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繞閩東 畲歌傳萬裡

2020-12-28 農民日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畲,意為刀耕火種。歷史上,由於頻繁遷徙,畲族自稱「山哈」,意為大山的客人。1000多年來,這個南方遊耕民族從廣東潮州鳳凰山一路到福建、浙江等地,傍山結茅,沿坡而居,耕耘於河谷間,卻始終找不到幸福生活安放之處。

福建寧德,是我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區,集中了全國1/4的畲民。這個古老的民族過得怎麼樣,他們能與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社會嗎?日前,記者走進寧德多個畲族村,一探畲民生活的華麗嬗變。

搬,開啟新生

舊時寧德畲民,「門前萬丈深,門後萬丈壁,三餐食番薯,遮體破衣裳」。67歲的退伍老兵雷增喜出生在福鼎硤門畲族鄉柏洋山溝溝裡的茅草棚裡,走到中心村需要一整天時間。2000年底,作為第一批造福工程受益戶,他們家下山搬遷到柏洋永和新村的小樓裡。雷增喜也有了一份新工作——村幼兒園保安。如今,一家人齊努力,家庭年收入能到十五六萬元。

在永和新村,像雷增喜一樣從高山搬遷下來的有100多戶。村裡畲漢一家親,晚飯過後,喇叭一響,大家一起跳廣場舞。

有的搬遷戶是主動告別辛酸過往,有的卻夾雜著傷與痛、血和淚。1987年9月11日凌晨,蕉城區九仙村遭遇了特大暴雨襲擊並發生山崩,5座民房被亂石埋沒,31人死於突如其來的泥石流。「那時我只有6歲,家中15口人只活下來5個人。」如今,已39歲的鐘奶恩提及這段過往,語氣中仍透著悲傷。

家園被毀、缺衣少食,九仙村的受災村民只得暫居在臨時安置點,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7戶受災村民共19人在九仙新村的3座新居安了家。2017年,衢寧鐵路寧德段建設需要徵用九仙新村的土地,政府又在附近新建九仙花苑現代小區,包括134棟低層獨院式住宅,每棟3層,每層高3米,安置群眾103戶,約420人。

鍾奶恩又要搬家了,這次是「喜遷新居」。從山上的土坯房,到高鐵旁的新房子,通過一場跨越30餘載的扶貧接力,古老的九仙畲族村實現了華麗嬗變。

在新居的建築立面和鄉村文化振興館的外牆上,一隻五彩斑斕的鳳凰展翅飛翔,這是畲族的圖騰,也是寧德畲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精神的寫照。

茶,香飄畲村

與山相伴,自古畲族和茶是分不開的。

畲民李照鐵的一天從凌晨4點開始,採茶、除草、曬茶、制茶,哪個也馬虎不得,忙得不得歇。李照鐵乳名阿鐵。他皮膚黝黑,手腳麻利,在蒸籠一樣的制茶間,手不斷地摩挲著捲曲的茶葉,小心地捏起一片放進嘴裡嘗嘗。汗滴到眼睛裡,也顧不上擦。他相信「茶都是要『養』的,『養』好了,香氣自然就會出來了。」

迫於生計,阿鐵15歲就跑去內蒙古打工,奔波十幾年才攢下3萬元錢,2011年回到老家幹起了畲民的老本行——種茶。在有著「白茶故裡」之稱的福鼎方家山村,阿鐵的「荒野白茶」一年就能為這個家賺回十幾萬元。「折騰慣了」的他,又籌款100多萬元建起了現在這個集食宿和制茶於一體的新房。

因茶結緣的除了事業,還有愛情。妻子吳冒花來自貴州苗鄉,因為「都好這一口茶」,她成了阿鐵的好幫手。43歲的阿鐵,終於在過了不惑之年後成家立業,心踏實下來。

吳冒花說:「自然生長的茶葉,有的被蟲子咬過,葉片上有不規則的小洞。」阿鐵指著清明節採的牡丹茶,眼眸裡閃著光,告訴記者:「大小都不均勻,跟著太陽走,有靈性一樣,清涼解毒。」葉片在白色微透的茶杯中漸次四散開來,翻滾跳躍。在追求快和精緻的時下,這一口荒野上的慢茶讓畲民阿鐵品到了小康生活的甜。

