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人|吳皓:我的珠峰故事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MBA中國網

2021-01-17 MBA中國網

(圖中右二為吳皓)

吳皓,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2016級全球金融GSFD校友,漢世紀投資管理公司合伙人,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後獲得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和金融MBA學位,並在哈佛商學院進修學習。正在攻讀清華五道口GSFD全球金融博士。吳皓是登山愛好者,已登頂世界七大洲最高峰。

2019年5月23日10點04分,我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世界之巔。至此歷經三次珠峰攀登,終於實現登頂珠峰的目標,同時也圓滿完成了歷經15年的登頂七峰計劃。那一面被我帶上頂峰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金融GSFD旗幟,也表達了我對清華校慶的祝福。

8000米之上,是不同的世界

想要登珠峰的念頭並不是一下子在我心中確定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005年,一直喜歡運動和徒步旅行的我登頂了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峰;2008年,登頂歐洲最高峰厄爾布魯斯峰;2010年,登頂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那時候,正好看了《Seven Summits》這本書,給我很大啟發,便確定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想法,我計劃從那以後每年登一座山峰。

珠峰作為世界最高峰,在這七座山峰中也是攀登難度最大的一座山峰,所以排在了我這一計劃的最後。也正因為知道它的難度,我做了一些體能上的準備。這和我在五道口的經歷有關,我在2016年9月成為金融學院全球金融GSFD三期班的一名學生。「無體育,不清華」,愛體育愛運動,向來是清華的傳統,從入學時的拓展訓練我就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同學當中不乏運動高手。

後來,三期班的同學建了一個運動打卡群。這個群的打卡規則是達到5公裡跑步、遊泳1000米、其他運動45分鐘這樣的強度才可以打卡,每季度會統計每個人的打卡次數,督促大家養成運動習慣。受到打卡制度和同學們的激勵,我從一開始一周運動一到二次,到幾乎每天保持跑步5公裡或者遊泳1000米或者健身房體能訓練一小時的運動量,儘管這些看上去並不難,大家平時都可以做到,長久地堅持還是對保持體能有很好的效果。幾年下來,這樣的好習慣也讓我做好了攀登珠峰的體能儲備。

2018年當我準備從北坡攀登珠峰的時候,才第一次知道負責珠峰北坡攀登活動的西藏聖山登山探險服務有限公司對客戶有著「678」的要求。所謂的「678」要倒推來解釋,即攀登珠峰必須要有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經驗,登8000米要有登7000米的經驗,登7000米要有登6000米的經驗。而我當時攀登的最高一座山峰是海拔6964米的阿空加瓜峰。要想從北坡攀登珠峰,必須補上7000米和8000米的攀登經驗。

說實話,一開始我並不能理解這樣的規定,甚至感覺有些多餘,但也必須遵守。我在2018年5月先報名參加了聖山探險組織的珠峰北坳徒步活動,第一次來到珠峰北坡大本營。從大本營到海拔7028米的北坳營地正好是珠峰攀登的一半路程。那一次,我很順利地來到北坳營地,看到上面的路是很緩的坡,而且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珠峰的頂。我當時覺得很遺憾,珠峰已經近在咫尺了,為什麼不能留在這兒直接登上去呢?感覺這完全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

直到我在2018年9月攀登了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才真正理解為什麼攀登珠峰一定要有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攀登經驗——只有在這樣的海拔高度才會使用氧氣面罩,才能體驗到超長距離的攀登路線,那是非常不一樣的感覺。

衝頂那天我從沒有那麼累過,下撤時走幾步都站不住。那天山上還有大霧,沒辦法看清前面的路,我在嚮導後面隔了一段距離慢慢走著,突然腳下一滑在一個斜坡滑墜了。我躺在斜坡上被保護繩吊在那兒,腳下踩不穩,手上也沒有力氣,試了好幾次,都沒有辦法把自己拉起來。嚮導在我前面離我的距離有些遠,也只能先鼓勵我自己慢慢爬上來。那一刻我感覺非常無助,也很著急,想不到向來做事很有章法、盡在掌控之中的自己怎麼會處於這樣狼狽的狀況。在那種環境下,也沒有太多時間任我困惑反思,深吸一口氣後,我抓緊路繩,腳踩在可以借力的地方,終於靠著自己的力量脫離了困境。

