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襲今人與古人,
自家有法寫風神。
一枝一葉常觀察,
胸竹何如眼竹真。
-宋省予-
宋省予(1909-1966),原名連慶,字廉卿,號紅杏主人,福建省上杭縣城關人。近現代傑出的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
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首屆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出版有《宋省予花鳥畫技法講座》《宋省予書畫展覽作品集》等。
七歲學畫「神童」
宋省予幼承家學。
其祖父宋贊周是閩、粵、贛地區著名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家,代表作有《知音》《秋江放棹》《桃花源圖》等。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在他的《桃花源圖》題字「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並評價他的山水畫「雲煙為友,萬壑在胸,措意構形,莫不臻妙」。
宋省予從小耳濡目染,幼隨父宋賚臣學習書畫詩文,善花鳥,兼長山水、人物、走獸。7歲即作《三友圖》:頑石一方,皴法嫻熟;蒼松一枝,傲然挺立;臘梅數點,雪中吐豔;並自刻有「七歲學畫」印,被譽為「神童」。
1925年中學畢業後,受聘於粵東州縣學校任教。期間創立「省予畫杜」及「美術人才養成所」,設館授徒。50年代先後在梅縣、上杭藝術專科學校任教。
1959年,宋省予五十歲時,應聘到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任教,他認真教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同時,這是他藝術創作非常活躍的時期,他頻辦畫展,在全國報刊、雜誌上,以及在出版社發表、出版的作品不下百幅,同時還多次參加日本和香港等地的畫展,在東南亞一帶享有很高聲譽。
196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徵畫50幅,擬出版《宋省予畫集》。正當其滿懷信心為社會主義繪畫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之時,遇上「文化大革命」,受衝擊,1966年7月20日辭世,終年57歲。
一門書畫,筆精墨妙
宋省予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不僅精於國畫,工於書篆,而且擅長詩文,各門類藝術互為貫通,作品融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空靈、清新、綿邈、渾邊天成的獨特風格。
陳子奮撰詩讚頌:「前追椒石後劍父,腕有爐錘口有詩。遺產繼承加發展,鮮妍賦採筆雄奇。」
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贊曰:「一門書畫,筆精墨妙。」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梅
宋省予早年專攻寫意花鳥,後在廣東結識張大千、高劍父、關山月等著名畫家,從中吸取嶺南派之精華。又追元、明、清諸家,融匯貫通,變化運用,把創作靈感與取法自然緊密結合起來。
他取精用宏,博採眾長,在深入繼承民族繪畫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學古而不拘泥於古,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以及詩文、書法、金石等諸方面的素養,形成勁健、瀟灑的畫風。
他對造型精細講究。正如他在一幅墨竹上題道的:「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一枝一葉常觀察,胸竹何如眼竹真?」他是信賴觀察,要寫眼中之竹的真實風神的,寫竹如此,寫他物大概也用此法,這詩寫出他對造型的主張。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竹
宋省予的畫,運筆豪放,筆在紙上如意揮灑、毫無拘滯。這與他的擅長草書有關,他的用墨,燥溼濃淡變化奇突,筆到墨隨,常能光暈煥發,無涉滯、焦濁、痴鈍、模糊之弊。
其構圖,繁簡得當,穿插自如,氣勢貫通,既空靈又完美;其作畫重筆墨技巧,更重天機逸趣:強調「寫」的韻律,不贊成重重疊疊「做」的工夫。其博通詩文,題畫詩跋,清新天成,與畫意相得益彰。
除精於花鳥外,又工山水、人物、走獸,草書、篆刻成就亦高。其創作的作品思想深刻,飽寓詩情,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色墨瑰麗。
宋省予畫路廣而精,現代寫意花鳥畫大家,其作屬「文人畫」範疇。詩、書、畫、印「四絕」,而今擅「四絕」者已鳳毛麟角。
偏愛蘭竹
宋省予尤愛蘭竹。
古代士夫文人喜畫四君子,首先是因為它們與「文」(文化、文學及其歷史傳統)的關係密切。在古代文獻、詩詞和士人生話中出現梅竹菊,可謂久矣。
而繪畫上出現梅蘭竹菊一類題材,約在唐代,在士人畫家中普遍流行,則在元代。特別是在花鳥畫中,它們常被文人雅士用來表現高尚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借物寓意,因此,描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蘭
儘管墨竹、墨梅受到宋代士大夫畫家青睞,但勾勒填色畫法還是主流。到元代,由於紙的大量使用和文人的主宰畫壇,水墨四君子畫空前繁盛起來。著名者有鄭思肖畫蘭,李息齋、趙子昂、管道升、柯九思、倪瓚、吳鎮、顧安畫竹,王冕畫梅等。
