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2020-12-22 文史控

我們還未進入幼兒園時,家長們就會教我們韻母表和字母表,進入幼兒園後我們就會學習拼音,通過拼音學習漢字,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在漢語拼音之前是漢語注音符號,是為漢語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為藍本,於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期間備有「記音字母」,北洋政府教育部在1918年正式頒行了注音字母。

注音字母原本共有39個,1920年時改訂順序,增加了一個「ㄜ」,上世紀30年代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現今「注音符號」仍為中國臺灣地區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

但漢字的歷史悠久,無論是50年代出現的漢語拼音,還是上世紀初出現的「注音符號」,都是為了認識漢字,學習漢字讀音,那在更早之前,古人們又是如何學習漢字的?

在古時有「直音」、「讀若」、「反切法」等注音方法,「直音」指的是用同音字來注音,產生於漢末,在唐朝時期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一卷,便主要用直音注音,如「根,音跟」。

「讀若」是擬其音注音,如「芨(jī),讀若急」,是漢代訓詁學家所創術語,傳注多用「讀若」,其餘則見於《說文解字》,如在《說文解字》中:「噲,咽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

「反切法」出現在「直音」、「讀若」之後,開始於東漢末年的音韻學是當時的一些儒學受到了梵文拼音字理的啟示,後創製出了「反切」的主營方法,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在《顏氏家訓·音辭》中記載:「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孫叔然即三國時經學家孫炎,他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不過《爾雅音義》現今已經失傳。

隋唐時期的反切則是研究中古漢語(我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隋朝陸法言編輯的韻書《切韻》就是用反切的方法來記錄中古音。

唐朝時期僧人守溫取漢字為三十聲母,宋朝時期又補充為三十六字母,以韻書的韻母字作為韻母,「三十六字母」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反切法也是影響甚廣。

漢語注音符號便是為改良舊日反切而坐,用以標註漢字讀音;漢語拼音是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其實發生在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教,於是使用該方法,與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有很大的關係。

《西字奇蹟》是歷史上第一個用羅馬字拼寫漢語的方案,也是我國漢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在拼音沒有普及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說出來你都不信

相關焦點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所以,古代漢字能夠表示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但是,語素文字畢竟是語素文字,語言的語音該怎麼辦呢?沒有一套拼音系統,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古代朝鮮和日本等國,都出現了注音文字(就是韓國的諺文和日本的假名)。那中國呢?現在,中國有了漢語拼音,大陸都用這個。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誕生了。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在國內公布。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缺點是沒有採用國際通行的拉丁字母形式,也沒有採用音素拼寫法,所以字母拼寫與實際讀音仍未切合。那麼漢字注音字母是如何來的呢?
  • 您好,現在港澳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與我們的拼音相比有何優缺點...
    X 您好,現在港澳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
    一些讀書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其中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他們對於如何救國雖持不同觀點,但都主張普及教育,改良文字,文字改革遂成為主流的社會思想。如大名鼎鼎的梁啓超就在《沈氏音書序》中指出,「國惡乎強?民智斯圖強,民惡乎智?盡天下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因此,自1892年起,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發音的,這種發音的方法學習效率如何? 中國古代文盲遍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不是漢字的學習難度太大?古代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非常難。為什麼歷史是一部貴族史?因為普通人連字都不認識,如何能進入以文才取仕的上層階級?
  • 沒有拼音,古人是如何注音的
    古人沒有拼音,那麼如何注音呢?最常用的方法叫做「反切法」。 朱熹的《四書集注》有「澳,於六反」這樣的話,這是在給「澳」注音。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大家熟悉的字給一個不熟悉的字注音,取第一個字的聲母,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例如: 矣,於紀切。
  • 馮志偉|《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拼音探索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已經60年了,現在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規範和國際標準。《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人民探索漢字注音方法的重要成績(馮志偉,1997)。為了給古老的漢字注音,我國人民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從唐朝末年守溫的三十字母開始,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本文中,讓我們回顧一下《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拼音探索的艱苦過程。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手把手教你!如何給日文漢字加注音
    > --- 點擊上方藍色【日語幫】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經常有幫友後臺求助,希望幫主能幫忙在日語段落上加上日文注音
  • 此人一心想廢除漢字,還想用拼音文代替,差點全國人都說南京話了
    世界各地語言文字都在不斷變化,有些文字已經消亡,有些文字卻不斷滋長。尤其是到了近現代,以拉丁字母為首的拼音文字大行其道,讓以「漢字為首」的方塊字式微。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時代的來臨,拉丁字母更容易輸入,讓方塊字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幸虧中國人聰明,讓方塊字在計算機時代總算保住了。
  • 【看天下】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
    在利瑪竇的影響下,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部書採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他改進了利瑪竇的注音方案。雖然很早就有了漢字注音的方案,但是,這些做法只是在西方傳教士中流行,中國人還是使用傳統的直音和反切來為漢字注音。這種辦法很不方便,直音就是找一個同音字來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較生僻,注了也不認識。
  • 我有點疑惑,就是漢語拼音發明之前,漢字一樣存在吧?那它的發音靠...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以「跟」字為例。直音法:跟音根,是指「跟」讀如「根」。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在利瑪竇的影響下,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部書採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他改進了利瑪竇的注音方案。雖然很早就有了漢字注音的方案,但是,這些做法只是在西方傳教士中流行,中國人還是使用傳統的直音和反切來為漢字注音。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在利瑪竇的影響下,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部書採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他改進了利瑪竇的注音方案。雖然很早就有了漢字注音的方案,但是,這些做法只是在西方傳教士中流行,中國人還是使用傳統的直音和反切來為漢字注音。這種辦法很不方便,直音就是找一個同音字來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較生僻,注了也不認識。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蹟》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 教娃拼音抓狂的你,有沒有想過是誰發明了bpmf?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最接近漢語拼音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澎友:我們的漢語拼音是不是相對於別的話語地區使用的更成熟一些,比方說臺灣的拼音「鄭」和「成」都是用cheng,但是他們讀出來的跟普通話一樣的,但是漢語拼音「zh」就能準確區分開。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簡單的說,拉丁字母對於拉丁語系國家來說,就是他們的漢字,而拼音只是中國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殼,用來輔助學習漢字的一種工具。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古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現在漢語拼音,人們學認漢字,只能跟著老師後面認讀學習。可漢字千千萬,老師能教的也很有限,當你看到不認識的字又沒有人教的時候,立馬抓瞎。
  • 漢語拼音的歷史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那麼,還沒有漢語拼音的時候,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讀音的呢?難道僅僅依靠口口相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漢字的注音方法由來已久,而且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完善。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字的注音方法才有了「拼音」的味道。反切法經過不斷地補充完善,也成為古代中國最通行的一種注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