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諾貝爾獎得主被曝涉嫌造假,但他並不是第一個……

2021-02-08 超級數學建模









得了諾貝爾

不等於高枕無憂


今年的諾貝爾獎發完還沒多久,去年的獲獎者就被曝出論文造假。


昨天,有媒體報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的格雷格·賽門扎,遭到知名學術網站Pubpeer的質疑:格雷格作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裡,都存在涉嫌造假的問題,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偽造實驗圖片,一圖多用等等。



根據報導,在2001年至2016年的時間裡,格雷格共有30多篇論文涉嫌造假。平均下來就是一年一到兩篇。然而就這些,可能還不是全部。



被質疑的論文多數都是格雷格與中日韓三國團隊共同完成的,格雷格在其中擔任的是通訊作者的角色。因此有人認為他應該對實驗結論負責。


眾人唏噓:諾貝爾獎得主也造假了嗎?那發出去的獎怎麼辦?


具體情況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和大家聊一下此次曝光出格雷造假的Pubpeer。該網站創立於2012年,其宗旨是鼓勵科研人員對現有論文進行討論,進行同行審查。嚴格來說是一個科研論壇。這一次格雷格就是被Pubpeer曝光了有30多篇論文涉嫌造假。大部分都是實驗所用圖片存在雷同和偽造。這30多篇論文中許多第一作者都來自中日韓三國,我們就選其中幾篇來看看。第一篇是2008年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論文。論文名為「Mitochondrial autophagy is an HIF-1-dependent adaptive metabolic response to hypoxia」。其中多張實驗圖片在Pubpeer上被用戶質疑。以上兩次不同的實驗,能很明顯地看出是用了同樣的圖片。上面這張圖乍一看還挺正常,但是如果放大了右上部分後,「驚喜」就來了。

同樣的擦除技術,很明顯被廣泛運用在這篇論文裡面(見下圖)。而這篇論文提到的HF-1,和格雷格的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息息相關。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據說已經是我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的教授了。同樣是發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論文裡,則疑似採用了複製粘貼的方式進行偽造。其它的論文也被指出存在類似的問題。有一些地方不僅是相似,可能就是用了同一張圖,有時連PS都省去了。上面的圖片,出現在一篇發表於2016年的Cancer Research的論文。實驗採用了三隻小鼠的肺切片,其中的兩張圖片存在高度相似。M2的圖片似乎就是M1經過平移後所得。以上的行為如果都被實錘的話,那麼這些造假行為也太沒有技術含量了,既不用修改數據,也不用偽造實驗結果,只需要會PS就能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論文均被引用了上百次。其中2008年發表在JBC的那篇,有媒體稱在谷歌學術被引用1405次以上,是絕對的高引用頻率論文。現在pubpeer對格雷格的質疑還在繼續,不排除2016年以後的文章也有被曝光造假的可能。

和許多深陷學術醜聞的大咖一樣,格雷格本人也有許多的光環和頭銜。

格雷格出生於1956年,如今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授。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療中心的官網資料,格雷格目前任兒科學,放射腫瘤學和分子放射科學,生物化學,醫學和腫瘤學等學科的教授,而且還是美國醫學遺傳學學院的創始成員。不只是在理工方面閃閃發光,格雷格還拿到了哈佛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如果你以為他只是個文理雙全,寫論文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那也太小看他了。格雷格本人還是好幾本科研期刊的編委會成員。

比如前面提到的,出現涉嫌造假論文的Cancer Research,格雷格就在這本雜誌的編委會任職。我們都知道,動物想要把食物轉化為能量,氧氣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細胞如何適應氧氣的變化這一問題,始終處於未知的狀態。格雷格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哈佛醫學院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通過研究發現HIF-1(缺氧誘導因子-1) 通過紅細胞和血管新生介導了機體在低氧條件下的適應性反應。這一發現不僅說明了細胞與氧氣含量的適應關係,而且還將有利於開發出針對於調節貧血和腎衰竭的藥物。於是在2019年,三位科學家因「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獎。這件事情會得到這麼多關注,除了手段奇葩外,還有就是格雷格本人的諾貝爾得主身份。那麼如果一旦證實造假,格雷格本人的命運會如何?已經拿到的諾獎會被收回嗎?超模君在這裡跟大家說一件同樣是諾獎獲得者署名的論文出現了爭議,隨後引發轟動的故事。事件當事人名為大衛·巴爾的摩,是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這個獎真的有點……)。

