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2020-12-22 七七喇叭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守溫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西字奇蹟》這本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892年,福建人盧渣章經過10年努力,寫了一本《一目了然初階》的書。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自己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當時盧譜章把它稱為「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但盧懋章的「切音新字」並沒有得到推廣。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一批知識分子開始要求對漢字進行改革,甚至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改革呼聲在「五四」時期達到高潮,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甚至一度發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而梁啓超、沈學、盧戇章、王照等人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1906年春,「帝國郵電聯席會議」於上海召開,由劍橋大學教授威妥瑪整理、傳教士翟理斯修改之後的《威妥瑪一翟理斯拼音方 案》(史稱「威妥瑪拼音法」)公之於世,使漢語拼音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有了較為廣泛的推廣,但缺點是很多音都拼不準。比如蔣介石的拼音就是「Chiangmai-shek」翻譯過來就是「常凱申」。

1913年2月25日北洋政府教育部「讀音統會」在北平召開。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準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採用漢字筆畫式, 字母選自古代漢字。5年後這次會議確定的「標準國音」與注音字母由教育部正式公布,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

1928年,語言學家黎錦熙和趙元任創立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簡稱「國羅」)。它雖然有四聲的區別,但卻輔以一套很複雜的變讀法則一般人很難掌握。

1931年身在蘇聯的瞿秋白與蘇聯漢學家合作制訂了拉丁化新文字(簡稱「北拉 」),但由於沒有標調,無法解決同音字問題,人們只能靠上下文描測字義,經常列誤會。

拉丁化新文字的創製者"北拉派"和國語羅馬字的創製者"國羅派"之間曾經進行過激烈的論戰,但兩派在一些根本問題的認識上是一致的, 都是中國人自己創製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中比較完善的兩個方案,只是在個別枝節問題上有分歧。

新中國成立後僅10天,在毛澤東的支持下漢語拼音改革勢在必行。

1953年,一套新的漢語拼音字母表呈現在毛澤東面前。不料。毛澤東在詳細審讀後。,認為這套方案雖然在拼音方法上較為簡單,但是筆畫太複雜。他認為拼音文字無論如何要簡單,要利用原有漢字的簡單筆畫和草體,筆勢基本上要一邊倒,不要複雜。

1955年10月15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被譽為我國「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提出漢語拼音方案三原則,即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

關於漢語的字母形式引起了激烈爭論。毛澤東贊成拉丁字母,他:「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裡頭,問題不大;在知識分子裡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凡是外國好的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並且加以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

