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歧視?抗議J.K羅琳?以《哈利波特》為代表的奇幻文學有問題

2020-12-23 故事研習社

在BLM運動席捲全球的當下,英國民眾卻把火力對準了《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因為質疑英國政府要求縮簡性別認證的程序,一位叫Maya女士被解職。羅琳在推特上對於Maya女士的聲援,激怒了關心性別議題的普通民眾,在網絡社交媒體上掀起了抗議羅琳的活動。

羅琳開始被貼上歧視跨性別群體的標籤,之後被不斷擴大,有人細心地從《哈利·波特》中一點一點挖出了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元素。譬如:妖精銀行在影射猶太人;華人女孩秋·張的名字發音涉嫌辱華等等。

隨著事件不斷延燒,有多位參演過《哈利波特》的演員為此發聲,更有與之割席者。羅琳的形象陡然轉入負面,連帶著《哈利波特》的書粉也開始不滿起來。

其實,回顧《哈利波特》的文本誕生過程,這一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奇幻文學之一,無疑也帶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平權色彩。

1997年的6月,J.K.羅琳推出了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奇幻文學中的個人成長冒險題材就瞬時走向了高潮。

其實早在1989年,24歲的J.K.羅琳,在曼徹斯特前往倫敦的火車旅途中,就萌生了創作哈利波特的念頭。她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像,一個10歲小男孩,瘦小個頭,亂蓬蓬的黑髮,綠色眼睛,戴著圓形眼鏡,前額上有一道細長、閃電狀的傷疤……

如今,再有了七部小說、八部同名電影以後,《哈利波特》的前傳——《神奇動物在哪裡》也有了兩部電影,擔任編劇的J.K.羅琳表示這會是個五部曲。看來,羅琳的奇幻小說進程還將會被延續。

01 早出道的託爾金和C.S.劉易斯的世界觀

說起奇幻小說,我們可能會將目光投向於久遠的過去,譬如《格林童話》抑或是《安徒生童話》這些久遠的過去,但真正意義上的西方奇幻一般會認為始於20世紀初。

起初,這些糟糕的故事往往被登載在當時的雜誌上,可惜這些故事和那些發黴的雜誌一般都是速朽的,現在認為最早的奇幻文學作品,可被追溯為羅伯特·霍華德在1932年創作的《蠻王柯南》。

在八十多年後的今天,柯南這個形象已是國際知名。透過電影、漫畫、電視劇、玩具以及角色扮演遊戲,柯南這個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

奇幻小說這類故事遵循著某些固有的套路——有某種永恆的東西,正義的英雄明知機會渺茫仍選擇與強大的惡人戰鬥。儘管有一些重要配角會被殺害,但最終的結局經常是美滿的。

這大體是商業電影和商業故事的固有特徵,但《蠻王柯南》頗能代表早期奇幻小說的特徵,都呈現小格局內的冒險故事,表現出蠻荒情慾與混沌的道德觀,不乏精彩之處卻難稱偉大。

此後,大量的奇幻小說被發表出來,但並不認為是某種特定的文學形式,也並不具備一流的影響力,直到1954年。

那一年,託爾金開始發表作品,《霍比特人》和《魔戒》的巨大成功造成了該文學類型的復古和流行,託爾金開始被後世觀眾認定為"現代奇幻文學之父"。

《魔戒》《指環王》《精靈寶鑽》確定了奇幻文學中的大多數元素,譬如架空的第二世界、奇異的種族(精靈、矮人)、冒險元素、魔法戰爭、以及史詩。20世紀後期的大多數時間,多數奇幻文學都擺脫不了被託爾金的影響,其中就包括《納尼亞傳奇》。

C.S.劉易斯的作品說教意味太濃,其涵蓋的人生經驗不夠豐富、多樣,也導致閱讀它的人群呈現出低幼的特徵。故事情節略顯套路,帶有性別刻板描述,致使文學史的地位也不甚高。但託爾金、路易斯都同樣開創了一個「獨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自己的開始和結局,可以作為讀者生活的第一世界的鏡像。

透過鏡像,我們每一個人都短暫地擁有了一種上帝視角來觀看另一個世界。在異世界裡,我們可以擁有短暫告別正常生活的酸楚的機會,得以去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

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也得以獲得慰藉。我們可以享受一個相信真理、愛和希望的世界,從而將現實世界的痛苦都忘卻。忘卻的過程就是減少恐慌的過程中,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恐慌被可以理解的——有秩序、有開始和結局、有存在的意義可探尋的世界代替。

此後,奇幻小說的發展出現了重大的分野,各類奇幻小說類型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聲音。

