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經濟生活頻道 報導
自我省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由各單位選派第一書記入駐全省各貧困村,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2018年10月、11月,6位幫女郎跟隨12名駐村第一書記的腳步,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感受基層實踐,積累鮮活素材,用心用情採寫,記錄、見證他們在脫貧攻堅道路上的發展變化,展示幹部群眾新風新貌。轉眼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幫女郎再次深入12名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一線,把鏡頭和筆端對準脫貧攻堅主戰場,看看在廣大扶貧幹部積極的作為下,我們的村落都發生了哪些改變。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幫女郎再次走進湟源縣教育局的扶貧點: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位於日月鄉人民政府以南3公裡處,距離縣城27公裡,屬純腦山地區,2018年10月,幫女郎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時候,全村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精準扶貧的工作。在駐村書記王國壽的幫助下,貧困戶李啟祿家,剛剛通過530貸款,發展了犛牛養殖業,當年的收入就達到了十萬元。時隔近兩年後,幫女郎再次來到李啟祿的牛棚裡,卻意外的發現,當年的40頭犛牛隻剩下了3頭。
李啟祿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村民:以前國家沒有補助的時候,媳婦生病,兩個孩子也要上大學,收入基本上沒有,我也不能出去打工,只是國家上給的補助。
說起自己養殖犛牛的情況,王國壽和李啟祿帶著幫女郎來到了附近的一個專業化養殖場。
李啟祿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村民:當時我也打不了工,村裡的幹部還有駐村的幹部就支持,他們給我想辦法幫助,打不了工的話就讓我去養牛,他就給我給貸款讓我去養牛。
原來,李啟祿當年40頭犛牛的養殖規模,通過近兩年的發展,如今,已經突破了60頭,為了給犛牛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他在附近租了這塊地,辦起了專業犛牛養殖場。
李啟祿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村民:我們當時來的時候孩子還在上大學,現在大學剛出來,現在去單位上班了。
如今,李啟祿的兒子通過享受雨露計劃,已經順利就業,當年患病的妻子,身體也已痊癒,加上每年養殖犛牛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可謂是越過越紅火。一路走來,王書記既是李啟祿一家人生活上的幫助者也是見證者。而同樣受到王書記特別關注的,還有村上的殘疾人楊尕扎一家人。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 養豬產業:他現在主要是發展合作社,主要是種植業。藏香豬當時養了20多頭,15頭白豬,總共是30多頭,現在我養著6隻,我還要操心家裡面,前面賣了5隻,前兩天又賣了幾隻,現在就剩著6隻。
楊尕扎一家共四口人,他本人因為雙腳殘疾,無法外出打工,通過當時40頭藏香豬的養殖,為他謀得了一份不錯的收入。靠著這份養殖的收入,再加上雨露計劃每年一萬多元的幫扶,他的一對兒女順利大學畢業,目前,兒子楊海宏還投資近50萬元成立了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社。
楊尕扎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村民:通過產業發展,我就帶頭養殖豬,通過豬我們又發展了一些資金,兒子也畢業了,畢業了之後成立了一個專業合作社,種了一千多畝地。
楊尕扎說,正是精準扶貧的政策改變了他們一家人因殘致貧的狀況,他的一對兒女才有了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改變命運,如今,一家人的年收入能達到13萬元。他時刻牢記著這份幫扶的恩情,總是教育兒子,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要帶動周邊村民們一起致富,為村裡的經濟發展回饋自己的一份力量。
楊尕扎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村民 成立合作社:有5個人,機器總共有5臺,搞綠化的時候,基本上每天有八九十個人。
楊尕扎兒子的專業合作社,每天的用工規模多達100人,全部來自下若藥村和周邊的貧困戶,合作社按日為他們結算工資。楊尕扎和李啟祿,是下若藥村11戶貧困戶中,通過發展產業致富的典型代表,為了發揮他們的榜樣模範作用,王書記專門為他們申請了一份特別的獎勵。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他的精準脫貧工作做得比較突出一點,我們給他獎勵了一臺三輪農用車,價值15000元,三輪農用車在農村裡面比較實用一些。
