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2020-12-25 西安交大黎荔

作者:黎荔

關於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現代詩,我讀過最令人神往的一首,是大詩人昌耀的《內陸高迥》(完成於1988年11月),這首長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如下:

內陸。一則垂立的身影。在河源。

誰與我同享暮色的金黃然後一起退入月亮寶石?

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

使一切可能的轟動自肇始就將潮解而失去彈性。

而永遠渺小。

孤獨的內陸。

無聲的火曜。

無聲的崩毀。

這是被稱之為「世界屋脊」的地方,孤獨的內陸高迥,沉寂,空曠,恆大,這就是青藏高原。來到高聳而遼闊的青藏高原,你會看見天是那樣的藍,伸手可及;雲是那樣的白,圍著你轉;空氣是那樣的清新,像是要醉了一樣。總之,是一種完全不同於世俗生活的感覺,你享受到了一種平日裡或許久已忘懷,但在你靈魂深處未必不在期待著的奇蹟降臨般的精神洗禮。

接下來,朝聖者出現了。昌耀秉持「大詩歌觀」,不重視詩的分行甚至「詩文不分」,這首詩的第三節的第一個詩行,多達163個字,由11個單句組成,在視覺形式上完全是一段「散文」,但其後的第二、三個詩行,依然是分行排列的,這一節是不折不扣的散文詩:

一個蓬頭垢面的旅行者西行在曠遠的公路,一隻燎黑了的鋁製飯鍋倒扣在他的背囊,一根充作手杖的棍棒橫抱在腰際。他的鬢角紮起。兔毛似的灰白有如黴變。他的頸彎前翹如牛負軛。他睜大的瞳仁也似因窒息而在喘息。我直覺他的饑渴也是我的饑渴。我直覺組成他的肉體的一部分也曾是組成我的肉體的一部分。使他苦悶的原因也是使我同樣苦悶的原因,而我感受到的歡樂卻未必是他的歡樂。

而愈益沉重的卻只是靈魂的寂寞。

誰與我同享暮色的金黃然後一起退入月亮寶石?

朝聖者穿行在高迥內陸,如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想起多年之前,我也曾經遊蕩在這片壯闊高原,四處漫遊,看那些在懸崖和林間的逆光下飛揚的經幡,聽那些悠長的念經,喝濃重的酥油茶,心生莫名的歡喜。在高原之上,潔白的哈達、高揚的經幡、林立的瑪尼堆,佛塔下的經輪、神秘的天葬,還有那些永遠磕不完的長頭,用胸膛丈量信仰的信徒……這一切一切,對行進在廣袤高原的旅行者,產生一種從未有過的驚奇與震撼!這是一片有著信仰的神秘之地,廣袤而蒼涼。在大路上,我看到朝靚的信徒們從遙遠的故鄉開始,手戴護具,膝著護膝,塵灰滿面,長發及肩,手搖轉經筒,口誦六字真言「啊嘛呢叭咪哞」,三步一磕,五步一叩,他們要以一路赤誠的修行與歷練,直達寺院、神山、神湖等宗教聖地。當你的目光掠過這些朝聖者,望向古寺、遠山、河流的上空,那一望無際的透明的藍天,在連綿的雪山之上,無垠、坦蕩、蒼茫,好像有一縷歌聲狼嚎一樣從喜馬拉雅高山之巔上傳來。