留傳至今的古代四君子畫,大都是明清人作品。明清文人藝術家多,花鳥寫意盛行,畫梅蘭竹菊不僅普及到一般文人士夫,甚至滲入到了民間藝術中。四君子畫更加講究筆墨、畫法、意境和風格,出現了許多傑出畫家和傑出作品。
近代繪畫,以海派最見成就。諸多海派畫家都能畫四君子,如任伯年、蒲華、虛谷等。
在20世紀畫家中,擅畫四君子或精於其中之一的還有陳半丁、葉恭綽、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吳湖帆、江寒汀、唐雲、關山月、石魯等。他們或在觀念和技巧上承續傳統,或通過詩跋與形象的特殊處理抒發新的情感與意識內涵;或者在筆墨、風格上有所創造和變異,增加新的形式美感。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菊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較耐寒,在早春即可怒放,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據畫史記載,南北朝時已有人畫梅花,到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畫梅需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
蘭花一般都被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琴操》中曾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芝蘭當為王者香。」蘭花遂所謂「王者之香」。但蘭花入畫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沉淪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而清人畫蘭者眾多,而以鄭板橋最痴。他的題蘭詩有七、八十首。他在《折枝蘭》詩中寫道:「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鳥,銜出相思二月天。」鄭板橋蘭畫得好,書法也好,人稱「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
竹入畫,大略和蘭相當,也始於唐。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趙孟頫、倪瓚、夏昶等各有千秋。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成語「胸有成竹」便是鄭板橋藉助於筆墨,揮灑「手中之竹」的最精彩註腳。
陶淵明有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是名士隱士的最愛,但入畫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據《宣和畫譜》所記載,宋代黃籤、趙昌、徐熙、滕昌祐、黃居寀等名家都畫有寒菊圖。到了元代及明清,在菊花的畫法上發展了水墨寫意,豐富了技法的表現。如元代蘇明遠、柯九思,明代的沈周、唐寅、陳淳,都是水墨寫意的畫菊名家。清代畫菊者更是名家輩出,明末清初鄒顯吉善畫菊,清人陸廷炯與周顥齊名,有「陸菊周竹」之稱。吳昌碩也是畫菊的大家。
宋省予印「五十後多畫蘭竹」
宋省予在「四君子」中偏愛蘭竹,常在蘭竹作品上鈐上:「偏愛蘭竹」或「五十後多畫蘭竹」的閒章。
「表示其晩年變法,在巧臻拙、華歸樸的蛻變中,探索新的天地,以期更強烈地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先生後期的作品,就是經千錘百鍊後的升華,已達到獨來獨往的境界。」(宋省予學生曾賢謀語)
宋省予作於1961年的「梅蘭竹菊」四條屏作品,就是這樣的傑作: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
137.5x34cm,約4.2平尺(單幅)
題識:
1.東籬秋色,紅杏主人筆。
2.正中同志之屬,辛丑暮秋,省予寫於榕城。
3.老梅半樹雪精神,辛丑之秋,紅杏主人省予寫。
4.葉葉春春可易搖,美人香草總魂銷,馬蹄踏盡江南路,何日相逢鄭板橋,一九六一年歲次辛丑之秋,省予寫意。
鈐印:
1.紅杏主人(白)
2.省予(朱)、紅杏主人(白)
3.省予(朱)
4.省予(朱)、紅杏主人(白)
展覽:
2010年福建省畫院《宋省予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展》
上款人:
正中。江正中,長汀人,原福建師大藝術系員工。
福建省文聯的鐘紅英女士所著《宋省予圖傳》一書中(P135),記載了這四條屏的來歷:
宋省予為人坦蕩,待人誠懇,經常幫助比他更加困難的人。在福州執教期間,他經常收到許多來自工人、農民、戰士和社會青年美術愛好者的求助信,他都親自一一回復,熱情地為他們解決疑難。……
有一次,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傳達室一江姓工友把藏在心裡很久一直開不了口的話告訴了他,想求得他的一幅畫,宋省予二話未說,一氣揮就四幅屏條水墨「梅蘭竹菊」贈給他,令這位江姓工友感激不盡。
四君子畫歷千年而不衰,是世界藝術史上不多見的現象。四君子畫作為自然美的再現與表現,反映著人對自然世界的依戀和審美態度。
當然人們希望從四君子畫得到的不僅是美,也是「真」與「真境」——不是科學主義的真,而是生命本源的「真」,超越了感官與理性、善與惡,排除了一切世俗牽累、靈魂高度升華與淨化的本真。
能將人帶到這一境界的藝術,是不會調謝的。
涵泳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來源:福建涵泳文化
編輯:張敏 審核:羅麗萍 監製:張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