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青藏高原上叱吒風雲的寺廟,被稱為第二個敦煌

2020-12-21 花辰兮月

文/花兮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讓人感到神秘的事物往往充滿著誘惑與危險,那麼在這些神秘事物中,寺廟算是最讓人熟知的一種了。細數中國這片古老而又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土地上,這一些眾多的神秘元素,我們可以列舉出很多,但談到寺廟,除了在世界上地位崇高的佛教之外,這片土地的文化和寺廟也是一處令無數學者和旅行愛好者們內心嚮往的聖潔之地,也正是因為這種聖潔,給它們籠罩了神秘色彩。

在西藏的日喀則地區,有一座被叫做薩迦寺的廟宇,它不僅是青藏高原上叱吒風雲的寺廟,而且也被譽為第二個敦煌。它以自己的聖潔和神秘吸引了無數的人前來朝拜,但也是因為這份崇高,它曾經被眾多的蒙古勇士們所崇拜。在十三世紀,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歐洲的基督教文化盛行一世,但是真正拯救西藏地區的卻是這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廟。

這裡的聖者大師不僅創立了蒙古族的文字,還將這裡的文化傳播到了整個附近區域,也是在他與眾人的努力之下,西藏成為了我國的一部分。如果說戰爭是為了擴大疆域,鞏固王朝,那麼這種精神方面的信仰則是為了凝聚力量,也有著更為深刻和強大的魔力,能夠真正做到使人們在潛意識領域統一起來。在這一方面,薩迦寺做到了,作為人們的精神歸屬之地,它身上承載了更多的精神寄託。

進入西藏最好是自駕遊,海拔與氣候的獨特性讓來這裡的人們學會了如何在不熟悉的環境下生存。西藏的天空是通透和純淨的,也許這就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一塵不染的樣子。汽車行駛在蔚藍的天空下,再配合周圍褐色的山峰和荒原,空曠的土地讓人感到陌生和孤獨,但是當跨越到綠色的原野時,就接觸到了一些生命的元素。牛羊成群,花卉鮮豔,生機勃勃,田間勞作的人們淳樸善良,或許這就是生活最原始的姿態。

走進薩迦,如同這片大地給人感覺一樣,薩迦寺也給人以遺世佇立之感。灰色的牆壁室友磚塊累積起來的,在這裡的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意義的紅色以垂直而下的線條的方式被塗染在牆壁上,雄偉而高大的院牆拔地而起,抬頭向上望去,許多旗幟在屋頂隨風飛揚著,看不清那是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旗幟代表著西藏人民和這個地區信仰者的全部精神寄託。

紅、白、灰構成的寺廟有著自己獨特的內涵,它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菩薩和神靈,也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智慧和品質。進入寺廟之中,在高大的院牆之下和強烈的陽光直射下,環顧四周,這座古老而又莊重的寺廟仿佛在訴說著歷史和時間的故事。院牆呈回字排列起來,高大偉岸,院中央立著一桿彩色旗圍起來的柱體,雖然不清楚是為何意,但知道是聖潔不可褻玩之物。

沒有了來之前的激動,只剩下敬畏與內心的寧靜,朱紅色的內院牆體鮮豔惹眼,藏族建築風格的窗戶雕刻和裝飾品對著微風飄來飄去,金色的雕刻物被整齊均勻地安置在廟宇的每一個屋頂上。如果旅遊淡季來到這兒,沒有那麼多的遊客,便會感受到這裡獨有的靜寂,陽光灑在道路、牆體和建築物上,陰影處與光明出截然對立,讓人感覺這裡仿佛是在進行著盛大的朝拜活動。

進入寺廟內部要經過一處走廊,這個走廊的名稱叫做轉經走廊,拱形的建築內是黑暗的,建築的兩端卻是光明,每一位僧人都會經過這裡,踏在石板上,在走路發出的噹噹響聲和一片虛無的黑中走向光明,也走向心中的聖地。進入寺廟內,金色的佛像安詳而又寧靜,透著一股慈祥。人們在這裡跪拜,雙手合十,默默念著心中的信仰和期望。

