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港劇已經很久沒有這麼燒腦過了。
懸疑刑偵劇發展到今天,快節奏單元劇+偽群像模式成為大多數國內外影視劇的選擇,故事的主線也大多是通過支線的堆砌完成。從《SCI謎案集》到《白夜追兇》,似乎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了標配。
但TVB的野心從來不是四平八穩地講完一個故事,於是就有了這部《刑偵日記》。
如何用一句話概括《刑偵日記》:「精神病人之間的內卷」。
雖然這句話看似玩梗,但實質上已經將整部劇最核心的元素點了出來,在《刑偵日記》裡,構成矛盾導火索和故事框架的核心元素正是精神疾病。
實際上在懸疑劇中,精神疾病元素並不少見。例如2018年曾引起廣泛熱議的網劇《瘋人院》,無獨有偶,同樣也是由優酷獨家播出。
但《刑偵日記》劇組並不是導演老算這種新人選手,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TVB必然會受到觀眾們更嚴苛的考量。
《瘋人院》可以以超自然的視角解構精神病背後的人性,《刑偵日記》則必須通過公檢法的嚴謹呈現這一切。
在即將收官之際,觀眾們不由得再一次思考,這部以精神疾病題材為底色的刑偵劇,值得8.1分嗎?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請謹慎閱讀)
《刑偵日記》開播前期,對於該劇「亂」、「複雜」的評價層出不窮,究其原因,除了劇情上的多線並行,「精神病人之間的內卷」也令觀眾們抓狂不已。
但當觀眾們適應這種模式後,才會發現這一設定的精妙之處,全員精神病與其說是一種戲劇化處理,更不如說是將放大鏡對準了人被忽略的另一面。
葉勁鋒(王浩信飾)是該劇第一個出現的患者,他所患的解離症,就是我們常說的多重人格。
作為葉勁鋒的他是熱愛健身、有些玩世不恭的臥底警察,但他的另一個人格朱璣卻是一個有些弱不禁風的筆跡學專家。
葉勁鋒的第二人格源於他童年時目睹母親楊碧芯(惠英紅飾)在兄妹二人的湯碗裡下毒時造成的巨大創傷,用朱璣的話說,他存在的意義就是替葉勁鋒承擔這些傷痛。
但隨著案件的推進和發展,主人格≠原人格成為了葉勁鋒身上最大的反轉,第三個人格馬特的覺醒把故事推向了一個新的方向。
葉勁鋒身上三個人格的設置是極富構思性的,如果將這些厚重的童年往事粗暴地概括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則會在細節上有所缺失。
以家庭的變故為分界線,葉勁鋒和朱璣的分化代表了否認與接納這兩種觀點,而在長期沉睡後最終甦醒的馬特,則是主人公無法否認的,最真實的自我。
童年目睹母親下毒的陰影,是葉勁鋒的人生走向轉折的開始。而這時就不得不提到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葉勁鋒的母親楊碧芯。
網友曾戲稱道「感謝惠英紅,終於分清楚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的區別」,這不僅是對這位實力派影后演技的高度讚美,也印證了整個劇組的極度自信。
在這個全員精神病的故事裡,主演癲狂的表現是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而不是逼瘋觀眾。
楊碧芯所患的精神分裂症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被害妄想,在她的幻覺裡,永遠有一個貴婦帶著小孩,誘導她去自殺,去殺死自己的親生孩子。
如果故事僅僅到這裡,那麼楊碧芯只能算是一個可憐又可嘆的母親。而當劇情發展到她誤以為自己殺掉了騷擾自己女兒的人後,這個死去的孩子同樣也出現在她的幻覺裡。
不由得人細思,這些幻覺究竟是天馬行空的拼湊,還是血案後所帶來的於心有愧?
