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點疑惑,就是漢語拼音發明之前,漢字一樣存在吧?那它的發音靠...

2021-01-07 澎湃新聞
X

我有點疑惑,就是漢語拼音發明之前,漢字一樣存在吧?那它的發音靠什麼,難道是很隨意的,或者是就是按地方方言一種很隨意的方式發音的嗎?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字

提交

有6個回答

這位朋友的問題很好。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以「跟」字為例。直音法:跟音根,是指「跟」讀如「根」。反切法:古痕切,是指取上字「古」的聲母g,取下字「痕」韻母和聲調ēn。
然而古今字音有變,不少字到後來很多方言根本就切不出來。如「打」德冷切,普通話(北京話)和粵語都切不出來。古今字音有變現象是明嘉靖音韻學家陳第發現的,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前人並未發覺到。因此,唐代就有人懷疑《切韻》記錄的是江南吳語,陸法言是吳人。趙遴(844年前後)的《因話錄》有記載:「又有人檢陸法言《切韻》,見其音字,遂云:此吳兒,真是翻字太僻。」更有名的是廣明元年(880年)李涪鬧的笑話,他還針對《切韻》出了《刊誤》,他批評《切韻》「舅甥之舅則在上聲,故舊之舊則在去聲」。當時北方話有一個明顯變化,部分上聲字歸入了去聲,這就是「濁上歸去」的現象。他先用西京音檢驗《切韻》,發現西京音和《切韻》對不上。然後才想到東都音,發現也對不上。最後,他得出結論:《切韻》是吳音,「吳音乖舛,不亦甚乎」。其實,陸氏雖是典型的江南姓氏;陸法言卻是個鮮卑人,本姓步六(陸)孤,他們家族是北魏後才改漢姓陸。
另外一方面,古代是沒有標準音的,怎麼讀完全是自己地方方言。後來明清要求做官會講官話,但並未有標準音。我國第一次確定標準音是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 拼音方案是為語言服務的,確立拼音方案之前,先要明確標準音。會議先確定了老國音標準,再根據老國音選用和修改注音符號。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打」德冷切,我用溫州話能切出來。當然,「德」和「冷」都要用溫州話。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讀資治通鑑時,就注釋會注音,直音,反切都有,有一些字還真拼不出來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吳淞雨 2019-04-29

試了一下,發現上海話也沒問題 看來確實源於吳語

「打」德冷切,我用溫州話能切出來。當然,「德」和「冷」都要用溫州話。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徐春偉 2018-11-22

不客氣。

感覺好複雜,不過也算解開了一個對於門外漢的一個困惑,平時習以為常的東西背後都有不簡單的歷程啊!謝謝!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感覺好複雜,不過也算解開了一個對於門外漢的一個困惑,平時習以為常的東西背後都有不簡單的歷程啊!謝謝!

這位朋友的問題很好。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它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以「跟」字為例。直音法:跟音根,是指「跟」讀如「根」。反切法:古痕切,是指取上字「古」的聲母g,取下字「痕」韻母和聲調ēn。
然而古今字音有變,不少字到後來很多方言根本就切不出來。如「打」德冷切,普通話(北京話)和粵語都切不出來。古今字音有變現象是明嘉靖音韻學家陳第發現的,提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前人並未發覺到。因此,唐代就有人懷疑《切韻》記錄的是江南吳語,陸法言是吳人。趙遴(844年前後)的《因話錄》有記載:「又有人檢陸法言《切韻》,見其音字,遂云:此吳兒,真是翻字太僻。」更有名的是廣明元年(880年)李涪鬧的笑話,他還針對《切韻》出了《刊誤》,他批評《切韻》「舅甥之舅則在上聲,故舊之舊則在去聲」。當時北方話有一個明顯變化,部分上聲字歸入了去聲,這就是「濁上歸去」的現象。他先用西京音檢驗《切韻》,發現西京音和《切韻》對不上。然後才想到東都音,發現也對不上。最後,他得出結論:《切韻》是吳音,「吳音乖舛,不亦甚乎」。其實,陸氏雖是典型的江南姓氏;陸法言卻是個鮮卑人,本姓步六(陸)孤,他們家族是北魏後才改漢姓陸。
另外一方面,古代是沒有標準音的,怎麼讀完全是自己地方方言。後來明清要求做官會講官話,但並未有標準音。我國第一次確定標準音是1913年的讀音統一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採定字母」。 拼音方案是為語言服務的,確立拼音方案之前,先要明確標準音。會議先確定了老國音標準,再根據老國音選用和修改注音符號。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字

