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淡水白白
編 / 粒粒
「盡皆過火,儘是癲狂」是美國著名港片愛好者和研究者大衛波德維爾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評價。這並不算是褒義的評價,但卻恰如其分地點出了輝煌時期香港電影的箇中特質——明豔、率性、誇張、粗鄙、暴力……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香港電影工業蓬勃發展,領先於亞洲諸多國家,香港電影人的嘗試也給這片土壤上培植的電影塗抹上濃重的香港色彩,武俠、黑幫、警匪、武術、喜劇等等,鼎盛時期港風風靡日韓甚至整個亞洲,影響了一代人的青春。
進入21世紀後的香港電影,不少人發出「香港電影消亡史」感慨。確實,自《無間道》之後,少有佳作出現。
而《拆彈專家2》的出現,似乎讓觀眾找回些當年港風警匪片的感覺。
拆彈專家也被稱為「one-man risk」(一個人的冒險),因為在處理爆炸品時儘管有團隊和後援支持,但最終走向炸彈的卻只有拆彈專家一人,頗有些孤膽英雄之感。
《拆彈專家1》中拆除炸彈的過程
而拆彈這一高危行為也要求拆彈時環境的儘量安靜,專家個人的謹慎沉著,儘管會有拆彈時的不確定性也能牽動著觀眾的心,但那還遠遠不夠。
在不缺大製作大場面不缺特效的現代電影工業背景之下,觀眾的感官閾值是不斷爬升的,期待值越來越高,獲得視覺滿足的標準也越來越高。
有了第一部的拆C-4炸藥的高難度拆彈行動、炸紅磡隧道的大場面爆破視效,第二部導演必須找到更鮮明的地標建築,搭建更壯烈的奇觀,才能在感官刺激上打動觀眾。
所幸,邱禮濤找到了。
影片開頭便是震撼的機場爆炸特效帶來的感官衝擊。投奔復生會的潘乘風受1993年恐怖主義襲擊的啟發制定了炸國金大廈、炸機場的報復計劃,影片一開場便呈現了炸機場這一場面。
但特效痕跡稍明顯。
或許導演有意為之,因為這一行動並未成功,開頭只是以特效直觀地為觀眾假設恐怖主義這場爆炸行動如果發生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是多麼巨大。
而為了阻止機場被炸並且最大程度降低核彈帶來的傷害的唯一選擇是讓核彈在經過青馬大橋時爆炸墜海。
影片末尾炸青馬大橋激起的萬丈海浪久久沒有落下,洶湧海浪迅速向住宅樓層層漫溯,儘管傷害降到最大化也難免還是會波及到普通民眾,沒有血腥場面,核彈威力卻也震懾到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除了視覺效果上大場面的呈現,年近六十的劉德華也貢獻了精彩的警匪追擊打鬥場面。
儘管這麼多警察還追不上一個斷了一條腿的潘乘風有點說不過去,但帥就完事兒了,熒幕前的我是真的感慨有被華仔帥到。
話說「乘風」這個名字,或許編劇有意借典金庸《射鵰英雄傳》裡黃藥師的弟子「陸乘風」,同樣因故瘸了腿沒了「乘風」的可能,名字似乎成為現實遭遇的反諷,卻導演和金庸一樣,也賦予了這具殘缺身軀超凡的能力。
《拆彈專家2》不止以動作、特效一類「武戲」來達到震撼刺激的視聽感受,在「文戲」上也做足功夫。除了潘乘風身份迷霧引發的層層反轉,還有圍繞他整個轉變過程引發的關於人性的探討。
影片開頭,導演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為救人不惜生命、即使因任務失敗失去一條腿也依舊堅毅樂觀的拆彈專家形象,忽而間鏡頭跳轉到五年後,出現一個眼神兇狠和行為與之前完全不符的潘乘風,觀眾開始心生迷惑。
在這裡影片採用了一種跳躍的剪輯方式,較大的時間跨度,瑣碎的打鬥分鏡,毫無交代的臺詞,結束的節點也是潘乘風墜樓失語的瞬間。直到被控訴參與一場至18人死亡的爆炸案,潘乘風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身份轉換。
然而迅速地,潘乘風因為高空墜落而失憶了,他開始尋找自己,串起了電影的前後部分。
第二次轉換身份,潘乘風前女友龐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評論,倪妮在影片中的表演和人設一點也不花瓶。是的,她是溫婉柔情的女朋友,也是堅毅果斷的女領導,顏值、演技雙雙在線。
醫生表明潘乘風失去了陳述性記憶,在他身上是有可能建立一套新的是非觀價值觀的。
於是負責調查打擊「復生會」的龐玲大膽提出並主導了潘乘風的「臥底」計劃。
