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丨楊喜平
湖南省平江縣縣城東南16公裡的小田村,有一座杜甫墓。據統計全國各地有杜甫墓8座,1984年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中,平江杜甫墓被認定為全國唯一真墓。 一代詩聖杜甫,那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偉大詩人,竟然埋骨於偏僻的平江?真的難以令人置信!人們感嘆唏噓之餘,往往禁不住心存疑惑:杜甫並非湖南人,平江偏僻多山交通不便,這怎麼可能?不會弄錯?
且看平江杜甫墓展室「千古名勝、詩聖遺阡」的介紹:公元768年,杜甫攜妻兒乘船入洞庭湖,漂泊湖湘,舟居於潭州(長沙)。770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杜甫半夜於大火中離開長沙,朔湘江而上欲往郴州投靠舅氏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幸耒陽聶令送予牛肉白酒。杜甫調轉船頭返長沙租賃江閣,暮秋入洞庭欲歸故裡。因重疾纏身、費用已盡,只得轉入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縣令是杜甫好友)求醫。不幸病逝於中縣坪(昌江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一脈自此代代相傳。
杜甫的詩歌號稱「詩史」即用詩歌記錄的歷史,其流傳下來的1400多首詩歌,以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忠實地紀錄了「安史之亂」前後大唐由盛而衰的歷史。杜甫在湖湘度過的兩年多時間,寫了大約100篇詩歌,對照這些詩篇仔細研讀考究,大致可以劃出杜甫在湖湘停留的人生軌跡。唐大曆五年即公元770年,是杜甫人生的最後一年。通過杜甫詩篇,還原這一年杜甫漂泊的路線圖,對於探尋弄清杜甫的人生歸宿非常重要。
前述平江杜甫墓展室「千古名勝、詩聖遺阡」的介紹,從首句直到「暮秋入洞庭欲歸故裡」這句,一般人都沒有太多的爭議。因為,杜甫這年夏天自耒陽駕船掉頭以後,秋冬之際即北返故鄉。見《登舟將適漢陽》,詩云:「春宅棄汝去,秋帆催客歸」;《長沙送李十一》,詩云:「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詩云:「北歸衝雨雪,誰憐敝貂裘」等詩篇,都是明顯的證據。
但從「只得轉入汨羅江往昌江縣求醫」這句開始的敘述,社會各界爭議頗大。究其重要原因,是從杜甫詩篇,包括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承湖南親友》字裡行間,讀不到關於昌江縣或者昌江縣有什麼親友的蛛絲馬跡。是啊,對於「此生哪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十韻》)的杜甫來說,念念不忘的是要北歸,好不容易走到了洞庭湖,怎麼會跑到現代人看來是窮鄉僻壤的平江縣(古代昌江縣)去呢?
讓我們來到1246年前的那個冬天,看浩瀚洞庭湖上那一葉扁舟。饑寒交迫的杜甫一家人蜷縮一起,歸鄉心切,然而北風瀟瀟長路漫漫。積勞成疾的家庭頂梁柱杜甫,這時又風疾大發作。往前走是嶽州、往後走是潭州(長沙),兩地該求援該投靠的親友都一一拜訪了,洞庭湖上的風浪顛簸,度日如年,端的是進亦憂退亦憂。「附近有沒有一個地方風雨沒有那麼大、食物有人周濟、可以休養療病度過寒冬的?」這恐怕是一家之主的杜甫焦急考慮的問題。彷徨猶豫之後,在屈子祠邊的汨羅江出口,杜甫決定溯江而上去昌江縣城。
昌江縣即今天的平江縣。春秋時屬楚附庸羅子國。秦設置羅縣。漢末將羅縣東部劃為漢昌縣,三國時改名吳昌縣。唐神龍三年(公元707年)析湘陰縣東境置昌江縣,為嶽州的五個屬縣之一;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為避莊宗祖父李國昌諱,以縣治周圍地勢平坦,江水至此平靜無波,改稱平江縣。古昌江縣城在哪?明清歷代《平江縣誌》載:平江縣唐稱昌江,唐天寶元年(742年)至唐元和四年(809年),昌江縣縣治在中縣坪,隸屬嶽陽郡。
平江境內群山疊翠,氣候宜人,海拔1600米的天嶽山(幕阜山)雄踞其北、連雲山峻拔於南。自然環境幽雅,古代水運卻比較便利。碧澄清澈的汨羅江,從湘贛交界的黃龍山發源,自東向西貫穿平江全境,逶迤253公裡匯入洞庭湖。
史載唐天寶十四年(755),曾任檢校工部尚書的徐安貞,因避安史之亂,從江西修水登臨汨羅江源頭的黃龍山。在拜謁黃龍寺祖師超慧禪師時,徐安貞表示歸隱之意。超慧禪師向徐極力推薦當時昌江縣的山水形勝,促成徐安貞下定決心,流寓昌江,隱居回臺寺(今平江縣三墩鄉徐家坊)。與此同時,陸續有侍郎劉光謙隱居長慶寺,白琪隱居白水寺,陳常甫隱居惠果寺,陸善經隱居芭蕉寺,李安甫隱居九峰寺。史稱「六相隱平江」。