從卓奧友峰迴來之後,2018年11月,我和朋友組隊參加了香港毅行者100公裡越野賽。為了完成比賽,我們整整44個小時幾乎兩天兩夜沒有睡覺,一直在走,也讓我經受了一次體能上的考驗。這次完賽讓我對於半年後將要進行的珠峰攀登更加充滿信心。

漫長的珠峰攀登過程

2019年5月,我再一次來到珠峰北坡大本營,這一次我的目標是頂峰。由於無論在體能、高海拔適應性還是心理上,我都做好了準備,這一次的攀登過程對我來說還是很順利的。前期的拉練過程我的狀態一直很好,行進速度始終保持在隊伍的前三分之一行列。我還把自己摸索的克服「高反」的深呼吸方法教給隊友們,幫助他們儘快適應高海拔環境。

珠峰北坡大本營條件非常好,行程安排也非常科學合理。但是周期很長,我們完成了洛堆峰、啟孜峰兩座海拔6000米山峰的攀登作為前期適應性訓練;完成了為期11天的從珠峰大本營到海拔7028米北坳營地的拉練;以及漫長的休整過程和最後為期一周的衝頂階段。

在結束適應性拉練後,後勤服務團隊還組織我們到海拔只有2000多米的吉隆溝休整。最初我對這個行程也有些不太理解,感覺完全可以直接開始正式攀登。但體驗了下撤休整的過程之後,我深刻體會到這對我們恢復體能非常有幫助,並且也充分利用了天氣不好時在大本營等待的階段,為把握住將要來臨的窗口期做好萬全準備。

我深知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次嘗試攀登珠峰的機會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在每名隊員配備一名嚮導和5瓶氧氣的標準之上又加了一名嚮導和2瓶氧氣。這一次,我一定要站上世界之巔。

正式攀登開啟之後,我們在嚮導團隊的帶領下按部就班,一天一個營地向上,感覺很順。但在海拔7028米的北坳營地,我們還是經歷了驚險時刻。那天我們到達北坳營地後天氣很好,到了晚上8點突然變天,狂風大作。一名隊員的帳篷被大風吹倒,直往懸崖方向滾落,帳篷裡傳來一聲聲尖叫。當時在大帳篷裡休息的嚮導們反應很快,聽到呼救趕忙跑出去合力拉住帳篷。那時,那頂帳篷已經滾到離懸崖沒多遠的位置,情況相當危險。

經歷了這一幕,我們再一次繃緊神經,對珠峰的敬畏之情也加深了不少。來時的路順利輕鬆,那都是珠峰的恩賜,一旦天氣不好,登山的難度就會成倍地增加。那一刻對於人的渺小和自然的博大,更是有了越發清醒和深刻的認知。

頂峰近在眼前,過程卻步步驚心

在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迎接最後衝頂時刻的那一晚,我過得很是煎熬。在那個海拔高度已經找不到可以讓帳篷底部平平整整的一塊平地了。我們的帳篷搭在一個傾斜30度的石塊上,3個人擠在一起。其實哪裡能睡得著,戴著氧氣面罩躺在睡袋裡,我一直會順著斜坡的角度往下滑,不時就得費力氣往上挪一挪。外面光線很亮,各種各樣的聲音傳到我的耳朵裡,即使戴著眼罩閉著眼睛也根本睡不著。雖然擔心休息不好會影響體能,但最後還是在睡不著的糾結中捱到了起床時間。

半夜12點,聽到嚮導叫我們起床的聲音。在海拔8300米的高度,平時做起來很輕鬆的動作也變得格外費力,單是把高山靴穿好我就用了15分鐘的時間。與此同時,嚮導也開始燒水、煮燕麥粥,忙活著給我們做早餐。待所有人收拾停當之後,凌晨1點我們向著頂峰進發了。

