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古人很蠢,但歷史就是不斷換衣服的小姑娘,姑娘還是那個姑娘,只是換了外套,你就不認識了。
17世紀的荷蘭正經歷一場社會的重大變革,「八十年戰爭」讓荷蘭從西班牙帝國中獨立。
在獨立戰爭期間荷蘭急需外援,於是大開國門,各色人等來此尋覓機會。
在阿姆斯特丹、哈勒姆、代爾夫特等地大批貿易機構被創建起來,其中包括最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雖然國家正面臨戰爭,但反倒給荷蘭的國際貿易帶來爆炸式的增長和龐大的財富。
而且當時的荷蘭和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不同,荷蘭是由富有商人所組成的城市寡頭統治,而歐洲其他國家,則還是國王和土地貴族控制。
這一統治階層的根本性改變,造就了全社會的變革,新思想,新資金,新文化,徹底改變了那時代的荷蘭。
在獨立戰爭的後期,國家逐漸穩定,社會互動和文化價值也慢慢熱情起來。
尤其是上流的商人階層,對於異國情調的著迷,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富豪們對於新鮮事物的追尋。
當年來自兩個地方的商品頗受追捧。
一個是來自遙遠東方的商品,主要是中國和日本
而另一個就是來自奧斯曼的商品。
當荷蘭的富人們瞧見優雅的鬱金香時,目光迅速被吸引了,但也僅僅是被吸引了
一件商品要讓人們深感興趣,最重要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故事怎麼樣」。
一件東西要受歡迎,就需要一個「好故事」。
傳說鬱金香最早東方的天山山脈的山谷中被發現的,根據古籍記載,1055年第一株鬱金香被探險家帶到了「伊斯坦堡」種植。
從那以後鬱金香就只屬於最有權有勢的人。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的大蘇丹默罕默德二世,尤其對鬱金香瘋狂,他擁有12個大花園,每個花園裡種的鬱金香顏色都不同,每天都有920個園丁來專門照顧這12個花園。
最終鬱金香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象徵。
16世紀中後期,鬱金香才正式進入荷蘭,且只有貴族和植物學家的花園裡才有。
荷蘭植物學家庫魯斯(Carolus Clusius)痴迷鬱金香,將鬱金香編纂入《珍稀植物史》(Rariorum plantarum historia)
庫魯斯覺得,鬱金香是全世界最珍貴,最稀有的植物,它可能數量有限。
(珍貴、稀有,數量有限,神乎其神,這些標籤貼在今天的比特幣身上,也沒毛病)
當時在歐洲本就少見的鬱金香被包裹上了這麼一段高貴且稀有的故事,立刻身價倍漲。
那年月也沒有網際網路和電視,去過奧斯曼的人都不多,更別說去奧斯曼皇宮花園看鬱金香了。
(今天有網際網路和電視,但一樣沒多少人搞得清楚,比特幣是什麼,一樣也都是聽說)
一個神秘的故事,一株高雅的植物,就足以讓有錢人掏錢了。
加上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背景對於人類的失智狂熱實在是太重要了。
隨著「荷蘭共和國」的獨立戰爭進入尾聲,西班牙的軍事威脅解除,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搬入了新大樓,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大賺特賺
股價上漲的速度是17世紀最猛的階段,股價上漲,房價也跟著大漲,郊區和荒地蓋起一棟棟房屋。
荷蘭共和國擁有全歐洲,可能也是全世界收入最高的人民,宗教信仰也被財富衝的一文不值,原本荷蘭社會所信奉的加爾文主義(節衣縮食的生活),被主張享樂的消費主義取代。
今天的比特幣狂熱,同樣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全球各國央行的無限制QE,無限制印鈔,所造成的熱錢橫流。
17世紀,追逐新事物的買家們開始「收藏」鬱金香了。
鬱金香,成為一個統稱,下面分門別類,分為很多種
就像加密貨幣是一個統稱,「加密貨幣」下面也分最牛的是比特幣,另外還有以太幣、泰達幣、瑞波幣、很多幣。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至少有2368種加密貨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貨上市,吸引炒家眼球。
當時的鬱金香也一樣,總要想出各種各樣的噱頭才好炒作。
那麼花朵的顏色就成為鬱金香炒作的分類標準。
於是「永遠的奧古斯都」就被炒成為鬱金香中的比特幣
「永遠的奧古斯都」,因為花瓣呈現尊貴的帝王紫色條紋,而被定義為最貴
當時一株「奧古斯都」值多少錢呢?
一株奧古斯都可以在首都阿姆斯特丹,買棟房子。
今天一枚比特幣還沒辦法在各國首都買套房,可見還能往上繼續炒,繼續漲。
而除了最尊貴的「紫色奧古斯都」外,依照花瓣顏色不同,分為總督、元帥、將軍,不同的品相,價格也不同。
因為當時的人缺乏生物學和植物學知識,他們並不明白鬱金香的顏色變化,是因為病毒攻擊了鬱金香球莖所致,還以為它真的很珍貴
人類有一個特性,就是對於無知的東西會產生兩種情緒
一種是,恐懼
一種是,崇拜
17世紀的人類,對於生物學和植物學的無知,讓他們崇拜能長出紫色花瓣的鬱金香。
21世紀的人類,對於區塊鏈和去中心化的無知,讓他們崇拜起各種各樣的加密貨幣。
我們今天笑話400年前蠢貨們的鬱金香狂熱
400年後,我們的後代也一樣會笑話我們今天的炒幣熱
無知產生的恐懼和崇拜,是人類的固有特性。
而這特性,不會改變。
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遍及整個荷蘭社會(今天則是全世界),在後來1841年的歷史著作《非凡的流行幻想和人民的瘋狂》中,曾描述過:
當時人們成立公司,只為了買賣鬱金香,普通鬱金香的種植很簡單,不需要大範圍的土地,交易也不受工會限制,交易變得很普遍,甚至泛濫。
(今天全球2368種加密貨幣,哪來的呢?除了少數的類似比特幣被認為「挖一個少一個」,其他大多數加密貨幣的生產,又有多難呢?)
