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本文由世畢盟學員完成,經作者同意,
由世畢盟教育(微信公眾號:gguconsulting)
排版發布。
前言
每一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唯一且不可複製的。我只是一個普通申請者,我的經歷可能也不值得參考,寫下下面的內容是希望可以對與曾經的我處於同樣困境、或有相同困惑糾結的朋友一絲鼓勵和建議,同時也算是對自己這段經歷的一個總結和留念。
背景:
學校:美本(國內轉學)
專業:EconB.S. (minor Statistics)
結果:
AD: Uchicago MScA, UMN MSBA,UR MSMA, GWU MSBA
Pending:USF DataScience, IC MSBA, Columbia MSBA
WL: UCLA MSBA
【個人經歷】
我的主申方向是Business Analytics。去年申請季一個心儀學校的offer都沒有拿到,今年在BA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也算是如願斬獲了好幾個offer,終於告別失學兒童群體。我下面的分享會著重講講今年和去年的對比,也許裡面的一些點會讓你產生共鳴,也許能避免你和我走一樣的彎路。
1 自己有什麼—我的專業、課程和實習
在我剛剛轉學到美國的時候,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未來想做什麼,只是因為在國內上了很多經濟學的基礎課,自己對經濟學的內容還蠻感興趣,所以順其自然的選擇了經濟學專業。經濟學有三種不同的分類,BA、BAQ(quantitative emphasis)、BS。Adviser一再提醒,BS會很難,要多修好幾門統計課和數學課,有不少同學上不下來。不過「難」從來都不是影響我做選擇的因素。基於當時從老師同學那裡了解到的不同major的未來發展方向,對自己研究生專業和未來工作崗位的初步預估(當時準備做金融),以及考慮到經濟學到後期也需要強大的量化能力做支持,我認為多修些理科課程會有很大的幫助,果斷選了BS。
關於課程我將只提及與項目申請有關的,其中有專業必修課,也有我自主選修的非專業課。數學、統計課包括:微積分、多元微積分、線性代數和微分方程、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回歸和相關數據分析(R)等。各種高階專業課如:金融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博弈論等。一門計算機課程:學習Python 和一部分Java。
實習方面,經歷一定要相關,要實際,要具體。我一共有三段寫出來的實習經歷,分別是在國內big name的銀行、證券公司和快消公司。世畢盟(GGU)的老師們一直強調說,內容可以挖掘,但實習要真的認真去做。我一直認為,做實習的真正意義並不是讓你的簡歷更加好看,而是讓你去體會真正行業內的工作是什麼樣的,更重要的是,讓你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的每一個心得體會,在申請時都會真實的反映在你的文書當中。如果你沒做什麼事兒、也沒什麼思考,你的文書一定是無趣又缺乏說服力的。在去年申請後,基於對行業的好奇、自己的興趣和補充文書的需要,我又在一家國際化妝品集團的中國分公司做了市場分析的工作。這份工作讓我更加了解作為一個analyst如何通過分析幫企業實現某一產品收益的提升,學會了新的技能,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
社團活動有是最好,但我個人覺得和實習&科研比起來,就顯得很次要。在我今年的簡歷中,由於補充了實習的部分,我在世畢盟的指導小組直接讓我在簡歷中刪掉了所有的校園、社會活動。一開始我還很擔心,但後來發現面試中也很少有面試官特別去問你有什麼「校園活動」的經歷。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你的領導力、團隊合作能力、如何溝通和處理矛盾,但這些例子你可以在任何的小組活動中找到答案。所以如果缺乏這方面經歷的同學,我覺得不必過分擔憂,還是把重心放在課程、實習和考G上。
2 項目需要什麼—彌補差距,早做準備
這部分我談一些在各大學校網站上可以搜到的硬性指標。
GPA。一個高GPA一定是有優勢的,但它一定不是對申請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去年我的總GPA3.86/4.00,專業GPA3.92/100,但一無所獲。然而大四一年先是自己選了一個巨難專選課結果得了C,然後又作死選了一門和統計專業博士一起上的時間序列(最後W)。今年我的拿著畢業成績申請,總GPA下降到了3.76/4.00,專業GPA被拉的更厲害就直接沒提,但好像並未對申請結果造成影響(在我看來)。和GGU的老師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原因可能有二個:一、committee無法將我的成績與去年的對比,如果對比了肯定是個很大的劣勢;二、儘管大四成績下滑,但是總體而言,還是處於較高的範圍。而且文書的更新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GPA下滑帶來的負面效果。但是實話講,美國大學很看重學生的「趨勢」變化。你的成績可能剛入學的時候很差,但是在逐步上升,那就是一個好的信號。所以GPA低或者下滑對於申請的風險性確實很大。我在申請前也很擔心,也問過GGU的老師是否需要提交額外的材料解釋(辯解¬д¬)一下成績的下降(老師說如果沒有具體的數據證明這個課的難度或者別的有力的理由,不要做這種可能適得其反的無謂掙扎)。所以對於申請研究生的同學們而言,前三年的首要任務是搞好學習,最後一年也不要鬆懈!