路繩是固定在左邊山石上的,右邊似乎是懸崖,大半夜的頭頂燈只能照到前面一段路,其他地方都被黑暗籠罩,看不真切。我們只是機械地一步一步跟著嚮導往前走,也幸好半夜出發什麼都看不到,不然可能有些人一出發就會被嚇到掉頭折返。我們走了不到一個小時就遭遇「堵車」了,山脊上有很多國外隊員,他們行進的速度很慢,我們在後面不時要停下來等著。這時嚮導總會提醒我們要不停地跺腳、拍手,防止凍傷。

因為所有人都要沿著同一條路繩向頂峰前行,「超車」幾乎是不可能的,但等得太久同樣危險重重,已經登頂珠峰八次、對路況非常熟悉的嚮導普次仁最終還是帶著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超了過去。突然加快的速度打亂了我的節奏,呼吸一下子就跟不上了,體能消耗很大,沒走幾步就累得不行,我只能咬緊牙關緊跟嚮導步伐。

在橫切路段的兩次「超車」,更是讓我膽戰心驚。「超車」時,普次仁和我都解開了與固定路繩的連接,再把自己的保護器掛在對方的安全帶上互相保護,快速通過後,再連接到固定路繩上。就這樣戰戰兢兢地連超了兩支隊伍。

有驚無險地過了第一臺階,小心翼翼地又走過一段懸崖上的橫切路段後,便來到珠峰北坡傳統攀登路線上的最後一個難關——第二臺階。這一面高6米多、垂直光滑的巖石牆在1960年就險些難倒首次登頂珠峰的中國登山隊隊員,他們當年採取搭人梯的方式通過了這一路段。1975年,一架被稱作「中國梯」的金屬梯被第二次攀登珠峰的中國登山隊隊員架設在此,我們走過的則是2008年後更換的新梯子。

梯子被五顏六色的路繩固定在第二臺階上,在我爬上有些搖晃的梯子之前,普次仁已經幫我把上升器掛在了修路隊員新鋪設的路繩上,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步驟,如果錯把上升器掛在了往年的舊路繩上,後果不堪設想。爬到梯子的盡頭,還有一米多的距離才能到第二臺階最頂端,最後這一步我只能靠著左手抓上升器,右手抓路繩,使勁把自己拽了上去。

迎接我的是僅容一人站立的巖石小道,要面對著巖石山體一步一步側移通過,而我的背後就是萬丈深淵,這真是一段令人膽戰心驚的路程。當我小心翼翼挪動腳步,轉過那塊突兀的巖石之後,看見一個約半米高的向下的臺階。臺階上一塊看上去並不牢固的大石頭,讓我停下腳步猶豫了起來:如果踩在大石頭上,一旦滑倒肯定要滑墜;如果不踩在大石頭上,我又實在無從下腳。最終讓我心一橫,下決心重新邁開腳步的,是普次仁的一聲催促。他提醒我必須趕緊往前走,不能停留,耽誤得越久會消耗越多的氧氣,很有可能會導致下撤時氧氣不夠。於是我鼓起勇氣果斷地一腳踩在大石頭上,然後馬上另一隻腳踩到路上,成功通過。但在我身後,那塊剛剛被我踩過的大石頭滾下了深不可測的懸崖,看得人心驚肉跳。

當我走到海拔8750米的第三臺階時,天已大亮。翻過第三臺階,就是一個100多米的大雪坡,似乎每座雪山都有一個「絕望坡」,我一步一步艱難地往前走著,感覺這雪坡似乎總也走不到頭。

好不容易挪到了大雪坡的頂部,迎來的是更讓人崩潰的最後一個橫切。「過了這個橫切就是頂峰了」,我不斷這樣鼓勵著自己,這是最後一搏了。海拔約8800米的這段橫切路段暴露感極強,走在其上,一邊是絕壁上被風化得非常鋒利的巖石,一不小心就會把連體羽絨服劃破,另一邊是落差3000米的懸崖。這70米長的路窄得只能容下一個人的腳。每當與登頂成功下山的人交匯時,我們都能明顯感覺到彼此的緊張,生怕被對方拖下萬丈深淵。

