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可見」=自我封閉的傾向很嚴重?網友炸了…

2021-03-02 南方日報

自從微信出了

「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功能之後,

打開好多人的朋友圈都是這樣的。

網際網路時代

我們越來越依靠朋友圈

去了解一個人,

朋友圈已然成為了我們主要的社交陣地。

有一條《專家:「三天可見」說明人們自我封閉傾向很嚴重》的微博引起了小編的注意。

對此,網友炸了:

我,只是不想,別人肆意欣賞我的美。

但自己都後悔了!

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圍觀,三天可見就夠了。

重視你的人當時你設置了就會有反應,不重視你的人也不用惺惺作態。

其實我們只是在朋友圈裝死,在微博蹦迪。


我朋友圈三天可見,是因為我發了說說會被婆家人看到,看到了又會嘰嘰歪歪地說我,所以我發說說要不屏蔽他們,要不三天可見!後來覺得麻煩,直接弄個小號,加的就我家人,就不設權限了,哈哈哈。

真正封閉的人連朋友圈都不會發。



三天前的照片配不上現在的我,昨天的我配不上今天的氣質。

不想讓人看就別發啊,我覺得三天可見就像夏天穿棉襖,捂得慌。

之前看過一個說法,如果你突然離世,那麼「三天可見」將不給任何朋友懷念你的機會 ,挺悲哀。

早期的朋友圈是朋友間的交流,陌生人根本不可能進入你的圈子。我們可以盡情地發自己想發的東西,沒有點讚評論也沒關係。

慢慢地越來越多人加進來,微信變得不再私密。

同事進來了,議論你的過去;親戚進來了,對你指手畫腳;小學同學進來了,說你變了個人。之後,連房產中介、賣保險、淘寶客服、裝寬帶和修空調的也都加進來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你的好友。

以前朋友圈是個要好的朋友才有機會進入的秘密花園,如今卻成了對外開放的人民廣場。

每次發朋友圈都要思前顧後:這條能不能發,發了會不會被吐槽,會不會不夠有趣,會不會被說裝X,會不會…每次都要考慮半天。

於是,我們只得採取一些措施:分組可見吧,麻煩;屏蔽朋友圈吧,怕別人覺得我只針對他,半年可見吧,那和徹底公開也沒太大區別,三天可見,也許就是相對完美的辦法。

三天可見,即滿足自己分享的欲望又能擁有安全感和保護自己的隱私。

微信現在更多時候是用來和陌生人社交,也許某個人換個頭像,你就不知道是誰了。發出去的動態,你也不知道最終會被哪些人看到。

有時我們會因為工作或其他原因加好友,但可能只會溝通那麼兩三次,之後便不會再有聯繫,不想讓他們過多地窺探自己的生活,這種時候設置三天可見,多少算是對自己隱私的一種保護。

講真,你敢看你半年之前的朋友圈嗎?

蠢事做太多,怕新認識的人覺得low;flag立太多,怕自己啪啪打臉。三天前的自己,我都不想認識,更不要說以前。

我們都有沮喪、衝動、意氣用事的時候。也都發過矯情的雞湯;轉發些集贊活動;曬些修過頭的自拍;俗氣的風景;模稜兩可的情話…但幾天後,等到情緒穩定,又偷偷地刪掉動態。

這種情況多起來之後,把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以減少別人回看的機會,仿佛三天後,過往也能隨之消失殆盡。

同事說最怕別人看了一遍她的朋友圈,就輕易下定義。

同事當初找工作投簡歷後,對方回復加微信聊,結果聊了沒幾句,對方就說不合適。說同事朋友圈發的東西不是泡酒吧,就是蹦迪,一看就不是會好好工作的人

同事聽到一肚子火,準備罵過去:你朋友圈都是發一堆low到爆的快餐海報的人有什麼資格說我!可她又回刪了,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和對方犯了一樣的錯誤:僅看朋友圈就給別人貼標籤、下定義。

