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2020-12-18 國史拾遺

在世界主要文字之中,漢字是唯一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語素文字是不表音的,也就是說,漢字和漢語發音是沒有關係的,這和拼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古代漢字能夠表示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但是,語素文字畢竟是語素文字,語言的語音該怎麼辦呢?沒有一套拼音系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都出現了注音文字(就是韓國的諺文和日本的假名)。

那中國呢?現在,中國有了漢語拼音,大陸都用這個。

幼兒園都要學的東西

現在的漢語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

不過,漢語拼音出現的歷史其實很晚,一直到1957年11月1日,第六十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當時,這本來是作為「漢字拉丁化」的前期工作進行的,但是,後來事實證明拉丁化不適合漢語,所以它成為了漢字輔助的注音工具。

當時,因為和蘇聯的特殊關係,拼音方案甚至還打算採用西裡爾字母(就是俄語用的字母),不過我國考慮到國際情況,還是使用拉丁字母,現在證明了,這個決策是很正確的。

可是,這種注音方式之前,漢語是怎麼注音的呢?

其實,在這之間,成體系的漢字注音方式還有一種,現在如果查字典,大家也能看到這種注音方式,不過大陸地區的人一般翻字典直接忽視這個,因為都沒學過,不過臺灣地區仍然在使用這個。

這套方式現在直接叫「注音符號」,這套字母是,以章太炎編創的「紐文」、「韻文」為藍本,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1930年改為現名。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現漢語發音教育的革命,許多知識分子研擬漢字的拼音符號系統,史稱「切音字運動」,後來就發展成這麼一套注音符號。

這也是近代的事情了,那古代用啥,古代的漢語當然也有音韻學。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

所謂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準」,意思就是「埻」和「準」的讀音是相近的;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不過,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發揮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所以,後來魏晉時期就出現了一種「反切發」,這種方式實際據說是受到隨著佛教傳來的梵文的啟發,漢字的發音可以透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併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拼音,語言都是一樣,由元音和輔音構成,反切法只不過是沒有把元音和輔音都單列出來,而是以漢字來表明。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種特點有一個好處是:漢語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造成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造成推斷古代漢字讀音很困難,必須進行專門的漢語音韻學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ㄆㄤˊ」,後者為「lóngㄌㄨㄥˊ」。

漢字音韻學的目標就是隋朝和唐朝的反切系統的基礎上,探測古漢語的發音如何,以及古今發音的演變規律。

其實漢語古今音變確實是很讓歷代學者 的問題,明朝學者陳第最早提出詩經押韻不準確,是因為「古今音變」;但遲至明末的顧炎武才是試圖分析古代音韻的第一個學者。不過,中國古代也有過漢語拼音方案,但是,不是供漢人用的,而是少數民族用的,元代的音韻之學有一猛躍,就是《蒙古字韻》的出現。此書仍是韻書,但卻標有八思巴字(來自於藏語)拼寫的漢語。過往漢字只能用反切來模仿字音,只能較順利地分拆出聲母——首輔音,但韻母部分卻是介音、元音與尾輔音混合不分,漢字一直未能分拆成字母,代表漢語音韻學未臻化境。但《蒙古字韻》卻清楚寫下了如何用八思巴字母拼寫漢音,即是說漢字已經第一次被成功拆解。於是元代文人儒生對八思巴字如此推崇。不過,八思巴字未能拼出漢語的聲調。

