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影視獨舌"↑免費訂閱本刊
暑期檔收尾之時,多家片方紛紛在爭食最後一塊大蛋糕,最引人矚目的電影當屬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該片未必是最火爆的,但卻是最具話題性的。這部斬獲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藝術電影,如今在國內院線大規模的公映,以國內電影環境來說,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該片上映一周累計票房5000萬,雖不算特別火,但關於電影的熱議一直沒有停過。臺灣著名殿堂級導演侯孝賢,以古樸的方式展示武林的原生態,詰屈謷牙的文言對白,靜若流水般的畫面,這樣的電影出現在商業市場中,且收穫了大量的話題與曝光度,實則鮮事一樁。
在商業市場之下的一部藝術電影,獲得今時的如此矚目,不得不說是電影藝術的一次勝利,然而造就如今這一切的,也不得不提起這部電影背後的推手,華策影視。
提起華策影視,稍稍了解一些業內行情的小夥伴第一反應:這是一家電視劇公司。那你可就out了,華策影視起家雖確是憑藉很多膾炙人口的電視劇,被廣大觀眾所熟知,這家成立於2005年的公司先後憑藉著《中國往事》、《天涯明月刀》、《雪豹》、《傾城之戀》、《愛情公寓》、《衛子夫》、《何以笙簫默》等熱門電視劇在影視圈名聲鵲起。該公司的劇集產業規模宏大,甚至2010年華策上市的時候,都被譽為「電視劇第一股」。所以直到現在,很多觀眾提起華策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電視劇巨頭公司。實際上,從今年開始他們已經成功轉型,成為嫻熟駕馭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三駕內容馬車,全產業鏈國際化布局的綜合傳媒集團。
近一兩年,華策影視的發展策略出現了變化,開始涉足電影業,華策著名的「三色旗」LOGO,也開始頻頻出現近幾年的大銀幕上(只不過從三色旗變成了三色魔方),並迅速在電影市場嶄露頭角。然而,比起很多公司擠破頭爭食電影市場這個大蛋糕的發展不同,華策影視的電影策略,其實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戰略規劃,他們並不打算趁熱搶塊錢,而是遵循「既來之,則安之,且一定要留下鮮明的印記」的長遠策略,用句時髦話來說,這叫「可持續發展」。從他們這兩年在電影圈的布局模式就能看出。
華策影視進入電影江湖,確切地說是從去年開始的。其實華策很早之前也涉足過電影圈,2010年華策就開始試水電影圈,旗下子公司浙江金球影業在當年出品了兩部電影,寧瀛導演的《A面B面》與高群書的《西風烈》等幾部著名導演的作品,其中前者還包了發行。後來,電影在市場上遭遇滑鐵盧,華策也開始練內功建團隊整資源。畢竟電影圈的遊戲規則與電視圈的玩法其實是兩碼事,華策用了三年時間潛心修煉,以「三步走」的戰略布局,帶來了一套全新的電影業多元化產業模式。
戰略一: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思維
「網際網路思維」是如今影視行業最常提起的概念,數據顯示,影視文化產業與網際網路產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特別是以iPad、手機屏、客廳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迅猛,多屏時代、全網絡時代比想像中來得快的多。而華策初入電影江湖的第一項戰略就是這個必須要存在的「網際網路思維」。
以前的電影都是觀眾買票進電影院體驗,而在華策的「網際網路思維」之下,一個項目的營銷和發行是從題材階段就要開始進行全面網際網路掃描,從數據中找出營銷對象,針對數據分析做直達營銷。很多老牌電影公司對這種營銷理念最初不太適應,但華策影業是個電影圈的新公司,雖然缺乏經驗,卻也正好甩掉包袱!比如對投資項目《小時代3》的網際網路趣味營銷,將網際網路優勢中最重要的體驗經濟、粉絲經濟的受眾群體進行拿捏,打造具有全網聲勢的話題。在這種前提下,將原來叫觀眾,現在叫用戶的這部分群體通過項目的營銷直達進行有效的轉化。其實網際網路思維下的電影一切都是回歸本原、玩創意、搞創新,只不過從最初的「單向傳播、單向接收「的傳統電影運作,轉向「互動、好玩、共享、集聚」的網際網路式營銷,從而更容易找準受眾目標以及項目屬性,這是華策影業初入江湖所掌握的第一個戰略。