對自然品質有同樣偏好的還有同村的畲山茗韻茶業公司董事長藍春鋒。在他眼裡,茶是畲山通往外面的媒介。他帶動五六十戶農民一起種了300多畝茶園,一畝茶園純收入8000元到1萬元。

方家山一帶平均海拔600米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較多,晝夜溫差大,茶葉品質好。村裡26家茶企組成「福鼎市方家山畲寨生態白茶專業合作聯社」,茶園面積2300多畝,還建了閩東畲族茶文化展陳館和方家山畲歌傳習所,通過舉辦茶文化研討會、喊山祭茶典禮、鬥茶賽,讓神奇而悠久的畲茶重煥光彩。

歌,唱響未來

「三月三」是畲民們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畲民會採集烏捻葉,和糯米一起煮成烏米飯,編蓑衣,織彩帶,對唱畲歌。在畲民眼裡,「你可以忘姓但不能忘掉自己的母語。」畲歌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通過口口相傳,把民俗禮儀傳承下來。同為畲族,不同地方的山歌曲調不同。過節也有差異,赤溪過「四月四」的鳳凰節,福鼎過「二月二」。

近年來,畲歌也從民族和家族的一種溝通方式逐漸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曲目,在畲族特色節日期間,村裡的農副產品會銷售一空,「農旅結合」成為很多畲族村落的致富妙招。

白雲山下的福安虎頭村種植著1600畝被譽為「穆陽仙桃」「閩東珍果」的水蜜桃,每年開花期,這裡會舉辦畲鄉桃花節、畲歌會,採摘期舉辦採摘節、鬥桃賽,春賞桃花夏摘桃、秋嘗桃膠冬品酒成為當地特色。

「2016年,歌手騰格爾來到我們的桃花節,一天就吸引10萬人次前來,高速路都堵得水洩不通。」虎頭村黨支部書記吳樹燦神情裡滿是自豪。2019年虎頭村遊客突破7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300多萬元,帶動農特產品銷售1000多萬元。「你們做客來家裡,我們畲民歡迎你,打開前門摘橘子,打開後門摘蜜桃……」興頭上,吳樹燦還亮了兩嗓子。

在「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鳳凰節上,遊客們帶走的不僅有餈粑、畲粽、烏米飯等畲族特色小吃,還有巾幗創業社的婦女們手繪的鵝卵石作品。2019年,在福鼎市婦聯及寧德市鴻愛慈善會「陳橋鴻愛社工團隊」的指導培訓下,38歲的村委會副主任鍾麗眉組織婦女開設鵝卵石手工家庭作坊,在石頭上用顏料繪製「畲」「鳳凰」「滴水穿石」等字樣。鵝卵石記錄了村民由窮及富的變化,也凝結著畲族婦女對未來生活的期盼。

印有「畲」字的茶杯、背包、手機殼,畲族女性的彩帶、「鳳凰裝」……寧德的畲民們把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記憶和故事傳說融入到文創產品中,通過遊客帶往大江南北。

畲歌傳萬裡,彩帶寄柔情。寧德20萬畲民用勤勞和智慧建起一座座鱗次櫛比的小樓,開闢一壟壟整齊的茶園,唱響一首首回味無窮的畲歌,向著美好的小康生活闊步前行……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瑞 韓超 蔡茂楷

