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覽•財富》|幣觀龍文化

2021-02-15 金融博覽財富雜誌

歌曲《龍的傳人》曾在20世紀80年代傳唱中國大江南北,影響力遍及整個華語世界。用龍來象徵中國,用「龍的傳人」比喻中華兒女,只是人們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解讀,但「龍的傳人」一詞能得到國人的認同,則說明龍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眾所周知,龍並不是一種真實生物,而是一種精神藝術創造物。它源於上古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想像。在中國古籍中,關於龍的記載多不勝數,比如《山海經·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說文解字》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認為,「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可見,隨著時代變化,龍的形象經過人們想像與加工,劃分出許多類型。

 

在歷史長河中,龍不但是宮廷威嚴的象徵,還是民間吉祥文化的重要代表,龍文化的影響跨越國度,成為各國人民交流的精神紐帶之一。錢幣也是龍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

 

紫禁之龍

 

英文「Totem」,源自印第安語,傳入中國後由嚴復翻譯為「圖騰」。雖然「圖騰」是個舶來詞,但中華文明與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樣,也擁有自己的圖騰文化。龍圖騰是眾多圖騰的一種,其由來至今尚無定論,據學者考證,龍的原型有蛇、鱷、龜、馬、豬等,甚至有人根據《史記·封禪書》中的一句話:「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認為龍圖騰是由蝗蟲與蜥蜴類動物混合而成的複合造型。

 

龍圖騰伴隨文明發展而變化,而故宮珍藏就向世人展示了龍圖騰的各種時代特徵。

 

在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存在龍的一些原始形態,即所謂的「原龍」,這在故宮保存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上有明顯體現。大玉龍是紅山文化遺產中的典型代表,其身形呈「C」狀,有凸翹的長吻,又稱「玉豬龍」,如今已成為龍文化的標誌之一。1998年龍的文化1盎司銀幣(見圖1)的背面圖案,就包含了大玉龍、五龍玉璧及龍紋瓦當等眾多文物。

 

商周時期,中華文明初具雛形,龍的造型也豐富起來。古代傳說中一種奇異的動物——夔,流行於器具紋飾中。《莊子·春秋》中記載: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可見它的特徵是「獨腳」,夔紋即這種動物的側面形象。除了夔龍,螭、虺、盤龍等形象也曾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或玉器中,有時作為輔助紋飾出現在青銅器上,有時則構成玉器的主體造型。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5盎司銀幣(見圖2)的背面主圖是故宮保存的商代亞方罍,其鈕、蓋、腹部飾獸面紋,頸、肩、足部飾夔紋。

 

漢唐之際,龍的身體特徵由蛇演變為走獸,並多以飛龍或行龍的形態出現,逐漸形成中華古代文明與中央集權國家的文化象徵。

 

青龍是瓦當中常見的一種裝飾紋樣,更是神話傳說中主管東方的神靈,通常與白虎、朱雀、玄武並稱為「四靈」。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被人們稱為「祖龍」,漢高祖劉邦也被神化為「赤龍之子」,龍的地位可見一斑。不只是瓦當,漢磚中也出現了龍紋圖案。1995年黃河文化5盎司紀念金幣(見圖3)的正面主圖就是漢磚團龍圖,這也是黃河文化系列金銀幣的共同正面主圖,其形象與故宮保存的青龍紋瓦當類似。

 

由宋至清,龍的形象愈發充實,龍的形態動作符合一系列規範,比如「形如弓、坐如升、降如閃電」等,形象更加豐滿,每逢出場,或騰雲駕霧,或戲耍火珠,須髯飄動,威風凜凜。隨著皇權的集中,龍也被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隨著皇權的崩塌、帝制的結束,龍也從神壇走下民間,重煥青春。

 