王書記說,他的幫扶和獎勵只是這些貧困戶產業脫貧的一部分,主要還是依靠貧困戶自己的內生動力,是村民自身想要擺脫貧困,改變現狀的力量,才使得精準脫貧的工作,如一股春風般吹暖了貧困戶的內心。發展養殖產業帶動了貧困戶的經濟收入,而已經壯大起來的合作社以及村集體經濟,更是加速了全村的經濟發展。成立於2014年的湟源豐匯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這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趙永奎 湟源豐匯種植專業合作社 理事長:現在我帶動的貧困戶是10戶,帶動農戶是145人,主要帶動的方式就是土地流轉,再就是貧困戶有勞動力的可以到我的合作社裡來打工,如果你有技能的話,可以當司機,我們按月發工資,每個月是6000塊錢。
趙永奎是土生土長的下若藥村村民,他成立的豐匯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青稞,油菜籽,青飼草等農作物,目前種植規模2000畝。
趙永奎 湟源豐匯種植專業合作社 理事長:我這個合作社種的時候有規劃的種,以這條路為界限,這個上面全部是600多畝油菜,下面這裡全部是1000多畝土地託管的燕麥,青飼草,那邊山溝裡面是我的青稞基地。
趙永奎說,2014年以前,村上土地屬於小塊的農戶個體經營,生產效率低下不說,因為地處於腦山地區,農作物得不到有效的灌溉,土地貧瘠,畝產量低,村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村上一度出現了大面積的撂荒地。
趙永奎 湟源豐匯種植專業合作社 理事長:主要是我們村裡最近這幾年打工的農民工比較多,他們種地划不來。土地流轉過來,我們主要是以前2014年之前,我們村裡出現了撂荒地,現在我們流轉了之後撂荒地就沒有了。村裡的村民們就可以安心出去打工了,家裡的土地我們流轉了之後,適當的每年還可以給他們一些分紅。
從2014年開始,趙永奎流轉了村上的近2000多畝撂荒地,並且在王書記的幫助下,對這些山地進行了高標準農田的改造。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將近投資600多萬,把我們本村的3200畝土地進行了平整,還有水渠灌溉的修理,總共水渠修了25公裡,還有這些1000畝的土地進行了平整,把地裡面的石頭進行了清理,我們這兒貧瘠的以前的山地變成了水澆地,每個地裡面都可以澆水,變成水澆地了之後,以前是一二百斤,現在基本上提高了2~3倍。
村民們將改造過後的高標準農田流轉給趙永奎的合作社,一方面可以安心外出打工,另一方面,還能收到一部分的土地租金收入。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對我們的合作社來說,產量提高了,合作社的收入增加了,對於農戶來說他的土地流轉租金比較低一點,現在租金提高了,農戶的收入也相應的提高了。
為了安心讓村民們流轉土地,除了每畝地100塊錢的土地租金之外,趙永奎每年還會為村民們發放一定的分紅資金。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藏族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他們是包底分紅,不管是莊稼成還是不成,合作社都會給他們給分紅的資金。
趙永奎將流轉來的土地進行有效的利用,大面積的種植,全部採用機械化作業,提高了生產效率的同時,每年的農忙時節,還可以為村民們提供一定數量的工作崗位。
趙永奎 湟源豐匯種植專業合作社 理事長:我們這裡面一般用的工人,就使用當地的貧困戶,貧困戶我們一家一家去叫他們,你要是能幹動的,我們就來幹,幹活的男的每天工資150,女的是120。
目前,在趙永奎的專業合作社,共有4臺大型拖拉機,兩臺大型收割機等共15套農業機具,這些機具的高效率農業生產模式,讓合作社種植生產的青飼草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趙永奎 湟源豐匯種植專業合作社 理事長:飼草料我們現在目前用青儲機收打成青乾草,我們已經有訂單了,每年的訂單都是供不應求,不愁銷不出去。
另外,趙永奎的合作社中,還承擔著菜籽油的榨油作坊,每年,他除了將自己流轉土地中種植的幾百畝油菜籽收進榨油坊,榨成菜籽油出售之外,還收購附近村民家中的油菜籽,就近進行加工,為附近的村民們提供了便利,同樣享受到精準脫貧便利的,還有村上的老人們。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藥種配夠了,我們這還配了專職醫生,還有60歲以上的老人們量血壓,測血糖也全部都是免費的。再就是我們的低保戶建檔立卡戶,後面的那些藥品全部都是免費領取,這些都不要一分錢。
2016年,下若藥村的衛生室位於村口的一件破舊房內,藥品配備有限之外,村醫更是稀缺,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了,距離村上最近的鄉衛生院,也需要三公裡,加上村裡交通不便,老年人的日常就醫,成了王國壽心裡最大的一個牽掛。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 :60歲以上的老人有119人,通過這種情況,再一個就是老年人的看病非常困難,在這個衛生室也破舊不堪,這種情況了解了之後,我們就向衛生局打了報告,再向土地局爭取了一些地皮,2018年新建了一個衛生室,通過上級的支持,我們裡面的一些設備和藥品都配備齊全了。
在湟源縣政府以及日月鄉的共同支持下,2018年新建的村衛生室正式投入使用,同樣配備的,還有一名工作時間內,時刻在崗的專業村醫,為村民們提供就醫,健康指導等工作。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我們向群眾宣傳慢性病的防治方法,讓他們就近就醫,這些他們不出村就可以就近的進行治療,特別是這些老年人,這一點上就特別喜歡。
何應保 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 村民:以前就是我們不生病就不會去醫院去量血壓,病了才去醫院量血壓。高了低了我們都不知道。確實挺好的,太方便了,再別說什麼,就是給我們困難或給藥,這一點就特別好,確實挺方便的。
