景福宮方面,沒有任何一份資料比《景福宮營建日記》還詳細和準確。

遊客穿韓服在景福宮自拍(韓國《世界日報》)

通過這本書,可以確認景福宮各大宮殿匾額的信息、摸清宮內水道系統的情況,還可以了解各個宮殿的分工和修建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和《景福宮營建日記》的對比,景福宮當前懸掛的許多匾額,還真被揪出了不少錯誤。

光化門的匾額,目前是白底黑字

比如,景福宮光化門的漢字匾額,現在是白底黑字。但《景福宮營建日記》裡,用漢字記載著「墨質金字」,也就是黑底燙金字體。

《景福宮營建日記》中記載「墨質金字」

此外,書中還披露了一些有趣的細節:重建宮殿時,曾派300名士兵從附近搬石頭,還動用25頭牛拉車,運載基石。

不過,雖然《景福宮營建日記》學術價值極大,但它的原本一直被日本人收藏。韓國直到去年(2018年)才得知其存在。同年6月,韓方開始依據原本進行翻譯,並在今年2月敲定初稿。而最終的韓文版本,將在6月17日首爾的一場學術會議上面世。(編譯/海外網 劉強)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韓國議長訪美手書漢字當禮物,若不寫漢字,難道要寫韓國字母嗎?
    只不過文喜相這次,秀完他的漢字書法之後,在韓國國內多少有了那麼一點點的質疑聲音,有的韓國人就說:你是韓國人,還是韓國的2號人物國家議長,你到美國去出訪,給人提詞也就算了,還寫漢字,這會不會讓美國人誤解?
  • 韓國的故宮全是漢字,中國人參觀如魚得水,韓國人卻需要翻譯
    在韓國有一座「故宮」,它就是景福宮,它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朝鮮王朝的正宮,始建於1395年,建築風格完全仿照了中國的古建築!因為歷史上韓國曾是中國的附屬國,這座宮殿的風格同中國的古建築非常相似,但在裝修與規模上,卻遠遠不及我們的故宮,因為按照古代的等級來講,故宮是屬於帝王的宮殿,景福宮卻僅是一座藩王的宮殿,沒有可比性,因此景福宮的規模遠沒有故宮那般恢弘,大概就是現在中國橫店影視城的大小!
  • 韓國有座宮殿,裡面全是漢字,有韓文的地方只是相應的翻譯
    去過韓國旅遊的遊客,可能有些會去過這麼一個宮殿,看名字就能看得懂,因為這宮殿裡面的篇牌匾、題詞,帶文字的東西基本都是漢字,有韓國文字的地方都是為了翻譯給他們本國人看的。是不是很好笑?原來這宮殿看似修建的早,其實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了,去過的人可能都知道,進去之後感覺就像是到了影視拍攝基地,建築什麼的都是煥然一新,而且遊客也不是很多。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朝鮮的歷史了,朝鮮這個小國雖然小但是歷史確實不少,近百年來不停的被侵略誰想佔領誰佔領,所以光這宮殿前前後後重建了好幾次。
  • 韓國想拿中國漢字申遺?聯合國只直白回應:別再做青天白日夢了
    說到世界上最喜歡和我國搶奪文化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毫無疑問肯定是韓國了,因為韓國人總喜歡申遺我們中國的歷史文化遺蹟,這早就已經是一件公開的事情了,但是不得不說韓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引起了眾怒的,不然的話,世界聯合國也不會一次又一次的將韓國提出的申遺請求打回。
  • 國外斷崖發現中國漢字,內容翻譯出來後,專家:這次總算找到了
    本文我們的故事就是在蒙古國的斷崖上被人發現的中國漢字,讓人相當驚訝與高興。那麼國外斷崖發現中國漢字,內容翻譯出來後是什麼意思呢?如何會讓專家大呼:這次終於找到了? 在戰勝匈奴後,頑固激動無比,作下《封燕然山銘》,還將其刻在石頭上以供觀賞。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翻譯過來也很麻煩,中文沒有相應描述詞彙。只有具體看語境翻譯。韓國會不會恢復漢字,其實取決於中國。如果中國強盛了,那麼周邊國家都會學習甚至拋棄本國語言和文字。如果中國沒落,那麼就相反。韓國為了防止法律歧義,都用漢字行文或注釋解義。韓國廢除漢字教育進入中小學後,只有私立學校才學到漢語。
  • 韓國人又想恢復漢字?不會要宣布漢字也是韓國的吧
    現代韓國年輕人多數書寫不出「大韓民國」的漢字名早些年頭韓國境內還是許多習慣使用漢字的中老年人,所以在1970 、80年代的韓國出版物上,漢諺混寫依然存在,只是,隨著這批人的逐漸離去,韓國境內漢字比例逐漸下降。
  • 為什麼韓國身份證上有漢字
    單用韓文看韓國人的名字,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義,只有同譯成漢字的時候,才能代表真正意義的名字。韓國人改名字的時候,要先從漢字裡面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就是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會有中文標識的原因。  排斥漢字,卻又不得不使用漢字,韓國為何會出現如此矛盾的現象?
  • 韓國議員提議要教小孩漢字,去漢字50年後的韓國,為何還要恢復?
    是的,如果我們打開學前課本,不看漢字只看拼音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不就是一種變了種的韓語嗎?對於韓國人來講,他們覺得我們本民族,創造這個韓語,就很偉大了,就足夠用了,沒有必要再引入漢字,沒辦法,誰讓歷史上韓國做了,接近上千年的附屬國,我們理解他們建國之後,要彰顯本民族的獨立意識,要不然為什麼韓國著急忙慌的,把首都漢城,都要改名叫首爾呢?