相關焦點

  •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我們還未進入幼兒園時,家長們就會教我們韻母表和字母表,進入幼兒園後我們就會學習拼音,通過拼音學習漢字,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 您好,現在港澳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與我們的拼音相比有何優缺點...
    X 您好,現在港澳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與我們的拼音相比有何優缺點?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發音的,這種發音的方法學習效率如何? 中國古代文盲遍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不是漢字的學習難度太大?古代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非常難。為什麼歷史是一部貴族史?因為普通人連字都不認識,如何能進入以文才取仕的上層階級?
  •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olivia chan • 2020-02-15
  • 馮志偉|《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拼音探索
    中國拼音運動的歷史比較悠久。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並分析了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漢語拼音研究和漢語拼音運動。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已經60年了,現在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規範和國際標準。《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人民探索漢字注音方法的重要成績(馮志偉,1997)。為了給古老的漢字注音,我國人民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從唐朝末年守溫的三十字母開始,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本文中,讓我們回顧一下《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拼音探索的艱苦過程。
  • 如何給日文漢字加注音
    > --- 點擊上方藍色【日語幫】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經常有幫友後臺求助,希望幫主能幫忙在日語段落上加上日文注音
  • 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注音的
    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大家熟悉的字給一個不熟悉的字注音,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例如: 矣,於紀切。
  • 漢語拼音的26個字母,和英語很像,真是抄襲嗎?作為中國人要知道
    a o e i u ü b p m f……認識漢字之前,首先要認識的是漢語拼音,因為只有認識了漢語拼音,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漢語拼音中有26個字母,他們分別組成了生母和韻母,然後這些聲母和韻母再組成拼音字母,就成了某個漢字的發音,這樣就能認識漢字了。到了小學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是用字母組成的,因此背誦書寫英語字母是首要事情。學生在識別英語字母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漢語拼音字母和英語字母很是相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我有點疑惑,就是漢語拼音發明之前,漢字一樣存在吧?那它的發音靠...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以「跟」字為例。直音法:跟音根,是指「跟」讀如「根」。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蹟》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 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臺灣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2008年-),早期曾採用威妥瑪式拼音法。 目前地名(縣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
  • 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
    一些讀書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其中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他們對於如何救國雖持不同觀點,但都主張普及教育,改良文字,文字改革遂成為主流的社會思想。如大名鼎鼎的梁啓超就在《沈氏音書序》中指出,「國惡乎強?民智斯圖強,民惡乎智?盡天下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因此,自1892年起,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 Word批量添加刪除拼音,拼音相連且與字不對齊及注音為框格的解決
    在 Word 中,用拼音指南可以給漢字批量添加拼音,並且自動注音。雖然添加拼音很方便,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諸如拼音與漢字不對齊、拼音與拼音前後相連在一起、注音顯示為框格、字間距不均勻等,對於這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將在介紹給漢字批量添加和刪除拼音後分享它們的解決辦法,實例中所用 Word 版本為 Word 2016。
  • 如何給方言注音
    本號過去曾推送過文章 如何記錄方言字音,介紹了從古至今記錄漢語方言字音的幾種方式,主要有傳統注音(直音/紐四聲/反切)、拼音、國際音標三類。本號給方言注音時比較隨意,以通用吳語拼音方案為主,三種方法混著用,至今已收到不少讀者的一致意見—— 「看不懂」。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古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現在漢語拼音,人們學認漢字,只能跟著老師後面認讀學習。可漢字千千萬,老師能教的也很有限,當你看到不認識的字又沒有人教的時候,立馬抓瞎。
  • 漢語拼音出現在什麼時候,它未出現前怎樣讀漢字
    漢語拼音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熟知的,漢字的博大精深和拼音的簡易方便,共同締造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歷史悠久,在我國遠古時期就有倉頡造字,現代我們所學的漢字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的。那麼漢語拼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那麼,還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難道僅僅依靠口口相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漢字的注音方法由來已久,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完善。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字的注音方法才有了「拼音」的味道。反切法經過不斷地補充完善,也成為古代中國最通行的一種注音方法。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道路上的路牌、街上的店鋪招牌、超市裡的商品標籤、電梯裡的廣告、飯店裡的菜單以及報紙、雜誌、書籍等等,時時處處都能讓孩子們觸摸漢字、熟悉漢字,甚至使用漢字。而拼音,除了些特意標註拼音的兒童讀物外,還能看到他們的地方就是少之又少了。無疑,無處不在的漢字更容易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學起來也會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