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久保玲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2021-02-07 日刻

Met Gala號稱時尚界奧斯卡,在2017年的展覽主題和dress code是「Rei Kawakubo / Comme des Garçons: Artof the In-Between」。猝不及防被推到前臺,川久保玲看上去不太自在,一臉拘謹。「我不會再做展覽的。這是我最後一個展覽。」她的職業生涯中也就做過兩個回顧展。自1981年在巴黎舉辦首秀以來,36年了,她每年四次從東京飛到巴黎做Comme des Garçons女裝和男裝系列的發布會,卻從來不謝幕。進入新千年後她極少接受採訪,甚至不拍正式的照片,大隱隱於市,除了和買手們會面,她儘量避免公開露面。攝影/ Taylor Hill/FilmMagic川久保玲是被寫進時尚史的關鍵設計師,她的卓越貢獻不必贅述,只說一點:我們今天那麼愛穿黑色,再搭配白色和灰色,很大原因來自川久保玲的影響,是她最早大量採用黑色設計整個系列的衣服。她公諸於世的為數不多的照片也基本上是黑白片子。16年曾看到義大利著名時尚攝影師Paolo Roversi為川久保玲拍攝的一張照片,74歲了,她仍是一副少女的神態和身姿,那是擺脫了年齡的束縛獲得真正自由後才會有的姿態。2016-17秋冬系列「18世紀的朋克」,川久保玲設計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川久保玲的朋克氣質和她的設計,那就是「自由」,「我的一切能量源於自由以及叛逆精神」。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裡說:「自由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夢寐以求的目標,可對另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威脅。」為什麼是威脅?現代社會中人的獨立和自由增多了,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和可靠的,心理上的孤獨和不安全感反而增多。由於忍受不了孤獨,芸芸眾生總想逃避自由,渴望回到一種有所依靠的、更為安全的生存中;而逃避自由卻讓人犧牲了自我的完整性,得到的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安全感。因此,自由又使人再度套入新的枷鎖中。這是消極的自由,是「知道自己不該做什麼」;而積極的自由是「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是通過自發的創造性活動達到自我實現。川久保玲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設計師,朋克。因為Met Gala,再捋一遍川久保玲的經歷,發現個頭瘦小、外表溫良恭謹的她從年輕時代就沒有受過什麼約束,或者說她根本不屑被諸多習俗、規則的約束。川久保玲最著名的肖像,被很多文藝青年拿來做微博、微信頭像
川久保玲1969年創立Comme des Garçons品牌,說她只是喜歡它們的發音。這幾個法語詞的意思是「像個男孩」,正是1960、70年代女性解放的呼聲。1973年,她在東京南青山開了第一家店鋪,櫥窗裡常常空空如也,「我想做一些與傳統服裝店不一樣的事情,它們往往在櫥窗裡擺上木頭模特,穿上最新一季的服裝,希望人人見之心動。」她的衣服只擺在店面後的工作室裡,每天她做好衣服後送到店裡,和客人直接交流。店裡也不放鏡子,「我設計的衣服是給那些從來不受丈夫約束的女人穿的」。粉絲小馬哥Marc Jacobs說,川久保玲的衣服不是為了吸引或誘惑別人,它們是送給自己的禮物。川久保玲本人也不受婚姻的束縛。1980年代,她和山本耀司是一對情侶,兩人攜手闖蕩巴黎,1992年與小10歲的設計師Adrian Joffe結婚。Joffe出生在南非,是商業天才,婚後丈夫負責Comme des Garçons的商業運作,長住巴黎,妻子則生活在東京。川久保玲顯然不希望婚姻影響自己的工作、生活節奏。她把家安在青山一帶,離旗艦店很近,步行就能到達,她是早上第一個到店鋪、晚上最後一個離開的人。Joffe曾說過欣賞「有天賦、有視野和耐心的年輕設計師」,「希望他們不要被眼前的熱鬧蒙蔽雙眼,在堅持自己夢想的時候對現實還能有感知。」這刻畫的難道不是川久保玲嗎?幾十年來,她堅持穿黑色機車夾克,保持適當的沉默,堅定地不做她不擅長的兩件事——解釋和爭辯。她早年的設計被日本媒體成為「烏鴉」,歐美評論將乞丐裝系列抬到政治層面,給它們貼上了「廣島時尚」、「後原子彈時代」的標籤,暗指這是來自廣島的報復。她只是冷淡地說:「評論家都說錯了。我出生在日本只是偶然,這與我的設計沒有直接關係。」她堅持不向今天流行的商業規則妥協,拒絕外來的投資和收購,以保持著高度的獨立性。按說她腦子裡產生的每一個靈感都那麼激進,做的是財政實驗,但她的公司居然能保證不欠債。她說過,「要讓品牌良性運轉,首先必須保證良好的現金流,我沒有任何資金支持,全靠在個人所有資產內小心翼翼布局——我從來不敢偏離底限。我從不欠債,這一點我很固執。」川久保玲設計展「Art of the In-Between」,川久保玲通過創造性的活動(設計服裝),掙脫了種種枷鎖,為自己贏得了權力——不是超越他人、主宰別人的能力,而是具備做某一事情的力量,主宰自我的能力,簡直是弗洛姆自由理論的化身。

