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2020-12-25 藝術奇緣

引言:從人類的文明史上來看,一個民族最大的危機莫過於兩種情況,一是遭到侵略,走上「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地步,二是文化的沒落,堪稱「亡種之虞」,漢字文化,便是一個民族最為在乎的文化之一。

在世界字體文化中,漢字是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沒有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集字形、 字音、 字義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並且還衍生出了絕無僅有的書法藝術,試想一下,如果漢字被廢除了,書法藝術還會存在多久?幾十幾百年後,還會有多少人懂書法?

或許我們很難想像,漢字廢除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兒,但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中,廢除漢字運動確實存在,在當時有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革新運動,在漢字幾千年的發展路途之中,這次運動堪稱史無前例,為此次運動「代言」的名人眾多,魯迅、劉半農、陳獨秀、譚嗣同與劉半農等人皆在其中。

漢字演變畫作

如此之多的文學家,隨便一個都能稱之為名垂千古的人物,為何要廢除漢字?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這要從近現代歷史說起,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西方的侵略加之貧窮與腐敗,很多文化人士就開始反思原因,最終他們與西方文化對比之後,把原因歸結到了漢字身上。

書法作品

漢字在這裡,可以說是最無辜的,當時的學者認為落後是由於舊文化在作祟,而舊文化之所以頑固,源於漢字,於是這場浩浩蕩蕩的運動開始了,譚嗣同直言「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劉半農更是表示「漢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有文化的人都這樣說了,沒文化的人自然也沒話可說,於是這場運動最終確實實現了初步的成功。

在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正式發表,很慶幸的是,這次的初步試驗是在旅蘇的10萬工人之間,專門針對「文盲」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當初人們還是在用繁體字,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認是一種通病,而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也是由此而來。

「簡體字」

在1931年,這場運動來到了巔峰時期,中國新文字大會在海參崴舉行,確定了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的方針。用拼音替代漢字,看著是一種可行的方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很快發現了這其中的弊病,比如「攻擊」二字,用拼音來寫與「公雞」二字毫無區別,而在漢字之中,這樣的同音字數不勝數,該如何區分呢?

新文字「拼音」課本

因此最終用拼音替代漢字的「廢除漢字運動」,並沒有完全的成功,但人們從這次運動中也發現,繁體字確實很難寫,於是「簡體字」應聲而起,而作為一種書法藝術的載體,簡體字可以說拯救了書法,因為簡體字的根本還是漢字,並非是拼音,因此書法藝術的根本並沒有改變。

「瘦金體」書法

而在如今,很多人其實還是認為,廢除漢字運動是廢除繁體字,其實並非如此,這裡的廢除,其實是徹徹底底地把漢字改變,完全的拉丁化,用拼音替代也只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當初廢除漢字,書法藝術多半會成為歷史,而幾千年的漢字文化也很可能面臨「看字不識」的地步,可以說當初這場運動,讓書法藝術差點兒斷代。

井上有一書法作品

其實這場廢除漢字的運動,與如今的「醜書」也有些相似,「醜書」的專業叫法是「現代書法」,最初源於日本,鼻祖是日本著名現代書法家井上有一,在國內書法界叫做「流行書風」,如今的「射書」、「亂書」與「盲書」等都屬於流行書法,目的也就是認為傳統書法失去了藝術性,想要革新。而書法在近現代歷史中,經歷了廢除漢字差點兒斷代的歷史後,如今又卷進了「醜書」的風浪之中,實在是太難了!