患有餘光恐懼症的妹妹葉朗晴(戴祖儀飾)、患有躁鬱症的頂頭上司聶山(姜皓文飾)……觀眾們樂此不疲地猜測「下一個出場角色有什麼病」,導演則不動聲色地將一套完整的世界觀灌輸給觀眾。
精神病是人「缺陷」的極端化,犯罪也是人「缺陷」的極端化,精神病人可以救人,正常人也可以殺人。
如果用標籤化來看待所有的角色,那麼就很容易掉進劇情設計好的反轉圈套裡。
多少觀眾是被楊碧芯的眼神嚇到,從而懷疑這個這個有「前科」的母親回來照顧女兒就是另有所圖?
究竟是楊碧芯還是韋睿傑(袁偉豪飾)殺死了騷擾葉朗晴的病人馬詠,這個故事反轉如果仔細回味,頗有種「嫌疑人X的獻身」的巧妙——所謂自圓其說的完美犯罪,往往是選擇性說真話的結果。
悟出這種敘事詭計的會稱讚導演的精妙和狡詐,直到真相揭露才反應過來也無妨。
大家都是瘋子,當然辦案不能走尋常路。
「全員精神病」只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設定,而真正能打動人的,是每一個具體鮮活的故事。
說「熬過前四集」就好,不是因為從第五集開始劇情剪輯突然變了風格看得明白,而是說到後面,觀眾們才發現每個案件背後共通之處。
不願提及的過去、坎坷成長經歷對一生的影響。
如果以案件劃分,已經播出的三分之二劇情中可以劃分為三個大案:血字殺手案、連環爆炸案、以及出現在葉勁鋒回憶裡的投毒案。
投毒案使得兄妹兩個人的人生都發生了改變,且不提哥哥的多重人格,妹妹葉朗晴的餘光恐懼症和對差點殺死自己的兇手產生依賴和感情,同樣與原生家庭的裂痕脫不了干係。
原生家庭這四個字,貫穿了所有人物的命運。
在明白導演和編劇試圖討論的核心話題之後,再去理解這部劇就變得簡單起來。
葉勁鋒誠然是受傷最重的一個人,但綠眼殺手韋睿傑(袁偉豪飾)亦然。
辱罵凌虐與對母親的依戀造就了這個極端割裂的人,他潛伏在特案組協助朱璣通過筆跡對血字殺手進行側寫,其實也是一種欺騙自己的自我解剖。
所以當朱璣指出這些血字是他母親曾經打罵他時說過的話時,他終於抑制不住自己病態的殺意了。
眾生有病,但於他覆水難收。
但導演並沒有完全局限於拯救和墮落這一主題,刑偵劇的優點就是不必強行為了大團圓而大團圓,韋睿傑的兩段感情都以慘烈告終,實際上就是這部劇的清醒之處。
對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其情可原,但其行難恕是最好的解讀。
投毒案沒有因為葉勁鋒/朱璣對母親的原諒而畫上休止符,爆炸案的兩名主謀最終也沒有成功復仇逃脫,愛上韋睿傑的葉朗晴也沒有徹底走向包庇罪犯的不歸路。
對於精神疾病的醜化和美化都是幼稚的,唯有正視和治療,是真正往前走的道路。
事實上,哪怕是韋睿傑的血字兇殺案展開就足夠撐起整個25集的時長,但《刑偵日記》裡他仍然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
觀眾急切想了解的,血案背後的愛恨糾葛並不重要,就像朱璣輕描淡寫地分析出血字兇手筆跡裡對家庭的怨恨,對母親的批判一樣。
根本原因並不重要,我們只需要掌握這些畫像,進一步鎖定兇手就好。
正所謂「我們追溯過去,只是為了拯救未來的無辜者」。
臨近收官的《刑偵日記》究竟能不能守住8.1的高分。
或者說,在剖析了這麼多精神病的內心世界後,從導演到屏幕前的觀眾,還能否保持一個清醒理智的價值觀來評價每一個案件。
這才是影響《刑偵日記》會不會爛尾唯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