此外,龍的形象也廣泛出現在建築中,而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就是群龍匯聚之地。太和殿在民間俗稱「金鑾殿」,是清朝皇帝舉辦大型典禮的場所。據不完全統計,太和殿內外共有雕龍、龍紋14000多條。太和殿外,有3層臺階,每層臺階的石雕欄板下,都有漢白玉螭首,它們具有排水功能。太和殿的殿頂,簷角簷下、屋脊上、外簷額坊、門扇裙板、隔扇及窗的鎏金飾件上共有8000多條雕龍及龍紋。太和殿殿內,橫豎梁枋上共有龍紋4000多條。太和殿的藻井為金龍藻井頂,藻井上畫有1條大龍和16條小龍,大龍口銜軒轅鏡,16條小龍口含寶珠。在皇帝御座區域,雕龍及龍紋龍共有400多條,比如金鑾寶座上的金龍、寶座兩側的蟠龍金柱、布滿金龍的金漆屏風、屏風前的雕龍金漆大椅……這種「萬龍朝聖」的布局,向臣民昭示了皇帝的「聖德」及「奉天承運」的權威。

 

2015年,帛琉發行了一枚礦物藝術·紫禁城2盎司仿古銀幣(見圖4),該幣由著名錢幣設計師馬濤先生設計,銀幣背面圖案展現了太和殿內的建築細節,龍紋在圖案中一目了然。

 

龍在民間

 

《爾雅·釋龍》云:「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的形象融合眾多動物的特徵,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本身就是各部落、各民族相互融合、求同存異的結果,本質上屬於「多元一體」。

 

中國古代雖無「圖騰」之名,卻存在實質上的圖騰崇拜。《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陳,太皞之墟也。」杜預註:「太皞,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這說明太皞伏羲氏是以龍為圖騰的部族。

 

而從我國各地出土的大量龍形器物、雕塑、繪畫、木刻等實物和民間關於龍的傳說等文化遺產來看,龍文化也早已深入人心。它代表了東方文化的精髓,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是民族精神的標誌。勞動人民既繼承了龍所象徵的勤勞、勇敢、堅強等美德,也實際參與了龍形象的豐富與改造。

 

吉祥文化,就是龍文化在民間發展並傳播的重要媒介。六朝以來,佛教宣傳江湖河海各有龍神,天上還有天龍八部,龍王可以行雨救災,所以在民間,龍往往被視為風調雨順的象徵。「鯉魚躍龍門,一躍便化龍」的神話傳說,更體現出老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此外,還有「二月二,龍抬頭」的民謠、舞龍及賽龍舟等活動,使龍文化不但以靜態,還以動態的形式在民間廣泛傳播。

 

在中國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上,民間龍文化通過豐富的圖案表現,徐徐展開。

 

1992年的龍馬2盎司紀念銀幣(見圖5),背面圖案是龍馬圖。龍與馬的組合,寓意「龍馬精神」。所謂龍馬精神,即像龍馬一樣精神,常用來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

 

1994年的龍鳳雙金屬紀念幣(見圖6),背面圖案是龍鳳圖。《孔叢子·記問》云:「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後來,民間出現了「龍鳳呈祥」一詞,用來指代吉慶之事。

 

2002年的中國民俗——端午節1盎司紀念銀幣(見圖7),背面圖案是龍舟競賽圖。賽龍舟是龍文化在端午節民俗中的具體體現。

 

龍在亞洲

 

龍圖騰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恆魅力。在歷史上,龍文化對亞洲地區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在日本彌生時代的遺址中,存在土塑龍和雕刻龍圖案的陶器。受神道教傳統影響,日本龍與蛇的形象合為一體,人們更願意相信龍是實際存在的自然神靈。在朝鮮,有王室為龍的後裔的傳說。《魏書·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始祖朱蒙之母傳說是河伯之女感日光而生。在越南,龍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具有吉祥、興盛及風調雨順等寓意。不丹,又稱「雷龍之國」,國旗上可以看到龍,有人認為這條龍象徵不丹國教——竺巴噶舉。

 

亞洲各國受龍文化的影響,也直接體現在貨幣上。除了中國,上述四國也曾發行過印有龍紋圖案的貨幣,比如日本龍洋、朝鮮龍洋(見圖8)、安南「明命通寶」(見圖9)、不丹紀念幣(見圖10)。

 

可見,龍文化不只在中國,在亞洲也有久遠而深厚的傳播基礎。龍的形象傳播,也不局限於嚴肅的標識、符號和活動,像動漫、短視頻、影視周邊、玩具等都是傳播文化的載體。在21世紀,龍文化還將繼續推動東方文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它是充滿活力的文化,是消弭語言障礙的媒介,是人類團結包容的象徵。

 

