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給大家講了馬的呼吸系統與馬的消化系統。今天我給大家講講馬尾巴的功能!」
這是老電影《決裂》中著名的一場戲,給人印象頗深。童年時期,農村的露天電影每每演到此處,無不哄堂大笑!
葛存壯先生扮演的孫子清教授
{本圖片來自網絡}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大概6、7歲,常常想,農民為什麼要知道馬尾巴的功能呢?農民手上的老繭不就是上大學的本錢嗎?甚至想到,一切都得靠農民,否則人民吃什麼呢?
來看看網絡上對此的主流評價:
春耕大忙季節社員拉著病牛到教室外求治,老師還在沒完沒了地講"馬尾巴的功能",這是讓"資產階級理論脫離實踐的教學方法"出了洋相。
今天看來,這些常識之爭頗顯稚嫩和荒誕。值得警思的是,當時嘲笑知識、辱罵知識分子,竟然成為一種能夠彰顯政治立場堅定的社會風尚。
這部電影的連結:點擊
電影《決裂》背景連結
我們不談論意識形態,從供求關係談談,當時我國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人與牲畜(馬騾驢牛),大學教授不切合實際研究如何提高牲口的生產效率,卻研究「馬尾巴的功能」,想不被農民嘲笑也是很難。農民的需求是如何提高牲畜的生產效率(包括馬的繁殖、生長、體力、壽命等),他們不想知道馬尾巴有什麼功能,起碼在他們看來,馬尾巴的功能未能影響馬作為生產工具的屬性,教授提供給他們「馬尾巴功能」的供給,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或者說他們認為毫無意義。
這些分析夠足吧!看來農民無錯而是教授錯了,錯在了未能很好解決農民之需與教育之供這個矛盾上,也就是說在當年,教授們未能搞好供給側?
且慢!接下來再分析下,也許你會有更多的、更深層次的體會。什麼叫「有用」呢?是僅僅當下的「有用」,還是可預見未來的「有用」,亦或不可預見未來的「有用」?
還是具體談談馬尾巴到底有什麼功能:
(來自網絡)
1) 馬匹逍遙漫步時尾巴左右擺動,更顯活力,馬匹跑動時尾巴高揚更具悍威,不難設想馬匹如果沒有尾巴就像人禿頭一樣不完美。其實馬尾巴不只是外貌組成這樣簡單,它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2)馬尾是馬匹的保護器官。地方品種的馬匹生活在環境惡劣、氣候寒冷的牧區,少有棚圈,馬尾長約一米,尾毛濃密,可以保護後軀和生殖器官,有防寒和保暖作用。馬尾又像活動掃把,經常東搖西掃,既可清潔後軀,又可軀趕蚊蠅幹擾,使馬匹安靜採食和休息。改良品種的馬匹,特別是長期舍飼的馬匹尾毛細而短,冬有廄舍保暖,夏有風扇空調,有飼養員細心衝洗,刷拭、清潔馬體修剪鬃、尾;
3)馬尾又是重要的平衡器官,馬匹快步跑時,馬尾高揚,保持馬體重心平衡,利於速度和調節前進方向,有如船和飛機的尾舵;
4)馬尾還與馬的體力和健康狀況有關。當人們拽馬尾時,尾的抵抗力稱尾力,據實測最大尾力可達20公斤,平均為10.6公斤。一般而言,神經敏捷,悍威強,工作能力高的馬,平均尾力為12.2公斤;
5)此外,馬尾毛還是重要出口物質,小提琴的弓以馬尾為原料,而用馬尾做成的繩子是最牢固的,牧區用作套馬繩。
你看看,馬尾巴還是很有功能的,且很多功能與農民之需還是密切相關的,比如馬的自我保護與體力(長徵時期,很多紅軍戰士還是拽著馬尾巴行軍的)。
但,由於認知鏈的原因,農民甚至包括衍生於農耕文化的管理者,無法想到也許馬尾巴功能的研究還會對生產力的提高起到革命性的作用。他們不去想、更不去研究「馬尾巴的功能」,這樣,社會整體的思維以及由這個思維產生的生產力,也許只能停留在把牲口當作唯一的除人之外的役力——這一局限了,也就是停滯不前的思維方式上了。
如果說,與當時農耕文明「無關」的都是無用的,都不去想、不去討論,是否長期會局限在農耕文明這一框框內而無法突破呢?答案是肯定的,這恰恰就是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突破的障礙(不是瓶頸,瓶頸僅僅是戰術上的)!
由此看來,在某種文明(生產力方式)影響下的「無用」,也許就是革命性改變其的「有用」,也就是俗稱的創新、科學或者科學精神。汽車、機械等從幻想到實現,使得研究馬如何提高運輸效率、如何耕作等問題變成了不是問題的現實(包括軍事)。
創新是打破習慣,走出舒適區,且讓人們長期處在興奮的緊張之中,沒有終點,是永遠的進行時。當然也是樂趣,這與玩遊戲的心理樂趣可歸為一類。
我們習慣被動創新(如果這也算創新的話),所謂,「萬般無奈討活路,無法生存得轉型」。如果這個能僥倖成功,則再進入下一個循環;如果被時代淘汰,則大罵時代、環境甚至制度體制的不公平。
長期以來,我們主動性創新的幾乎沒有,概因主動性創新失敗的概率較大。我到認為創新是態度與過程的體驗,而不是「成王敗寇」結果、結論式的歡呼。也就是,想法、過程的實施遠大於結果是否成功的頌歌或喪曲。
以上拓展下,我們從思考方式上看,可將其歸納稱為:現實,目標,理想。
1)當下的「有用」——現實或者實際;
2)可預見未來的「有用」——目標或者戰略;
3)不可預見未來的「有用」——理想或者夢想甚至幻想。
討論的問題轉化到務虛方面了,僅僅局限於現實或者實際,沒有戰略目標更別提理想與夢想,這基本屬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觀、世界觀及方法論.想想真可憐,也更可怕進而更可惡。
從現實到目標,是戰術意圖的實踐;從戰略目標到理想,是永不停留的源動力。
無論個人、家庭、群體、團體、企業、政黨、國家、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立足於當下,看準趨勢或者引導趨勢、具備清晰的戰略目標,具有更前瞻、宏大的理想與夢想,這才是真正的有用!
-END-
董事長:劉紅衛
2019.02月於石家莊
你還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八爪魚建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