幫女郎:兩年前幫女郎來到這裡的時候,這裡的衛生是剛剛處於初步建立的階段,當時的藥品,還有一些硬體設施,還沒有配備齊全,那麼當兩年之後,當幫女郎再次來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衛生室的基本的藥品已經配備的非常齊全了,而且還有一些慢性病的免費發放的藥品存在,那這裡的這些硬體設施配備也是非常的齊全,村民們一些日常的小感冒都不用走出家門,在這裡就可以解決。
張生發 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 村民:確實方便,我們隨時都可以過來量一量血壓,量完了之後,血壓高了,醫生就會告訴我怎麼辦。
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專業醫生的指導,大家的身體狀態好了,生活的幸福指數也隨之提高,王書記的工作價值,更是得到了有效的認可。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作為第一書記,在這裡幹了3到4年,看到他們的這種變化,我也非常高興,我認為這個3到4年我的工作沒有白幹。
駐村近4年時間裡,王書記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同生活,紮根基層一線,走在田間地頭,切實為百姓謀福利,截止2019年,下若藥村233戶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352元,11戶建檔立卡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達到了7600元,最高達到了4萬多元。另外,村上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草山資源和靠近高速公路的便利條件,發展起來的湟源寶德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為了村集體經濟的典型代表。
幫女郎:那麼現在幫女郎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是當地的一個養殖方面的專業合作社,幾年前幫女郎第一次來到這兒的時候,這裡正處於初步的建設過程當中,還是一片工地的情況,那麼到兩年以後,當幫女郎再次來到這兒的時候,這個廠房的建設已經全部完成了,而且幫女郎身後的這一排廠房也是建設的非常整齊和闊氣,裡面究竟是什麼情況,現在跟幫女郎的鏡頭一起進去看一下。
如今的湟源寶德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佔地20畝,擁有高標準的牛羊屠宰,分割處理生產鏈條。
趙永發 湟源寶德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規模一年是3000多噸肉,主要是精準脫貧,上村裡的貧困戶來這裡上班,幹活掙點錢,效益比以前增加了百分之六七十,以前是小規模的,現在是規模化按照國家的標準化生產線建成的。
每年,趙永發的合作社,要收購村民們育肥的牛羊,在這裡進行加工處理,村民不僅是合作社的源頭顧客,同時,也是在這裡從事屠宰和加工,運輸處理的工人。
趙永發 湟源寶德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員工有40多人,這個溫度是零下28度,咱們整個合作社,每年往外輸送的肉的量大概有多少?每年輸送的量大概有3000多噸,肉主要銷往哪裡?好一點的有4000多噸,主要銷往拉薩那曲,百分之三四十的肉銷往外地,主要走一些小包裝。
幫女郎:2018年幫女郎第一次來到這個車間的時候,這個車間內只是旁邊兩側的冷藏架的基礎設施建設,那麼當兩年之後,幫女郎再次來到這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冷藏室現在已經投入了使用。幫女郎身後的這些擺放整齊的牛羊肉,正在進行冷藏和速凍的處理,那麼經過這一系列的處理之後,這些具有當地特色的牛羊肉就會被銷往全國各地,隨著這些具有當地特色的牛羊肉銷往全國各地,也帶動了當地合作社的經濟發展。
合作社經濟發展,更是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和村民的收入,每年,趙永發都會定時為村民們發放一定的分紅資金,為貧困戶送去牛羊肉和米麵油等慰問物資。兩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從村集體經濟的合作社發展,到村民們衣食住行的點滴變化,訴說的,都是精準扶貧工作實實在在的成果,也是村民們通過自身努力,切實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王國壽 湟源縣日月鄉下若藥村 第一書記:老百姓來說的話,相比較之前以前從他的穿著上看的比較破舊,現在從穿著還有他的精神面貌上,都能看到他們喜悅的心情,他們的狀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打贏脫貧攻堅戰,攜手並進奔小康,是王國壽作為第一書記的願望,也是老百姓內心最大的期盼。
幫女郎:曾經正在建設的廠房,如今已經投入了使用,產生了經濟效益,那麼曾經小規模的種植,如今被合作社流轉了土地,進行了大規模機械化的種植,大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我們說貧困戶的錢袋子鼓了,他們臉上的笑容也變得越來越燦爛了,這離不開第一書記的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咱們村民們勤勤懇懇的奮鬥,我們說村民們日益鼓起來的錢袋子,還有他們臉上蕩漾起來幸福的笑容,就是對這些扶貧工作最好的認可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