相關焦點

  • 2017世界硬幣大獎十大獲獎主題幣
    其中和;另有2015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31.104克(1盎司)心形銀質紀念幣獲得最富激情幣提名。|  最佳金幣提名  |中國佛教聖地_九華山金銀紀念幣7.776克(1/4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  最富激情幣提名  |2015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31.104克(1盎司)心形銀質紀念幣
  • 孫國勝:藝術品金融是財富與精神的傳承
    在他看來,藝術品金融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使藝術進入人們的生活。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孫國勝表示:當人類在談藝術金融、談財富和精神的傳承的時候,並不是為了使自己變的更富有,如果是這樣,那就偏離了初衷。「要回歸生活本身,而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藝術生活方式,才是我們做藝術金融的最終目的。」2018年,他創辦的觀介文化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其目標是開展藝術金融創新業務。
  • btcs幣中本聰靠譜嗎?btcs幣註冊下載教程
    BTCs幣的願景BTCs願景只有一個,成為僅次於比特幣的偉大貨幣,為公平創造財富,守護財富而生。BTCs的發行BTCs總共2100萬枚,按區塊方式挖礦,每10分鐘左右生 成一個區塊,啟始周期每個區塊獎勵50枚,參與挖礦算力 均分區塊獎勵,21萬個區塊後首次幣產量減半,預計每4 年左右一輪減半周期,以此反覆直至挖完為止,整個過程 和比特幣相同。
  • 金融化時代的幣緣政治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幣緣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在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作用。在農耕、遊牧經濟佔據經濟主導地位的時代,社會的主要財富形態並不是貨幣,擁有較多貨幣的商人階級,在社會上的地位並不高,甚至還會受到政府和社會的抑制。幣緣在此時並不是主要的社會關係,對國際社會也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白銀推動的全球性交換,產生了全球性幣緣,開啟了全球化的新時代。
  • 遊戲驛站、狗狗幣風波後,DeFi或將接棒構建金融新生態?
    美國金融市場散戶和機構之間的矛盾正在走向白熱化,當納斯達克「市場自由」的面具被揭下,傳統金融機構公信力下跌,民粹主義湧入金融市場,一般投資者金融意識覺醒,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走熱的DeFi,會成為破局關鍵嗎?誰應該主導金融市場的話語權,是手捧一堆報表的精英機構,還是在社群裡瘋狂喊單的小散戶?
  • 火幣中國出席中國國際金融論壇 共話以區塊鏈構建數字金融新生態
    12月17日,由國際銀行業聯合會、國際資本市場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和金融時報社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以「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服務」為主題,圍繞新時期的金融創新與金融服務融合發展,科技如何支持「零接觸」金融服務,銀行、保險業數位化轉型與應用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 延綿四十年的傳承夢 | 諾亞財富攜手《龍的傳人》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當新版《龍的傳人-肆拾年》音樂響起,在場所有人都有一種恍若隔世之感,深藏在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仿佛一瞬間被點燃。四十年來,這首歌曲對中華民族來說一直有著重要且特殊意義,它是一種文化情結也是一種情感寄託。《龍的傳人-肆拾年》發布會現場全新改編的《龍的傳人-肆拾年》在熟悉的旋律中又穿插了很多年輕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 銀川文化藝術博覽中心再次開園
    本報訊(記者 鮑淑玲)9月30日,記者從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獲悉,經過設備維護檢修和內容改造升級,銀川文化藝術博覽中心再次開園,遊客可關注「銀川劇院」公眾號提前預約,憑預約碼免費進入遊覽參觀。
  • 哈爾濱市委常委、副市長張萬平蒞臨禧龍國際家居博覽中心項目調研
