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確的前提下,沒有一種信息是全面的,經常都會帶有傳達人的特點或者觀點,所以我們每次都是在討論的基礎之上,給出參考意見,最後由她來做出選擇和決定,因為這是屬於她的未來。結果表明,我們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小木筏首席諮詢師/張小華
今天的主角叫棣之,是一位獨立且非常有主見的女生,以下便是棣之同學有關自己的留學故事分享。
棣之
大家好,我是棣之,很高興今天能跟大家分享我的申請經驗。
首先說下我的基本情況,現在是哥大統計研究生在讀,本科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應用統計學專業。標化成績剛剛過線。在實習科研方面,一是跟斯坦福社會學教授做了幾個月的社會學分析,另一個是在 穆迪分析 的子公司銷售部門進行了暑期實習。
跟大家分享我的申請故事中,可能會著重講些我覺得很重要的細節部分,不太涉及方法論,我不會過多的去講整個申請過程準備的timeline、標化考試要怎麼準備、實習科研要怎麼找、具體怎麼做之類的。
因為每個人學習方法不同,具體情況和偏好的東西也不同,所以我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但想強調的是我覺得還挺重要的但一般不太會提的一些東西。那接下來我將會從四個部分來進行此次的分享。
申請經驗
首先,我的申請經驗可能對於現在已經大四的同學參考價值不是很大,對於大二大三的同學可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自己是很早就決定要出國了,然後也是早早地做了規劃。
我的標化成績其實在大三下就已經考出來了。成績剛好過線,當時就有想過要不要再考下看看,但我個人覺得託福和GRE都是邊際效益遞減吧,所以之後不太想繼續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了,而是轉身去專注實習科研了。
但這並不是說它不重要,因為每年的申請池都不一樣,標化的門檻也在變。這裡涉及到比較tricky的一點,就是如果你信息收集得足夠多足夠準確,其實你大概會知道各個學校標化的門檻在哪。這個也聯繫到後面我想說的申請信息時效性的問題。
我因為準備得比較早,我跟小華老師大概是從大二開始就有聯繫,期間一直斷斷續續有諮詢過她相關的問題。因此大三一開始就跟小木筏籤約了。
我自己是屬於那種想法比較多的人,在申請過程中想法都一直在變化這樣,申請的具體計劃一直在改。小華老師非常包容我的想法,基本上我說我想要怎樣做,想要怎麼改,她都會給出具體的建議以及可操作的辦法。
就舉個簡單例子,我申請南加大是最後大概二三月份,當時基本上很多項目都截止了,突然看見這個項目,我就在考慮要不要申請一下。給小華老師說了此類想法後,得到的非常及時的回應,給了我具體應該怎樣執行的建議和方法,真的執行力很強。之後也如願拿到了offer(雖然沒去)。也正因如此,申請中跟小木筏合作的整個過程我是非常信任的。
信息搜集與實效性
我一直秉承的觀點是你信息掌握得越全面,你的贏面也就越大。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講,我當時申請的時候基本上每天都會泡在一畝三分地,寄託的論壇上面。
基本上我申請的那幾所學校什麼時候開的獎我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但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除此之外我還找了近幾年我們專業各個學校錄取學生三維科研情況的總結。
就我自己而言,我其中一個學校本來是在waitlist上面,但是在地裡看到一個小姐姐錄取了最後不打算去,通過聯繫她refer我最後拿的轉正offer。(雖然我也沒去就是了)但是其中也涉及到時效性的問題,其中我自己因為參照的前兩屆甚至前三屆的錄取情況來估計我自己,結果導致我認為可以錄的學校最後並沒申到,這一點也希望大家要注意。
最後,在這一part的結尾,我想分享下關於我們專業我所知道的,希望對申請統計專業的孩子有點幫助吧。但話又說回來,還是時效性的問題,我不保證現在還是這個情況。首先我在地裡了解到的 Rice 的標化門檻是卡verbal 156,然後 Michigan 比較prefer 陸本的之前錄取過的本科的學生,然後 Cornell, Washington 比較prefer海本的學生。當然這也不完全是對的,僅供參考吧。
實習與科研經歷
我主要的實習和科研都是在大三的暑假到大四完成的。這裡我想講的也不是我怎麼實習的,著重講下我這兩段經歷是怎麼得到的,就希望大家一定要廣結善緣,處理好每段關係,因為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都會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個人認為在後來能有機會跟斯坦福的社會學教授做研究,這就是一個很湊巧的事情。我是大一的暑假,去清華的實驗室打打雜,真的就是去打雜,做的基本上行政文職之類的工作。
在其中我認識了一個學長,之後就一直保持著聯繫。大三後半學期跟他抱怨自己申請的事情的時候,他說看見有老師在朋友圈招研究助理,就讓我把簡歷發過去試試。我發過去之後,跟負責的老師見面談了之後彼此覺得還可以,因此就開始了我的科研生涯,雖然也沒有很長hhh。
我的實習是我自己在求職平臺上自己找到的,我接這個實習也很隨性,雖然是個小公司,但想著離學校近,上班不需要打卡我就接了,然後可能拒絕了大家眼中還不錯的公司比如 普華永道,領英 之類的。
也正是因為公司很小,我是直接跟我的leader對接的,整個team只有我一個實習生,然後大家經常一起吃飯來著,所以關係也很融洽,最後在申請過程中也幫了我很多忙。因此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我是覺得每段關係都是需要經營的,就算對方看起來真的跟你之後不會有啥交集了,但好好經營,某一天一定會良性回饋到你自己身上的。