監製:王澎;編輯:裴遜琦

相關焦點

  • 「山哈」寫了70本歌詞傳承無譜畲歌
    2017-11-23 16:1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雷淑君 光林 記者 項捷美麗的畲族姑娘11月22日,高亢悠長的山歌聲劃破了深秋清晨的薄霧,傳向遠方。陰雨濛濛,在畲鄉景寧惠明寺村,200多位畲歌愛好和傳承者聚集在這裡,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歌唱著畲族起源、歷史傳說、時代變遷和生活變化。可愛的畲族小姑娘畲族山歌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在畲族人中代代傳唱,但隨著畲漢聯姻和城鎮化的發展,唱山歌的民俗漸漸被淡化。如今,就連會講畲族話的孩子也越來越少,會唱畲歌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 「溫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我家有首「新畲歌」
    10多年前,他在最困難的時候一邊務工一邊堅持創作、演唱畲歌,最終成了畲歌流行唱法第一人,被譽為「畲歌王子」。  「畲歌讓我走出了困境,還讓我們一家人踏上了幸福小康路。」藍永瀟說,他將用自己的歌喉,讓古老的畲歌重煥生機,從大山深處傳入千家萬戶。
  • 一口氣唱百八十字的歌,你聽過?
    畲歌是畲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作的傳統音樂文學,是畲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口口相傳傳下來的,成為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跟其它地區的畲族同胞一樣,福鼎的畲族人民以歌會友、以歌傳情、以歌育人、以歌授業。但由於生活地域不同,福鼎畲歌又有著自己的音調特徵。
  • 恭喜「畲歌王子」藍永瀟,登上法國、香港等多家新聞媒體報導!
    出生地:浙江.平陽職業:歌手、填詞人、畲族民歌傳承人代表作品:《鳳凰與山客》《美麗左溪》《水墨青街》《窮人仔你要爭氣》等..主要成就:畲歌新唱領軍人物、被譽為「畲歌王子」讓畲歌走出大山、走出國門、走進汽車、走進廣場舞、走進KTV
  • 畲舞畲服扮靚畲鄉
    霞浦畲族舞蹈傳承人雷秀蓮在教授挑水舞       每到周末夜晚,霞浦的畲舞愛好者就可以通過直播平臺,觀看溪南鎮半月裡村一位畲族少女直播跳畲舞。每當畲鄉迎來節慶日,富裕起來的畲族群眾總要精心打扮一番,穿上畲服,跳起畲舞,表達他們安居幸福的好心情。      畲舞翩躚自飛揚  曾經,由於畲族民俗活動的禁忌,畲族舞蹈長期以來不為外人熟知。  「畲族傳統舞蹈歷史悠久,大部分蘊藏在祭祀活動中,會跳的多是男性巫師。
  • 【萬裡茶道集結賽】湖北:漫步幽幽古巷,攜一脈茶香尋味靈秀荊楚
    荊楚網客戶端一荊楚網消息(記者黃康 通訊員 施夢羽)一片承沐風露霜華的新綠芽葉,穿越萬裡凝結了茶香靈韻;一條刻盡滄桑轍痕的青石板街,古樸瓦礫映現出歲月斑駁;一段鼎盛昌華似錦的城市記憶,車船沓來見證著時代風雲。漫遊荊楚,嘆神州中南寶地,如明珠落於江漢。
  • 聽畲歌品黃湯觀古窯址 泰順玉塔村:旅遊業「潛力股」
    聽畲歌品黃湯觀古窯址  走在玉塔畲族村平坦整潔道路上,只見宣傳牆上寫有《美麗山哈美麗玉塔》,這支歌充滿濃鬱的民族風味,表達了畲民勤勞樸實的品質,勾勒了一幅新時代的山村美景。這首村歌由當地村民雷旭作詞譜曲,曾在溫州市首屆村歌大賽中獲獎。
  • 烏飯:畲文化浸潤一碗清香
    2017年成為閩東畲族烏飯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吳立強介紹說,相傳烏飯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畲族先祖反抗朝廷壓迫,在斷糧絕草之際,偶得烏稔樹的果實果腹,進而制出烏飯。從此,每年「三月三」,畲族男女都要成群結隊外出春遊,採來烏稔葉,製作烏米飯,緬懷先祖,預祝豐收。相沿成俗千餘年的烏飯遂成為畲族「三寶」之一。
  • 閩東山海行記之——流淌著山川相繆的夢
    聽慣了山風海潮的共舞之歌,我開始向山的更深處邁進,山疊嶂、水縱橫,流淌著多少自西而來的前世今生。那些夢境時常相連,夢裡白雲,伴隨著海風,漸入這千山萬壑中。山川相繆,鬱乎蒼蒼,而今我釃酒臨江,惠風和暢中,身心已得灑脫。流淌著,山間的清泉;流淌著,心中的熱血;流淌著,山川相繆的夢。