薩迦寺一直被譽為第二個敦煌,它以自己豐富的文物儲備和眾多的古籍經典填充著自身的內涵。看似金光閃閃的外表下隱含的卻是不可褻瀆的莊重和深厚的內涵。藏經閣有著近九萬部的經書,這些人類智慧的凝縮和精華被安置在這裡,僧人們向眾生講述經書上的奧義。薩迦寺之所以被人們所崇拜,拯救了那個戰火紛飛時代的人們,也正是因為這一份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精神產物,在時間和歷史的見證之下向這片土地傳播最原始的淳樸和信仰。

相關焦點

  • 薩迦寺是西藏唯一享有「第二敦煌」美譽的寺廟,到底神奇在哪裡?
    儘管對薩迦寺早有耳聞,雖然進藏數次卻從未光顧過,在2020年之前總覺得那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幸好這一次阿里自駕之旅,從日喀則去往珠峰大本營途中,特意轉了個彎,才了卻了一樁心願。來西藏,為何一定要去看看薩迦寺呢?
  • 登中國高原之城!塵封在海拔4300米上的故事……
    第二敦煌|薩迦寺薩迦寺是薩迦縣最著名的景點,有「第二敦煌」之稱。比起雪山湖泊,薩迦更多的是人文佛學,來這裡需要用心去了解真正的藏族文化。寺廟裡收藏了大量稀世珍寶和經書,經書牆是必逛之地。每份書籍都被用心保存著,昏暗光線下,記錄著千年歷史。從主殿出來到廣場,廣場左邊有一條很高很垂直的階梯。從這裡往上,可以到達寺廟的二樓,往上一層的景觀果然不同,豁然開朗。
  • 全國政協委員洛卓加措:為薩迦寺申遺而不懈努力
    全國政協委員、薩迦寺寺管會常務副主任洛卓加措這些年一直為「申請薩迦寺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而努力奔走著。洛卓加措稱自己是「幸運兒」,他9歲上了小學,17歲入寺為僧,並有幸在這一年進入西藏佛學院學習,隨後前往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深造學習並獲得碩士學位。長期的僧居生活,讓博古通今的洛卓加措對薩迦寺的歷史文化一往情深,也讓他對薩迦的文物保護和寺院發展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追求。
  • 在這個攝影展雲遊「第二敦煌」,走近雪域古城薩迦
    展出的50餘幅攝影作品,首次將雪域古城薩迦與被譽為「第二敦煌」的薩迦寺帶到上海,觀眾將有幸通過攝影作品,一睹西藏傳統文化精粹的風貌。雪後的薩迦寺發現「第二敦煌」的魅力雪域古城薩迦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千年古寺薩迦寺被譽為「第二敦煌」,這樣的讚譽並非空穴來風,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
  • 青藏高原上的明故宮——瞿曇寺
    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城南21公裡處的馬圈溝口,有一座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依松花頂,南對照碑山的寺廟,這座寺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瞿曇寺(qú tán sì)。明朝末年,格魯派興起後,瞿曇寺改宗格魯派,出現智合倉、卓倉曼巴倉、卓倉居巴倉三個活佛轉世系統。其中,智合倉活佛系統將瞿曇寺的創建者三羅喇嘛追認為第一世,歷世智合倉活佛為該寺寺主。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作者:黎荔關於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現代詩,我讀過最令人神往的一首,是大詩人昌耀的《內陸高迥》(完成於1988年11月),這首長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如下:內陸。一則垂立的身影。在河源。昌耀秉持「大詩歌觀」,不重視詩的分行甚至「詩文不分」,這首詩的第三節的第一個詩行,多達163個字,由11個單句組成,在視覺形式上完全是一段「散文」,但其後的第二、三個詩行,依然是分行排列的,這一節是不折不扣的散文詩:一個蓬頭垢面的旅行者西行在曠遠的公路,一隻燎黑了的鋁製飯鍋倒扣在他的背囊,一根充作手杖的棍棒橫抱在腰際。他的鬢角紮起。兔毛似的灰白有如黴變。
  • 鎮內的薩迦寺是藏傳佛教寺院,有「第二敦煌」美稱,你去過嗎?
    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薩迦」系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公元1073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發現奔波山南側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
  • 青藏高原上的小鴨子
    20年過去了,我還是時常想起青藏高原上的那隻小鴨子!咦!啥情況,和同事下班回營地的路上,發現一隻躺在地上的小鴨子,一動不動。這是啥情況,同事們圍著小鴨子左看右看,在4500米的青藏高原上,能發現一隻小鴨子,而且是很小的一隻。 青藏鐵路施工前 ,我們都進行過高原凍土施工的培訓,要保護好任何一草一木,愛護所有野生動物。
  • 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西藏阿里8月28日電 題: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記者呂諾 王軍  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目前正在這裡進行。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從1984年到2016年青藏高原一處冰川的變化圖。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 青藏高原,集萬物之靈,鍾天地之秀
