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輸入0字
提交有6個回答
這位朋友的問題很好。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以「跟」字為例。直音法:跟音根,是指「跟」讀如「根」。反切法:古痕切,是指取上字「古」的聲母g,取下字「痕」韻母和聲調ēn。
然而古今字音有變,不少字到後來很多方言根本就切不出來。如「打」德冷切,普通話(北京話)和粵語都切不出來。古今字音有變現象是明嘉靖音韻學家陳第發現的,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前人並未發覺到。因此,唐代就有人懷疑《切韻》記錄的是江南吳語,陸法言是吳人。趙遴(844年前後)的《因話錄》有記載:「又有人檢陸法言《切韻》,見其音字,遂云:此吳兒,真是翻字太僻。」更有名的是廣明元年(880年)李涪鬧的笑話,他還針對《切韻》出了《刊誤》,他批評《切韻》「舅甥之舅則在上聲,故舊之舊則在去聲」。當時北方話有一個明顯變化,部分上聲字歸入了去聲,這就是「濁上歸去」的現象。他先用西京音檢驗《切韻》,發現西京音和《切韻》對不上。然後才想到東都音,發現也對不上。最後,他得出結論:《切韻》是吳音,「吳音乖舛,不亦甚乎」。其實,陸氏雖是典型的江南姓氏;陸法言卻是個鮮卑人,本姓步六(陸)孤,他們家族是北魏後才改漢姓陸。
另外一方面,古代是沒有標準音的,怎麼讀完全是自己地方方言。後來明清要求做官會講官話,但並未有標準音。我國第一次確定標準音是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 拼音方案是為語言服務的,確立拼音方案之前,先要明確標準音。會議先確定了老國音標準,再根據老國音選用和修改注音符號。
已輸入0字
發表「打」德冷切,我用溫州話能切出來。當然,「德」和「冷」都要用溫州話。
已輸入0字
發表讀資治通鑑時,就注釋會注音,直音,反切都有,有一些字還真拼不出來
已輸入0字
發表試了一下,發現上海話也沒問題 看來確實源於吳語
「打」德冷切,我用溫州話能切出來。當然,「德」和「冷」都要用溫州話。
已輸入0字
發表不客氣。
感覺好複雜,不過也算解開了一個對於門外漢的一個困惑,平時習以為常的東西背後都有不簡單的歷程啊!謝謝!
已輸入0字
發表感覺好複雜,不過也算解開了一個對於門外漢的一個困惑,平時習以為常的東西背後都有不簡單的歷程啊!謝謝!
這位朋友的問題很好。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以「跟」字為例。直音法:跟音根,是指「跟」讀如「根」。反切法:古痕切,是指取上字「古」的聲母g,取下字「痕」韻母和聲調ēn。
然而古今字音有變,不少字到後來很多方言根本就切不出來。如「打」德冷切,普通話(北京話)和粵語都切不出來。古今字音有變現象是明嘉靖音韻學家陳第發現的,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前人並未發覺到。因此,唐代就有人懷疑《切韻》記錄的是江南吳語,陸法言是吳人。趙遴(844年前後)的《因話錄》有記載:「又有人檢陸法言《切韻》,見其音字,遂云:此吳兒,真是翻字太僻。」更有名的是廣明元年(880年)李涪鬧的笑話,他還針對《切韻》出了《刊誤》,他批評《切韻》「舅甥之舅則在上聲,故舊之舊則在去聲」。當時北方話有一個明顯變化,部分上聲字歸入了去聲,這就是「濁上歸去」的現象。他先用西京音檢驗《切韻》,發現西京音和《切韻》對不上。然後才想到東都音,發現也對不上。最後,他得出結論:《切韻》是吳音,「吳音乖舛,不亦甚乎」。其實,陸氏雖是典型的江南姓氏;陸法言卻是個鮮卑人,本姓步六(陸)孤,他們家族是北魏後才改漢姓陸。
另外一方面,古代是沒有標準音的,怎麼讀完全是自己地方方言。後來明清要求做官會講官話,但並未有標準音。我國第一次確定標準音是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 拼音方案是為語言服務的,確立拼音方案之前,先要明確標準音。會議先確定了老國音標準,再根據老國音選用和修改注音符號。
已輸入0字
發表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