除了主流奇幻——即託爾金的《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為代表的求索與英雄奇幻之外,也出現了異世界和魔法旅行,代表作家為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J.K.羅琳的《哈利·波特》以及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還有魔法奇幻,代表作家為羅爾德·達爾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和威廉·史塔克的《驢小弟變石頭》;以及動物奇幻,代表作家為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風聲》、E.B.懷特的《夏洛的網》和畢翠克絲·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

當然,這些奇幻文學類型的成就都有高有低,一直到1996年,奇幻文學的另外兩座高峰突然出現。

02 不走尋常路的喬治·馬丁和尼爾·蓋曼的浪漫感

1996年,喬治·馬丁發表了《冰與火之歌》中的第一部《權力的遊戲》,使奇幻文學中的戰爭史詩題材受到世界追捧;1997年,J.K.羅琳發表《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奇幻文學中的個人成長冒險題材步入高潮。

喬治·馬丁在《冰與火之歌》的創作中,整個系列都沒有塑造任何英雄,那些努力嘗試去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都在冰與火這片混亂之下,苦苦地掙扎著。

全書採用了視點人物寫作手法,每一個章節的內容均以某特定的人物的角度出發,敘述一段,在下一個章節就換為另一位視覺人物,這就使得文本更像是一齣電影而非小說,讓人身臨其境而不能自拔。直到今天,《冰與火之歌》都沒有連載完成。

馬丁的貢獻在於他文本的每一部分都只提供一個有限視角。讀者從中可以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卻無法全方位地了解整個故事。他創造的世界是有魔法的,但卻不僅僅止於此。雖然魔法存在,都只是邊緣化的存在,人物內心的劇烈掙扎重要得多。

同時,馬丁讓小說具有一種驚人的真實感,其中的角色並非完人,很多角色還有著強烈的道德問題。與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相仿,他告訴每一個觀眾:無論你是道德高尚,還是自甘墮落,都會有高光也會有低谷。在他的筆下,任何角色都隨時可能死去,這讓很多讀者心碎不已。

與喬治·馬丁隨時能寫出出彩的節奏感和緊張的氛圍不同,英國人尼爾·蓋曼的奇幻小說更加架構鬆散,緊張的氛圍仿佛找尋不到,有的只有無窮盡的想像力和浪漫色彩。

尼爾·蓋曼對各個文化國度的神話故事都相當熟稔,這使他很容易地戲仿和致敬一些異域文化特色。這種大量運用幻想作品和流行文化知識式的創作,一直是他成為當代著名幻想小說家的底氣,《美國眾神》和《北歐眾神》也正仰賴於此。

每一次,他有無數的新奇點子和構思,在一篇長篇小說中能夠層出不窮地冒出來。蓋曼曾經說:「舊規則正在崩潰,沒人知道新規則會是什麼。」這可能是他一貫創作觀念,不拘泥於某種傳統,而是表現自己所擅長的部分。在未來,奇幻這種文學的題材必定是多種多樣的。

作家切斯特頓曾經就奇幻文學做了一個測定標準,支撐這種標準則依據七個特性,而七個特性分別是:起源、宏大、繁多、美妙、充足、運轉、秩序。顯然用這個標準去測量託爾金或是喬治·馬丁,它都是成立的,但其背後的取捨卻折射出某種當代性。

03 無處不在的J.K.羅琳和幽微複雜的人性

曾經,哈利·波特以暗諷政治和反對歧視著稱:赫敏代表了女權運動;鄧布利多代表著同性戀平權……但如今,J.K.羅琳卻深陷輿論中心。有一些東西變化了,有一些還沒有。如果說20世紀的社會剪碎了神話誕生的土壤,人們不再相信那些神話故事中的奇情和蒼白的價值觀,那麼21世紀的當下,奇幻小說也逐漸會拋棄那些對於神奇的法寶的濫用,而主張在禁得起推敲的邏輯因果之下展開。

整整七部的哈利·波特,羅琳親手將許多人氣爆表的角色送進了墳墓,即使遭遇粉絲抗議,她也只是說:「死亡不會被改變,你們要學會接受。」

作家的作品是自我的投射,讀者的心境是從作品中得到慰藉。對於這個新時代,一切都是複雜且變幻莫測,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在《哈利波特》的結尾,不可言說的伏地魔死了,哈利·波特起死回生。羅琳這樣寫道:「19年來,哈利的傷疤再也沒疼過。一切都顯得平常。」