後來,她就一直把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

有些東西,真的不太適合被剛認識的人看到,你永遠不知道他們會留下什麼刻板印象。

微信的國際版名字叫Wechat,而朋友圈則叫Moment,直譯就是即刻、當下。

開放最近三天,而不是徹底關閉,目的就是想告訴你,往事不要再提,我現在過得很好,我很樂意和你分享我當下的生活。

分組太累,關閉又怕你誤會,所以才用心良苦的設置三天可見。

不用簡單粗暴地關閉朋友圈,不用沒完沒了地刪動態,在偶爾想要分享抑或宣洩時,還有一個地方可以去。

很多人覺得三天可見會疏遠和朋友的關係,但真正好的關係並不需要依靠朋友圈。

有人說是因為跟風,看到大家都設置了,跟著玩玩。

取消是因為我媽打電話跟我說,怎麼看不到我朋友圈了,問我是不是屏蔽了她,瞬間扎心了

有人說是因為想體驗新功能啊,覺得挺有意思的

取消是因為這個功能真的很雞肋,我點進好朋友的朋友圈看到是三天可見,心都涼了。

還有人說設置三天可見,是想跟過去道別。

取消是因為發現了,把過去藏起來,不代表著過去就沒發生過,倒不如解開好了,三天可見,反而阻擋了朋友來看我朋友圈的興致。

不過,不管怎麼樣都好,微信出了這個功能,並且有許多的人都使用了,就證明它也有它的用處。

但仔細想想,當你想看一個好友的朋友圈時,點開一看,卻只能看到短短幾個字「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時,那種感受不會太好受的。

那麼你的朋友圈又是怎樣的設置呢?