    其中的一篇翻譯題青藏高原引起了大家的廣泛注意,你是怎麼翻譯的呢?要說以往的六級翻譯中不會的詞大家都默認用拼音代替,而今年yalaso卻衝上熱搜成了西藏的英語,引起了網友的一片笑聲。青藏高原那就需要了解下青藏這個寶藏地方了。青藏一般就是指青藏高原,是中國五大地區之一,位於中國南部。如果只聽名字是否有人會認為有一座高原名叫青藏高原。
  • 還記得那個《青藏高原》歌手李娜嗎?出家23年了,現狀怎樣了?
    ,在沉默中爆發或是滅亡,在自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萬劫不復,像這樣的人,就應該修行一下自己的內心,內化自己的心境,讓自己更加明淨。曾經演唱《青藏高原》的歌手李娜就是如此,作為一個歌手,她本來曾有過很多出名的歌曲,但是後來隨著她名氣越來越大,慢慢的沉浸於世事紛擾中,並且在這些事情裡面迷失了自我,後來她選擇出家,遠遁紅塵整整23年。
  • 李娜《青藏高原》專輯
    專輯名稱:《青藏高原》發行時間:1998-08-08
  • 跟著紀錄片「雲旅行④|走進地球「第三極「 感受青藏高原上治癒...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地球的南、北極之外,有一處地方被人們稱為「第三極」。這裡曾是地球運動最活躍的地帶,遠古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壯觀的痕跡,巨大的落差,也產生了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別。這裡,就是青藏高原,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區,也是唯一有著人類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跟著紀錄片「雲旅行」的第四站,來到的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是一個冰與雪的琉璃世界,高原冰川上的積雪終年不化,只需一眼,就能讓遊人看到它的巍峨與純淨。
  • 歌曲青藏高原韓紅演唱 其氣勢磅礴無人能及
    《青藏高原》,發行於1993年,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由張千一作詞作曲,韓紅演唱過。是1993年電視劇《天路》的片頭曲,後又作為2005年電視劇《雪域情》的片尾曲。2001年《青藏高原》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作品金獎。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了解,在全球 12 個雪豹分布國中,中國不但擁有2000-2500 只雪豹種群,還擁有 60%的雪豹棲息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雪豹分布國。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胡星在野外 胡星供圖「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風餐露宿,風雨如晦;我們是高原上的測湖隊,星辰日月,一路相隨……」昂揚的歌詞伴著悠揚的旋律,配上在高原湖泊行船的畫面,原創音樂短視頻《高原測湖隊》獲得「科學也偶像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1975年,滕吉文帶隊首次系統地開展青藏高原地球物理探測,首次獲得了第一手科研數據,改正了當時國際上對青藏高原唯「地殼疊加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念,相繼開啟了一系列相關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他直言,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主要工作不是地球物理學,而是氣象、土壤、冰川等生態項目的考察,「地球物理太花錢了,且車到不了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去,設備上不去。」時間回到1975年,41歲的滕吉文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地球物理分隊首席科學家的身份帶隊進藏,首次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進行系統觀測和深部過程研究。
  • 瞭望丨守護青藏高原「藍寶石」
    這片叫海的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從水位持續下降到16年連漲,青海湖生態變遷之路,見證青藏高原生態改善和中國政府踐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決心。    10萬隻鳥類在此遷徙停留    青海湖橫跨青海省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世界第二大鹹水湖,這裡成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