發表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
    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在漢語拼音發明之前,中國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發音的,這種發音的方法學習效率如何? 中國古代文盲遍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不是漢字的學習難度太大?古代中國人學習漢字有多難?非常難。為什麼歷史是一部貴族史?因為普通人連字都不認識,如何能進入以文才取仕的上層階級?
  • 拼音出現之前,中國人是如何給漢字注音的?
    不過,漢語拼音出現的歷史其實很晚,一直到1957年11月1日,第六十次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當時,這本來是作為「漢字拉丁化」的前期工作進行的,但是,後來事實證明拉丁化不適合漢語,所以它成為了漢字輔助的注音工具。
  • 馮志偉|《漢語拼音方案》之前的拼音探索
    中國拼音運動的歷史比較悠久。在本文中,作者回顧並分析了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漢語拼音研究和漢語拼音運動。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已經60年了,現在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拼寫漢語普通話的國家規範和國際標準。《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人民探索漢字注音方法的重要成績(馮志偉,1997)。為了給古老的漢字注音,我國人民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從唐朝末年守溫的三十字母開始,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本文中,讓我們回顧一下《漢語拼音方案》之前拼音探索的艱苦過程。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芭蕾( lěi )2以下在漢語拼音中存在的是:A. giào 哥B. 泡 jiǒC.關於漢語拼音的硬核科普,來了~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的工具。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於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的。那麼在此之前,人們是怎樣注音識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吧!
  •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olivia chan • 2020-02-15
  • 中國漢字拼音的來歷
    他在1940年1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說:「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B]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宣布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 《Sin WenziBao》(《新文字報》)第一期上,發表了毛澤東的題字:「切實推行,愈廣愈好」;朱德也題了字:「大家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我國最牛老人,發明漢語拼音,還和愛因斯坦是朋友,活到了112歲
    曾經我們華夏遭受了一場苦難,差點就連漢字的存在都要消失了。好在無數的有志之士的努力,才能讓漢字保存下來。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起一位老人的存在了,他為漢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最牛的老人,發明了漢語拼音,還和愛因斯坦是朋友,活到了112歲。
  • 為什麼我的英文名和拼音不一樣?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我們熟知的一些明星,他們的姓氏變成英文之後,似乎看起來都有點「奇怪」。簡單介紹一下威妥瑪: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英國外交官、著名漢學家,曾在中國生活四十餘年,因發明用羅馬字母標註漢語發音系統「威氏拼音法」,此方法在歐美被廣為使用。他在1867年以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創立了威氏拼音法。此後翟理斯(H. A. Giles)予以修訂完善,合稱WG威氏拼音法(Wade-Giles System)。
  • 漢字拼音翻車現場:現在孩子的作業有多難?家長:我快成文盲了
    這痛苦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孩子學的我都懂,就是不會教;二是無論怎麼教,孩子就是聽不懂。其實啊,這也不怪家長們,主要現在孩子的語文與我們小時候的語文有差別,而且內容也在不停變化。今天魚sir要來分析的就是語文學習方面的變化。這個變化不是指教材的變更,內容的替換等等,而是在語文學習中,最樸素,最基本的三個內容。筆順、多音字和拼音字母的發音。
  • 在H和F發音難分的福建廈門,誕生了屬於中國人的漢語拼音字母體系
    力氏從西洋留學歸來,發現西洋的國民教育普及得益於西洋文字的簡化系統,國民知其文字就知其理,就算深邃高遠之百科學問也避免了晦澀迂遠的教授法,力氏苦於當時中國,用於國民教育的文字體系過於繁雜,不利於普通百姓因音識字,理解領悟其事理,隨之編撰《閩腔快字》,它是清末一部切音字韻書,一時轟動時局。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晚清到民國郵政體系所採用的郵政式拼音,對廣東福建的地名就採取用當地方言拼寫的辦法。佛山為Fatshan,汕頭是Swatow,廈門則寫作Amoy。廣州塔的英文名稱Canton Tower即沿用了傳統拼法隨著漢語拼音的推行,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的地名的拉丁轉寫均採用了以漢拼拼地名漢字的做法。這在以普通話為標準語言的漢語地區並未遇上太大的阻力。
  • 漢語拼音的發展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漢語拼音方案》中規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個現代漢語的標準語音即普通話的語音音節。
  • 漢語拼音60年|你知道嗎,廣東話、閩南語也有拼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出臺,從此漢語拉丁化第一次有了由官方強力背書的標準化方案。從1950年代至今,漢語拼音方案在海內外影響愈來愈大,已經大有成為全世界默認的漢語拉丁轉寫方案的趨勢。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漢語拼音草創時代,不僅僅想用它來轉寫普通話的讀音。恰恰相反,雖然漢語拼音設計基於北京語音,但是這套方案卻用在了其他的方言,甚至其他語言上。
  • 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臺灣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2008年-),早期曾採用威妥瑪式拼音法。 目前地名(縣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
  • 《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年了,它的鼻祖是傳教士寫的這些書
    作為早期來華的西方人,由於漢字和西字大相逕庭,他們首先需要解決語言文字這一難題。他們認識到,在中國一個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有著自身完備文化體系的龐然大國進行各種活動,必須要學會中國的語言和中國的漢字。為了能夠掌握漢字發音,他們摸索出一套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最早進行這一嘗試的就是羅明堅和利瑪竇。
  • 漢字是記錄漢語最適用的文字
    漢語是什麼樣的語言?朱德熙先生說:「把漢語跟印歐語系的語言相比較,可以看出漢語語法上的一些重要的特點。漢語和印歐語的一個明顯區別是沒有形態變化。」漢語主要靠虛詞和詞序表示語法關係。漢字是什麼性質的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大類,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也叫語素文字。組成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語素,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用不用漢字是他自己的事情,現在的韓文確實就是古漢語拼音是中國字的韓國發音,跟中國還是有關係。最好改用英文。這樣就跟中國徹底沒關係了!他們會恢復漢字的!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市場,市場在哪,世界性的語言就在哪!看看目前的英語,不就是英國、美國曾是最大的市場嗎?不用擔心,他們有漢字的基因,二十年或五十年後,自然還是講漢語!
  • 漢語與日語有什麼樣的關係?相同的日語漢字發音、詞義是否相同?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沒有人比我更適合了。作為大學日語系畢業生,日本語水平通過JLPT(日本語等級能力考試)二級水平(分為五個等級水平,最高一級,最低五級)。在多年學習日語後,本人對日語及日本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下面就日語來源和日本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 您一直熟練使用的漢語拼音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嗎?
    這個問題,肯定有人知道;但也一定有人和我一樣,不知道。從一上小學,我們最先接觸的,就是拼音,甚至有的小孩子學前班就已經開始學了。那時候小,老師教什麼學什麼。沒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等到足夠大了甚至老了,偶然間閃現一點靈感可能想過這個問題,可對於一個不太常見的問題,沒地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