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懸疑小說《壞小孩》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自開播至今在豆瓣評分一路走高,被譽為「國劇之光」。
追這部劇,並不是因為這部劇有多高能,劇情有多吸引人,而是這部劇裡面的主人翁朱朝陽背後的女人--朱母周春紅。
家長會後,老師善意提醒媽媽,小朱的人際交往出了問題,不受人待見,而朱母臉色瞬間晴轉陰,對著老師一頓反懟。
即便面對兒子,她也始終強調自己想要的:你只管好好學習。
唯有在其他家長客套地誇讚小朱的成績好,詢問她是如何養育出這麼出色的孩子時,她的臉上才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笑容。
一個女人要獨自帶著孩子生活有多困難、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面對他人對孩子的關心,她覺得這是批評,所以雖覺得不對勁但也強勢對抗--世間有幾位母親能接受他人對自己孩子的「嫌棄」?
面對前夫的現任到單位裡大鬧,在廣播裡污衊小朱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就在廣播上說出自己和主任在賓館的事情--對於一個單身女性而言,名譽是多麼重要!為了孩子,她不惜撕破自己的臉皮。
他人對小朱的「嫌棄」,在她耳裡就是對她的不認同,對她教育方式的不認同。
孩子的需求如果違反她的意志,一樣會遭來她的負面情緒,她催促小朱喝下熱牛奶,理由是喝完她要洗杯子,即便小朱表示自己可以洗牛奶杯,想過一會再喝也不行,反而引起母親歇斯底裡地吼叫:
「你怪媽媽沒有照顧好你是嗎?」
「如果你爸是個負責任的男人,如果他當初不拋下我們,今天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潛臺詞是:
我那麼艱辛,是你父親的錯,必須由你來彌補,彌補方式就是你不能違抗我,哪怕只是牛奶什麼時候喝的問題。
對朱母而言,外界的聲音都被屏蔽,她只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善意也好,無意也好,只要觸及她的心理缺失,她就會狀若瘋狂。
我們不能說朱母這樣的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她只是愛得偏執。
在母親這份偏執型人格的養育環境中,朱朝陽表面順從平靜,內心陰鬱,壓抑著強烈的、無處宣洩的憤怒和崩潰。
在和普普、嚴良初次相遇,登上鄰居家陽臺的時候,他喊「你大爺的」時的笑容有多輕鬆,心裡就有多壓抑---一句普通的俗語,卻給他帶來外人難以理解的愉悅感。
我們總在討論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傷害,想方設法地想幫助這些孩子,但卻忽略了,其實最應該被幫助的,是原生家庭中的父母。
在一個視頻中提到一點:如果當時朱朝陽拒絕讓嚴良和普普進門,那麼就可以馬上「劇終」。
雖是惡搞,但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
假如周春紅能改變自己的偏執,那麼朱家的悲劇,同樣可以完美收官。
而若是要終止這份偏執,首先我們要理解,這份偏執背後,到底是怎麼樣的心理失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執迷與假象不能自拔的人:
一些V商鼓吹寶媽們,要有錢,有獨立,要擺脫男人的桎梏,所以在朋友圈光鮮亮麗地喜提和諧號,稱自己為「某總」,並樂此不疲。
其底層就是用這些外表的強大來掩蓋現狀的自卑;
參與PUA課程的男士,不惜花費重金集資到高大上的場所去製造一個多姿多彩、生活充實的自己,同樣的是在用偽裝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生活的單調、圈子的狹隘、社交技能的缺失。
而周春紅,則是用強勢來掩蓋自己無力改變的自卑:丈夫的離去,自身能力的不足。
偏執的另一心理失衡根源,是異常、失常的環境。
婚姻在我們的認知中,應該是幸福美滿的,如果與之相反,那麼就違背了我們常規的認知。
這個破碎的家庭,就是周春紅所面對的異常環境,這份異常環境代表著「不可控」,即失去掌控力,性格強勢的她必須要找回自己的「正常環境」,即可控的環境。
但她的方向錯了,她唯一可以掌控的,只有自己,但她的調整方向是:孩子、工作。
周春紅可以在單位一直待著,因為那裡是她可以不用想起自己自卑的地方,工作可以證明她的能力,找到自我存在感;
周春紅可以不顧一切捍衛孩子的面子,因為那就是她的面子--既然自己無法出色,找不到自己的閃光點,那麼孩子出色,就成為她的閃光點。
而除了面對「老師的質疑」時的強勢,還通過炫耀孩子的懂事來展現自己的「光芒四射」。
在這些可控環境裡面,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安全感,舒適感,即便那一瞬間過後是對自己虛偽滿滿的厭惡。
偏執的人平時並不可怕,就如周春紅,我們可以從兩個細節看出她平時待人處世還是很不錯的。
第一處,是同事給她代班;
第二處,是在前夫的妻子與朱朝陽發生扭打事件的時候,鄰居前來告知,並在雙方爭執的時候,沒有選擇旁觀,而是直接護著周春紅母子;
能引起對抗和敵意的,都是在一些特殊情況:當她感覺自己被攻擊的時候,也就是她覺得對方在揭她短的時候。
也就是說,當我們與偏執型人格的人相處的時候,不引起她的自卑感,是不會勾起她的對抗心理的。
實際上,要幫助偏執型人格走出偏執的,需要經歷三個人:
有句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那份偏執,其實質是否認:否認現實,否認自卑。
在一些情感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只要主動放棄的一方不決絕,卑微的那一方就永遠抱著希望,打破這份希望很痛,但很簡單,就是主動放棄的那一方的一句:我已經不愛你了。
恰恰是因為痛,所以會有不忍。恰恰是這份不忍,導致朱朝陽的父親對周春紅並不決絕,他選擇了新的戀人,但卻沒有直面過周春紅他們之間問題出現在哪裡,讓周春紅始終認為導致她今時今日現狀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丈夫的不負責任。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弗洛伊德
而在周春紅身上,這份爆發,由一個替代品--孩子--來進行承擔。她把對前夫的情緒嫁接到了朱朝陽身上,把對自己能力不足的自卑,嫁接到朱朝陽身上。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是「決勝點」,如果孩子能明白情感勒索,並正面、正向地與偏執的父母溝通,他們就會明白,孩子並不是自己的唯一、第一精神依靠。
朱朝陽表面的順從,恰恰是助長了周春紅偏執的氣焰,朱朝陽越是出色,她則愈加認為自己的偏執是正確的,並以此作為說服自己、說服他人的依據。
而如果朱朝陽能把心中的壓抑直接對母親說出來,周春紅心中的偏執就會出現裂縫。
結繩者是偏執源起之處,而被嫁接者的沉默則是助長偏執的氣焰。
結繩者的「決絕」,告知偏執者自身問題所在;
被嫁接者的拒絕,打破了偏執者自身的幻想;
打破幻想、面對現實之後,就輪到了偏執者自身努力了。
所謂的放下,不是放過對方,而是放過自己,這句話看似雞湯,卻是最真實的治癒良yao。
當你不恨了,也就釋懷了。
關於偏執型人格的知識,大家可以點擊下方的搜索框,進一步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