本文作者孟蘇老師,還在《你好呀!日本》的時尚部分裡總結解釋過,川久保玲設計三個重要特徵:一是黑色,二是無性,三是破破爛爛。


在時尚這部分的課程裡,她不僅逐一詳細介紹了日本設計三巨頭(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還深入時尚背後,從幾個關鍵詞入手(潮牌、蘿莉、和風等),為我們揭示了:為什麼當今的日本時尚對世界有這麼大的影響?


1. 和風|獨樹一幟的「日本主義」

2. 高田賢三|來自東方的色彩魔術師

3. 三宅一生|「一塊布」中的設計哲學

4. 川久保玲|「美」的標準不是唯一的

5. 山本耀司|謳歌黑色的詩人

6. 潮牌(上)|從「常春藤風」到「原宿系」

7. 潮牌(下)|崛起的潮牌軍團

8. 蘿莉|原宿街頭的蓬蓬公主裙和瑪麗珍皮鞋

9. 模特|被西方世界定義的「東方美人」

10. 時尚崇拜(上)|奢侈品迷戀和消費狂熱

11. 時尚崇拜(下)|遍地開花的旗艦大樓

8個日本文化領域,58個關鍵詞

掃描二維碼即可收聽

👇 點擊「閱讀原文」,亦可免費試聽課程~

相關焦點

  • 川久保玲 :自己夠強大,夠自由,就不需要去取悅任何人
    自己夠強大,夠自由,就不需要去取悅任何人。請用心和靈魂去工作。永遠不要聽信規則。不僅如此,這種不修邊幅、自由不驥的反禮數做派,反而成了某種精神意念上無窮盡的創意加持,讓生活或生命經由服裝表象而享受到滔滔不絕的自由延伸。
  • 《我的自由年代》告訴我們真正的自由
    看《我的自由年代》這部電視劇,小編的感觸真的很深刻,這部電視劇裡面剛正不阿的男主角,懵懵懂懂的女主角,善良聰慧的女二號,有趣較真的男二號都是這部電視劇的精彩之處,他們渴望著自由,追逐著自由。小編還記得《我的自由年代》過年那一集,演員們說了各自對自由的看法,果然「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果然,演員們現實中以自己的方式追尋著自己的自由。我記住了容容的「自由就是有自己的信仰(不一定是宗教),向著標杆一直跑」,當時沒有理解得那麼多,但她行出來了:做所有人的小太陽,無論外界的評價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
  • 武神川久保玲,朋克的痛苦
    加之其標誌性的外型,已經酷出了喜感,不知為何川久保的行事風格總讓我想起北野武,和他的黑色暴力電影。可能日本戰後那一代的人才大概如此:硬朗倔強,不切實際又極度務實。80年代初,瘦削嚴肅,兩個小隻日本人,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攪翻了時尚聖地巴黎,強烈突兀的風格被媒體稱為「廣島時髦」。自那一戰,便一直旗幟不倒。
  • 川久保玲、高橋盾的背後都有一個「Tony」老師
    加茂克也說:我總是從街邊獲取靈感,不是從書裡,也不是從電影裡,就是從街邊」在他的眼裡,世界是如此的豐富多彩,而老天爺總是嫉妒這樣的天才。▲Julien d'Ys的髮型作品在川久保玲回顧展Rei Kawakubo/Comme des Garons: Art of the In-Between上展出1980年代初,川久保玲帶著Comme des Garons剛一登陸巴黎,Julien d』Ys就迅速和她粘在了一起,一直合作到現在。
  • Rei Kawakubo 川久保玲 無他者不解釋 | 非常之人
    「 我一直給自己設了這條規則: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會在自由或者沒有磨難的情況下誕生。」
  • 服裝設計 | 川久保玲,時裝解構主義者