可能奇幻文學對於你我的意義就是: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停止自我攻擊」開始。

相關焦點

  • J.K羅琳被質疑歧視跨性別者 丹尼爾也發表看法
    來源:新浪娛樂J.K羅琳被質疑歧視跨性別者。J.K羅琳丹尼爾雷德克裡夫為跨性別者發聲。新浪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哈利波特》作家J.K羅琳近日受到爭議,因為在社交網站討論「有月經的人」與性別的關係,被網友抨擊是在歧視跨性別。
  • 美國網友怒罵J.K羅琳:你歧視變性群體,還歧視中國人!
    因為創作了《哈利波特》而為人們熟知的J.K.羅琳一度受到很多書迷的喜愛和感謝,一直以來也因為各種暖心事跡為大家稱讚,今天卻遭到了外網網友的群體炮轟,這是怎麼回事呢?(圖源:guardianlv)起因是推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為有月經的人創作一個更為平等的後新冠世界。這裡其實是作者為了尊重心理性別為男但是生理性別為女的跨性別者,採用了「有月經的人群」這一說法。
  • 活久見,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被開除哈利波特粉籍
    LGBT是一個由「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變性人」(又稱「跨性別者」)等「性少數人群」所組成的一個「抱團取暖」的群體。近些年,在對性的認知越發多元化的西方社會,原本活在歧視和暴力陰影之下的「LGBT」群體,也獲得了西方輿論的大量關注以及從媒體的支持。
  • 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考慮再演哈利波特 祭出前提「不要J.K羅琳」!
    記者吳孟庭/綜合報導 英國男星丹尼爾雷德克裡夫(Daniel Radcliffe)因「哈利波特」一角走紅全球,9年前演完系列電影最後一集後便宣告再也不演,但他近來態度軟化,不但堅持拒演,但前提是「踢除J.K.羅琳」,顯見兩人完全鬧翻!
  • 因跨性別問題,兩大《哈利波特》粉絲站與JK羅琳「劃清界限」
    原因是他們反對羅琳在「驕傲月」中一系列關於跨性別者的言論。6月初,她在推特上轉發了一篇為尊重跨性別人士而用「來月經的人」等詞彙代替「女性」的文章,並配文諷刺稱,「我明明記得有一個詞來形容這個群體的,是什麼來著?Wumben?Wimpund?Woooomud?(女性Women的諧音)。」這一推文,立刻引發爭議,不少人指責她「歧視性少數群體」。
  • 被指性別歧視和醜化中國人,「大陰陽師」J.K.羅琳又翻車了!
    她先被網友怒批歧視跨性別群體,又被網友扒出來醜化中國人。「哈利波特之母」被外國網友群起而攻之,羅琳屢屢回應卻被網友指認「大陰陽師」,魔幻的一幕正在她自己身上上演。近日的風波,還得從一條轉推說起。這一輪的輿論風波起源於6月7日,J.K.羅琳(J.K. Rowling)轉發了一篇《為來「來月經者」創造更加平等的後新冠世界》的文章。
  • 雷德克裡夫考慮再演哈利波特 但「不要J.K羅琳」
    (好萊塢訊)英國男星Daniel Radcliffe(丹尼爾雷德克裡夫)考慮再演哈利波特,但前提是「不要J.K羅琳」!雷德克裡夫因「哈利波特」一角走紅全球,9年前演完系列電影最後一集後便宣告再也不演,他近來態度軟化
  • 《哈利波特》為什麼會成為英國奇幻文學的門面?
    前幾天小編看到這麼一種說法《哈利波特》和《指環王》系列,作為英國奇幻文學的門面之作,《指環王》是左邊那扇門板,《哈利波特》就是右邊那扇門板了,《冰與火之歌》則是門栓。二《哈利波特》中表現得想像力無比豐富,情節也極為有趣(雖然有一些邏輯影傷)最主要是它能夠激發所有青少年的那種青春時代的浪漫,說簡單點就是中二病。試想誰沒中二過呢?而《哈利波特》中表現得種種天然正義、友情、愛情等情節,不正是中二病的表現嗎?
  • 揭秘J.K.羅琳:歧視變性群體?靠運氣走紅?窮苦的單親媽媽?
    本意只是提醒人們,在疫情期間,女性仍然需要經期衛生用品、使用廁所的安全途徑、肥皂、水和私人空間,要關心弱勢女性群體的生活境遇和性別平等問題。但原文作者為了尊重一些跨性別者,比如心理性別為男,但是生理性別為女的跨性別者,所以沒有使用沒有women或者female這類詞語。但羅琳心直口快的評論:『people who menstruate』.
  • 反跨性別?哈利波特男主角抨擊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
    在他出演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時候才12歲,轉眼間他現在已經長大成人。2000年,《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在世界範圍內公開徵選主角,丹尼爾擊敗了上萬名對手,得到了主演該片的機會 。2001年,與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聯合主演的奇幻冒險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 喬姆斯基、福山、J.K羅琳等文化名人發文抵制過激抗議