Programming。大三下學期,在確定要申請商業分析後,我發現大部分學校都建議學生有programming基礎(R,python,C++),有些是直接要求了R或者python。於是,我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畢業要求之外的課,去彌補我與項目申請者必備條件間的差距。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怎麼用STATA和Excel做數據分析,而通過選修這些課,我學習了Python和R,這對我的申請是有很大的幫助的。除此之外,我強烈建議大家都學一學SQL。現在太多本科畢業就可工作的基礎崗位都在使用SQL,有些研究生項目沒有強調,但這其實是他們對申請者非常基礎的要求。非常簡單,兩周就能學會。
語言成績。不同學校對成績的要求也不一樣,有的只對Q部分有明確分數要求,有的會給出V和Q的百分比要求。考GMAT的同學提前去官網看好是否接受GMAT。我個人的建議是考GRE。很多選擇GMAT的人因為擔心GREverbal不好考,我感覺語言考試其實沒有難考的。對於GRE而言,數學部分不用擔心,好好打好單詞基礎,填空、閱讀就是多做多思考,不要機械性的練習,多找方法找套路。我唯一的建議,三個字:早準備。我個人就是在這上面吃了虧。我直到大三結束的暑假才開始準備考G,同時還在實習。在單位抽空看,在公車上背單詞,每天早上六點多出門晚上六點多到家,吃完飯真的筋疲力盡只想睡覺,一個假期沒什麼進展。大四開學之後,課程作業考試、考G、選學校、寫文書各種事情加在一起讓我完全沒法安下心來好好記單詞、做練習和思考總結,導致我到大四上學期要結束的時候GRE都沒有考出來,後面也沒有心思再考了。我一直覺得自己抗壓能力很強,然而在G面前我發現牛人不僅僅是能抗住壓力,而是能在壓力狀態下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所以說大家要對實習、暑研、考GT有一個提前的規劃。最好在大二結束的暑假就開始準備語言甚至考出來。這樣以後也能夠全身心地、有節奏地去完成實習、文書等其他事情。
3 選校和申請—項目和你的雙向選擇
我認為,選校其實是一個雙向考慮的問題。項目尋找最match他們的人,你選擇最match自己的項目。很多同學會有「我明明很好,為什麼這個學校連個面試都不給就拒了我」的想法。我越來越覺得對於學校而言,他錄取誰都是對的(當然,去年被連拒的我也很不服)。或者說,對於絕大部分硬體條件相近的人,錄取誰對於學校而言沒什麼差別。一個是申請除了能力以外,時間、機遇、運氣也都很重要,再一個是這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過程,學校有學校的標準(官網顯示出來的硬性要求和他們篩選的內部要求)。所以我們能做的無非兩點,除了儘可能提升自己之外,就是儘可能的了解學校了解項目。了解這個項目注重的點是什麼、想要培養哪個方向的人,同時也就清楚自己想要提升的東西能不能通過這個項目來實現、這是不是適合自己的項目。
去年,我的選校相對而言略激進了些,選擇的項目大都來自前三十的學校。但客觀想想以當時的硬體條件加上申請時間略晚,其實非常冒險了。今年,在GGU的mentor和培訓師老師的幫助下,放寬了選校範圍、也放寬了項目。其次,我自己也對項目有了更詳細的研究,而這些信息也隨著申請過程在逐步更新。名校不再是我的唯一選擇,我更傾向於選擇適合自己、自己真正喜歡的項目。在拿到一些offer之後,我也有問過mentor老師「您覺得A項目和B項目哪個更好」的問題。老師沒有回答,而是建議我去實地考察,其實也就是說希望我們自己能去做了解,然後客觀評判。