    如今,在商業化的文字陳述中,一切有著不規則、不完成感的設計都被打上」解構主義「的符號,但對於真正的解構主義而言,實際映射的是一種方法論、一種創作觀念、一種關於價值的政治宣言。但何為真正意義的「解構」?大眾文化中,往往將「解構」解讀為「解散、「分解」,或者對時裝設計而言,就像很多人一提解構,就會產生「破衣爛衫」的聯想。
  • 川久保玲:和整個世界有一堵牆的距離
    我不知道該怎樣描述關於川久保玲的一切,曾經有人這樣寫:日本則是川久保玲,我猜想她是個心理有著相當陰影,成長歲月不快樂的人
  • 一個故事告訴你:什麼是不自由,什麼是真自由
    ″  」什麼……節制?!我不懂!我不接受!我只要自由!我只要隨心所欲的自由!「  劉銘痛苦地嘶吼著,含淚仰頭痛徹心扉的咆哮道,他的雙手使勁地揪扯著他頭上的頭髮,他咬牙切齒,面孔抽搐扭曲著,臉色通紅。  」這樣吧,今天下班後我帶你去一個地方,你會冷靜下來的,你痛苦的心,會得以平復的。在那裡,你會懂得,什麼才是自由,什麼才是真正的徹底的自由!
  • 時裝回憶 4 | 川久保玲的Shopping經
    去市集買food,是川久保玲最後的答案,像是她那些暗黑色不規則剪裁時裝給我們的生活和時代下了一次狠狠的註解,犀利果斷,又耐人尋味。短促,急急令。但請相信,再冷然的設計師也擁抱生活的冷暖,那是留給黃偉文深刻回憶的時裝時刻。我亦覺得川久保玲為我們創造的時裝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美麗的距離」是真正的美麗,因為這樣的距離和揣測,讓遠觀的畫作蘊含了一種詩意。
  • 聞是悅讀|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其中沒有恐懼或勉強,沒有求取安全感的衝動。我想和你們討論自由的問題。這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需要深入的學習與了解。我們聽見許多關於自由、宗教的自由以及個人意願的自由之討論。無數的學者寫過許多有關自由的書籍,但是我想我們可以用一種非常簡單而直接的方法,也許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真正的解答。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停下來觀賞過落日的彩霞,或是斜掛樹梢害羞的新月。在那種時刻,河水通常是很平靜的,每個景物都倒映在水面上;小橋、火車、溫柔的月光以及天色昏暗時掛在天上的星星。這一切都非常的美。
  • 此刻,全球最紅的明星都在這紅毯上…(是誰讀懂了川久保玲?)
    在一次採訪中,川久保玲的創意來源自「苦惱」,在日語裡的意思是「飢餓的精神(以前日本商界風雲人物提出的名詞,意思是『渴求精神』)」。Comme des Garçons的意思是「像男孩一樣」,毫無疑問,品牌的美學很受男裝啟發。川久保玲並不喜歡被一概而論,1989年她告訴《WWD》:「我很不高興被歸為某類日本設計師,不是所有的日本設計師都只有一個風格。」
  • 川久保玲式浪漫 | 另一種解讀
    相對於山本耀司在我國人民朋友圈的知名度,川久保玲簡直低調得令人髮指,不怎麼接受採訪,也沒有除了新品發布以外更多的消息。全世界對她的評價,也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集中於那幾個關鍵詞——黑色、朋克、前衛..似乎她就是個與當下格格不入,與主流作對的女人。但我想說點別的。想說川久保玲式浪漫和少女。
  • 創意設計師與實戰派女商人:川久保玲是怎麼火起來的?
    「創意與生意之間沒有什麼區分,好的創意或許不能直接催生興旺的事業,但一項好的生意一定是建立在持續、不斷創新、轉型的基礎之上。我將它們看作是一個整體,兩者之間微妙的平衡需要把握。這也是我拒絕接受投資的原因。」