    與此同時,抗議活動存在的一些極端化趨勢也讓思想、藝術界深感憂慮。「編輯因為編發有爭議的文章就被解僱;記者被禁止發表某些話題;對大學教授課堂上引用的文學作品進行審查」,這些行為的不寬容嚴重損害了美國文學藝術界發展的土壤。聯名信呼籲文化藝術界進行反思和改變,「我們需要保留一種允許『真誠的分歧』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自己不捍衛我們的工作所依賴的事物,我們就不能指望國家和公眾為我們捍衛它們。」
  • J.K.羅琳為何拒絕電影中一個特殊的角色?——《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一共有8部電影,在這8部電影當中,J.K.羅琳本可以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但是她最後仍然決定,留在幕後。那麼這個特殊的女性角色,究竟是誰呢?1997年,我們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見面,這是J.K.羅琳小說的第一部,在她的小說中,講述了一個聰明又勇敢的小男孩,如何與可怕的巫師伏地魔之間的鬥爭故事。
  • 反跨性別?哈利波特男主角抨擊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
    在他出演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時候才12歲,轉眼間他現在已經長大成人。2000年,《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在世界範圍內公開徵選主角,丹尼爾擊敗了上萬名對手,得到了主演該片的機會 。2001年,與艾瑪·沃森、魯伯特·格林特聯合主演的奇幻冒險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 《最美逆行者》我們抵制別國「種族歧視」,自己卻在性別歧視
    ,他的評分還是以2.0打底,不少網友紛紛表示想打0分或者負分,於是央視緊急下架,而各平臺也關閉了評分和評價,而造成這種極大的評價反撲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事實的歪曲和性別的歧視。而在場女性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最後才有一名女性勉為其難的報名了,也就是說僅有一名女性參與了這支隊伍,這種情況想想也都是不可能的。也有網友直接爆料「3月份青島402路公交車均為女性司機」,以這樣的方式,將這個歪曲的事實進行回擊!
  •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反對歧視變性人,認為人都有決定生活的權利
    有一部電影伴隨了我們的整個青春10年,給我們塑造了一個魔法的世界,讓我們小時候一度認為自己可以騎著掃把上天飛翔,這部就是著名的由JK羅琳原著改編的《哈利波特》。從1997年《哈利波特》開始問世,JK羅琳開始登上大眾的視野,《哈利波特》的成功一度讓她的財富地位飆升,甚至成為世界最有錢的女人,一度超過英國女王。人紅是非多,總有成千上萬雙眼睛注視著你。日期那JK羅琳在推特,轉發了一篇寫著「有月經的人」網路文章,認為「有月經的人」應該直接叫「女人」,結果被批評歧視變性族群。
  •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因性別歧視被粉絲封殺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對於跨性別者的不夠友善態度,招來諸多反感,演出(哈利波特)系列影片走紅的丹尼爾雷德克裡夫、魯伯葛林特、艾瑪華森等演員都發表聲明,力挺(跨性別的男女性與生理上男女性沒有差別),大大打臉羅琳,儘管有羅琳的忠實書迷痛罵演員們忘恩負義,主流的民意卻都站在反對羅琳的一方
  • 歧視跨性別群體是眾人對JK羅琳的一大誤解
    》的作者jk羅琳因「歧視跨性別群體」被罵上了熱搜起因於推特上一篇名為《為有月經的人創作一個更為平等的後新冠世界》的文章。也許對於跨性別者來說他們適應於這種稱呼,但是對於廣大普通女性而言,「來月經的人」這樣的稱呼是貶低不被認同和不受尊重的。女人是有專屬自己的稱呼的,普通女性們不能容忍被喚作「有月經的人」,一個正常的普通女性如果被人稱呼為「來月經的人」她肯會十分反感。
  • 哈利波特迷居然和「魔法之母」J·K羅琳劃清界限?
    聲明中寫道,J.K.羅琳選擇這個時候,宣示對跨性別者的消極看法,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對種族不公的看法感到厭惡。他們還指出,羅琳是在利用她的影響力和特權來針對邊緣化的人,這與在書中找到並被哈利所接受的平等與愛的信念格格不入。
  • J.K羅琳又被痛罵!被變性者噴上熱搜後,專門出書挑釁怒懟?
    羅琳為此背上了「transphobia」(仇恨跨性別的人)的惡名,還被哈利波特世界集體拋棄,可以說是眾叛親離。 羅琳與跨性別群體的恩怨情仇從去年年底就開始了:
  • 【薦書】閱讀奇幻文學 | 河合隼雄
    他的淺白話語總是有一種「親切的臨在感」,完全的「我語說我心」。任何一位讀者翻開書,他都像坐在你面前,只為你一個人開講似的,開始一場「面對面的讀書會」。這對學生時代沒參加過讀書會的我來說,好像補足了一次癮。《地海系列》是書中談論最多的作品,老實說,我很喜歡《地海巫師》,覺得比《哈利波特》更好看!但對於接下來的《地海古墓》、《地海彼岸》就讀得悶悶倦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