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孫佳山:電影業先別急著金融扶持
因為新冠疫情,我國包括影院在內的實體性文化產業受到了強烈的衝擊,現金流普遍出現問題,顯然需要給予一定的金融支持以渡過難關,但同時,考慮到以往針對文化產業所採取相關金融政策的經驗教訓,我們也需保持足夠的冷靜。
首先,「大水漫灌」式的金融扶持政策完全不可取。在疫情之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內部已存在深刻的結構性問題。以電影業為例,我國每年由大小影視製作公司生產出的近千部電影,有80%不能進入院線放映,而進入院線放映的影片中,又只有20%最終能夠收回成本。再以影院為例,當前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所有人口聚集區,在3公裡範圍內,都至少有一家以上的影院,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東部沿海的二線城市的影院密集度則更高,在院線端的這種同質化競爭與產能過剩,已呈現出非常嚴重的泡沫,直接導致包括偷票房、買票房在內的相關亂象不斷滋生。2016年的《葉問3》事件將影視泡沫與金融槓桿的過度撬動所產生出的種種問題,首次暴露在社會輿論面前。一些金融資本為快速「套現」,寧可造假也要把帳做平,以實現「舍小錢掙大錢」的圖謀。
因此,當前我們尤其應當辯證地看待疫情帶給整個產業的衝擊,抓住機遇深入調整我國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將過去因為種種原因遲遲停留在口頭上的供給側改革真正施展、實行。只有在包括影片、院線在內的相關供給側,將產能結構進一步捋順,形成產業內部的良性循環之後,相關金融扶持政策才有條件「精準扶貧」,否則就只能重複「大水漫灌」式的循環。
其次,應打破實體院線與視頻網站平臺二元對立的迷思。到目前為止,我國電影票房真正相對有保障的檔期,恐怕只有春節檔。雖然暑期檔一度也被認為是希望所在,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暑期檔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無論如何都不能被當做一個嚴謹的概念。而去年暑期檔的情況也充分說明,如果不是為了「救市」,暑期檔也不可能支撐起整個行業。
今年春節期間電影《囧媽》的線上放映,使輿論一度認為至少對電影的生產和發行方來說,是一個跳脫實體院線結構性矛盾的機會。但事實就是這樣殘酷,《囧媽》現象是不可持續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線上有限的空間、有限的市場容量內,不足以收回高投入大片的成本。當前任何一部中國電影要想在市場上叫得響,都得至少投入二三億元人民幣。而好萊塢大片如若引進國內,經過所謂的國際分帳,在發行上也需投入相當成本。另一方面,從《囧媽》到《大贏家》的上線,歸根結底不過是相關公司比較成功的商業宣傳,而非行業意義的商業模式創新。當前,儘管數字文化產業不斷爆炸式發展,但依然還沒有到電影的發行、放映在線上和線下完成翻轉的歷史時刻,實體院線與視頻網站平臺所面臨的現實困難其實是大體相同的,我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依舊漫長。(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