過了這段橫切,頂峰就在幾十米之外。但這時我已經不吃不喝地走了快9個小時,實在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普次仁鼓勵我說頂峰還有10分鐘就到了,不讓我休息。當我一鼓作氣走完這最後的10分鐘,終於在2019年5月23日上午10點04分站在了嚮往已久的珠峰頂峰。

我在珠峰頂上停留了十幾分鐘,把帶上來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金融GSFD的旗幟拿出來拍照。帶這面旗幟上珠峰頂峰完全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在清華學習的幾年時間裡,我結識了眾多良師益友,和優秀的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希望能夠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我對學校的感激,同時也讓老師和同學們以這樣的方式見證我登頂珠峰的歷史一刻。

我往南邊張望了一下,南坡有很多人排成一條線,向頂峰前進。而我所在的位置就是南北坡兩邊隊伍的匯集處。當時頂峰晴空萬裡,有些雲彩,可我並沒有心情看風景。那時自己並沒有太多想法,也根本沒有時間想,滿腦子只想著怎麼安全下撤。經歷了這麼多次的攀登,我深知登頂只是完成了一半,安全下撤才是真正的成功。

下撤時我們又遭遇堵車,還經歷了下雪颳風的壞天氣,很多隊友因為堵車留在了7800米的C2營地甚至8300米的C3營地。我還算順利最終在當天下到海拔7028米的北坳營地。19個小時沒有吃東西的我,狼吞虎咽地大吃了一頓營地廚師做的炒飯,覺得特別好吃。當我們下撤回大本營,遠遠望著珠峰的時候,感覺她是那麼遙不可及,我甚至有些恍惚,自己真的在她的頂峰待過了嗎?讓所有人高興的是,我們隊伍裡12名隊員全部成功登頂,並安全下撤,真是非常完美的結局。

珠峰南坡,兩次鎩羽而歸

其實在這次從北坡成功登頂之前,我曾兩次嘗試從南坡攀登珠峰。第一次是在2014年,那時我已經登上了其他六大洲的最高峰,一心想要登頂珠峰,完成我的七峰計劃。

那一次,我們徒步10天來到大本營,在昆布冰川訓練。結果4月18日早上山上發生雪崩,夏爾巴人死傷慘重,有18個夏爾巴人遇難,我們的嚮導也參與到救援當中。讓人後怕的是,遇難夏爾巴人走的那條路,正是我們前一天訓練剛剛走過的。與致命的危險擦肩而過,那種恐懼和慶幸混雜的心情,讓我終身難忘。

雪崩之後大家四處打聽登山季是否取消,我們在大本營又呆了10天,結果還是收到登山活動取消的通知,心情非常沮喪。想著自己準備了這麼長時間,卻遇到這種情況。那感覺就像剛要站在起跑線,摩拳擦掌準備比賽時,結果接到比賽取消的通知。

不甘心的我在第二年又來到了尼泊爾,再一次準備從南坡攀登珠峰。2015年4月28日早上我們拉練到C2營地,下午1點多回到C1營地。正在帳篷裡休息的我,突然感覺帳篷在移動,那感覺很像去年我經歷過的雪崩,不時有小石塊砸到帳篷頂。這時就聽到領隊說可能是地震了,隨後嚮導們也發現回大本營的路已經沒法走了,昆布冰川上的梯子全部被摧毀。

我們被地震困在了6000多米的C1營地。由於原本計劃第二天就下撤到大本營的,所以我們的食物儲備非常有限。現在我們只能待在山上干著急,捱了兩天之後,帶到C1營地的食物都吃完了。和我們一起被困的還有其他隊伍總共有160多人,最終我們這些人靠改裝過的直升機才回到大本營。因為空氣非常稀薄,直升機每次只能坐兩個人,直升機飛了80多架次才把所有人運回了大本營。

回到大本營之後,我發現這裡就像一個被炸彈炸過的戰場,各種廢棄物散在雪地,還有血跡。我的帳篷也破了一個大洞,滿目瘡痍。這個登山季也在我沉重的心情中結束了。

平衡的藝術

連續兩年經歷前所未有的危險狀況,我曾以為是珠峰不想接納我。儘管如此,我心中的信念並沒有動搖,既然設定了七峰的目標,就一定要完成它。

但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全都在勸我放棄,在他們看來登山尤其是登珠峰太危險了,來自家人的壓力更是巨大。在2015年尼泊爾地震期間,家人聯繫不上我,也不知道山裡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熬過那段焦灼的日子的,只能從他們反對我再去登山的堅決中,體會到他們當時的著急與無助。我也實在不忍心再讓他們承擔這樣的心理壓力。