原本鬱金香市場只有在球莖出土的夏季開放,但隨著買賣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很快變成了全年無休。
每一排鬱金香球莖都會被認真做上記號,搞得煞有介事,特別珍貴的品種會以株分售。
很多小老百姓買不起昂貴的奧古斯都,元帥等品種,但也可以買買炒炒普通品種,就像你買不起比特幣,其他便宜的加密貨幣,還是能炒一炒的。(雖然很多幣都卷錢跑路了)
另外交易的形勢也很有講究,一件神秘且高貴的商品,怎麼可能在菜市場像大白菜一樣賣給你呢?
就像同樣一件古董,你在古玩店和在拍賣場,會完全願意出不同的價格買。
講白了,儀式感很重要,氣氛很重要。
故弄玄虛的鬱金香交易也如此,在專門交易鬱金香的樓房裡,有專業的中介公司(被稱為花匠)花匠接待你的買賣業務。
下午的陽光照進豪華的大房間裡,灑在每一株鬱金香上,更為這些其實一文不值的花兒增添豔麗與神秘。
花匠會煞有介事的拿來石板,登記你的名字或者代表的公司,隨後將一塊塊精緻的木盤子交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你可以在盤子上寫下自己中意的鬱金香,然後開價。
之後根據石板上的名字順序,依序收回盤子。
整個詢價議價的過程非常耗時,這也是中間商故意將買賣過程複雜化,以增加神秘感,讓買到高貴鬱金香的人覺得,「這東西可真來之不易啊」。
伴隨著市場上的鬱金香交易越來越狂熱,很快就不存在實物交割了。
鬱金香期貨,來了。
因為鬱金香的球莖都還埋在土裡,鬱金香期貨也被稱為「風中交易」(windhandel)
賣家出具一張在明年春天交出特定種類鬱金香的票據,而買家則擁有買下這株鬱金香的權利。
大量的鬱金香期票在市場上交易,製造了比鬱金香本身更美的縹緲幻境。
你可能完全沒見過那株鬱金香,但那張鬱金香期票,已經被轉手了十幾次。
就像你從來沒見過,也可能根本就沒搞懂過加密貨幣是什麼一樣。
你真的想擁有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瑞波幣等各種幣嗎?
不,你不想。
你只想別成為最後一個接盤俠!
加密貨幣,比鬱金香更為虛無渺茫。
如果說鬱金香狂熱是集全西歐之力搞出來的話,那加密貨幣狂熱,則是集全人類之力搞出來的。
那麼比特幣會不會繼續漲?
那當然會!
今天全球的社經背景,是非常適合炒作比特幣的,大背景上面也說了,全球各國,都在拼命印錢。
印鈔,成了各國拯救經濟的唯一「良方」。
美國為了對抗新冠對經濟的衝擊,開啟無上限「量化寬鬆」,印鈔印到外太空,大量熱錢湧入市場,進入各個領域炒作。
另外,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經濟的話,不難發現三點:
1,人類的理性是受到限制的,你不能用理性來考量市場,用理性來考量市場的人,往往會被市場教訓。
2,社會有一定的偏好,人民喜聞樂見,你算個屁,過來說三道四
最簡單的例子,中國白酒,全中國的人都知道,「白酒救不了中國人」,可你改變不了白酒股的突飛猛漲,白酒股裡竄著多少社會熱錢?哪些人天天在炒白酒?這就是中國社會的偏好因素。
3,面對誘惑時,人的自制力通常很差
比特幣和鬱金香,都是一個道理。
你明明很清楚這裡很危險,明明知道可能會栽跟頭,但你還是忍不住想去嘗嘗「危險的滋味」。
這是人性與市場,理性靠邊站。
比特幣何時是頭?
炒家說這才剛開始,再翻一倍都不意外
半年前質疑比特幣的人已經被抽腫了臉
近期比特幣再創新高,站上23000美元關口,如此漲勢,怎不叫人瘋狂?
但問題是,崩塌,往往都在眨眼間,甚至是很小的一件事,就能戳破一個天大的泡沫。
當17世紀鬱金香狂熱正處頂峰時,一位來自外國的水手在阿姆斯特丹誤把朋友的一顆鬱金香球莖當作洋蔥切了。
他把球莖拌進鯡魚三明治裡,吃下了肚。
他的朋友立刻憤怒的報警,因為這顆球莖會長出紅白色的火焰狀花瓣,價值等於一棟阿姆斯特丹的豪宅。
這事鬧上法院,原告要求水手賠償相應價值。
但是法院在經過審議後判決,水手無罪,這不過就是個鬱金香球莖而已。
「不過是個鬱金香球莖」,如一根針般扎進鬱金香交易市場
法院告訴你,這玩意兒毫無價值
自此,泡沫破裂,價格崩跌
「不過是個鬱金香球莖」
「不過是一枚比特幣」
隨著中美對於數字貨幣的監管不斷收緊,這句話也會在泡沫破裂時被喊出來。
歷史,沒有新鮮事,只有一個換了件衣服你就認不出來的小姑娘
明知前方危險,還是勇往直前
我敬你是勇士,但願你能找到屬於你的「接盤俠」。
作者:江平舟微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