一個蓬頭的旅行者背負行囊穿行在高迥內陸。

不見村莊。不見田壟。不見井垣。

遠山粗陋如同防水布繃緊在巨型動物骨架。

沼澤散布如同鮮綠的蛙皮。

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

河源

一群旅行者手執酒瓶佇立望天豪飲,隨後

將空瓶猛力拋擲在腳底高迥的路。

一次準宗教祭儀。

一地碎片如同鱗甲而令男兒動容。

內陸漂起。

不同於曠遠公路上苦行僧式的朝聖者,昌耀還刻畫了另一種內陸旅行者,他們是手執酒瓶豪飲的享樂者,具有藝術家的曠放氣質。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旅行者,他們都受到了高迥的內陸這一神性自然的感染,如同參加了「一次準宗教儀式」,靈魂受到洗禮,已經不完全是世俗的人了。兩種旅行者都無法阻擋「內陸漂起」。「內陸漂起」是最後一句詩,只有四個字,與第一個詩行的第一個句子「內陸」兩個字形成照應,更與共163個字的第一長句形成鮮明對抗關係,在視覺上的差異產生了觸目驚心的效果,充滿張力、雷霆萬鈞地收住全詩。

為什麼會「內陸漂起」?因為,這就是青藏高原的神聖古老源頭。在距今17億年以前,整個亞洲還是汪洋一片。此後,亞洲地殼發生了「中嶽運動」:今中國華北和東北、天山一帶零星出現古陸。距今6億年時發生了「震旦運動」;繼而「加裡東運動」(距今約4.1億年)和「華力西運動」(距今約2.3億年),整個華北秦嶺、祁連、柴達木、塔裡木及整個亞洲北部(含西伯利亞)都成為陸地(勞亞古陸);約在2億年前,印支陸塊(也有人稱「揚子陸塊」)與中朝陸塊縫合。是時,除青藏地區及南亞次大陸還處在海洋狀態外,亞洲大陸已呈今之地貌。然後,距今8000萬年歐亞大陸發生的「燕山運動」和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對中華先民的生存環境產生深巨影響綿延至今。是時,由於印度板塊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與歐亞大陸相撞,引起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原來的海水從南亞東西兩側逐漸退去。印度陸塊抬擠亞洲大陸,形成了今天中國西高東低、三級落差的地理形勢。在青藏高原,當你看到那些歷經海陸變遷、天翻地覆的雪山,銀鑲玉砌,冰川廣布,想到一千萬年前這裡還是海底的海底,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塊不斷擠壓,世界最年輕的高原成了世界之巔,你會覺得「人定勝天」四個字那麼單薄可笑。

青藏高原的存在,給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也留給中華先民以巨大的地理想像空間。古人不知有青藏高原,只知有崑崙山;或將青藏高原混稱為「崑崙山」。崑崙山不僅是「眾山太祖」,同時也是眾河之源,不僅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在這首《內陸高迥》中,昌耀以「內陸」二字強調了青藏高原亙古以來的與世隔絕——然而,如同子宮的封閉一般,這裡又是一切強健的河流的發源地。在這首詩中,最長的一個句子多達163個字,而最短的一個句子僅兩字「河源」。雖只有兩個字,卻重若千鈞。「河源」作為一個獨立的詩行,不僅突出了「河源」的重要性,也象徵著生命的「源頭」的重要性。

在這荒寒的高原之上,一座座萬古晶瑩的雪山,俯視著一條條河流向遠方蜿蜒而去,還有天空下處於廣闊的地平線上的所有一切。高原之上,這裡的太陽和星星比任何地方的都要明亮……「誰與我同享暮色的金黃然後一起退入月亮寶石?」——只有色彩感與圖像感如此鮮明強烈的詩句,才能被賦予青藏高原的天空。金黃的暮色,在緩緩地消逝,然而這消逝又被悄然接入月亮寶石,獲得一種凝固的永恆,一種永不褪色的光澤。似乎因與無言的宇宙的某種相通,內陸的空曠恆大在空間上給人以一種無限的感覺,而它的沉寂與孤獨在時間上,亦指向一種無限。詩句的「誰」的一問,顯然有著「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愴然,詩人感慨著無人同賞這神奇壯闊的時刻,一切又將歸於內陸亙古的沉寂。