但我的心裡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目標,我必須在矛盾中掌握一種平衡。為平息家人的擔心,我在2016年和2017年兩年的時間裡消停了下來。為了日後有機會繼續完成目標,我也沒有完全放棄攀登,那兩年我先斬後奏地攀登了雀兒山、玉珠峰這兩座海拔6000米級別的山峰。

另一種平衡則存在於登山與工作之間。我平時的工作很忙,而高海拔攀登又耗時很久,很多地方通信信號也不穩定。登山必然會對工作造成影響,我只能盡一切努力儘量降低這種影響。在2019年的珠峰攀登過程中,我提前做好了準備,了解到在西藏特別是珠峰地區,移動信號不好,電信信號比較好,就專門買了華為的電信手機,在山上開熱點上網用。在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手機沒信號,我就提前準備了衛星電話,沒有耽誤每周的會議。上到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我感覺自己適應得還不錯,腦子也清醒,還在帳篷裡用手機處理了一些公務。

讀書和登山都是一種修行

在2016年我消停的那段時間裡,也正是我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開始學習的階段。可以說我的珠峰北坡攀登歷程和在清華學習的時間基本重合,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以及五道口金融學院「不怕苦,敢為先,講團結,重貢獻」的傳統,同樣與登山精神非常吻合。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中,還是在登山的過程中,支撐我在遇到困難遭受挫折時依然繼續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動力,無疑少不了清華精神。

為什麼要去登山?對於這個問題,每一個攀登者都有自己的答案。對於我來說,登山就像是一種修行,它能帶給我一種寧靜的感覺和心靈的安慰,讓我的心變得更簡單純粹,能夠放下雜念,感受到與大自然的一種默契共鳴,這種感覺讓我迷戀。每一次登山的過程很辛苦,在山上走到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都會想,「我幹嘛要自討苦吃來登山?」但下山之後回到城市中,回想起山裡留下的記憶,內心都會縈繞一種寧靜的釋然。

登山也讓我發現自己的潛能。一開始也沒覺得自己有能力登上世界最高峰,不知不覺地,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能力,最終完成這個最初認為不可能的目標。這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鼓舞,登上了珠峰,完成了七峰攀登之後,面對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難,我都能保持這樣的心態——任何事情只要去做,都能找到解決方案,只要確定了目標,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要完成,也都是可以完成的。

現在我已完成了清華大學五道口全球金融GSFD的課程,正在撰寫關於數字通證方面的博士論文,對我來說,讀博也是一種登山。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挑戰和豐富自己,樂在其中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心靈的平靜。只要對你所做的事充滿熱情,永遠不要放棄,成功就像你以為遙不可及的頂峰,只要堅持不懈,總能抵達。這是登山帶給我的啟示和參悟,同樣也是在清華學習的幾年時間裡我收穫的體驗和感觸。

附錄:七峰登頂履歷表

非洲吉力馬札羅峰 Mt. Kilimanjaro (19,340英尺) 2005登頂

歐洲厄爾布魯斯峰 Mt. Elbrus (18,510英尺) 2008登頂

南美洲阿空加瓜峰Mt. Aconcagua (22,841英尺) 2010登頂

北美洲麥金利峰 Mt. McKinley (20,320英尺) 2011登頂

南極洲文森峰 Vinson Massif (16,050英尺) 2012登頂

大洋洲查亞峰 Carstensz Pyramid (16,023英尺) 2015登頂

亞洲珠峰Mt.Everest (29,029英尺) 2014 C1、2015 C2、2019登頂

登頂珠穆朗瑪峰的人數:截至2018年底,自Edmund Hilary爵士和Sherpa Tenzing Norgay爵士於1953年首次登頂這座山以來,已有4,833個不同的人、8,306人次登頂。