《小時代3》
戰略二:大師牌不能丟
縱觀這兩年華策影業參與投資的項目中,既有《小時代》、《重返20歲》、《分手合約》、《一生一世》這樣以青春主流市場受眾群體為主的純商業電影,也有如創下文藝片票房紀錄的張藝謀導演的《歸來》和吳宇森導演用生命五年磨一劍的巨製《太平輪》,如今又多了一部《刺客聶隱娘》。
根據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所言,華策電影戰略整體上大概70%商業片、15%藝術電影,以及15%具有創新實驗性質的作品。從類型片的角度上來看,華策的參與製作的項目既有商業訴求,也有藝術追求,這不僅讓人想起來上世紀末好萊塢火爆一時的夢工廠。他們之所以在1997年剛剛成立之後就立刻進入好萊塢主流片場的行列,走得就是這種模式,有《捕鼠記》、《戰略高手》等商業片,也有《拯救大兵瑞恩》、《角鬥士》、《美國美人》這樣的奧斯卡級電影,且二者兼顧都獲得了不菲的票房。如今華策影業在電影圈的路線也是如此。《一生一世》、《重返20歲》等商業片把握市場受眾,熱門IP又是當下所有片商都瞄準的金礦,從而有了最具網絡人氣的《小時代》系列電影。而作為一個大公司的品質,針對那些為電影行業做出貢獻的文藝片的投資不但能體現一個電影公司的責任和義務,也能夠迅速的提升自身品牌效應,才能不斷引入優秀電影團隊和電影人才的加盟。
侯孝賢
在這種投資選片的情況下,以網際網路思維作為依託,讓旗下的這些電影能夠迅速的擴張在觀眾群體中的曝光度。比如《刺客聶隱娘》在公映之前,就打出來「去電影院看侯孝賢」的全網熱門話題,引發網友熱議,從而提升了該片的話題,令一部文藝片在暑期檔橫空出世。然而無論對商業片還是文藝片的追求,都要建立在一個成熟的產業鏈之下才能確保相應的商業價值。畢竟誰都不會做賠本的買賣。而華策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戰略三:獨家發行+開發製作的雙輪驅動
作為一家老牌電視劇公司,在進入電影圈最能夠用的上的就是製作層面上的經驗,可以無縫銜接。在2014年,以《歸來》、《小時代3》為首的電影票房顯赫,讓華策影業嘗到了甜頭,從而讓華策進一步加大了在電影業務上的開拓。除了對熱門超級IP的全網開發之外,華策旗下最優勢的電視劇資源也會逐步轉移到大銀幕,目前華策正在開發籌備的電影項目已超過30部。然而一部電影要獲得好的票房需要掌控好兩端——不僅需要好的內容製作,還需要發行的支持。在發行方面,以內容製作擅長的華策影視今年也開始引進專業團隊,紮實打好基礎準備大施拳腿。
發行在電影業中是一個非常糾結的行業,發行的優勢就是門檻低、風險低,然而也是困難重重。因為不但要被院線、片方分去相當大的利潤,同時內部競爭也是非常激烈。不過目前我國幾大民營電影企業——光線、華誼、博納、萬達等都有自己的發行業務,想要能夠在電影圈站穩腳跟,有著龐大內容製作基礎的華策也必須將發行作為自己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2015年,華策在電影業務方面已經開始發力,他們的切入點是發行。頭一炮就是《刺客聶隱娘》,一部文藝片在公映當日獲得將近20%的排片量,對比於上半年的王小帥《闖入者》5%的排片率,這個優勢就立刻體現出來。
這就是華策的「三步走戰略」,以網際網路思維的互動屬性打造話題性,製造電影聲勢,再憑藉其內容製作的優勢來製作大量相關物料,最後有著發行的保障,不但能為自己的電影保駕護航,也能夠完善其產業鏈布局。這「三步走戰略」相當於一個三聯動關節,缺一不可。未來華策已經拿到了《蒸發太平洋》、《剩者為王》等多部電影的獨家發行權。
華策的每部電影都具備相應的話題或口碑,從一開始就追求其國際化的定位,通過這樣的戰略模式,全面整合電影產業鏈的各個節點,全面進行投資、出品、宣發的一體化運作,打造出顛覆傳統路數的多元化的電影長遠戰略布局。這就是這家「新公司」在電影圈迅速嶄露頭角並迅速成為市場主力的原因,專業化國際化定位清晰確立,戰略部署有序推進,浙商出身的華策果然深諳經商之道。
【文/夢見烏鴉】
End
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上角分享吧!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