  • 為什麼日語中的漢字比韓語中的多?漢字在日本和韓國經歷了什麼?
    很多日本前賢所思所悟而得的學問,也是用漢字留存的,廢棄了漢字,等於割斷了歷史和前人經驗以及學問的傳承。這也是至今仍然能明顯地從日語之中發現漢字使用痕跡的原因。曾長期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的韓國從15世紀開始,進行了三次較大的「去漢字化」運動,但仍沒能將漢字徹底摒棄。1446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創造了韓文書寫體系,這算是朝鮮半島第一次去漢字化運動。
  • 《來自星星的你》熱播 中國元素眾多漢字頻現劇中
    不少細心的觀眾發現,劇中的很多書籍都是中國的古籍,或者是用中文所著的韓國古籍。就連唱歌也唱的是中國的歌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叔同所寫《送別》)。  中國古籍 《列女傳》不是第一次出現  《來自星星的你》所提及的中國古籍,包括《列女傳》、《明心寶鑑》等。
  • 貴州發現失傳千年的古書,專家翻開後愣住:書中的字1個都不認識
    事件的起因是來自於一次對於貴州荔波水族居民的採訪,這是一群非常獨特的人們,不僅擁有自己專門的語言,更是有著極具特點的文字「水書」。 據《百越源流史》記載,水族人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殷商血脈的後人,再結合《後唐書》裡描述的長期遷徙,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模樣。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傳統中對於《周易》這樣的古著作研究頗深。
  • 看真實的緬甸果敢:曾經國門漢字已被換掉,緬文成主流文字
    那麼果真如此嗎?驢友剛從果敢回來,告訴你真實的果敢。由於種種原因,果敢曾可以自我管理和使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在果敢有著屬於自己的「國門」。在2008年驢友去果敢時,看到的國門都是漢字來書寫的,中華文化滿滿。
  • 韓國廢除漢字後,過年用什麼寫對聯?
    其實,韓國使用漢語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韓國是一個只有本民族語言卻無民族文字的國家。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韓國,後來又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即「吏讀文」。由於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結合漢字創製的「吏讀文」,有些也不適合朝鮮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因而有時很難準確地標記朝鮮語言。
  • 美國發現巨石陣,其中包括刻有中國漢字的石碑,誰留下的漢字?
    正是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巨石陣,巨石陣上刻畫著中國漢字,這件事情的端倪之處,莫過於是在美國發現了刻有中國漢字的巨石陣,這是什麼情況呢?美國巨石刻畫中國漢字這塊巨石上的發現和一個探險家有關,他在巧合的過程中來到了美國巨石陣,巨石陣大約有6塊高度為5.5米,總重量能夠達到100噸左右,100噸的石頭為何會豎立在美國的草叢上?恰好刻畫了中國漢字,所以不得不讓大家議論紛紛,難道說現在的美國是當年中國人居住地嗎?
  • 漢字文化在韓國再起爭議,韓國為什麼禁不掉漢字?
    這倆字與「大清」看上去是對等的,就好像這一行為能夠使得他們的國王與中國的帝王地位相當了一般。然而,國號雖然改了,民族自尊心也得以維護了,但仍然改不了的,是韓國禁不掉漢字的宿命。朝鮮半島二、韓國如今為什麼不使用漢字了?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終於可以從殖民地統治中徹底被解救出來,民族主義開始在其國內興起。
  • 漢字世界影響大:韓國每年選成語 日本新年寫漢字
    漢字文化圈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漢字的使用。歷史上,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都是用漢字,閱讀漢籍經典(文言文),並以此作為通往上層社會的通行證。而且,這幾個國家許多保存至今的歷史典籍都是用漢字和文言文書寫的。
  • 韓國廢除漢字達50年,過年用什麼字書寫對聯?為何都是白紙黑字?
    漢字,是中國的國魂。自「倉頡造字」到今天,漢字貫穿了「中國上下五千年」,它曾是我們的驕傲,後來成了拖累,於是被改革、被簡化。 漢字傳承至今,早已融入了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脈中,難以割捨,我們這輩子、下輩子、世世代代大概是離不開漢字了。
  • 中譯英翻譯練習14:中國漢字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了,世界上學漢字的人也多了起來。
  • 2020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押題:漢字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翻譯>正文2020年12月英語四級翻譯押題: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