  • 溥心畲:中國最後一位文人畫大師
    然而時局動蕩,王府的日子入不敷出,溥心畲教書賣畫,也不能維持生計。溥心畬與親友聚會於自宅英國收藏家戴維德知道溥心畲的生活境況後,便打起了主意,託人向溥遊說,請求轉讓《照夜白圖》這件藝術國寶;已被生活逼得緊的溥心畲,一時腦袋發熱,最後,竟以一萬銀圓的價格轉讓給了戴維德。
  • 抖音晴空萬裡是什麼歌 晴空萬裡歌詞是怎樣的
    而抖音短視頻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帶火了許多老歌曲,小夥伴們,你們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是不是被晴空萬裡四個字刷爆了呢,可你們知道晴空萬裡是哪首歌裡的歌詞嗎?跟小編一起了解下吧。晴空萬裡的現場晴空萬裡是歌曲答案中的歌詞,是由楊坤和郭採潔在2014年的春晚共同演唱的。
  •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丨 「重...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一場集結國內媒體力量、匯聚多省優勢資源、探索茶路歷史文化、追求創新視聽傳播的思想及文化盛宴正式開啟。
  • 寧德:逐夢山海 閩東巨變
    30多年來,閩東人民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部署、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接續奮鬥、苦幹實幹,硬是將昔日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打造成福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增速最快的增長極,把開發三都澳、修建福溫鐵路、建設中心城市等閩東人民的「三大夢想」變成現實。
  • 「沙家浜」中的閩東子弟兵
    …這段唱詞來自以1939年新四軍「江抗」部隊抗日故事改編而成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十八棵青松」從此成為陽澄湖畔蘆葦蕩裡負傷頑強戰鬥的新四軍指戰員的代名詞 82年前葉飛、阮英平領導的閩東紅軍獨立師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1300多名閩東健兒北上皖南抗日繼而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名義從蘇南茅山根據地出發東進又於1939年秋北進蘇北
  • 寧德:「閩東之光」浸潤一座城
    從大合唱《日出三都澳》到情景歌舞《從此不再漂泊》,再到新編北路音樂劇《我們一起走過》,這臺傳播「閩東之光」的文藝晚會,接地氣、聚人氣、提士氣。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講『貧窮』的同時,不要忘記講閩東的光彩;在講壓力的同時,不要忘了講動力。」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倡導大家充分認識閩東的光彩,並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
  • 「江流萬裡,茶香百年」——青島萬裡江茶博物館
    這裡就是我們今天的此行目的地-青島萬裡江茶博物館。青島萬裡江茶博物館由嶗山茶的龍頭企業——青島萬裡江茶業有限公司2014年投資興建,位於北宅街道,展廳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北方最大、功能最全的茶葉博物館。
  • 悠悠畲族小說歌 朗朗唱響山哈情
    明朝傳下第三帝,永樂皇帝坐龍庭……」記者近日走進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看到耄耋老者、白露坑小說歌傳承人鍾昌堯老人,為來自福安市的畲歌愛好者即興吟唱起了傳承100多年的小說歌《九節金龍鞭》。古韻古腔、空靈動人,歌者聽者都沉醉其中,仿佛時光倒流,又回到那久遠的年代。畲族自稱「山哈」,素有盤歌、對歌的傳統習俗,歌言是畲族人民的口頭文學,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