其實networking也是同理的,跟你的同學,老師保持良性的關係。因為涉及到內推。就我自己在這邊找工作的經驗來看,因為現在無論大小公司基本上第一輪都是機器篩簡歷,如果你沒有include關鍵字那麼基本上是不會到下一輪的。海投是可以但是效率不大,大部分能留下來的人基本上都是靠networking拿到職位的。
這就是我想聊的第三部分,希望大家明確自己的目標,在選擇offer的時候就一定要想好,我是讀完書就回來,還是我要繼續讀PhD,還是一定要留下來。雖然也要根據過來這邊的形勢來看,但是大方向如果沒有考好就過來的話就我們項目而言,時間真的不夠。
所以請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規劃,如果想找工作就去一個找工作氛圍濃厚或者就是為找工作涉及的項目,如果想讀PhD那就一定要看好導師,看好研究的方向,最好是碩士就能跟這個導師一起做項目到時候轉PhD也容易得多。
最後針對找工作的同學說一句,可能大家都會關心學校的career fair,career center service之類的東西。我想說的是任何career fair和career service 都不會保證你找到工作,找工作真的是你自己的事情,其他人能幫你的程度取決於你自己主動的程度。所以與其糾結學校資源分配的問題不如想著自己該怎麼從現在就領先他人。我們專業的大佬一進學校就拿到了Facebook的暑期實習,我個人認為吧,無論任何項目,最後的修行都是靠你自己的。
在讀感受
我不太確定大家是否對我們專業感興趣,所以我整體說下哥大STEM項目,我了解的情況,希望對那些對哥大比較感興趣的同學有幫助。
據我了解我們學校的項目應該都是一年半,包括機械,DS之類的都是。如果人多那就沒辦法,基本上都是大課。最誇張的有三百人(但是那門課真的很好,老師是考慮到很多人想上所以按照教師最大能坐人數涉及的),還有CS,DS,OR,STAT的課基本上第二學期都可以混著上,然後學校轉碼的人特別多,因此CS專業的課基本上大家都會選。就我們專業,走DS track的人也很多。
我們學校開課基本上是緊貼industry風向的,可能我這學期上的課比較applied,老師都是業界上班的,因此雖然課不一樣,但講的東西基本上大方向都是一致的。
關於學校老師,我覺得都還挺好的,很耐心人也很好,是真的會讓你學到東西的。但因為人比較多,所以基本上發一個職位出來就很多人競爭也是真的。但是,就我了解,校內的職位,包括RA,TA,Grader之類的,還是有一部分同學能得到的。就最近新開了一個DSI,裡面有很多的研究項目,也經常在招學生做一點part-time的工作。校外的職位那估計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總之,還是不太建議想讀PhD的同學來我們項目,因為整個氛圍就是大家都在找工作的狀態。而至於能不能在這邊找到,學校或者項目能幫忙提供的有一定限制,很大程度取決於你自己的努力,更需要你有自己向外拓展的能力。
就針對我們項目而言,你能想到的,它其實都能給你。因為人很多,基本上STEM項目招的人都不少。整個哥大就是人很多,有好處也有壞處。就雖然招了很多人,但是在因此也累積了一個龐大的人脈圈,學長學姐也時不時會回來做分享並且內推我們,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你要怎麼做才能夠從這麼多人中脫穎而出也是每個需要來哥大的學生需要思考的。
以上就是我關於申請的一些經歷經驗了,希望能對目前或者有留學打算的學弟學妹有些許幫助吧。我是棣之學姐,再會啦。
小木筏語
棣之同學本科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應用統計學專業,GPA 3.9, 總分5分;TOEFL 100+; GRE 320+。
她比較早就開始有科研經歷,比如在清華大學的某實驗中心實習,參加國家級創新項目,同時也積累了很多實習經驗,包括在統計局的實習等等;她經常參加社會實踐和志願者活動;此外呢還有校內各種獎學金,以及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北京市二等獎等等的榮譽,另外她還非常喜歡攝影和打桌球。
棣之同學很早就確定了要出國,在我們確定合作之前呢她也一直積極尋找網上的信息參考。
在我看來,她屬於看似有些時候有點糾結,但其實內核是特別有主見的類型,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一起探討很多信息:基於我們的經驗和反饋得到的信息以及她通過親朋好友還有網絡所得到的信息來分析討論。
因為在準確的前提下,沒有一種信息是全面的,經常都會帶有傳達人的特點或者觀點,所以每次我們都是在討論的基礎之上,給出參考意見,最後由她來做出選擇和決定,因為這是屬於她的未來。結果表明,我們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最後申請結束的時候,棣之同學一共收到5所學校錄取,包括:
哥倫比亞大學南加州大學羅格斯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
那棣之同學從2018年3月加入小木筏到2019年5月初,跟小木筏絕大部分的同學一樣,我們所有的溝通都是通過微信、電話、郵件這樣的在線方式進行的。但是相比有的同學讀完書接著工作7年之後我們才見到真人的情況,跟棣之同學的見面到還算是早的。那這裡必須要實名感謝近十多年來海內外學員和家長的信任。
在2019年5月初小木筏北京校友會的聚會上,我跟棣之同學終於網友見面了,還收到了她特意準備的巧克力,覺得非常的溫暖。
這是一個對自己的規劃非常負責、目標清晰、有自己想法與主見、對生活和身邊人抱有溫柔和善意的女孩子。小木筏也祝她,前程似錦,美夢終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