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圖/劉夢圓提供
在剛剛落幕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人的光芒讓全世界矚目。中國導演趙婷憑藉《無依之地》奪得金獅獎,許鞍華導演的《第一爐香》,賈樟柯監製、王晶導演的《不止不休》和《媽媽和七天的時間》作為導演李冬梅處女作入圍,收到組委會和影迷的格外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展映後,《媽媽和七天的時間》又入圍韓國釜山電影節,而這部電影的聯合製片人劉夢圓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山東姑娘。在接受記者越洋連線採訪時,剛從威尼斯趕回法國的她還在為影片的下一步海外發行做規劃。她透露,
被導演的真摯情感所打動
《媽媽和七天的時間》是一個特別的題材,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農村七天發生的故事,故事裡記載了一個十二歲女孩小鹹對家庭和村莊的記憶,在這七天裡,發生了三次死亡和兩次出生。談及電影的拍攝初衷,劉夢圓透露,這是一部紀念媽媽的電影,導演李冬梅心裡有一段迴響幾十年的遺憾,她想用影片對這段回憶做內心的梳理,也是給逝去母親做一個告別。這樣一部有著真摯情感的電影深深打動了劉夢圓,「導演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她用影像的表達方式都是吸引我的地方」。
在具體參與的內容上,劉夢圓介紹,「影片有一部分是在法國完成的,M'espace movie studio和Yilisoo films兩家公司共同參與,我就是在後期部分參與其中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對片子本身和導演的欣賞,劉夢圓決定參與影片還有個小插曲,「我之前開玩笑的跟公司同事說,每年的目標都要離電影更近一步,今年我們要離電影越來越遠了」。因為疫情影視作品都暫停啟動,劉夢圓做了很多非電影相關的活動,接下《媽媽和七天的時間》的聯合製片對她來說意義非凡。
影片展映結束掌聲持久
劉夢圓介紹,「我們法國的團隊主要負責的是聯合製片和國際銷售,主要是宣發後期部分工作,包括海外版預告片,電影節宣傳手冊、海報等」。作為聯合製片人,接下影片才發現時間安排特別困難,「在非常緊張的時間下完成後期,趕上了威尼斯電影節。也因為疫情的影響,身處法國,沒辦法跟導演面對面一起工作,很多溝通交流都是遠程進行的。但好在一切都算順利地完成了!」
影片受到威尼斯電影節的青睞,在劉夢圓看來,「應該是導演的個人表達和拍攝方式是簡單而有力量的,這一點打動了評委。」電影首映時,觀眾們都帶著口罩,很難看到彼此的表情,「但是影片結束時,掌聲持久了一陣,這個足以表達觀眾們的喜愛。」電影放映後,現場評審團連線導演李冬梅,進行了映後交流,更加了解導演對影片的表達。
在去威尼斯之前劉夢圓就開始做各種準備,「要關注何時關閉邊境,我們能否從巴黎趕往義大利?是否需要核酸檢測?如果說需要外來人員隔離,那我們的很多計劃就泡湯了」。
談到疫情期間舉辦的這場國際電影節,讓劉夢圓感觸頗深。「這屆威尼斯電影節跟以往任何一屆都不同,比以往任何一屆都要溫情。」因為疫情很多電影節都延期或取消,威尼斯卻堅持了線下實體舉辦,在劉夢圓看來,「這跟所有到場的電影人一樣,大家都對電影懷揣著一顆毫無保留的赤子之心,同樣也是對電影行業的一種致敬」。劉夢圓說,電影節期間威尼斯溫度特別高,但每一個場合,所有的人都要做好消毒,佩戴口罩,沒有人因此打破規則,大家在遵守紀律的情況下給予了電影節及所有影片最大的熱情。
展廳前到國旗飛揚驕傲又興奮
此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人的作品引發世界關注,這也讓身在電影節現場的劉夢圓非常驕傲,「導演趙婷憑藉《無依之地》獲得金獅獎,還有三部中國導演的作品入圍,在威尼斯的展廳前,我看到了中國的國旗飛揚,其實不管哪一位作品得獎都是非常讓人興奮的!我不得不說,趙婷的這部影片拍得太好了,女主角的表演也非常完美。導演的獲獎實至名歸。」
中國電影《地久天長》閃耀柏林,《無依之地》驚豔威尼斯……當下,中國電影如何提高在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力,在劉夢圓看來,真正執行起來需要非常專業的團隊做很多具體的工作,「要對海外的各大電影節有很深的了解,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情況下參加什麼樣的電影節,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國際A類電影節都是要求電影在該地區首映的,就必須有取捨。同時要對片子有非常熟悉的認知,判斷在眾多要求不同、時間撞期的電影節或宣發活動中,怎麼做才是對這部片子最有利的規劃」。作為聯合製片人,劉夢圓說,必須要對影片負責,為導演權衡利弊。「當選定要參加的電影節或宣發活動後,要非常熟悉流程,每次的參與都是時間的賽跑,甚至流程是不斷隨著國際形勢在變化的臨時調整的內容,必須要很敏感地提前意識到去跟進,我們的國際銷售負責人馬珂每天收發郵件,全天24小時跟進,一個環節落下了,可能就錯過了。活動可以再等一年,但是片子可能就沒機會了。」
側記:致力推廣中國電影的新生代
看到劉夢圓的照片才發現,這是一張如此年輕的面孔。劉夢圓出生在濰坊臨朐,採訪中她透露,「我在濟南長大,高中讀的是山東省實驗中學,山東藝術學院上大學,大二的時候交流到法國留學,現在來法國7年了,不過每年我都會回濟南。」
走影視道路對劉夢圓來說應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最開始在這方面影響我比較大的是父母,他們都是媒體人,也一直覺得他們是半個娛樂圈的人。其次是高中的話劇社,我面試做了話劇導演,最後選擇的大學專業是做紀錄片導演,這個跟做記者很像,就是擅長收集資料。最後我走上了製片的道路。」在接受採訪時,劉夢圓一再提到電影的推廣流程,而比較少談到自己,「可能我是做導演過來的,現在做製片,有時候比較擔心利用影片為自己做宣傳,《媽媽和七天的時間》的內容相對比較文藝,在宣傳上要儘量符合它的氣質。」她是年輕人中更加務實的一代。這樣的新生代電影人成長起來,並且致力於向海外推廣中國電影,提高中國電影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新一代的中國電影人,未來可期。
【來源:半島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