來源 | 19樓(my19lou)、西湖之聲(fm1054)、文匯報(wenhuidaily)、人民網、微博、煙臺公安

編輯 | 陳茜

校對 | 楊遠雲

相關焦點

  • 朋友圈「三天可見」你怎麼看?專家說自我封閉傾向很嚴重,網友評論卻炸了|來聽新聞
    在滑動框內向下↓滾動查看全文對此,網友議論紛紛:我,只是不想,別人肆意欣賞我的美。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圍觀,三天可見就夠了。重視你的人當時你設置了就會有反應,不重視你的人也不用惺惺作態。其實我們只是在朋友圈裝死,在微博蹦迪。我朋友圈三天可見,是因為我發了說說會被婆家人看到,看到了又會嘰嘰歪歪的說我,所以我發說說要不屏蔽他們,要不三天可見!後來覺得麻煩,直接弄個小號,加的就我家人,就不設權限了,哈哈哈。真正封閉的人連朋友圈都不會發。三天前的照片配不上現在的我,昨天的我配不上今天的氣質。
  • 僅三天可見的明星朋友圈,被這檔國產真人秀徹底看穿
    但是,她卻經常被網友群嘲業務水平和情商雙低。《僅三天可見》更像姜思達與受訪者之間,彼此切磋想法、碰撞思想、表達自我的一個秀場。回到這檔節目的名字本身,僅三天可見,這原本是針對微信朋友圈而開發的一項功能。這是一個極度開放的時代,每天一睜眼,我們都能從朋友圈裡,看到無數讓人心驚肉跳的新聞。
  • 恭喜那些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的人
    畢竟大家有著不同的社交觀,在朋友圈想要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調查報告: 有一億人將朋友圈設置為了僅三天可見,還有上億人喜歡刪除朋友圈裡的過期照片。 我想這也是很多當代年輕人的共性之一吧。
  • 你的朋友圈為什麼僅三天可見?
    不知多少人跟阿飛一樣,朋友圈設置了僅三天可見。為什麼?也許是想裹藏起過往,不忍別人再看到自己的羞澀。
  • 你朋友圈不用三天可見我一天都不想看見是什麼梗 三天可見我表情包...
    在《微信》裡面的朋友圈中,我們可以這是一個:「三天可見」。這樣一來,其他人就只能查看到最近3天的朋友圈信息。因此,也產生了一個梗:「你朋友圈不用三天可見我一天都不想看見」。那麼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微信》你朋友圈不用三天可見我一天都不想看見是什麼梗吧!
  • 千萬不要把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文化 | 國學 | 藝術 | 哲理 | 養生 | 視覺 | 美文 | 雜談文化提升品位,閱讀改變生活(商務合作qq:1003116   微信:g759434116)
  • 千萬不要把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你的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嗎?我有定期清理朋友圈的習慣,可上個月太懶了,不想清理,就隨手設置了個朋友圈三天可見。卻只聽到她很嚴肅的說:「沒招我也沒惹我,是外婆想看你的朋友圈,她好久沒見你了,就只能在朋友圈看看你的照片,可你設置了三天可見,她連你的照片都看不到了,外婆還委屈的跑來問我,是不是你把她給刪了。」聽姐姐說完,我愣住了,心裡的愧疚感油然而生,或許是我從來就沒有想過,隨手設置的三天可見,會對在乎我的人造成一些影響。
  • 微信一招破解朋友圈「三天可見」!
    今天想與大家聊一聊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問題。 據說,微信裡使用最多的小開關是朋友圈僅僅三天可見。 不知為啥,大家都喜歡隱藏朋友圈動態,可是,作為好奇心強烈的人一般是不能忍受的,如果存在特別的人更不能忍了。 那麼,怎麼破解這個問題呢?
  • 說實話,你為什麼要在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微信朋友圈最初的私密性和封閉性,早已不復存在。於是,很多人為了保持私密性,除了屏蔽和分組之外,將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這似乎正在成為一股新的潮流。認識一下可以,但我不願意你了解我太多過去;如果你不持續關注我,那就別想看到有關我更多的東西……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的種種心態可謂不一而足。
  • 教你怎麼破解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一般來說,朋友圈的時長限制只是限制了在好友朋友圈主頁的內容超時不可見,而不是限制了具體的某條朋友圈。 就是這個頁面 而除了朋友圈主頁,還有兩個地方可以查看朋友圈的內容,明白這個之後,就可以查看超時的朋友圈。 01.
  • 朋友圈扎心6問,全答對的都是海王?
