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漢字幾十年,韓國還是把漢字迎了回來。韓國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的文字,所謂韓文,其實只是漢字的一種拼音,或者說是一種基於漢字的地方話。
所謂的韓國世宗創造韓語,其實就是世宗召集了一批人,以漢字為文本、結合本國的語言習慣,創造一個通用於韓國的韓國標準拼音。靠著拼音與漢字相結合,韓國將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
二戰之後的幾十年中,韓國在經濟上取得了一些成就,急於樹立文化上的自信,尤其要是擺脫來自中國的影響。因此,1970年,韓國開始禁止使用漢字,停止在學校教授漢字。之後,韓國將拼音字母(韓語)當作字體,把只有40個音的韓語當成了漢字的代替品。
這種把拼音當成字體的方法到底怎麼樣呢?客觀來說,當時還是不錯的。它既順應了韓國的民意,民眾想要提高自信,又可以在短時間內派上用場,甚至是方便了韓國人的生活。畢竟,韓國人原來還需要寫字,以後就只需要寫拼音就可以了。
讓韓國人感到可惜的是,拼音到底不是文字。這種過於簡略的表達方式,給韓國人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乃至文化傳承問題。由於音節數量過少,韓國不僅出現了大量的重名重姓,而且出現了地理位置難以區分,甚至是阻礙閱讀的情況。bi jing,han yu zhi shi pin yin er yi。上面那句難不難讀?這就是韓國人讀韓語的真實感受。畢竟,韓語只是拼音而已。
由於拼音給韓國社會帶來的負擔越來越重,甚至已經開始阻礙韓國的正常生活。迫於無奈,韓國政府20年間連續兩次「啟用」漢字。1998年,金大中總統宣布在部分場合恢復漢字,例如身份證、路牌等。2019年,為解決閱讀方面的問題,文在寅總統部分恢復了關於漢字的教育,韓國的小學課本中又出現漢字了(用漢字來標註韓語,以解決韓語難以理解的問題)。
仔細想想,韓國廢除漢字也就不過50年而已,中間就已經連續兩次重新使用漢字。以後呢?未來呢?漢字在韓國會不會越來越常見?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一個國家的自信不在於它使用什麼樣的文字,而在於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抓住文字下功夫,實在不是什麼良策。相信,時間和現實會讓韓國越來越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