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省予的「四君子」: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

2020-12-23 騰訊網

不襲今人與古人,

自家有法寫風神。

一枝一葉常觀察,

胸竹何如眼竹真。

-宋省予-

宋省予(1909-1966),原名連慶,字廉卿,號紅杏主人,福建省上杭縣城關人。近現代傑出的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

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首屆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出版有《宋省予花鳥畫技法講座》《宋省予書畫展覽作品集》等。

七歲學畫「神童」

宋省予幼承家學。

其祖父宋贊周是閩、粵、贛地區著名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家,代表作有《知音》《秋江放棹》《桃花源圖》等。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在他的《桃花源圖》題字「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並評價他的山水畫「雲煙為友,萬壑在胸,措意構形,莫不臻妙」。

宋省予從小耳濡目染,幼隨父宋賚臣學習書畫詩文,善花鳥,兼長山水、人物、走獸。7歲即作《三友圖》:頑石一方,皴法嫻熟;蒼松一枝,傲然挺立;臘梅數點,雪中吐豔;並自刻有「七歲學畫」印,被譽為「神童」。

1925年中學畢業後,受聘於粵東州縣學校任教。期間創立「省予畫杜」及「美術人才養成所」,設館授徒。50年代先後在梅縣、上杭藝術專科學校任教。

1959年,宋省予五十歲時,應聘到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任教,他認真教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同時,這是他藝術創作非常活躍的時期,他頻辦畫展,在全國報刊、雜誌上,以及在出版社發表、出版的作品不下百幅,同時還多次參加日本和香港等地的畫展,在東南亞一帶享有很高聲譽。

196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徵畫50幅,擬出版《宋省予畫集》。正當其滿懷信心為社會主義繪畫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之時,遇上「文化大革命」,受衝擊,1966年7月20日辭世,終年57歲。

一門書畫,筆精墨妙

宋省予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不僅精於國畫,工於書篆,而且擅長詩文,各門類藝術互為貫通,作品融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空靈、清新、綿邈、渾邊天成的獨特風格。

陳子奮撰詩讚頌:「前追椒石後劍父,腕有爐錘口有詩。遺產繼承加發展,鮮妍賦採筆雄奇。」

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贊曰:「一門書畫,筆精墨妙。」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梅

宋省予早年專攻寫意花鳥,後在廣東結識張大千、高劍父、關山月等著名畫家,從中吸取嶺南派之精華。又追元、明、清諸家,融匯貫通,變化運用,把創作靈感與取法自然緊密結合起來。

他取精用宏,博採眾長,在深入繼承民族繪畫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學古而不拘泥於古,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以及詩文、書法、金石等諸方面的素養,形成勁健、瀟灑的畫風。

他對造型精細講究。正如他在一幅墨竹上題道的:「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一枝一葉常觀察,胸竹何如眼竹真?」他是信賴觀察,要寫眼中之竹的真實風神的,寫竹如此,寫他物大概也用此法,這詩寫出他對造型的主張。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竹

宋省予的畫,運筆豪放,筆在紙上如意揮灑、毫無拘滯。這與他的擅長草書有關,他的用墨,燥溼濃淡變化奇突,筆到墨隨,常能光暈煥發,無涉滯、焦濁、痴鈍、模糊之弊。

其構圖,繁簡得當,穿插自如,氣勢貫通,既空靈又完美;其作畫重筆墨技巧,更重天機逸趣:強調「寫」的韻律,不贊成重重疊疊「做」的工夫。其博通詩文,題畫詩跋,清新天成,與畫意相得益彰。

除精於花鳥外,又工山水、人物、走獸,草書、篆刻成就亦高。其創作的作品思想深刻,飽寓詩情,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色墨瑰麗。

宋省予畫路廣而精,現代寫意花鳥畫大家,其作屬「文人畫」範疇。詩、書、畫、印「四絕」,而今擅「四絕」者已鳳毛麟角。

偏愛蘭竹

宋省予尤愛蘭竹。

古代士夫文人喜畫四君子,首先是因為它們與「文」(文化、文學及其歷史傳統)的關係密切。在古代文獻、詩詞和士人生話中出現梅竹菊,可謂久矣。

繪畫上出現梅蘭竹菊一類題材,約在唐代,在士人畫家中普遍流行,則在元代。特別是在花鳥畫中,它們常被文人雅士用來表現高尚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借物寓意,因此,描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蘭