    03 第二問:三天可見和全部可見,哪種人相處更友好?說起三天可見,人們通常會想到迴避、神秘這些詞。似乎這樣的人,大多是封閉內心的,有距離感。但其實,將朋友圈大大咧咧都呈現出來的,未必好相處。我們都知道,人有不同的依戀類型,也就是和人親近的相處方式。非安全型依戀的人,比如迴避型的、矛盾型的,通常在現實中都很敏感。而網絡的私密性讓他們更為青睞,因此更傾向在網絡上自我表露,以此獲得關注。
  • 僅三天可見
    《僅三天可見》是姜思達主持的一檔明星社交實驗類綜藝。有人說,這是姜思達版的《十三邀》。「僅三天可見」這五個字,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很多人的朋友圈正在使用這項功能。有時候它讓我懊惱,因為有意或者無意錯過朋友的那條動態,或者等有一天想起來那誰那天發了條「帶有我想要的東西」的朋友圈,但因為「僅三天可見」,我沒法回頭去查看了。我是個分享欲望很強的人,樓下的貓繞在我的腳邊,路遇一條很醜的狗,吃了一頓好吃的,見到了好玩的,聽到了有意思的......我都想分享。
  • 《豫見後來》VS《僅三天可見》:找「破碎」的魯豫與姜思達
    作為一檔「明星社交體驗」型的訪談節目,《僅三天可見》展示著時下最熱明星的生活和工作狀態。與時下流行的訪談節目相似,《僅三天可見》不滿足於明星們光彩照人的表象,試圖尋找反差,挖掘他們內心的「破碎」。採訪完謝娜後的自我陳述中,姜思達說:「並沒有存在特別多讓我覺得頗感意外的回答,是我這個人很『變態』,我喜歡在情感上或者在人生上有一定程度破碎的人。」
  • 女生如何追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的男生?這三步追求策略不能少
    這個方法就是通過朋友圈去暗示自己喜歡的人,不過這個只適合加了微信,並且有初步印象的喜歡對象。小麗分我分享了她成功通過朋友圈撩到現在的男友的經過,總結了一套策略,下面我們一起看看。俗話說,女追男隔層紗,男追女隔座山。
  • 朋友圈三天可見,但我們早已三年沒見……
    @匿名網友以前讀書的時候是全部可見,但是發的太多沙雕的內容了,隨著工作了漸漸的成長,越來越不喜歡發自己的生活動態,因此現在就設置三天可見,時不時就發下美食。@匿名網友沒結婚前完全公開,為了等待那個會翻閱我整個朋友圈的人,同時也為了給初戀男友證明沒有他,我一樣過得很精彩!
  • 用英文說朋友圈僅三天可見,Vi...visible?
    用戶可以任選三天的朋友圈進行展示嗎?微信目前並沒這個功能。那麼,這句英文到底指的是「過去三天」還是「可任選三天」,或是其他意思?這麼一想,單單說「Only 3 days」,語義並不清晰。第二,黃底的「are」。為什麼不用「can be」呢?這裡需要簡單回顧「be」和「can be」的語用。
  • 朋友圈千萬別設置三天可見
    02曾幾何時,先生的朋友圈充斥著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一條咖啡加檯燈,吐槽深夜加班的朋友圈,我看見為夢想蟄伏的不屈靈魂;吐槽沒人帶娃,卻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的狀態,讓我看到職場母親的剛中柔外但如今,我的朋友圈只剩下歲月靜好。不知何時起,大家關上心門,既不點讚評論他人,亦不流露個人生活波瀾。深夜的朋友圈,活不過第二天;過往的點滴,被三天可見塵封;剛出現的小紅點,瞬間被秒刪。仿佛成年人的情緒是可恥的,必須暗暗獨自消化。但我知道,每個人的內心都想被靠近。
  • 匿名說心事:那些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隱藏了什麼秘密?
    現在添加新的好友,大多數人都會先設置一下朋友圈的可見範圍,「不讓她/他看我的朋友圈」,而很多人,都會把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隔一段時間有點心情起伏,想發個朋友圈,也默默設成了「僅自己可見」。可是漸漸地,你在朋友圈的傾訴、心事,無人回應,無人在意,變成了一種矯情的表白。有時候,很久不見的朋友會突然問我:看不見你發的朋友圈,我還以為你刪了我呢。我只能說:現在朋友圈都發僅自己可見的啦。而沒有說出來的話,則是就算我吐槽、傾訴、說心事,也沒有人在意。比起發了朋友圈,滿心期待朋友的評論,卻發現無人回應時的那種失落,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說出來。
  • "僅三天可見",朋友圈「隱者」為啥越來越多了?
    「朋友圈裡冷如鬼,微博小號皮斷腿」正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也有一些人是「朋友圈屏蔽者」。他們或是直接關閉了朋友圈功能,或是設置了朋友圈動態不再提醒。總之,他們算是遠離了朋友圈裡的喧囂。不管是微信好友的日常感悟、生活動態,還是圈子裡滿天飛的「10萬+」熱帖,他們一律不再接收。而你如果想要了解他們的近況,就只能發條消息問候了。
  • 「不發一言」「三天可見」「半年可看」你的朋友圈可也是盡如這般幸福簡單?
    最近發現,越來越多的朋友從朋友圈裡消失在了手機屏幕的那一端,更多的朋友將自己喜怒哀樂呈現的時間,設置為「近三天可見」,將完整的生活展現在所有人面前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