唐天寶年間有如此之多的名相大臣逃避戰亂從江西過來隱居昌江,最終「六相」都安葬在汨羅江的青山綠水間。那麼十多年後,杜甫走投無路,溯汨羅江而上,其實也就不足為怪。或許,杜甫與徐安貞等人同朝為官本有交往,並對「六相隱居昌江」有所耳聞。在暫時無法回歸故裡的情況下,不論昌江縣城是否有親友可投,洞庭湖上的饑寒病交集的杜甫,都會選擇溯江而上休養生息,碰碰運氣,再待來年。
唐代昌江縣縣治所在的中縣坪還能找得到嗎?平江縣誌記載,中縣坪離杜甫墓地小田天井湖約十裡路。古代主要交通載體是江河,主要交通工具是船,所以須向河流方向去找。當地民間傳說杜甫遺體是從蘆河的鐵匠墈上岸再運到墓地的,那麼順著天井湖附近的蘆河,就應該能夠找到中縣坪。順蘆河而下約4裡,豁然開朗,汨羅江就在眼前。順著汨羅江再往平江縣城關鎮方向走五六裡,江水在車載地圖上彎了一個大圈,將大約三四十平方公裡的土地圍了起來。中縣坪應該就在這裡吧?然而這方土地雖然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口密集,今天卻難以找到半點唐代縣城的痕跡。不過,只要有心,就能發現這塊土地當中居然有個村叫做「中縣村」。這就夠了!1200多年前的昌江縣,有什麼理由不選擇這塊東、南、西三面環水的膏腴之地建縣城?在那個主要依靠水運的時代,三面環水、水路上抵湘贛交界的黃龍山、下至洞庭湖通江達海的中縣坪,真的是交通便利、縣治選擇的好地方。可以百分之百斷定,這塊包含今天中縣村在內的三面環水的地方,就是公元742年始建、809年搬遷的唐代昌江縣縣治所在。
遙想1246年前的公元770年冬,杜甫決計趕往昌江縣,途中「風疾」病情愈重,自知病將不起、生命難延,只得「舟中伏枕書懷」,寫下絕筆詩「三十六韻」來「奉承湖南親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承湖南親友》既是對顛沛流離生活的總結,又是自輓詩。奉承湖南親友的目的可能是以詩歌代訃告來託孤託葬。從屈子祠到中縣坪,途中有不少名勝古蹟,譬如長樂鎮和時豐坪。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劃羅縣東部新建嶽陽縣、嶽陽郡,縣治、郡治都設在長樂和時豐坪,直至隋開皇九年(589年)嶽陽改為湘陰縣、撤嶽陽郡。明代《永樂大典》引《古羅志》稱汨羅一帶南宋有「杜公亭」,相傳是杜甫繫舟下船之處。對於汨羅江沿岸長樂和時豐坪之類地方,照理杜甫會下船上岸登臨拜謁、留下詩作,然而沒有,這不能說是杜甫沒有經過,只能證明杜甫進入汨羅江以後已經病入膏肓、臥床不起。這是一件憾事,後人不必過多疑惑。話說那時一葉扁舟一路逆水而上,估計行近昌江縣治中縣坪的時候,杜甫已經是奄奄一息。可憐時年17歲的杜宗武,到達昌江縣城,人生地疏,只得孤身一人手捧父親《風疾舟中》翰墨,告別母親,下船上岸,前往縣衙求救。
昌江縣令現在不知何許人也,但他肯定是非常仗義的,即算不是縣令,杜宗武也肯定在昌江縣遇到了恩人。如果杜宗武沒有遇到幾位恩人,杜甫後代不可能在平江繁衍生息。沒有他們的幫助,杜宗武不可能找到小田村天井湖暫時安放杜甫遺體;沒有他們的幫助,杜宗武母子孤兒寡母無依無靠缺衣少食不能生存;沒有他們的幫助,杜宗武、杜嗣業怎能做到遵從唐代喪葬制度,為父親守制27個月,三年不遠行?沒有他們的幫助,杜宗武不可能在昌江結婚落籍、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可惜杜甫先生不能再生,不然這千古之謎,盡可從他詩中找到謎底。
此後四十三年,杜宗武去世,杜甫之孫、杜宗武之子杜嗣業,為完成先人遺願,千方百計想把杜甫的靈柩歸葬故裡。杜嗣業最後一次滿懷希望的就是江陵之行。那一年,34歲的著名詩人元稹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元稹非常推崇杜甫詩歌。杜嗣業趕赴江陵,向元稹傾訴了「遷葬子美之柩」的夙願和難處,請求元稹資助並作墓志銘。然而當時戰火紛飛時局混亂,加上千裡迢迢山高水遠,祖父杜甫及祖母、父親至少三具遺骸落葉歸根需要巨額資金,杜嗣業在四處求援收效甚微的情況下,只能痛苦地打消啟柩「歸附偃師」的念頭。於是杜嗣業將原來籌措的歸葬資金,為祖父、祖母、父親重修了一座一室兩耳的連體磚墓,讓老人家真正「入土為安」。
杜甫葬於湖南平江。最早的記載見於元稹受杜嗣業委託撰寫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其中寫道:"(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嶽陽。"又有同治《平江縣誌》稱:"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嶽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櫬旅殯嶽陽四十餘年。平(江)為嶽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冢也。宗武護櫬流寓久,卒於平,子孫家焉。"