    為深化落實哈爾濱市委、市政府關於推動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的精神,5月19日下午,市委常委、副市長張萬平蒞臨禧龍國際家居博覽中心項目調研。調研中,在道外區委副書記、區長楊慧的陪同下,禧龍園區負責人向市、區領導匯報了園區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規劃。
  • 【重磅】《財富中國》震撼發行!收錄了秦漢唐宋元明清7大朝代文物幣王!
    《財富中國》由專業機構進行封裝保真,集投資性、知識性、藝術性和價值性於一體,必將成為新的財富傳奇!《財富中國》收錄了秦漢唐宋元明清7大朝代文物幣王,此外還包括王莽時期、安南地區2大特殊時間和位置的珍稀古幣幣王,一共115枚,跨越時間近3000年,這些古幣枚枚都歷經了千百年的消耗,存世量有限,時間也是奠定文物收藏價值的堅實保障
  • 一場文化盛宴——首屆坪山新文創博覽交易會(NEOC)
    12月5日,坪山區第一屆坪山新文創博覽交易會(NEOC)在燕子湖國際會展中心在開幕,本屆博覽交易會以「品物匠心——新文創的現在與未來」為主題,通過全景展演新文創的打開方式,集藝術展陳、博覽交易、論壇峰會、創投路演、音樂派對等為一體,活動持續至7日,為市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
  • 四川犍為世界茉莉博覽園亮相 但它不僅僅是個博覽園
    5月1日,《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音樂聲中,犍為世界茉莉博覽園盛大開園,該縣第五屆茉莉花文化藝術節同時開幕。精彩的開幕式後,封面新聞記者隨遊客一同入園,感受了一場天香淨心之旅。然而探訪發現,儘管匯聚了來自全球的120種茉莉,但這裡並不僅僅是一座茉莉博覽園。世界茉莉博覽園。
  • 「雲端」搭臺,文化築橋!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8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導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海峽兩岸文博會」)經過為期四天的展覽展示、交流對接,於2020年12月7日下午在福建廈門圓滿落下帷幕。
  • 幣圈黑幕:30分鐘,莊家能讓你一輩子套牢
    當然沒有,這些被套牢的韭菜雖然已經沒有了價值,但是這個幣對於頭腦聰明的莊家來說,依舊是一筆不菲的財富。BlockBeats區塊律動近日在外網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割韭菜套路,它的殘忍程度比去交易所隨便買幣被套更殘忍、更血腥,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拉盤砸盤群。
  • Filecoin幣圈新寵找準時機趁機上車 等待FIL幣財富風暴的到來
    Filecoin幣圈新寵找準時機趁機上車 等待FIL幣財富風暴的到來在許多人還埋頭於銀行存款、基金、股票理財時,
  • 「區塊鏈項目簡評」全球博覽、Ipc、GUSDT、優貝迪、三維碼、秘樂
    關注區塊鏈鑑查院,回復 鑑定 查詢項目 1、全球博覽粉絲提問鑑叔,全球博覽你怎麼看?項目方宣傳得很牛逼,說是首批加入海南自貿港,還被海南工信廳100%控股,是一家國企,好像背景很厲害啊?如果項目有問題的話,為什麼海南那邊官方不出來闢謠呢?
  • 觀傳媒2020答案年終秀啟幕,15位大咖暢談工業文化、社會主義企業...
    (觀察者網訊 文/陶立烽)2020年11月 28日,觀傳媒傾力打造,觀察者網和觀視頻工作室聯合主辦的2020《答案》年終秀在上海隆重舉辦。今年的主題是「我們的新使命」。本屆年終秀邀請到了20多位嘉賓,通過8場演講、論壇、現場問答等豐富多樣的活動,與大家共同探討我們的新使命。 當天上午,觀傳媒總編輯金仲偉發表致辭。
  • 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12月4日舉行
    人民網廈門12月3日電(張萌、莊夢蕾)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將於12月4日至12月7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並將首次舉辦線上雲展會。3日上午,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舉辦新聞發布會,就此次文博會相關情況進行介紹。
  • 幣和玉
    2020吉祥文化金銀紀念幣的四個主題詞分別是:松鶴延年、麒麟送子、百年好合、金玉滿堂。幣面圖案採用動植物、器件等吉祥元素組合來表現祥瑞寓意,一目了然。是呀,「金玉滿堂」的「玉」在哪兒呢?其實這是以諧音攜具象點題。「金魚」諧音「金玉」,幣面中的兩條金魚,遊弋追逐,似有太極之意,也是呼應了其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 平安銀行正式發布橙寶貝金融俱樂部場景化連結金融+生態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融觀念?如何教育孩子從小建立財商、形成正確的財富觀?在財商教育的關鍵期幫助少兒形成終身受用的解決財富的能力?在平安銀行近日召開「一起橙長計劃——橙寶貝金融俱樂部」發布會上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