相關焦點

  • 從廢除漢字未果和漢字拉丁化失敗談起……
    首先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重提這個略顯沉重的話題?其實,雖然你覺得漢字現在孩子們學得好好的,大人們用得好好的,「財」字還是那麼寫,「福」字的寫法也沒有變化,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但你沒想過的事,不代表別人也不想,那些你從不考慮的事情,卻是有人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拿漢字改革這事來說,就一直有人在惦記著,最近這許多年不斷有知識界、文化界的精英們在提起。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的運動開始了。而一個新思想的提出,有著支持者,就一定會有反對者。這是無法避免的當時的情況下,支持者他們認為漢字字數眾多,並且就連字體,字的寫法也是各有師承,形式眾多。 在西方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種種先進近代科學的衝擊下,漢字變得不夠使用,也難以普及識字率。那麼既是要廢除漢字,那麼,就一定要想辦法找一種替代漢字的文字。於是他們決定將漢字拉丁化,字母化。希望可以藉此大幅度的提高當時中國人民的識字率。
  • 文化| 日媒:都是韓國廢除漢字惹的禍
    臺灣地區人士認為簡體字並不需要,簡體字是簡化的繁體字,各大跨國企業印刷產品說明書都要考慮一國兩字,資源大量浪費,簡繁兩體轉換不能一一對應,造成電腦錯字,令各種影視節目、書刊笑話迭出。在這份報告中,指出了學校教育中使用漢字之弊害與使用羅馬字之便利。這項改革的成果是當用漢字和現代假名使用規則(現代仮名遣い)的制定。當用漢字基於漢字全部廢除之目的,日本內閣於1946年(昭和21年)公布了在漢字全部廢除之前可使用的漢字表,當用漢字所指的就是這其中所包含的1850個漢字。此表排除了使用頻率較低的漢字,明確了官方文書和傳媒中應當使用的漢字的範圍。
  • 越南:廢除漢字,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帶來了什麼後果?
    越南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們廢除了漢字,全民學習羅馬拼音,不過這產生了何種影響呢,且聽分析。始於漢字,終於羅馬拼音為什麼越南會使用漢字,這還得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傳說有言,越南的第一代君王神農氏的後代,而中國更素有炎黃子孫之稱,如此一來,越南和中國是同根同祖。
  • 此人一心想廢除漢字,還想用拼音文代替,差點全國人都說南京話了
    到了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後,漢字在越南用了幾千年的文字,基本上被拉丁字母文字取代。越南之所以放棄「漢字」這種方塊字,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方塊字難以書寫與學習,普及較為困難。在我國也是如此,漢字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有著高高在上的意味,是上層階級的專利,割裂了上層社會與底層民眾。為此,在19世紀中後葉,在越南放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同時。
  • 他們廢除了漢字,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帶來了什麼後果?
    法國為了更好地統治越南,不遺餘力地在越南去中國化,廢除漢字,讓越南人學習拉丁文字。 ▼越南小皇帝在法國人安排下出宮視察 剛剛獨立的越南,文化極為落後,農村基本都是文盲,剛上臺的胡志明決定在全國發起掃盲運動。 ▼胡志明
  • 廢除漢字幾十年,韓國還是把漢字迎了回來
    廢除漢字幾十年,韓國還是把漢字迎了回來。韓國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的文字,所謂韓文,其實只是漢字的一種拼音,或者說是一種基於漢字的地方話。靠著拼音與漢字相結合,韓國將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因此,1970年,韓國開始禁止使用漢字,停止在學校教授漢字。之後,韓國將拼音字母(韓語)當作字體,把只有40個音的韓語當成了漢字的代替品。這種把拼音當成字體的方法到底怎麼樣呢?
  • 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現在的韓國人是怎麼看待「漢字」的?
    世宗大王世宗大王創造諺文,本意是為了讓韓國老百姓能夠正確的讀準漢字,其作用類似拼音。韓國使用的主流文字還是以漢字為主。在樸正熙宣布廢除漢字之後,進程十分艱難。去漢字化導致的第一大問題就是沒有學過漢字的韓國人的面對那些用漢字寫的歷史古籍是一點都看不懂。韓國最愛吹鼓其歷史,但現在搞得歷史資料古籍都看的一知半解,非常諷刺!韓文還有一大問題就是表意差,閱讀效率低。舉個例子:
  • 漢字設計何時去尷尬?漢字用得少或用拼音替代
    拼音字母替漢字  人們常用 「中不中洋不洋」來比喻不倫不類,漢字在品牌設計中也正面臨類似尷尬。  一是漢字用得少。所謂品牌設計,就是對一個企業或產品進行命名、標誌設計、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廣告設計及推廣、文化理念的提煉等等,從而使其區別於其他企業或產品的個性塑造過程。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憑什麼漢字要統治一個外族?一種語言是否適用,只有用的人自己知道,中國人自己的優越感自己感受得了!世界上那麼多國家民族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中文卻不是!要知道英語對很多國家的影響遠遠沒有中國漢字漢語對周邊國家影響的時間更長,為什麼漢字不能被周邊國家接受成為官方語言?所謂民族自尊是你以為的而已。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1978年9月,國務院轉發了《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的報告》。1982年8月1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決議採用漢語拼音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詞語的國際標準,標準號:ISO7098-1982。《漢語拼音方案》已經從中國標準發展成為國際標準。
  • 越南廢除使用1800年的漢字,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如今社會割裂嚴重
    不久前,越南決定廢除使用1800年的漢字,而大力提倡全民學習羅馬拼音,希望更好同國際接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在實施之後,卻沒想到造成如今越南社會割裂嚴重的後果。 也可以算作是越南「自討苦吃了。」
  • 韓國人又想恢復漢字?不會要宣布漢字也是韓國的吧
    漢字終究是更適合漢語音韻和語法結構的,而朝鮮半島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存在爭議),和漢語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經常會遇到會寫不會讀的問題,所以古朝鮮的漢文普及始終微乎其微。為了能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半島當地人一直對漢字進行「本土化」改造,從公元7世紀的新羅開始形成一種名為「吏讀」的文字系統。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韓國廢除漢字72年,為何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其實他們也很無奈
    導語:韓國廢除漢字72年,為何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其實他們也很無奈你還記得幾年前,韓國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節"作為世界遺產地而搶佔了中國的先機嗎?"很久以前,韓國也用漢字寫字,但到目前為止,漢字基本上被韓國人廢除了。韓國現在使用自己的文字!那麼,韓國身份證為什麼要用中文寫呢?韓國廢除漢字72年在韓國殖民之後,在他們的強大推動下,韓國掀起了一波"脫漢運動"的浪潮。
  • 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在我國曆次變革中,不僅包括在經濟、社會方面的改革,也有過多次針對漢字的改革。01在世界語言文字之林中,漢字是獨一無二的意音文字,與英語、俄語等拼音文字有著根本不同。漢字也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且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其衍生文字包括已經消亡的西夏文、女真文等,目前世界上文字中受漢字影響較大的只有日本平假名。
  • 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現在的韓國人又是如何看待漢字的?
    漢字對韓國的影響自不必多言,但1970年韓國時任總統樸正熙,為本弘揚韓國固有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全面實行「韓文專用」,下令廢除中小學的漢字教學,中小學的國語教科書一律使用韓文。  這一政令雖然只推行了三五年,但影響很大,這也是時至今日,我們在韓國任何一個城市的街頭都很少見到漢字的主要原因。
  • 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
    這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約定俗成地接受了新加坡就用簡體字這個事實,朋友的提醒,讓我開始好奇,新加坡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簡體字的,以及為什麼用簡體字。1953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1955年1月中國文改會擬定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