儘管墨竹、墨梅受到宋代士大夫畫家青睞,但勾勒填色畫法還是主流。到元代,由於紙的大量使用和文人的主宰畫壇,水墨四君子畫空前繁盛起來。著名者有鄭思肖畫蘭,李息齋、趙子昂、管道升、柯九思、倪瓚、吳鎮、顧安畫竹,王冕畫梅等。

留傳至今的古代四君子畫,大都是明清人作品。明清文人藝術家多,花鳥寫意盛行,畫梅蘭竹菊不僅普及到一般文人士夫,甚至滲入到了民間藝術中。四君子畫更加講究筆墨、畫法、意境和風格,出現了許多傑出畫家和傑出作品。

近代繪畫,以海派最見成就。諸多海派畫家都能畫四君子,如任伯年、蒲華、虛谷等。

在20世紀畫家中,擅畫四君子或精於其中之一的還有陳半丁、葉恭綽、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吳湖帆、江寒汀、唐雲、關山月、石魯等。他們或在觀念和技巧上承續傳統,或通過詩跋與形象的特殊處理抒發新的情感與意識內涵;或者在筆墨、風格上有所創造和變異,增加新的形式美感。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菊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較耐寒,在早春即可怒放,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據畫史記載,南北朝時已有人畫梅花,到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畫梅需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

蘭花一般都被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琴操》中曾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芝蘭當為王者香。」蘭花遂所謂「王者之香」。但蘭花入畫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沉淪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而清人畫蘭者眾多,而以鄭板橋最痴。他的題蘭詩有七、八十首。他在《折枝蘭》詩中寫道:「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鳥,銜出相思二月天。」鄭板橋蘭畫得好,書法也好,人稱「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

竹入畫,大略和蘭相當,也始於唐。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趙孟頫、倪瓚、夏昶等各有千秋。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成語「胸有成竹」便是鄭板橋藉助於筆墨,揮灑「手中之竹」的最精彩註腳。

陶淵明有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是名士隱士的最愛,但入畫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據《宣和畫譜》所記載,宋代黃籤、趙昌、徐熙、滕昌祐、黃居寀等名家都畫有寒菊圖。到了元代及明清,在菊花的畫法上發展了水墨寫意,豐富了技法的表現。如元代蘇明遠、柯九思,明代的沈周、唐寅、陳淳,都是水墨寫意的畫菊名家。清代畫菊者更是名家輩出,明末清初鄒顯吉善畫菊,清人陸廷炯與周顥齊名,有「陸菊周竹」之稱。吳昌碩也是畫菊的大家。

宋省予印「五十後多畫蘭竹」

宋省予在「四君子」中偏愛蘭竹,常在蘭竹作品上鈐上:「偏愛蘭竹」或「五十後多畫蘭竹」的閒章。

「表示其晩年變法,在巧臻拙、華歸樸的蛻變中,探索新的天地,以期更強烈地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先生後期的作品,就是經千錘百鍊後的升華,已達到獨來獨往的境界。」(宋省予學生曾賢謀語)

宋省予作於1961年的「梅蘭竹菊」四條屏作品,就是這樣的傑作: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

137.5x34cm,約4.2平尺(單幅)

題識:

1.東籬秋色,紅杏主人筆。

2.正中同志之屬,辛丑暮秋,省予寫於榕城。

3.老梅半樹雪精神,辛丑之秋,紅杏主人省予寫。

4.葉葉春春可易搖,美人香草總魂銷,馬蹄踏盡江南路,何日相逢鄭板橋,一九六一年歲次辛丑之秋,省予寫意。

鈐印:

1.紅杏主人(白)

2.省予(朱)、紅杏主人(白)

3.省予(朱)

4.省予(朱)、紅杏主人(白)

展覽:

2010年福建省畫院《宋省予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展》

上款人:

正中。江正中,長汀人,原福建師大藝術系員工。

福建省文聯的鐘紅英女士所著《宋省予圖傳》一書中(P135),記載了這四條屏的來歷:

宋省予為人坦蕩,待人誠懇,經常幫助比他更加困難的人。在福州執教期間,他經常收到許多來自工人、農民、戰士和社會青年美術愛好者的求助信,他都親自一一回復,熱情地為他們解決疑難。……

有一次,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傳達室一江姓工友把藏在心裡很久一直開不了口的話告訴了他,想求得他的一幅畫,宋省予二話未說,一氣揮就四幅屏條水墨「梅蘭竹菊」贈給他,令這位江姓工友感激不盡。

