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隊大院文化是一種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產物。在解放初期,軍隊的各個部門紛紛在北京設立家屬院。在大院子弟的身上有一種特別的氣質,可能是出身軍人家庭,他們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傲,天不怕地不怕,敢闖敢拼。大院子弟們在自創了一種語言文化,攢出了一套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嗑,又逗又貧。如今娛樂圈的很多大咖,都是從北京大院走出來的。如果說北京大院文化佔據影視圈半邊天,這話一點都不為過。
說到部隊大院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著名作家、編劇王朔。可能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他可以說是大院文化的一張名片。他寫過很多關於北京大院的著作,大多數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從大院走出的導演有很多,其中大多都用過王朔的作品。比如著名導演葉大鷹,他的爺爺就是抗日名將葉挺。葉大鷹的代表作《大喘氣》的編劇就是王朔。還有如今的內地影帝姜文,也與王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年姜文憑藉一部《北京人在紐約》火遍全國,再到後來姜文導演的第一部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兩部作品都是出自王朔之手。還有一位與王朔情同莫逆的導演,他的名字叫葉京,王朔與葉京是髮小,倆人從小一起在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長大。葉京有一部代表作叫《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原著同樣是王朔的小說,並且也是由王朔進行改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堪稱是一部大院孩子的折騰史,劇中有一對下手特別黑的兄弟叫"高陽、高晉",原型就是內地頂級娛樂公司華誼兄弟的創始人王中軍和王中磊,這兄弟倆和王朔葉京是在一個大院長大的。劇中還有一個人物叫馮褲子,原型就是開創賀歲劇的大佬馮小剛。
馮小剛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最應該感謝的就是王朔。要不是王朔的一個建議,馮小剛可能還在電影城裡當美工呢。王朔這個人眼光非常毒辣,他認為影視行業未來一定非常有前景,於是勸馮小剛投身影視圈。後來王朔也力捧這個小老弟,馮小剛不僅出演了多部影視劇,還成功走上了導演的道路。後來馮小剛的賀歲劇,大多都有著王朔的風格。馮小剛不管人前人後,都會尊稱王朔一聲"朔爺",更是親口說過王朔就是他的精神導師。
那部讓馮小剛從導演轉型為影帝的《老炮兒》,導演也是大院出身的管虎。管虎的前妻,就是當今電視劇頂流馬伊琍。而《老炮兒》的女主角許晴,從小生活在外交部的家屬院,許晴的父親曾經給開國元帥賀龍當過的警衛員,他的姥爺更厲害,是辛亥革命元老黃興的鐵磁。憑藉家世的關係,許晴在當年屬於典型的根正苗紅,人又長得漂亮,堪稱所有大院子弟的女神。
說到北京大院子弟的女神,那就不得不提徐靜蕾了。徐靜蕾是王朔一直念念不忘的前女友,老徐之所以踏入影視圈,也是沾了王朔的光。徐靜蕾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處女作,得到了王朔的鼎力支持,劇中飾演徐靜蕾父親的就是前文提到的著名導演葉大鷹。王朔曾經說過,老徐最早是個"搖滾果兒","果兒"就是北京話漂亮女孩的意思。當年的王菲也是搖滾圈內著名的"果兒",曾經她和竇唯的愛情鬧的轟轟烈烈。既然說到了北京搖滾圈,那當屬頭號老炮兒崔健!崔健也是大院子弟,他的父親原來是空政歌舞團的小號手,就連崔健接觸搖滾樂也在部隊大院當時,有一個手眼通天的官二代搞來了一張全國獨一份的披頭四唱片,不僅如此,這位官二代還買來了架子鼓和電吉他,在部隊大院組成了一支樂隊。當時年紀還小的崔健都看傻了,當然他也只能在旁邊過過眼癮。這個官二代的名字不方便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除了王朔,在眾多大院子弟中,還有一位大神級的人物,他就是王朔的伯樂馬未都。馬未都出身海軍大院,因為從小喜歡文玩,後來因為收藏文物賺了一大筆錢。早年曾在報社做編輯,正是因為這段經歷,還投資了內地一部喜劇神作《編劇部的故事》,其中男主角"東寶"的原型就是馬未都本人,東寶的很多經歷也都是發生在馬未都身上的真事。後來,作家出身的馬未都在發跡之後,沒有忘了當年的同行,在馬未都的幫助下,莫言、劉震雲、蘇童等一大批作家開始嶄露頭角。劉震雲後來也成為了馮小剛的御用編輯。
北京的大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也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烙印。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大院子弟們經歷了很多普通人沒有過的遭遇,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他們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