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諾貝爾
不等於高枕無憂
今年的諾貝爾獎發完還沒多久,去年的獲獎者就被曝出論文造假。
昨天,有媒體報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的格雷格·賽門扎,遭到知名學術網站Pubpeer的質疑:格雷格作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裡,都存在涉嫌造假的問題,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偽造實驗圖片,一圖多用等等。
![]()
根據報導,在2001年至2016年的時間裡,格雷格共有30多篇論文涉嫌造假。平均下來就是一年一到兩篇。然而就這些,可能還不是全部。
![]()
被質疑的論文多數都是格雷格與中日韓三國團隊共同完成的,格雷格在其中擔任的是通訊作者的角色。因此有人認為他應該對實驗結論負責。
眾人唏噓:諾貝爾獎得主也造假了嗎?那發出去的獎怎麼辦?
具體情況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和大家聊一下此次曝光出格雷造假的Pubpeer。該網站創立於2012年,其宗旨是鼓勵科研人員對現有論文進行討論,進行同行審查。嚴格來說是一個科研論壇。這一次格雷格就是被Pubpeer曝光了有30多篇論文涉嫌造假。大部分都是實驗所用圖片存在雷同和偽造。這30多篇論文中許多第一作者都來自中日韓三國,我們就選其中幾篇來看看。第一篇是2008年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論文。論文名為「Mitochondrial autophagy is an HIF-1-dependent adaptive metabolic response to hypoxia」。其中多張實驗圖片在Pubpeer上被用戶質疑。以上兩次不同的實驗,能很明顯地看出是用了同樣的圖片。上面這張圖乍一看還挺正常,但是如果放大了右上部分後,「驚喜」就來了。
![]()
同樣的擦除技術,很明顯被廣泛運用在這篇論文裡面(見下圖)。而這篇論文提到的HF-1,和格雷格的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息息相關。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據說已經是我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的教授了。同樣是發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論文裡,則疑似採用了複製粘貼的方式進行偽造。其它的論文也被指出存在類似的問題。有一些地方不僅是相似,可能就是用了同一張圖,有時連PS都省去了。上面的圖片,出現在一篇發表於2016年的Cancer Research的論文。實驗採用了三隻小鼠的肺切片,其中的兩張圖片存在高度相似。M2的圖片似乎就是M1經過平移後所得。
以上的行為如果都被實錘的話,那麼這些造假行為也太沒有技術含量了,既不用修改數據,也不用偽造實驗結果,只需要會PS就能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論文均被引用了上百次。其中2008年發表在JBC的那篇,有媒體稱在谷歌學術被引用1405次以上,是絕對的高引用頻率論文。現在pubpeer對格雷格的質疑還在繼續,不排除2016年以後的文章也有被曝光造假的可能。
和許多深陷學術醜聞的大咖一樣,格雷格本人也有許多的光環和頭銜。
格雷格出生於1956年,如今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授。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療中心的官網資料,格雷格目前任兒科學,放射腫瘤學和分子放射科學,生物化學,醫學和腫瘤學等學科的教授,而且還是美國醫學遺傳學學院的創始成員。不只是在理工方面閃閃發光,格雷格還拿到了哈佛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
如果你以為他只是個文理雙全,寫論文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那也太小看他了。格雷格本人還是好幾本科研期刊的編委會成員。![]()
比如前面提到的,出現涉嫌造假論文的Cancer Research,格雷格就在這本雜誌的編委會任職。我們都知道,動物想要把食物轉化為能量,氧氣是不可缺少的存在。但是細胞如何適應氧氣的變化這一問題,始終處於未知的狀態。格雷格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哈佛醫學院的威廉·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通過研究發現HIF-1(缺氧誘導因子-1) 通過紅細胞和血管新生介導了機體在低氧條件下的適應性反應。這一發現不僅說明了細胞與氧氣含量的適應關係,而且還將有利於開發出針對於調節貧血和腎衰竭的藥物。
於是在2019年,三位科學家因「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獎。這件事情會得到這麼多關注,除了手段奇葩外,還有就是格雷格本人的諾貝爾得主身份。