巴爾的摩在拿了諾貝爾獎後的第10個年頭,也就是198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教授兼主任。本來一切都順風順水,工作研究兩開花,但是隨後的一件事讓他從天堂掉到了地獄。巴爾的摩有個叫Kari的同事。Kari在一次寫論文的時候,因為引用了巴爾的摩的實驗數據,所以在寫的時候把巴爾的摩的名字也署上去了。後來這篇論文裡的一個數據,被Kari實驗室裡的一個博士後研究生找出有漏洞,於是寫成報告發表了出去。本來這事和巴爾的摩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他沒有參與實驗和論文的撰寫,就是掛個名字而已,被質疑的實驗數據也不是他做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和Kari的關係太好了,又或者擔心這事壞了自己的名聲。巴爾的摩在看到那篇報告後,居然氣得不行,發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件,並且拒絕將論文撤回。


這一下就引起學術圈一部分人的不滿,那個博士後研究生隨後也取消了對Kari的指控,就更像是諾獎得主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欺負科研小白了。隨著事件的發酵,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注意。加上Kari的這個研究,是用美國聯邦政府的錢來做的,又牽涉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國會對此高度重視,開了一個會專門討論這個事。

隨後政府出面組成了調查組,還將其命名為「科學誠信辦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Integrity)。這一機構後來與另一機構合併,名為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United State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至今仍保留在政府部門,可以理解為美國學術界的紀委監委。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Kari的數據存在造假。科學誠信辦公室一口氣提出了19項指控,判決Kari在10年內不能獲得任何研究資助。基本上是斷送了一個科研人員的一生。

幫Kari說話的巴爾的摩,也從人人敬仰的諾獎得主,變成了一個包庇造假的偽君子。1989年,巴爾的摩原本有機會擔任美國名校洛克菲勒大學的校長,但因為學校裡的教授擔心被他株連,三分之一的教職工公開表示反對這一任命。然而戲劇性的是,1996年時,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重新審理了當年的案件,又裁定Kari沒有造假,撤銷了之前的19項指控,巴爾的摩也因此洗刷了冤屈。這就是著名的「巴爾的摩事件」。其事件比這裡說的更傳奇,如果有小夥伴想看,超模君可以另外找個時間單獨講講。

巴爾的摩事件說明:諾獎得主陷入學術醜聞不是一次兩次了。歷史上被推翻和證偽的諾獎成果同樣不計其數。拿了諾貝爾獎也不代表就進了保險箱。事情真相如何,更應該和學術研究一樣嚴謹對待。目前格雷格本人還沒有就全部的質疑做答覆,只是對其中的一篇論文回應道:「論文中無意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結論」。

霍普金斯大學稱格雷格本人已經知曉此事,但同樣沒作正式的回應。


之前超模君就說過,在打擊學術造假的方面,沒有哪個國家交出過滿分的答卷。此次格雷格參與的研究出現這樣的紕漏,也足以說明造假問題廣泛存在。學術造假和行為不端,有時候並不高明,但偏偏就能魚目混珠數十年之久。到底怎麼做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這將是一個永遠值得討論和警惕的課題。

對於學術研究,除了要有一種敬畏之心外,還需要一種熱愛。

何謂數學?

數學家Eduardo曾這樣回答

「數學是永恆,是真理,是一切的答案。」

為了探尋趣味數學奧秘

真切感知理性之美

超模君精心打造了一款

數學文化圈藝術收藏品

《數學之旅.閃耀人類的54個數學家》

數學藝術禮

【1】澎湃·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2】Wikipedia·Gregg L. Semenza【3】科研圈·2019諾獎得主29篇論文被疑圖像操縱,涉及中日韓學者及團隊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L.+Semenza【5】Wikipedia·David Baltimore關注回復「數學」免費觀看6部經典趣味數學紀錄片關注回復「自然」免費觀看6部經典自然紀錄片關注回復「建模」免費領取數學建模學習大全

