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國的國魂。自「倉頡造字」到今天,漢字貫穿了「中國上下五千年」,它曾是我們的驕傲,後來成了拖累,於是被改革、被簡化。
漢字傳承至今,早已融入了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脈中,難以割捨,我們這輩子、下輩子、世世代代大概是離不開漢字了。
但是,漢字作為一種文化的符號、載體,影響的卻不僅僅是華夏兒女,也輻射到了周邊小國,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漢字文化圈」。
其中,韓國受到的影響最深,也最久遠。眾所周知,韓國進入近代後,頒布了廢除漢字的法律。
那麼,今天韓國用什麼字書寫對聯呢?韓國對待漢字,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一、韓國漢字的起源
韓國使用漢字的具體時間已無從可考,大致可以定位在公元三世紀左右。彼時,中國本土戰火連天,正處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當時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新羅和百濟。
我們知道,文化傳播的最快的方式,不是什麼「出國留學」,而是戰爭。打開國門,文化直接流入,省時、省力、又省心。
當時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國家,被三國中的一些傢伙深深地「影響」到了。怎麼個影響法?比如高句麗,被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將領兩次攻破國門……
唐朝時期,新羅聯合唐朝軍隊滅了高句麗和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成為了新的王國——高麗。
也是自唐朝開始,高麗成為了中原王朝的附屬國,不管中國誰當家,都要來進貢、稱臣。作為高麗國眼中的天朝上國,自然什麼東西都是要學習的。
於是,漢字便光明正大的進入了高麗國,甚至成為了高麗國的通用文字。輾轉幾千年過去,漢字也在高麗國(韓國、朝鮮)扎了根。
二、韓國「廢除漢字」
韓國廢除漢字的歷程是艱辛的,甚至還引發了很多嚴重的社會問題。
請注意,「嚴重的」三個字很關鍵,因為它直接導致了社會不公,隔絕了很多年輕人的希望。
為什麼這麼嚴重?原因是複雜的;
1948年,韓國政府當局頒布《諺文專屬用途法》,以法律的形式要求韓國公民必須要用諺文書寫文字。
所謂「諺文」,是一種借鑑漢字方體形態的方塊拼音文字。這麼說可能難以理解,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常用的五筆打字的打字過程中用到的筆畫拼湊。
到了李承晚時代,韓國政府當局有很多人認為,廢除漢字後果太惡劣,於是又在小學實行漢字教育。
然而,又有一些人認為應當廢除漢字,於是1970年韓國政府又一次發表《漢字廢止宣言》,結果沒過兩年又撤回廢止宣言,來來回回折騰了50年。
到了現代社會,韓國很多人開始呼籲恢復漢字,原因是漢字隔絕了很多青年人,成為社會精英的可能。
因為韓國的上層社會以及一些法律學習,依然是用漢字作為基本形式書寫。這就導致了許多沒有接受漢字教育的韓國年輕人,難以步入上層社會。
想要成為上流人士?對不起,請您回去深造漢字。眾所周知,漢字要從小抓起,長大再去學,那可就太難了。
三、韓國對聯
韓國的春聯與中國春聯不同,中國傳統春聯常見的有紅紙黑字,還有現在比較流行的紅紙金字。在中國,紅色代表喜慶,寓意吉祥,能夠給一家人帶來好運。
韓國則不然,韓國崇尚的顏色是白色,成了白紙黑字。有人說韓國之所以崇尚白色,是因為中國古代商朝的緣故。
據說,商朝滅亡後有一部分商人,帶著部族來到朝鮮半島紮根生存,將商朝的崇尚白色文化帶到了朝鮮半島。
這當然是無從可考的,只是傳言而已。韓國人寫春聯用的字體也是漢字,畢竟前面說過,韓國的諺文類似漢字拼音,用來寫春聯實在有些不倫不類,難以對仗工整,意思也無法表達清楚。
結語
「橫平豎直定乾坤,正正方方樹國魂。一撇一捺最難寫,善德為根先做人。」
漢字是中華兒女的根,中國的魂,哪怕今天簡化的漢字,對於如今外國友人來說,依然極為困難。
漢字不同於表音符號,作為表意的語言,每一個字意義都非常豐富,在不同的語境中,更可以說出不一樣的味道,這大概就是漢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