那麼如果一旦證實造假,格雷格本人的命運會如何?已經拿到的諾獎會被收回嗎?超模君在這裡跟大家說一件同樣是諾獎獲得者署名的論文出現了爭議,隨後引發轟動的故事。事件當事人名為大衛·巴爾的摩,是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這個獎真的有點……)。
![]()
巴爾的摩在拿了諾貝爾獎後的第10個年頭,也就是198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教授兼主任。本來一切都順風順水,工作研究兩開花,但是隨後的一件事讓他從天堂掉到了地獄。巴爾的摩有個叫Kari的同事。Kari在一次寫論文的時候,因為引用了巴爾的摩的實驗數據,所以在寫的時候把巴爾的摩的名字也署上去了。
後來這篇論文裡的一個數據,被Kari實驗室裡的一個博士後研究生找出有漏洞,於是寫成報告發表了出去。本來這事和巴爾的摩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他沒有參與實驗和論文的撰寫,就是掛個名字而已,被質疑的實驗數據也不是他做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和Kari的關係太好了,又或者擔心這事壞了自己的名聲。巴爾的摩在看到那篇報告後,居然氣得不行,發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件,並且拒絕將論文撤回。
![]()
這一下就引起學術圈一部分人的不滿,那個博士後研究生隨後也取消了對Kari的指控,就更像是諾獎得主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欺負科研小白了。隨著事件的發酵,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大,引起了美國政府的注意。加上Kari的這個研究,是用美國聯邦政府的錢來做的,又牽涉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國會對此高度重視,開了一個會專門討論這個事。
![]()
隨後政府出面組成了調查組,還將其命名為「科學誠信辦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Integrity)。這一機構後來與另一機構合併,名為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United States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至今仍保留在政府部門,可以理解為美國學術界的紀委監委。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Kari的數據存在造假。科學誠信辦公室一口氣提出了19項指控,判決Kari在10年內不能獲得任何研究資助。基本上是斷送了一個科研人員的一生。
![]()
幫Kari說話的巴爾的摩,也從人人敬仰的諾獎得主,變成了一個包庇造假的偽君子。1989年,巴爾的摩原本有機會擔任美國名校洛克菲勒大學的校長,但因為學校裡的教授擔心被他株連,三分之一的教職工公開表示反對這一任命。然而戲劇性的是,1996年時,美國研究誠信辦公室重新審理了當年的案件,又裁定Kari沒有造假,撤銷了之前的19項指控,巴爾的摩也因此洗刷了冤屈。這就是著名的「巴爾的摩事件」。其事件比這裡說的更傳奇,如果有小夥伴想看,超模君可以另外找個時間單獨講講。
![]()
巴爾的摩事件說明:諾獎得主陷入學術醜聞不是一次兩次了。歷史上被推翻和證偽的諾獎成果同樣不計其數。拿了諾貝爾獎也不代表就進了保險箱。事情真相如何,更應該和學術研究一樣嚴謹對待。目前格雷格本人還沒有就全部的質疑做答覆,只是對其中的一篇論文回應道:「論文中無意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結論」。
霍普金斯大學稱格雷格本人已經知曉此事,但同樣沒作正式的回應。
之前超模君就說過,在打擊學術造假的方面,沒有哪個國家交出過滿分的答卷。此次格雷格參與的研究出現這樣的紕漏,也足以說明造假問題廣泛存在。
其實學術造假和行為不端,有時候並不高明,但偏偏就能魚目混珠數十年之久。到底怎麼做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這將是一個永遠值得討論和警惕的課題。
對於學術研究,除了要有一種敬畏之心外,還需要一種熱愛。
何謂數學?
數學家Eduardo曾這樣回答
「數學是永恆,是真理,是一切的答案。」
為了探尋趣味數學奧秘
真切感知理性之美
超模君精心打造了一款
數學文化圈藝術收藏品
《數學之旅.閃耀人類的54個數學家》
數學藝術禮盒
![]()
【1】澎湃·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2】Wikipedia·Gregg L. Semenza【3】科研圈·2019諾獎得主29篇論文被疑圖像操縱,涉及中日韓學者及團隊https://pubpeer.com/search?q=Gregg+L.+Semenza【5】Wikipedia·David Baltimore關注回復「
數學」免費觀看6部經典趣味數學紀錄片
。關注回復「自然」免費觀看6部經典自然紀錄片
。關注回復「
建模」免費領取數學建模學習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