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徵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
賈詡,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也。涼州系的代表人物,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後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師。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東漢末年謀士。 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程昱,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今山東東阿)人,東漢後期至三國時期曹魏謀士、名臣、將領。本名程立,因夢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於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徵辟為壽張令,從此為其出謀獻策、徵戰四方。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葬於落鳳坡。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病逝於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馬謖之兄。 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是五人中最為出色。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
伊籍,字機伯,兗州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年少時依附於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託請劉備照顧。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伊籍便轉投劉備,一起渡江南下。後升任昭文將軍,並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編制《蜀科》。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 。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建安十三年 ,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魯肅,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裡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張昭善隸書,其作品無存。唐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諸葛瑾,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經弘諮推薦,為孫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孫吳的關係。孫權稱帝後,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顧雍少時受學於蔡邕,弱冠即任合肥縣長,歷任婁、曲阿、上虞縣長,所在之處皆有治績。任會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討平寇賊,安定郡縣。數年後,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後遷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黃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書事,進封醴陵侯。他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輔正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