面對遼闊高原時間和空間的無限,人類的一切欲望和努力都被壓迫、被嘲弄。橫亙於青藏高原南部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使中國西南邊界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板塊形成極為巨大的海拔落差,形成一道無法越過遑論大規模北上的巨大屏障。公元前4世紀從希臘半島東來的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的遠徵軍止步了,公元7世紀崛起於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大軍遠徵也無法越過大唐西境,這一切,都因為青藏高原猶如一道拱形垂天石盾堅不可摧。可以斷定,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青藏高原對中國安全的終極保護作用都是不會改變的。記得當年,遊蕩在這片雄峻偉岸的高原,我常常被那利刃般的寒風颳得肌膚綻開,臉皮皸裂,被嚴重的缺氧折磨得頭暈、氣急、心慌和嘔吐。火車經過青海無人區的時候,我見過那些終年寸草不生的土地和石頭,荒涼世界一如昌耀的詩中所寫:「不見村莊。不見田壟。不見井垣。/遠山粗陋如同防水布繃緊在巨型動物骨架。/沼澤散布如同鮮綠的蛙皮。」在這裡,美不過是剛剛能夠承受的恐怖的開始;人之一生的最後落幕,不過是天葬臺禿鷲的肉餡糌粑點心。縱觀兩千多年來的中國版圖,伸縮變化最小的就是西南中印邊境,究其因,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對著這一重重連綿無盡的皚皚雪山,多少人望而興嘆,一切都因這拔地通天的內陸高迥吧?

