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巴的功能】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主)
早年看過一部電影,有老師在教學生「馬尾巴的功能」,估計現在那個「老師」也死了,估計那個「學生」也差不多了,卻始終沒有答案。而「馬尾巴的功能」也成為那個年代的文藝作品中諷刺教學脫離實際的代名詞。
最近十多年,看電視我基本只看「動物世界」,只有在這些片子裡還能找到真實,於是我對「尾巴的功能」有了更多的認識:
有的尾巴的行動的主動力,幾乎所有的魚類便是如此;
有的是攀爬動作的助手,猴子是典型代表;
有的是快速運動的平衡器,鳥類、獅子豹子老虎都這樣;
有的是動物排便灑糞的工具,譬如河馬;
有的可以當兇器,像鱷魚、鯨魚、鯊魚之類;
有的尾巴自帶傷人暗器,蠍子、胡蜂,蜜蜂之類;
有的是表達情緒的廣告牌,如孔雀;
有的當作逃生時迷惑敵人的武器,壁虎就是;
有的當作引誘食物的餌,如響尾蛇;
兒童讀物裡還說,小松鼠把尾巴當杯子蓋,看來是尾巴具有保暖功能……
《水滸傳》裡描述武松打的那個老虎有這樣描述:
「……
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那大蟲背後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武松只一閃,閃在一邊。
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卻似半天裡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只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只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捉不著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那大蟲又剪不著,再吼了一聲,一兜兜將回來。……」,可施耐庵老先生的想像是錯的。
馬尾巴到底具有怎樣的功能,確實不需要我再去追究考證,只是在想,如果人類也重新需要尾巴,該有條怎樣的尾巴呢?我看需要九條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