完成登頂七峰的人數:七峰代表了七大洲的最高點。到2016年8月,已經有416人達到了這一目標。

相關焦點

  • 胡代光|經世濟民,一生所求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MBA中國網
    本年度人文專題將擷取清華大學和五道口部分校友,簡述他們的生平和志業,展現他們的追求與探索,感受他們的學養和情懷。1981年,為適應金融體制改革對高素質金融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前身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正式成立。胡代光受邀成為研究生部的四大學術顧問之一。作為北京大學經濟系副主任,在北京大學繁重的工作之餘,胡代光參加研究生部教學座談會,參與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課程設計,並親自教授基礎課《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流派》,為研究生部教學體系創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MBA和清華經管學院MBA什麼關係?終於講清楚了
    確實如此,每年100多位優秀的職場人從嘉禾博研MBA研究中心成功進入清華MBA,很多考生也會納悶到底進的是清華五道口金融MBA還是清華經管MBA呢?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就設於清華經管學院。清華經管學院依託清華綜合性大學的優勢,通過與大學融合,培養複合型管理人才,為清華MBA學生打開了廣闊的學習空間。清華經管學院利用大學資源為MBA同學開設了《清華新興技術探究》課程,創建了清華x-lab清華大學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平臺。現在清華大學千餘門的研究生課程向清華MBA學生開放。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金融學講席教授 、教育部「長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金融學講席教授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田軒榮獲「中國商學院十大最受歡迎的教授」獎項!此次排名由MBAChina與《經理人》雜誌以第三方身份發布。田軒,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獲得者,博士生導師。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FMBA卓越獎學金」 2019級第一學年評選...
    為鼓勵FMBA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參與班級建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設立「FMBA卓越獎學金」。根據《清華大學研究生獎助工作實施辦法》(2013~2014學年度第23次校務會審議通過)精神,參照《清華大學研究生獎學金評定工作實施辦法》(2008年7月修訂)及《清華大學「未來學者獎學金」管理規定》(2014年7月16日研究生院辦公會討論通過),制定「FMBA卓越獎學金」評定及發放規則如下:一、 評定原則本項目成立獎學金評定委員會,本著公平
  •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發表演講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朱俊生發表演講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 情系道口,力聚香江——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香港同學會成立
    【MBA中國網訊】2018年12月9日,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香港同學會成立儀式舉行,100餘位金融EMBA校友齊聚一堂,共襄盛舉。南豐集團主席、原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廖理,清華大學香港同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志中,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會理事、五道口校友總會會長張志平,校友辦主任張偉,金融EMBA與管教育中心副主任李元真出席此次活動。
  • 良師益友風採展|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鞠建東老師:經世濟民,博學嚴謹...
    鞠建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數字資本研究中心主任;獲南京大學數學學士、清華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
  • 一脈清華韻,之江道口情 清華五道口GFD浙江同學會成立
    杭州2020年9月21日 /美通社/ -- 2020年9月19日,清華五道口GFD浙江同學會成立儀式在杭州舉行。學院院長助理、助理教授、GFD中心主任劉碧波,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嚴駿,以及全球金融GFD課程的同學們齊聚一堂,共襄盛會。
  •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 | 全球Fintech連線:金融的下一個十年...
    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即將推出「全球Fintech 連線」直播系列,旨在邀請國際金融科技界嘉賓,在線分享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及金融科技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全球金融科技界人士提供在線交流與分享的平臺。一波三折,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2020年已經悄悄走到了最後,疫情席捲全球,各種黑天鵝事件,政治經濟的多重變數,今年必將在史冊上留下自己的篇章。