以史為鑑,可知今日中印龍象之爭,必沿故轍,既不能北上,亦不能南下,地理環境只能造就和平交往。人從來跳不出大自然的掌心。內陸高迥,青藏高原是一道無法逾越的自然「長城」。甚至,在詩人深遠的幻覺中,這座神秘高原還在沒有限度的浮升,凸起,不僅在堅定地逼近著天空的月亮寶石,更在向著一個無限的時間與空間,沉靜而莊嚴地敞開。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集萬物之靈,鍾天地之秀
    而其中的名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更是洗腦金句,以至於剛看到青藏高原立馬就想到了呀啦索,音譯過來竟沒有點違和感,果然是存在即合理呀!那青藏高原的正確表示是什麼呢?青藏高原那就需要了解下青藏這個寶藏地方了。青藏一般就是指青藏高原,是中國五大地區之一,位於中國南部。如果只聽名字是否有人會認為有一座高原名叫青藏高原。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也因此被稱作「世界第三極」和「世界屋脊」,總面積達到了250萬平方公裡,除了包括我國西藏全部之外,我國青海、新疆、四川、甘肅、雲南等部分地區,也都屬於青藏高原地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跨越537年 中國迄今最長灌木年輪寬度年表在青藏高原建立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團隊在納木錯周邊開展香柏灌叢分布調查。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6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梁爾源研究員等在青藏高原納木錯區域,已建立時間跨度為537年(1479-2015年)的灌木年輪寬度年表。這是中國迄今最長灌木年輪寬度年表,可揭示青藏高原納木錯區域春季氣候乾濕變化狀況,也為青藏高原中南部高山區長時期氣候變化提供自然檔案資料。
  • 瞭望丨守護青藏高原「藍寶石」
    這片叫海的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從水位持續下降到16年連漲,青海湖生態變遷之路,見證青藏高原生態改善和中國政府踐行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決心。    10萬隻鳥類在此遷徙停留    青海湖橫跨青海省海南和海北兩個藏族自治州,最高海拔5291米,是世界第二大鹹水湖,這裡成為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
  • 李娜《青藏高原》專輯
    專輯名稱:《青藏高原》發行時間:1998-08-08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介紹:「我們先聯合青藏高原六省區開展雪豹的研究與保護,採取一系列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來保護雪豹。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為增進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系統性的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 發展了針對多源衛星的遙感參數化方案,將「點」的地氣通量觀測拓展到了整個青藏高原「面」上,且時間解析度也由以往的數天提升至小時。進而揭示了2001至2012年以來,青藏高原增溫增溼的背景下,高原地表感熱通量減弱而潛熱通量上升的現象。 3) 揭示了小尺度複雜地形的次網格地形參數化的拖曳效應,可有效降低WRF模式對青藏高原的降水高估。
  • 葉舟│內陸高迥,命令我隱忍與悲傷
    >格 非│只有認識虛無才有可能承擔並克服張 楚│有內心生活的人才完整胡學文│心靈的隱秘與靈魂的安放馬曉麗│以小說的名義觸摸靈魂著有詩文集《大敦煌》《邊疆詩》《練習曲》《葉舟詩選》《世紀背影——20世紀的隱秘結構》《花兒——青銅枝下的歌謠》,小說集《葉舟小說(上下卷)》《第八個是銅像》以及長篇小說《案底刺繡》《昔日重來》等,並有大型原創音樂劇《梅花消息》面世。現居蘭州。《小說月報》曾選載其小說《猶在鏡中》《目擊》《低溫》等。
  • 青藏高原上的小鴨子
    20年過去了,我還是時常想起青藏高原上的那隻小鴨子!咦!啥情況,和同事下班回營地的路上,發現一隻躺在地上的小鴨子,一動不動。這是啥情況,同事們圍著小鴨子左看右看,在4500米的青藏高原上,能發現一隻小鴨子,而且是很小的一隻。 青藏鐵路施工前 ,我們都進行過高原凍土施工的培訓,要保護好任何一草一木,愛護所有野生動物。
  • 李娜的歌曲專輯《青藏高原》原來是她唱的
    《青藏高原》,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好人一生平安》,易茗作詞,雷蕾作曲,李娜演唱,收錄於李娜個人專輯《青藏高原》之中。《青藏高原》,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由張千一作詞作曲,電視劇《天路》的片頭曲,後又作為2005年電視劇《雪域情》的片尾曲。《青藏高原》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作品金獎。歌詞編輯呀啦索哎?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 大湖之殤:如何拯救內蒙古高原內陸湖
    新華社資料片  原標題:生態修復「治標」卻難「治本」 大湖之殤:如何拯救內蒙古高原內陸湖  在內蒙古高原,有一座高原鹼性內陸湖,形成之初面積達2000平方公裡,最大深度接近100米,蓄水上千億立方米。  達裡諾爾湖的萎縮,是內蒙古高原內陸湖的共同命運。從1980年到2010年,內蒙古高原湖泊不斷縮小與枯竭,30年間總共減少208個。  為拯救達裡諾爾湖,當地政府實施了禁牧休牧、防護林體系建設、規範旅遊開發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和保護措施。  但是,因為氣候的主導作用,這些生態修復與保護措施,能「治標」卻難「治本」。
  • 歌曲青藏高原韓紅演唱 其氣勢磅礴無人能及
    《青藏高原》,發行於1993年,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由張千一作詞作曲,韓紅演唱過。是1993年電視劇《天路》的片頭曲,後又作為2005年電視劇《雪域情》的片尾曲。2001年《青藏高原》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作品金獎。
  • 【青藏高原】李娜經典歌曲(唯美高音薩克斯音樂)
    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是誰日夜遙望著藍天是誰渴望那就是青藏高原呀啦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一曲《青藏高原》,讚美祖國大好河山,期盼世界和平,人類安康。也成就了後來人對西藏的嚮往。《青藏高原》,發行於1993年,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由張千一作詞作曲,是1993年電視劇《天路》的片頭曲,歌曲氣勢磅礴,有力量,放蕩不羈,聽後就會讓人有熱血沸騰的感覺,歌曲直接橫跨了3個八度,這首作品是我國內,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從1984年到2016年青藏高原一處冰川的變化圖。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該視頻中歌曲的創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2014屆博士生、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教師胡星。「測湖工作很苦,但也很有趣。」胡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青藏高原所讀博期間的測湖經歷至今讓他難以忘懷。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