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龍的傳人》曾在20世紀80年代傳唱中國大江南北,影響力遍及整個華語世界。用龍來象徵中國,用「龍的傳人」比喻中華兒女,只是人們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解讀,但「龍的傳人」一詞能得到國人的認同,則說明龍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眾所周知,龍並不是一種真實生物,而是一種精神藝術創造物。它源於上古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想像。在中國古籍中,關於龍的記載多不勝數,比如《山海經·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說文解字》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認為,「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可見,隨著時代變化,龍的形象經過人們想像與加工,劃分出許多類型。
在歷史長河中,龍不但是宮廷威嚴的象徵,還是民間吉祥文化的重要代表,龍文化的影響跨越國度,成為各國人民交流的精神紐帶之一。錢幣也是龍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
紫禁之龍
英文「Totem」,源自印第安語,傳入中國後由嚴復翻譯為「圖騰」。雖然「圖騰」是個舶來詞,但中華文明與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樣,也擁有自己的圖騰文化。龍圖騰是眾多圖騰的一種,其由來至今尚無定論,據學者考證,龍的原型有蛇、鱷、龜、馬、豬等,甚至有人根據《史記·封禪書》中的一句話:「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認為龍圖騰是由蝗蟲與蜥蜴類動物混合而成的複合造型。
龍圖騰伴隨文明發展而變化,而故宮珍藏就向世人展示了龍圖騰的各種時代特徵。
在中華文明的起源時期,存在龍的一些原始形態,即所謂的「原龍」,這在故宮保存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上有明顯體現。大玉龍是紅山文化遺產中的典型代表,其身形呈「C」狀,有凸翹的長吻,又稱「玉豬龍」,如今已成為龍文化的標誌之一。1998年龍的文化1盎司銀幣(見圖1)的背面圖案,就包含了大玉龍、五龍玉璧及龍紋瓦當等眾多文物。
商周時期,中華文明初具雛形,龍的造型也豐富起來。古代傳說中一種奇異的動物——夔,流行於器具紋飾中。《莊子·春秋》中記載: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可見它的特徵是「獨腳」,夔紋即這種動物的側面形象。除了夔龍,螭、虺、盤龍等形象也曾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或玉器中,有時作為輔助紋飾出現在青銅器上,有時則構成玉器的主體造型。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5盎司銀幣(見圖2)的背面主圖是故宮保存的商代亞方罍,其鈕、蓋、腹部飾獸面紋,頸、肩、足部飾夔紋。
漢唐之際,龍的身體特徵由蛇演變為走獸,並多以飛龍或行龍的形態出現,逐漸形成中華古代文明與中央集權國家的文化象徵。
青龍是瓦當中常見的一種裝飾紋樣,更是神話傳說中主管東方的神靈,通常與白虎、朱雀、玄武並稱為「四靈」。據《史記》記載,秦始皇被人們稱為「祖龍」,漢高祖劉邦也被神化為「赤龍之子」,龍的地位可見一斑。不只是瓦當,漢磚中也出現了龍紋圖案。1995年黃河文化5盎司紀念金幣(見圖3)的正面主圖就是漢磚團龍圖,這也是黃河文化系列金銀幣的共同正面主圖,其形象與故宮保存的青龍紋瓦當類似。
由宋至清,龍的形象愈發充實,龍的形態動作符合一系列規範,比如「形如弓、坐如升、降如閃電」等,形象更加豐滿,每逢出場,或騰雲駕霧,或戲耍火珠,須髯飄動,威風凜凜。隨著皇權的集中,龍也被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隨著皇權的崩塌、帝制的結束,龍也從神壇走下民間,重煥青春。