  • 新文創·新消費——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校友活動在滬舉行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MBA12月12日下午,新文創·新消費——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校友活動在上海外灘金融中心復星集團舉行。此次活動由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項目主辦,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文創金融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復星集團的大力支持。
  • 五道口羅曼蒂克消亡史
    宋宇晟 攝「你好,我要一杯拿鐵。」一切如常,沒有排隊,只是來喝咖啡的人多了一些。1月14日,星期一,北京五道口的雕刻時光咖啡店迎來了「最後的夜晚」。在擁擠著兩千多萬人的北京,這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有人喝完咖啡離開的時候,還在問同行的人,「今天這兒怎麼這麼多人?」
  • 數學讓我內心踏實,音樂讓我靈魂優美|開學季·新生故事
    在清華五道口,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新生檔案康羽虹,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2020級碩士生。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期間專業成績位列專業前5%,兼修英語雙學位;曾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交流半年;獲國家獎學金、綜合優秀獎、學業優秀獎、一二九合唱優秀學生伴奏等獎項。
  • MBA報考熱度不減 新學科背景下如何培養管理人才?
    低學費院校報考人數快速增長據MBA中國網統計的數據顯示,十年間,報考MBA的考生人數已經從2011年的90614人增長至2019年的近20萬人。發展較好的商學院仍然集中在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為主的老牌名校。多校發力MBA項目2020年是中國MBA教育開展的第三十年,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除了清北等老牌名校,多所院校也都加快了在MBA項目上的布局。
  • 2020中國金融科技大會舉行 源達信息郝旭:探索智能化在財富管理...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訊 12月12日,2020中國金融科技大會暨全球金融科技創業大賽頒獎典禮北京舉行。會議旨在通過政商學界代表的分享,創新企業的展示和投資人對話等形式,引領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健康發展。
  • 正人閣:快手網紅「五道口宏楠」意外身亡命理揭秘
    近日,快手平臺坐擁600萬粉絲的網紅「五道口宏楠」,在釣魚時因釣竿觸電後昏迷,溺水身亡。  據了解,「五道口宏楠」是在釣魚時不幸遇難的。  不少「五道口宏楠」的粉絲紛紛在社交平臺表示震驚不舍:「再也看不見楠哥的視頻了,多希望只是一個段子」、「才20多歲,聽到消息真的不敢相信」、「兄弟一路好走,永遠的五道口,永遠的宏楠」……正人閣獨家命理揭秘:  年僅22歲的網紅「五道口宏楠」,憑藉視頻劇走紅網絡,有600萬粉絲,表面上看,可謂前途無量。
  • 網紅咖啡店的最後一晚:五道口的羅曼蒂克如何消亡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5日電 題:五道口羅曼蒂克消亡史記者 宋宇晟最後一晚的「雕刻時光」。宋宇晟 攝「你好,我要一杯拿鐵。」一切如常,沒有排隊,只是來喝咖啡的人多了一些。1月14日,星期一,北京五道口的雕刻時光咖啡店迎來了「最後的夜晚」。在擁擠著兩千多萬人的北京,這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 數字貨幣崛起給各國央行帶來新機遇和挑戰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4月13日,《清華金融評論》金融大家評第六期「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技術:前景、挑戰與影響」主題論壇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舉行。未央網為此次活動的支持單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廖理在活動致辭中表示,隨著網際網路、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全球範圍內支付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數字貨幣的崛起,對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都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 "宇宙中心"五道口巴鐵兄弟開的餐廳咋辣麼受歡迎?
    想家的時候家不能來,可是家常菜可以來!Khan有類似的經歷,他在美國看了幾個大夫,他們開玩笑地說,像你們出國的人就是工作太忙,情感上可能跟不上,然後就有焦慮等各種病。 為了給漂泊在外的遊子營造這樣一種溫馨的家的感覺,Khan不僅將汗巴巴餐廳融合了亞洲、歐洲等各國的裝修風格,例如綠色的小木窗和紅色小火苗竄動的壁爐,更重要的是還從原產地帶來了大米、香料等各種食材,儘可能還原巴基斯坦、印度、阿拉伯,甚至歐洲、美洲等食物地道的口味,讓來到這裡的食客都能找到一種熟悉的家鄉味道,從而得到一份情感慰藉。
  • THIS IS US | 戴熙路:清華MBA助我打開通往中國金融之門
    【MBA中國網】自從決定從法律行業轉戰金融,戴熙路(美國籍,清華-MIT全球MBA項目2017級)就再也沒有回頭。通過完成MBA學位,他順利轉行到中國一家頂級資產管理公司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