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沏好的熱茶、剛出鍋的餛燉、涮鍋裡咕嘟咕嘟滾燙的涮肉……在吃喝的問題上, 很多人都講究「趁熱吃、趁熱喝」,尤其是請客吃飯時,常常會客套一句:趁熱吃。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吃熱的、喝熱的不僅吃到胃裡暖暖的,還有助於保護腸胃。但事實並非如此,大量吃過熱的食物對於食管是有傷害的,甚至會導致食管癌的發生。
為什麼「趁熱吃喝」可能致癌?
這是因為人體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蓋著一層柔軟的黏膜,正常情況下,口腔和食道溫度多維持在體溫也就是37℃左右,所以最適宜進食溫度是10℃~40℃,口腔和食道能耐受的高溫也只在50℃~60℃。
在接觸到過燙的食物時,嬌嫩的黏膜就會被輕度灼傷,幸好這些部位血液循環非常豐富,受傷組織會及時脫落、增生、修復,所以口腔和食道內時不時的燙傷會很快恢復。
但是,長期飲用過熱飲料或者食用太燙的食物後,可能會經常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而這些反覆對食道的刺激、損傷,會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應,從而增加食道癌變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食物別超65℃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65℃以上的熱飲列為導致食管癌的危險因素。
65℃的溫度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這個溫度的熱水,普通的紙杯徒手握不住,一般人喝到嘴裡都感覺燙嘴,更何況嬌嫩的食管呢。
像是剛衝好的豆漿、咖啡;剛出爐的包子、餃子、麵條;剛烤好的烤製品,溫度都在65℃左右甚至已經超過了這個溫度,非常容易燙傷消化道黏膜。
食管需要我們溫柔相待
管住嘴幾乎成了最重要的預防方式。
(1)改掉會招來食管癌的「吃法」。應儘量遠離醃製、燻制和燒烤食品,少吃過辣的食物。湯、茶、熱飲料不妨等放涼一會兒,到不覺得燙時再喝。吃飯應細嚼慢咽,不要存放過多食物,以免腐壞變質。
(2)多吃全穀物、新鮮綠葉菜。與全穀物吃得少的人相比,攝入全穀物多的人患食管癌的風險大約低45%;西藍花、捲心菜和蘿蔔等蔬菜中含有一些有益物
質,能降低食管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綠葉菜的攝入量增加,會使包括食管癌在內的多種癌症風險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食管癌的發生與遺傳、不良生活習慣、長期接觸致癌因子等多方面因素有關。日常生活中想要預防食管癌一定要注意合理的飲食習慣,並且堅持定期體檢。如發現自己吃東西時總有哽噎感,要引起警惕,尤其是40歲以上,來自食管癌高發地區,有腫瘤家族史(特別是消化道腫瘤),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否則,等到出現吞咽困難、疼痛、聲音嘶啞、呃逆、嘔吐、體重減輕等症狀時,腫瘤往往已進入中晚期。
參考文獻:
吳煥全;;趁熱吃東西會致癌嗎[J];生命與災害;2018年04期
黃海平;食道癌是吃出來的[N];大眾衛生報;2006年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由妙手醫生·執業藥師審核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更多問題可關注妙手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