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阿根離開的那天,少爺不在家。
玉蓮按捺不住內心的欲望,將所有門窗關緊,撲倒了阿根。
兩人在硯床上纏綿時,少爺破門而入,看見了自己的妻子和下人不堪的一幕。
這個僵局,是少爺一手造成的。
當初,少爺在雨巷和玉蓮一見鍾情。
成親後,他為她描眉、拍照、作畫,他們有說不盡的話題,是靈魂摯交、是心靈伴侶。
可是,少爺身體虛弱,不能人事,兩人守著無性婚姻,內心悵然若失。
他們躺在硯床上嬉笑玩鬧,但卻始終不能圓房。
玉蓮為少爺四處求藥、焚香拜佛,熬了一副又一副的湯藥,可少爺的身體卻不見起色。
入門半年仍無所出,吳家二老開始嫌棄玉蓮,並下了最後通牒:如果仍然沒有生育,要麼娶小妾,要麼休想繼承一分遺產!
問題出現在少爺身上,娶小妾也無濟於事。
不得已,少爺想了個餿主意:讓下人阿根和玉蓮同房,只要生下孩子就送走阿根。
玉蓮自然不願意,她提出要抱養孩子,可是少爺卻認為抱養容易被發現,只有玉蓮生下孩子,別人才不會懷疑孩子的血脈。
玉蓮被迫答應了。
初嘗人事的玉蓮,成了真正的女人,變得更加嫵媚,可是少爺心裡卻很不是滋味。
悲劇起源於少爺,但男權思想又讓他憎惡妻子的轉變。
玉蓮沒有懷孕,她跟少爺之間的感情也產生了嫌隙。
少爺嫌棄玉蓮不乾淨,玉蓮心裡也很委屈,她向少爺承諾,自己不會對阿根產生感情。
可是,言語的承諾是蒼白無力的,她在背地裡依然忍不住關注阿根的一舉一動。
終於,少爺決定要斬草除根。
玉蓮知道後,急忙送走阿根,但臨走前卻控制不住內心的欲望,和阿根纏綿時被少爺當場撞破。
後來,阿根被少爺活埋在硯床底下,少爺心志鬱結早逝離去,只剩下玉蓮獨自守著硯床終老。
那張硯床,承載著玉蓮過去的罪惡。
晚年,有收藏家想要購買硯床。為了哄玉蓮出售,他經常來探望她,給她帶來外界的消息,又送她輪椅,推她出去欣賞外面的世界。
玉蓮對收藏家心動了,但仍不肯出售。一方面,硯床對她而言,意義非凡;另一方面,她知道硯床還在,收藏家才會屢次上門。
有一次,收藏家外出,他們約定下次見面時會告訴他硯床的秘密,可是他去得太久,她沒有等到他,最終遺憾離世。
故事來自電影《硯床》,比同題材韓國電影《霜花店》早13年,是中國建國以來被好萊塢購買的第一部國產影片。
一張硯床,三段感情,呈現的是人性原始欲望的複雜性。
玉蓮始終想不明白:如果說,阿根的悲劇是她造成的,那她的悲劇,又是誰造成的呢?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活得壓抑而痛苦,那是傳統的封建禮教和父權的威壓帶給他們的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