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2020-12-24 老街味道

前言

網友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主席這首《七絕-呈父親》如何評價理解?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

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一、報答國家那肯還,

和主席大約同時期有一位詩人,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黃治峰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無題》詩云: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的第二句是:報答國家那肯還,主席的第二句是: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經·小雅·小弁》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家鄉的桑樹和梓樹皆為父母所種,因此對它們要表示敬意。桑梓,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辛亥烈士徐錫麟曾經有詩云: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最後兩句與「埋骨豈須桑梓地」是一個意思。為大家,舍小家,男兒要有為國捐軀的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葉歸根。

但是黃治峰的這首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借鑑了一個日本人的詩作。

清末民初的時期,有大量國人去日本留學,因此兩國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較多。這首詩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傳回來的。

二、西鄉隆盛的詩

上面說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828年 -1877年)。

據說西鄉隆盛胸懷大志,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和主席的詩很相似,只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幾個字不同,後兩句完全一樣。

但是, 這首詩的原創其實也不是西鄉隆盛,而是日本的一個和尚。

三、將東遊題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種政治派別,叫做:尊皇攘夷派。顧名思義,這個派別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同時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寫下兩首七絕《 東遊題壁二首》: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問到處有青山。

可以看出,這時的日本人漢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兩首七絕水準頗高。

第一首說自己已經27歲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一次離開家鄉。男兒有志做出一番事業,但又覺得有愧於雙親,因此說自己盡孝的義務大約不能實現了: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第二首言志,假如沒有一番作為,就不再回來了,照應第一首的「兒烏反哺應無日」。

看來這個和尚對於未來事業抱有犧牲的精神。所以後面兩句寫道: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蘇軾有詩云: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人徐錫麟反用此意說: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與釋月性的詩意異曲同工。

結束語

月性這首詩流傳開來後,被西鄉隆盛所欣賞,並改寫激勵自己。因此這首詩常被人誤解為西鄉隆盛所作。

當時的國人,雖然還沒有忘記甲午戰爭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東洋、西方去吸收先進的知識,學成歸來好建設我們的國家。

因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首詩傳到國內,被國人所改寫。

主席的這首詩,好像還有一個題目叫做《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可見也是對於原作者的一種誤解。

@老街味道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這兩句詩出自於哪裡?

相關焦點

  • 毛主席去湘鄉求學時作了兩首詩:告訴我們什麼是少年壯志不言愁!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不僅是位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文學家,毛主席特別喜歡作詩,今天書生給大家介紹兩首毛主席少年時期作的兩首詩。1910年毛主席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湘鄉讀書,都說近鄉情怯其實離開家鄉也是如此。很多人或許會很從容的與親人告別,有些人卻會緊皺眉頭,毛主席沒與父親說什麼,拿起行囊就走了,但是他臨行前改寫了一首詩留給了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當然之所以毛主席沒與父親親口道別,是因為父親要其去做生意,而毛主席據理力爭一定要離開韶山去湘鄉求學讀書,臨行前毛主席以詩向父親明志,並表示自己的決心,一定會學有所成。
  • 埋骨何須桑梓地――平江杜甫墓札記
    一代詩聖杜甫,那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偉大詩人,竟然埋骨於偏僻的平江?真的難以令人置信!人們感嘆唏噓之餘,往往禁不住心存疑惑:杜甫並非湖南人,平江偏僻多山交通不便,這怎麼可能?不會弄錯? 且看平江杜甫墓展室「千古名勝、詩聖遺阡」的介紹:公元768年,杜甫攜妻兒乘船入洞庭湖,漂泊湖湘,舟居於潭州(長沙)。
  • 楊學良: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6月10日,今年71歲的楊學全拿出家中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幾封泛黃的書信、老照片等,邊摩挲邊說:「這就是我的哥哥楊學良。」照片中的楊學良,挺拔瘦削,朝氣蓬勃。
  • 新歌首發|張辛&呂宏偉《男兒立志出鄉關》(詩:鄧恩銘、曲:杜興成)
    提示:點擊上方"中國好節目"↑免費訂閱本刊這首詩 鄧恩銘/作曲 杜興成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若不成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間到處是青山。     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若不成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間到處是青山。     三十年華轉瞬間,     壯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     後繼頻頻慰九泉。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滄桑閱盡成大道 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一路,誰也不是誰永遠的歸宿。尋一方靜穆,聆一首蒼生安渡,心語描心曲,奔赴無為之為的終途。 低頭,無聲地飲下一口往事的飄渺,誰在離去,誰在走來,心靈的舞步趕不上反覆的更替,於是,站在時光的原處,不曾走近,也不曾走遠,拈一抹久遠的微笑,隨風輕舞飛揚,滌淨斑斕,只有無塵的心沿著來時的路悠然漫步...
  • 《倒影》映現《無題》句,人生無處不《矛盾》——詩三首
    《倒影》映現《無題》句,人生無處不《矛盾》——詩三首文/椒鄉文化《倒影》倒影不要以為那是虛幻的泡影那是實實在在的美麗風景看似平靜地湖面可圈可點1人生無常生命有限 因此可圈可點3我的思想自由自在變成一塊兒塊兒方磚似的文字這一塊兒塊兒的方磚終將自已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