宋人呂大防《杜工部年譜》載:「大曆五年庚戊。是歲,杜甫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四月避亂入衡州,至耒陽。盛夏回棹,秋至潭州,沿湘而下。冬卒於潭州嶽州間舟中。作《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等詩。」
明天啟三年(1623)的《杜氏家譜》,印證了杜甫葬於平江的說法:「子美公由左拾遺授職員外郎,晚遊湖南,卒於潭嶽之間,旅殯嶽陽。所生二子,長宗文公早逝,次宗武公病難歸葬,囑其子嗣業公歸葬偃師,又因幹戈擾攘未果。爰葬平江,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平江杜氏,便從杜甫的兒子宗武、孫子嗣業一脈世代繁衍,至今已達60餘代。最初在小田的聚居地今稱杜家洞。
到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春天,有一位名叫陳塏的參政駐節平江,他翻閱縣誌,得知平江杜姓人家,藏有杜甫為左拾遺、其後裔杜邦傑為承節郎的誥敕,即來到杜富家中,求得一見。見子美敕為唐至德二載(757)所授,邦傑敕為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所授。陳塏「閱之而悠然起敬慕之情」,遂在《跋杜氏誥敕》中作了詳細記述。陳塏詢問這兩件誥敕的來歷,知為杜氏傳家至寶。可惜此物清末民初在杜甫後裔杜端生家裡不慎遺失。
清嘉慶年間,長沙舉人陳宏亮與好友、平江名士彭作梅來到平江小田憑弔杜甫墓,兩人以詩酬唱。陳詩入縣誌,彭詩存嘉慶十八年(1813)刻印的自選詩集《劍嘯草》。兩人和唱詩作曾一同刊立杜甫墓旁。陳宏亮《昌江訪杜少陵墓》詩四首,現錄其中之一:
故鄉回首洛城東,晚歲瀟湘遇益窮。
車駕更無黃閣老,幹戈惟有白頭翁。
楚天雲水傷心處,秦地關河淚眼中。
萬古昌江一抔土,只今猶是作飄蓬。
清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李元度、張嶽齡與平江知縣麻維緒等人,相約同訪小田杜甫墓,商議修墓立祠事宜。此後,李元度針對新舊唐書對杜甫墓葬的訛說誤傳,寫了一篇史料確鑿的《杜工部墓考》。張嶽齡亦將其在任甘肅布政使回鄉途中,專程至陝西、河南實地考證考察情況寫成《杜工部墓辨》。兩人的杜甫墓考辨,第一次系統地考證了平江杜甫墓的真實無疑。杜甫「旅殯嶽陽」,正是平江縣南三十裡小田杜甫墓的由來。嶽陽地區別無杜墓遺蹟,在小田無疑。四十三年之後杜家曾想遷葬回鄉,大曆、元和間幹戈梗道,未能歸葬,也是意中之事。且河南的偃師、鞏縣均不能確指杜墓所在,更無杜甫後裔。而平江小田有杜家洞,杜甫後裔猶藏有拾遺誥,這不正是信而有徵麼?
光緒九年(1883)初冬,杜甫墓祠的大修得以實施。施工嚴格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分步進行。張嶽齡、李元度等人一鼓作氣,光緒十年(1884)重修杜子祠廟,包括饗堂、門棟、官廳、僧舍及浣花草堂。十一年(1885)又在官廳後坡新建「鐵瓶詩社」,作為詩人聚會之所。杜墓修整完工,張嶽齡、李元度與鄉紳文士四十五人聯名,呈稟請祀杜甫墓冢。平江知縣李宗蓮具文,奏請撫督藩憲批准。批文稱:「經本縣親自勘查,山向遺址,均多符合,益徵真確」,「墓為公之孫嗣業所築,譜據昭然。」「從此次修建之後,古異說均不足惑。」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2005年9月22日,平江杜甫墓修繕竣工典禮暨「杜甫詩歌與時代精神」國際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行,平江杜甫墓祠正式對外開放。開幕式上,來自平江及外地的杜甫第五十六至六十世裔孫共一百餘人,舉行了傳統的祭祖儀式。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原中組部常務副部長、時年八十八歲的平江籍老幹部李銳,專程從北京到會主持杜甫銅像揭幕,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李銳評價說:「杜甫他是一個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偉大的政治家,不管受什麼打擊,從來不變。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語不驚人死不休』,各種體裁都繼承和發展,古風、律詩、樂府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共一千四百多首詩,流浪中寫一千多首,把民間的疾苦都用詩歌表達出來,被稱為『詩史』。從做人講,他不在其位,仍謀其政,具有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
家鄉隆重紀念杜甫,作為詩人的李銳,一首七言絕句一揮而就:
百慮憂心多國事,一生痛愛在黎元。
難收熱淚湖湘地,幸伴詩魂幕阜山(李銳)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