相關焦點

  • 論文造假的諾貝爾獎得主,涉及醫學獎、化學獎,甚至包括文學獎
    每年的諾貝爾獎頒布的那一周,全世界的科學家及科學關注者都屏住呼吸,並為獲獎者喝彩。諾獎得主及其故事也長時間霸佔我們的眼球。
  • 諾貝爾獎得主的勵志故事:從差等生到諾貝爾獎
    每一個諾貝爾得主背後都有一段屬於他們的故事,或許不堪或許快樂,但最終這些經歷伴著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幫助他們登上了世界科學的最高獎項。下面是新京報帶來的報導,一起隨軟媒小編走進他們——2012諾貝爾獎得主約翰·格登/山中伸彌~1999年我進入奈良科學與技術學院做助教授,我的研究課題是 IPS 細胞。
  •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
    我們不生產諾貝爾獎得主,但盛產諾貝爾獎媳婦!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熟是一寶,此即「熟人社會」。人們之間怎樣才能變熟?有熟人靠熟人介紹,沒熟人就靠與名人扯上的那點關係搭橋,名人就是一張四通八達的名片。
  • 盤點日本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
    「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是一位著名的高能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現任名古屋大學教授、名古屋大學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顧問委員會主席。他的研究領域為基本粒子理論,以卡比博-小林-益川矩陣為高能物理學界所熟知。2002年 諾貝爾化學獎 🔻田中耕一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你可能不知道這背後還藏著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吧。諾貝爾各個獎項的英文名稱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
  • 諾貝爾獎得主成海口高新區「智囊」
    本報記者 李漢仁 攝  14日上午,海口國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方中裡向亞利耶·瓦謝爾教授、丹·舍特曼教授等四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頒授證書,聘請他們為高新區高級發展顧問。這是海口首次聘請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入「智囊」。  四位諾獎得主「專業對口」高新區  這次聘請的四位諾獎得主全部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 諾貝爾獎已經全部公布,那麼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
  • 盤點世界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大學
    對於不少學者和行業領袖而言,獲得諾貝爾獎是其畢生奮鬥和貢獻的一個肯定,而對於培養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大學來說,這無疑是非常值得一提的榮譽。那麼,世界上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是哪些大學呢?    第一名 英國·劍橋大學 88位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世界上誕生諾獎得主最多的高等學府,88位諾獎得主曾在此執教、工作或學習,其中70多人是畢業於劍橋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又有重大發現!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如果不是因為一通看似莫名其妙的國際電話,田中的人生,或許還會繼續鹹魚下去。
  • 消失了16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田中耕一,又有重大發現!
    他被戲謔地稱為「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隨後他暗暗跟自己較勁,要努力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2019年初,NHK的一個訪談紀錄片,看哭了很多網友。「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2015-07-07 10:02: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7月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33年前在臺灣YMCA教英文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Eric A.Cornell,昨天(6日)抵臺與當年教授的學生相見歡。他說,最難忘的是木瓜牛奶的滋味,至今仍回味無窮,最想念在臺教學的第一批學生,師生相見真是「太美妙了」。
  •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時間:2017-04-04 15:12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玲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此前關於鮑勃迪倫拒絕領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少網友應該有所了解,但是這位任性的鮑勃迪倫,現在又開始領獎了?
  •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出這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是世界著名的學府,為全世界輸送出超級多的人才,而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哦!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吧!
  • 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楊樂院士:科研根本內涵被忽略
    中國科學報7月13日消息,最近,「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發學術界對論文造假的關注。論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學院院長級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
  • ...破150萬張 涉嫌《PRODUCE 101》投票造假的安俊英被判有期徒刑2年
    涉嫌《PRODUCE 101》投票造假的安俊英被判有期徒刑2年據韓媒消息,5月29日,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刑事合議21部宣布,因涉嫌欺詐和違反禁止請託法而被起訴的安俊英PD被判2年有期徒刑,同時被起訴的金容範被判有期徒刑1年8個月,助理PD李某被判罰款1千萬韓元。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丨諾獎得主可不像你想的那麼「老古板」
    2015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將於今天起陸續揭曉,誰說諾獎得主都是「老古板」?
  • 從搞笑諾貝爾獎到諾貝爾獎
    搞笑諾貝爾獎雖然也叫諾貝爾獎,但其實與真正的諾貝爾獎一點關係都沒有,它就是一個搞怪的鬧劇,這從它每年的得獎項目就能看出端倪,諸如「老年人的耳朵更大」「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尿尿時間一樣」「接吻可以減輕皮膚過敏反應」「用醃豬肉來治療小孩子流鼻血」「將炸藥製作成鑽石的方法」等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項目,沒一個是正經的研究。
  • 歷史上最奇葩的諾貝爾獎得主, 「田中耕一」了解一下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小職員神奇の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諾貝爾史上學歷最低得主」…電話裡的人很奇怪地說著英文,田中只勉強聽懂了「恭喜」,心裡想著不是詐騙吧,就默默地掛了電話。誰知道,分分鐘公司電話就響炸了。公司同事都衝過來說:「天吶,你得了諾貝爾獎?!」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前段時間,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
  • 2019年諾貝爾獎落幕:從諾獎得主看教育
    一談到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們心中就浮現出一個科學天才、天賦異稟、成績優異,功課滿分的形象,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的威廉·凱琳曾經是一個懶惰的學生,老師一度認為他不會有什麼成就。他比較懶惰,做事又不專心,不愛學習。他的父母又忙於工作無法給予過多的指導。於是就給小威廉買了一個顯微鏡作為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