四君子畫歷千年而不衰,是世界藝術史上不多見的現象。四君子畫作為自然美的再現與表現,反映著人對自然世界的依戀和審美態度。

當然人們希望從四君子畫得到的不僅是美,也是「真」與「真境」——不是科學主義的真,而是生命本源的「真」,超越了感官與理性、善與惡,排除了一切世俗牽累、靈魂高度升華與淨化的本真。

能將人帶到這一境界的藝術,是不會調謝的。

涵泳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來源:福建涵泳文化

編輯:張敏 審核:羅麗萍 監製:張強福

相關焦點

  • 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
    朱子①《清邃閣論詩》謂:「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將去。這般詩一日作百首也得。」餘謂北宋之詞有句,南宋以後便無句,如玉田、草窗②之詞,所謂「一日作百首也得」者也。譯文朱熹在《清邃閣論詩》一書中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地說下去。這樣的詩一天可以作一百首。」我認為北宋的詞有句,南宋以後的詞無句,像張炎、周密的詞,就是所謂的「一日作百首也得」。賞析朱熹在《清邃閣論詩》中論詩講道:「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將去。
  • 陳贊強:尋歸生命的道場——評宋省予傑作「墨戲四屏」
    從1962年始至1966年宋省予與篤山有四年多的友誼。宋省予寫過《遊洪塘金山寺,贈篤山上人三首》「涼秋一棹泛洪塘,花滿禪堂塔影香。消受浮生閒半日,清淡素酌味偏長。」「一燈明照佛龕紅,休說空門四相空。身是出家心愛國,熱潮澎湃與人同。」「術擅刀圭載口碑,救人垂死見慈悲。羈棲老我多愁病,也欲君前一問醫。」其中第一首頗具陶公之氣息,似身心皆輕,與篤山的友誼平逸而幽趣。第三首顯精神之困頓,尋篤山開解。
  •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不會說今天幾月幾號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不同 不會說今天幾月幾號 2015-06-05 10:25:09來源:山西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但是有一些影視劇,老不讓人家古人好好說話。  我們都知道,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是不同的,稱謂不同,計算也不同。  比如說,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裡都設有鐘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 古人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上了天
    浩瀚文海,幾千年古詩詞,讓我們見識了古人的智慧。如果硬要將這些作品分類,其實有一種很「野蠻」的分法,就是按古人和今天的喜好來分為兩類。有一類詩詞是古人和今人都喜歡的,比如杜甫的《登高》,古人稱之為七律第一,也被今人膜拜著;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古人稱「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今天也是愛得很。第二類詩詞則是古人和今人「口味不一」的作品。
  • 古人談玉,今人藏玉,竟如此美!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分享到朋友圈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中國心身養生部落)直接關注不定期的網絡視頻有全國各地老師的案例感悟共享,精彩不斷,讓您收穫多!古人不僅愛玉,連談起玉來也都是美進了骨子裡,細數古人描摹玉的字、詞、句,竟也如燦若星河數不勝數,浩如煙海、泱泱大觀。
  • 「四君子」是中國花鳥畫的根基--梅
    ----魯迅「四君子」是以梅、蘭、竹、菊為中國畫的傳統題材。無論從技藝還是從審美理想都應該成為中國花鳥畫從藝者的根基。向梅花學習堅忍與絢麗。從審美理想上說,黃鳳池輯《集雅蔡梅竹蘭菊四譜小引》有云:「文房清供,獨取梅、竹、蘭、菊四君者無他,則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可謂道出古人之肺腑。而四君子亦各有特點。
  • 今人寫個錯字都能上熱搜,古人碑帖中的錯字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
    在全民娛樂的年代 影視明星們發個微博 都能引發輿論地震 霜降某男明星抄古詩 寫錯了兩個字 竟然引發一眾網友圍觀糾錯 逼得他出來糾正道歉 話說古人也有寫錯字的時候
  • 筆墨融情,溫馨蘊藉——宋省予畫貓賞析
    《宋省予國畫展覽》宋省予第一排左三現在我們看多了藝術的頹廢形式,一切沒有生命感,沒有創造力,沒有血脈的頹廢品。它不能產生美,從而使美提升我們,提升欣賞者與接受者。祖父向來追求筆墨與造型的完美結合,因此特別重視觀察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其有詩云:「一枝一葉常觀察,胸竹何如眼竹真。」曾聽姑姑說,暑假祖父帶她去福州動物園遊玩,觀賞動物時,祖父不時用手指在大腿上勾勒對象形態,並認真觀察動物的各種動作和神態。我幼時翻看祖父畫冊,所繪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他畫貓,父親說,畫中的貓就是在師範學院宿舍陪伴他多年的那隻貓。
  • 《朱子家訓》解讀二:古人對家內事務的要求,今人從中學到了什麼
    昨天整理出了古人對生活習慣方面的要求,定時發布了《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以後,有一定數量的分享、收藏和轉發,你的分享、收藏和轉發會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在此先感謝各位網友的厚愛。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古人對家內事務有什麼要求,現在的我們遺失了什麼?