1956年2月20日,《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出臺,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了這一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後,一般農民15到20個小時就能掌握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識字,100個小時就能識字1500個。那時中國無論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商店食堂,只要有漢字的地方,都被標上了漢語拼音,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olivia chan • 2020-02-15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漢語拼音是現代中國人學認漢字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當我們接觸到英語後會發現,漢語拼音和26個英文字母幾乎一樣,為什麼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這麼像,他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雖然,拼音好拉丁字母看起來一樣,但在讀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區別。
  • 越南為什麼要用拉丁字母文字取代漢字
    如今的越南從文化視角看是個頗為奇怪的地方:在越南隨處可見寫著漢字的中國式建築。越南和我國一樣使用農曆,而農曆春節則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熱鬧的傳統節日。臘月三十貼春聯、除夕守歲、放鞭炮、吃團圓飯、看電視晚會節目等習俗都和中國類似。越南還有一部分人有用漢字寫春聯的習俗。在越南不僅隨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蹤跡,與此同時越南中國當下的影視、音樂等流行文化也極力模仿。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要用拼音替代漢字,簡體字由此而來
    這要從近現代歷史說起,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西方的侵略加之貧窮與腐敗,很多文化人士就開始反思原因,最終他們與西方文化對比之後,把原因歸結到了漢字身上。在1929年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正式發表,很慶幸的是,這次的初步試驗是在旅蘇的10萬工人之間,專門針對「文盲」來使用,原因也很簡單,當初人們還是在用繁體字,繁體字難學、難寫、難認是一種通病,而我們現在所寫的簡體字也是由此而來。
  • 小唐尼都會寫拼音感謝中國網友了,可見,學漢字,拼音才是基礎
    近日,剛剛過完55歲生日的「鋼鐵俠」扮演者小羅伯特·唐尼用拼音感謝為自己送來祝福的中國粉絲,(謝謝中國鐵粉,我愛你三千遍!加油!),同時上傳了一張戴口罩,比V字手勢的照片。網友們紛紛表示:小唐尼的拼音這麼厲害的嘛?自愧不如!看來我大中國的拼音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呀,深得外國友人青睞!
  • 關於拼音你不知道的秘密歷史,漢語拼音和鍵盤字母重合併不是巧合
    但在開頭先提一句,兩者重合得並不完美,因為英文中沒有ü,而漢語拼音中的v,按《漢語拼音方案》的規定,也只用於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不過這是個語言學上的事兒,暫不表。其實,問題中隱含了一個預設,既然是重合,那麼就意味著拼音和英文字母並不是一個東西。確實如此,現代鍵盤上的是英文字母,而漢語拼音,是拉丁字母。從語言學上說,英文字母屬於拉丁字母,而各個國家用的字母大同小異。
  • 漢語拼音的26個字母,和英語很像,真是抄襲嗎?作為中國人要知道
    a o e i u ü b p m f……認識漢字之前,首先要認識的是漢語拼音,因為只有認識了漢語拼音,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漢語拼音中有26個字母,他們分別組成了生母和韻母,然後這些聲母和韻母再組成拼音字母,就成了某個漢字的發音,這樣就能認識漢字了。到了小學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是用字母組成的,因此背誦書寫英語字母是首要事情。學生在識別英語字母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漢語拼音字母和英語字母很是相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寫了4篇關於他和其他的傳教士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文章,他把和4篇文章交給制墨專家程君房,程君房把這4篇文章編入《程氏墨苑》,這4篇文章合稱《西字奇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為漢字注音的文獻。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所以,古代漢字能夠表示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但是,語素文字畢竟是語素文字,語言的語音該怎麼辦呢?沒有一套拼音系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都出現了注音文字(就是韓國的諺文和日本的假名)。那中國呢?現在,中國有了漢語拼音,大陸都用這個。
  • 漢字設計何時去尷尬?漢字用得少或用拼音替代
    據業界人士透露,本土品牌取洋名,一方面可以顯得更國際化,另一方面是在品牌設計時,英文字母的設計比起漢字設計顯得更時尚。  據了解,這樣的想法在設計界不在少數。當時尚設計界對青花瓷、中國紅、中國結、唐裝等中國傳統元素的運用越來越頻繁時,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漢字卻遭遇設計尷尬。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還有一種辦法是反切,用前一個字的聲母和後一個字的韻母進行拼讀,這也很麻煩,不利於初學者學習漢字。
  • 【看天下】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
  • 為什麼韓國人非要在身份證上,用括號額外加一個中文名?
    而且還是在身份證這樣一個非常正式的文件上,這不等於向全世界宣告他們在使用中文嗎?這不是自己矛盾嗎?其實,韓國人這樣做是非常無奈的。後來,韓國成了中國的屬國,也就開始學漢字。在過去,韓國的貴族都能說中文,識漢字。而大約到了1466年,韓國的世宗國王才發明了韓文,這是一種拼音字母,一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元音,19個輔音。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漢字對於中國文化歷史的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是中華歷史最好的見證。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五四運動強調除舊,對於舊思想舊文化進行批評。其中對於漢字更是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此人一心想廢除漢字,還想用拼音文代替,差點全國人都說南京話了
    雖然漢字在越南也受「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的影響,但是用漢字表達,幾乎當時的人交流毫無困難。然而,這種情況到了19世紀中後葉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中法戰爭後,中國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後,法國人在越南開始推廣拉丁文字。法國殖民者要求越南當局禁止使用漢字,用拉丁字母書寫,越南人美其名曰「國語字」。
  • 中國的漢語拼音為什麼和26個英文字母相似?
    一、在此之前,有幾種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最早是用漢字注音的直音發(如:難,音「南」)和反切法(兩個漢字,第一個取聲母,第二個取韻母、聲調。如:唐,徒郎切,徒取t聲母,郎取ang韻母,取聲調陽平);17世紀開始有人設計用羅馬字母為漢字注音的方案,著名的有威妥瑪拼音、國語羅馬字和北方拉丁字等方案;還有漢字筆畫類型的「注音字母」。二、《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國際音標為基礎。國際音標的特點是精準、通用和開放。它的制定原則是「一音一符,一符一音」,即一個音素只能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符號只能表示一個音素。
  • 白酒知識:茅臺的拼音為什麼是MOUTAI,而不是MAOTAI?
    如果你自己觀察會發現,茅臺的拼音是MOUTAI,而不是MAOTAI,這其中的原因你知道嗎?茅臺酒標中使用的拼法是「威妥瑪拼音法」,當時的中國只有漢字的使用,沒有什麼拼音,這大大的影響了世界其他各國和中國的溝通。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