所以雖然我們GGU的每位老師都很靠譜負責,但我還是建議每一位同學都認真的去研究自己將要申請的專業和不同學校的項目,自己建立最終的選校list,自己做出最後的去向決定。因為只有你才是最了解你自己的人。會消耗一些時間,但一定會讓自己少些後悔。拿商業分析為例,不同項目的側重也不一樣,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是否是他們想要的人(是否會被項目錄取)。UCLA的MSBA非常注重溝通和表達能力(btw我個人認為他們的課程偏簡單了),面試的時候需要做5分鐘的presentation,面試官也很喜歡和你閒聊,都能扯到她來過我的家鄉然後blabla說了一堆以至於我一度認為聊的這麼開心應該沒有理由不要我了。而學校如USF就會側重於數學統計知識的掌握和python能力(不過問的問題也不是很難)。Anyway,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很重要。
4 GGU對我的幫助
我遇到GGU要感謝我好朋友的推薦,當時和我聯繫的是我現在的培訓師老師。我至今依然覺得遇到培訓師老師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GGU的老師們都很專業,很明確的告訴我首先申請時間要提前,申請過程中培訓師也一直不厭其煩的督促我、跟進我的狀態;其次,多次強調必須要去找新的實習,因為文書必須要有更新,對於gap的學生很重要。
我在GGU的mentor非常的專業,文書修改也非常高效,每次的meeting很簡短,但都直擊要害。他告訴我文書中什麼地方應該出現什麼,講一段完整的經歷應該是什麼結構包含什麼內容,簡明扼要,非常清晰。GGU指導小組郵件回復總是很長的篇幅,而且關鍵點明確,非常細緻有條理,特別感動。
世畢盟申請輔導課非常的全面,裡面詳細介紹了申請從開始到結束各個部分的內容。特別是文書部分,對各類文書的套路都有著特別清晰的講解。有時候在群裡或者meeting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每次老師說「我再強調一次,課一定要看完」的時候我就很慌。我發誓我真的都好好看了,只是知識點乾貨真的太多了,一遍兩遍真的記不住哈哈哈。
現在想想如果早一點遇到GGU,早些做規劃,提前有針對性的去實習、暑研,學習需要的東西,可能會更好。
5 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做什麼
這是我最想分享給大家的,也是我最真實的心路歷程。
去年的申請季,確切地講,我自己都不知道算什麼時候結束的,因為自己一直處於很懵的狀態,好像也習慣了接受又收到一封拒信的事實。到後來自己也有點難為情,申請季徹底結束了之後,也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和老師們商討解決辦法。大概是自己也有點迴避的心理。我想給大家說的是,真的不要迴避問題畏懼失敗,耽誤的都是自己的時間。當自己陷在一個困境中很久又不知道如何解決的時候,不要輕易就放棄,打開自己,積極地去尋找辦法,聽聽別的聲音,也許就豁然開朗。可能很多申請失敗的同學一想到同期的同學、特別是可能還不如自己的都拿到了不錯offer但自己並沒有,就會很彆扭。但其實當自己放下了,一切也就沒什麼了。
現在的我們過的都很匆忙,也太害怕稍慢一步就會落後。但這一年間我愈發覺得,休息有時候並不是壞事,反而幫助你調整和思考。心態很重要。這一年,我和很多同學、朋友、老師、以前一起工作過同事交流過,獲得了很多以前匆忙狀態下絕對不會了解到的信息,也打開了新世界大門。
失敗也不是壞事,沒有誰的一輩子是一直順利的。現在回想,我的人生好像從高考之後就充滿了波瀾哈哈,但是也正是這些不確定性和各種小插曲,才讓我變得更理智、成熟和堅強。
申請季結束了,但這不是努力的結束。未來還很長,每個人都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