  •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影響海內外的華人華僑。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今晚,古人留下的珍貴遺產陪伴我們賞月。月下獨酌四首唐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詩意中秋: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節都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詠月,表達心中的情思,尤其是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幾乎都有「中秋詩詞」留世,讓後人充分感受到中秋的獨特魅力。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唐)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
  • 古人云:「半路夫妻硬如鐵」今人說:「搭夥過日子更快樂」咋回事
    眾所周知,曾經在歷史上有很多名言警句,多少年來一度受到人們的追捧,可是到了現在,卻沒有人在刻意提起,或者是從心底裡,逐漸開始不認同了。比如古人說的這句老話:「半路夫妻硬如鐵」,而今人卻不這樣認為,好多老人都覺得「搭夥過日子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也想了解古今思想為何有一部分發生了斷裂,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道盡古往今來的人世百態吧!
  • 古人如何存茶?原來歷朝歷代有那麼多辦法,千萬別小瞧古人的智慧
    還別說,這真是一個既有趣又有料的問題哩! 眾所周知,茶葉特別的嬌貴,天生小姐脾氣,怕光、怕溼、怕熱,真是特別不好「伺候」。要是說到茶葉儲存,說實話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其重要性,並不特別放心上。
  • 君子四修:心量、膽量、眼量、身量
    如何才是君子修養,俗語云: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君子在內正其心志,在外修其身行,君子有四量,修得好,受益一生。【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劉邦接著說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正因為我能夠任用他們,才有今天的天下一統。」
  • 十個有韻味又有典故的古人名字,你最喜歡哪個?
    古人不僅有「名」,而且還有「字」。《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孔穎達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說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輩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並取「字」。可見古人對於名字是何其在乎。
  • 四君子 陳玉樹
    說這話的人就是福建省古典工藝家具協會副會長、莆田市工藝美術大師、莆田市四君子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玉樹。茂盛英華以忠以信為事業,陽和宇宙存仁存義作生涯。一個白手起家的草根創業者,從十幾年前涉足紅木家具行業到現在成為幾十條生產線、數百名員工、年產值近兩億的企業管理者,其作品連續三年在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囊括冠亞軍……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想讓四君子古典家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家具的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的精髓,他還想把「四君子」寓意的君子文化、正能量傳遞給每一位國人,讓國人爭當君子。
  • 【中華文化】何謂君子?(君子有三樂)
    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君子有三立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
  • 專家:你看古人到底削的啥,菜刀也能做到
    雖然劍在冷兵器裡並不算最出色的那種,但由於凌冽、對稱的外形以及坦蕩蕩的身法,再加上自古以來使用者的緣故,劍一直是我國古代人氣最高的冷兵器。古人經常給它冠以「冷兵器君子」這一頭銜,甚至連皇上御賜的兵器也都是尚方寶劍,可見古人對劍的喜愛。
  • 養花不知道養什麼,就養花中四君子,高雅有氣質,開花香氣滿屋
    有些新手養花,不知道養些什麼樣的花比較好,其實花花比較建議大家可以在家裡養一養花中四君子,花中四君子一直是很多人都喜歡的植物,看著就是非常有氣質的,養在家裡也非常有面子。從古至今,也有很多的詩人一直寫詩來讚美花中四君子,這4種花卉不光氣質高雅獨特,寓意也很好,備受人們推崇。
  • 古人力量究竟有多大?有史記載的大力士竟然能拉2400斤的弓
    我們常在信史和演義評書中了解到古人的力量,也會從老人嘴裡知道上輩人的力量,驚訝於為什麼真的會有人天生神力,比我們現代普通人的力量大得多得多。難道古人與今人不是一個品種?為什麼從力量上,今人反而退化了?古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這些力量到底是不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