而當劉青雲飾演的董卓文聽聞這個計劃時,他拍案怒吼著質問上級和龐玲「你們還是不是人?」他曾是潘乘風最好的朋友。
在這裡,劉青雲擲地有聲的質問或許也是很多觀眾的疑問,先前的「用完即棄」,現在的欺騙利用,對於潘乘風而言,實在不公。
邱禮濤在這裡融入了他對個人和體制二元對立的思考,也在潘乘風這個戲劇化的人物身上寄託了他對人性的觀察:個人自我認同的焦慮、環境和社會制度等對個人心理因素轉變的推動影響等等。
他提出疑問,也帶著思考,但也給出了答案——邱禮濤表示,影片的故事靈感是出自「周處除三害」這個典故,它出自《世說新語》,講的是周處年少時武藝高強,卻因橫行鄉裡,這位七尺少年卻被人們和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當這個說法傳到周處那裡時,他自知為人所厭惡而幡然醒悟,於是周處主動殺猛虎斬蛟龍,至此,陽羨城三害除。
所以,這是一個迷失與向善的故事。
「信我你就是警察,不信我就是恐怖分子。」龐玲如是說。
儘管也帶著懷疑,但潘乘風戴上了龐玲提供的帶有竊聽和定位功能的手錶。
但在臥底時,潘乘風發現龐玲欺騙了自己。
在這裡,導演隱去了語言的作用,放大了動作的表意功能。
摘下帶有定位的手錶放進屏蔽信號的袋子、沉默,緊接著落下眼淚、再沉默,重新戴上手錶,一系列動作在這裡也是他正邪身份轉換的暗示。
在失憶清洗掉潘乘風這五年間的戾氣後,他選擇了救贖。
也許你還記得十八年前《無間道》裡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在天台上對著梁朝偉說出那句「再給我一個機會,我以前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這一次,潘乘風有了有選擇了。
細心的影迷會發現他憑著零星記憶為自己輸入的ID名居然叫「小明」
《無間道》中經典的「天台橋段」
多重轉變使得潘乘風這個角色具備了一種極其豐富的深度。他的驕傲與自負,他的迷茫與追尋,他的醒悟與救贖,幾度戲劇化轉折。
他是拆彈專家,也是定時炸彈,整個故事就像是他和自己的一次對弈,他必須忘記來路,才能找到歸途。
近幾年的電影裡不缺偉光正的完美英雄,世界需要這樣的榜樣,但同時,世界是多面的,也需要跳脫扁平的人物設定去探討更豐富多元的人性。
儘管《拆彈專家2》給大家帶來了驚喜,卻也不是盡皆完美。比如影片開頭潘乘風救貓咪而觸發爆炸這個情節設置,讓不少影迷直呼「不意外」,且作為一個謹慎專業的拆彈專家,在發散愛心前如此大意也令人咋舌。
董卓文拆彈這一片段,雖然悲壯到令潘乘風回頭是岸,但是黃德斌真的犧牲得過於工具。
董sir拆完爆炸品後第一時間過來保護中彈的黃德斌,旁邊幹站著的警隊這時候立馬反應派人開警車過來為他們倆擋子彈。
觀眾:哈?開車就可以擋住大部分子彈襲擊,這個辦法為啥要等黃德斌被打成漏篩才開過來?
又比如影片的前半部分敘事跳躍和剪輯過快過碎,為觀眾營造了反轉不斷的觀影快感,留下了比較多的懸念。
影片後半段則用了較多的閃回片段解答前置的懸念,幫助觀眾釐清脈絡,明細人物性格轉變。
可以理解作為一部商業片不可避免地要照顧大多數觀眾的觀影感受,但這過於直白質樸的敘述方式,也大大降低了影片的高級感。
另外,由於時間緊急,結局潘乘風隨著青馬大橋一同灰飛煙滅墜入江底,這是他為自己贖罪一種方式。
好人黑化,壞人從良,都是文藝作品中較慣用的可以營造戲劇化效果的敘述方式。
這個結局或許營造的場面足夠宏大,英雄的行為足夠震撼,但之前的那些衝突矛盾卻也隨著潘乘風一起爆炸、消失。
不能說這不是創作者為了快刀斬亂麻地解決戲劇衝突,輕描淡寫地填補自己挖出來的坑的偷懶方式。
在一眾香港導演中,陳木勝去世,杜琪峯在搞哲學,爾冬陞剛參加完綜藝,林超賢去搞主旋律電影了……
參加《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導演爾冬陞
而邱禮濤的厲害之處是在香港電影沒落,眾多香港導演紛紛北上迎合大陸市場時,還能在繼三級片、B級片、Cult片衰亡之後重新找到一條表達通道,巧妙地將對制度的質問、對人性的思考融於電影中。
從港片的角度來說,邱禮濤可能是目前極少數依舊能夠說得上是「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的香港電影人。當香港導演紛紛北上的時候,可能只有邱禮濤依舊能夠堅持香港人拍香港故事,只要還有這樣的導演在,真的不能說香港電影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