此外,龍的形象也廣泛出現在建築中,而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就是群龍匯聚之地。太和殿在民間俗稱「金鑾殿」,是清朝皇帝舉辦大型典禮的場所。據不完全統計,太和殿內外共有雕龍、龍紋14000多條。太和殿外,有3層臺階,每層臺階的石雕欄板下,都有漢白玉螭首,它們具有排水功能。太和殿的殿頂,簷角簷下、屋脊上、外簷額坊、門扇裙板、隔扇及窗的鎏金飾件上共有8000多條雕龍及龍紋。太和殿殿內,橫豎梁枋上共有龍紋4000多條。太和殿的藻井為金龍藻井頂,藻井上畫有1條大龍和16條小龍,大龍口銜軒轅鏡,16條小龍口含寶珠。在皇帝御座區域,雕龍及龍紋龍共有400多條,比如金鑾寶座上的金龍、寶座兩側的蟠龍金柱、布滿金龍的金漆屏風、屏風前的雕龍金漆大椅……這種「萬龍朝聖」的布局,向臣民昭示了皇帝的「聖德」及「奉天承運」的權威。
2015年,帛琉發行了一枚礦物藝術·紫禁城2盎司仿古銀幣(見圖4),該幣由著名錢幣設計師馬濤先生設計,銀幣背面圖案展現了太和殿內的建築細節,龍紋在圖案中一目了然。
龍在民間
《爾雅·釋龍》云:「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的形象融合眾多動物的特徵,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本身就是各部落、各民族相互融合、求同存異的結果,本質上屬於「多元一體」。
中國古代雖無「圖騰」之名,卻存在實質上的圖騰崇拜。《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陳,太皞之墟也。」杜預註:「太皞,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這說明太皞伏羲氏是以龍為圖騰的部族。
而從我國各地出土的大量龍形器物、雕塑、繪畫、木刻等實物和民間關於龍的傳說等文化遺產來看,龍文化也早已深入人心。它代表了東方文化的精髓,具有強大的號召力,是民族精神的標誌。勞動人民既繼承了龍所象徵的勤勞、勇敢、堅強等美德,也實際參與了龍形象的豐富與改造。
吉祥文化,就是龍文化在民間發展並傳播的重要媒介。六朝以來,佛教宣傳江湖河海各有龍神,天上還有天龍八部,龍王可以行雨救災,所以在民間,龍往往被視為風調雨順的象徵。「鯉魚躍龍門,一躍便化龍」的神話傳說,更體現出老百姓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此外,還有「二月二,龍抬頭」的民謠、舞龍及賽龍舟等活動,使龍文化不但以靜態,還以動態的形式在民間廣泛傳播。
在中國發行的貴金屬紀念幣上,民間龍文化通過豐富的圖案表現,徐徐展開。
1992年的龍馬2盎司紀念銀幣(見圖5),背面圖案是龍馬圖。龍與馬的組合,寓意「龍馬精神」。所謂龍馬精神,即像龍馬一樣精神,常用來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
1994年的龍鳳雙金屬紀念幣(見圖6),背面圖案是龍鳳圖。《孔叢子·記問》云:「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後來,民間出現了「龍鳳呈祥」一詞,用來指代吉慶之事。
2002年的中國民俗——端午節1盎司紀念銀幣(見圖7),背面圖案是龍舟競賽圖。賽龍舟是龍文化在端午節民俗中的具體體現。
龍在亞洲
龍圖騰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恆魅力。在歷史上,龍文化對亞洲地區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在日本彌生時代的遺址中,存在土塑龍和雕刻龍圖案的陶器。受神道教傳統影響,日本龍與蛇的形象合為一體,人們更願意相信龍是實際存在的自然神靈。在朝鮮,有王室為龍的後裔的傳說。《魏書·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始祖朱蒙之母傳說是河伯之女感日光而生。在越南,龍也是十二生肖之一,具有吉祥、興盛及風調雨順等寓意。不丹,又稱「雷龍之國」,國旗上可以看到龍,有人認為這條龍象徵不丹國教——竺巴噶舉。
亞洲各國受龍文化的影響,也直接體現在貨幣上。除了中國,上述四國也曾發行過印有龍紋圖案的貨幣,比如日本龍洋、朝鮮龍洋(見圖8)、安南「明命通寶」(見圖9)、不丹紀念幣(見圖10)。
可見,龍文化不只在中國,在亞洲也有久遠而深厚的傳播基礎。龍的形象傳播,也不局限於嚴肅的標識、符號和活動,像動漫、短視頻、影視周邊、玩具等都是傳播文化的載體。在21世紀,龍文化還將繼續推動東方文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鑑。它是充滿活力的文化,是消弭語言障礙的媒介,是人類團結包容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