  • 大師禮包 | 川久保玲30年58場發布會2000餘張秀場大圖,帶你走進解構大師的內心世界
    然而她的內涵遠不止於此,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學子亦或是普通人,我們當今為什麼需要學習川久保玲精神? 相對於「時尚先鋒」,「反傳統的解構主義者」等身份,我更喜歡她傳達出的另一種思想——女性應成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生活,不再被定義女性美。
  • 川久保玲:只有讓人懼怕的衣服,才稱得上是好衣
    例如喜歡黑色山本耀司說:「黑色謙卑而傲慢,慵懶、放鬆卻神秘,構架出互不滋擾的精神境界」而川久保玲說:「我每天都與三種形態的黑色, 相伴生存」模特身上的衣服,幾乎與身材反其道而行之,川久保玲甚至為她們賦予新的「肉體」——從頭到腳的誇張「腫塊」。透過衣服,這些凸起仿佛潛藏在切身肌膚之上,如同畸形人。而這些畸形人,恰恰是對時裝和人體間的摸索。「在探尋時裝靈感間,我意識到:衣服可以成為身體一部分,而身體之於衣服亦然。」
  • 2017 Met Gala:創意與商業結合 向川久保玲致敬
    原標題:2017 Met Gala:創意與商業結合 向川久保玲致敬   今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裝學院展覽向日本時裝設計天才川久保玲致敬,展覽將於5月4日正式開幕,而昨晚的Met Gala紅毯造型極度先鋒前衛,再度強調這位設計師在創意與商業上爐火純青的造詣。
  • 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以前聽很多人說:「美國是發達國家,崇尚個人自由,國內條條框框太多了,不自由,想拋棄一切到美國去,尋找真正的自由。」很多人為了到美國,分手、離婚、拋妻棄子,甚至做出人神共憤的事,就是覺得美國的月亮比較圓,到了美國就能快速發達起來,登上人生巔峰。
  • 怎樣才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才是自由的活著?
    直覺超快,人們常常在完全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前,一種說不清,但就是覺得哪裡不對的直覺就會升起,直覺對應的是整個周圍環境的快速感知,而情緒總是要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或者疑似接觸了什麼,才會產生,情緒常常是針對某些信息做出的快速反應
  • T+ | KIDILL 為何被川久保玲如此器重?
    在反叛和自由的靈魂下,他們將日常物品賦予美學價值,例如將衣物進行破壞撕裂後再系以別針或綁帶;在衣物上使用顏料塗鴉作畫作為裝飾;選擇具有攻擊性的金屬鎖鏈、刀片、鉚釘等配件作為裝飾。且常常有意使用皮革、PVC塑料作為衣物,整體造型使人聯想到犯罪、暴力、玩世不恭。
  • 日本時尚界大師級人物川久保玲新冠期間罕見接受採訪,面對新冠她竟然這樣說...
    川久保玲:在這樣特殊的狀況(疫情)之下,希望更多的人能從我的設計中感受到前進的動力。在疫情期,經常聽到有人說這樣大環境不好的時候什麼都做不了,與其繼續下去那還不如休息呢這樣的言論,但我覺得事情不該這樣想,危機既是轉機,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時期才更應該不斷的去嘗試新的可能性,因為人在飢餓和環境嚴峻的情況下會迸發出向前邁進的力量,這就是人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