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畲,意為刀耕火種。歷史上,由於頻繁遷徙,畲族自稱「山哈」,意為大山的客人。1000多年來,這個南方遊耕民族從廣東潮州鳳凰山一路到福建、浙江等地,傍山結茅,沿坡而居,耕耘於河谷間,卻始終找不到幸福生活安放之處。
福建寧德,是我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區,集中了全國1/4的畲民。這個古老的民族過得怎麼樣,他們能與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社會嗎?日前,記者走進寧德多個畲族村,一探畲民生活的華麗嬗變。
搬,開啟新生
舊時寧德畲民,「門前萬丈深,門後萬丈壁,三餐食番薯,遮體破衣裳」。67歲的退伍老兵雷增喜出生在福鼎硤門畲族鄉柏洋山溝溝裡的茅草棚裡,走到中心村需要一整天時間。2000年底,作為第一批造福工程受益戶,他們家下山搬遷到柏洋永和新村的小樓裡。雷增喜也有了一份新工作——村幼兒園保安。如今,一家人齊努力,家庭年收入能到十五六萬元。
在永和新村,像雷增喜一樣從高山搬遷下來的有100多戶。村裡畲漢一家親,晚飯過後,喇叭一響,大家一起跳廣場舞。
有的搬遷戶是主動告別辛酸過往,有的卻夾雜著傷與痛、血和淚。1987年9月11日凌晨,蕉城區九仙村遭遇了特大暴雨襲擊並發生山崩,5座民房被亂石埋沒,31人死於突如其來的泥石流。「那時我只有6歲,家中15口人只活下來5個人。」如今,已39歲的鐘奶恩提及這段過往,語氣中仍透著悲傷。
家園被毀、缺衣少食,九仙村的受災村民只得暫居在臨時安置點,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7戶受災村民共19人在九仙新村的3座新居安了家。2017年,衢寧鐵路寧德段建設需要徵用九仙新村的土地,政府又在附近新建九仙花苑現代小區,包括134棟低層獨院式住宅,每棟3層,每層高3米,安置群眾103戶,約420人。
鍾奶恩又要搬家了,這次是「喜遷新居」。從山上的土坯房,到高鐵旁的新房子,通過一場跨越30餘載的扶貧接力,古老的九仙畲族村實現了華麗嬗變。
在新居的建築立面和鄉村文化振興館的外牆上,一隻五彩斑斕的鳳凰展翅飛翔,這是畲族的圖騰,也是寧德畲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精神的寫照。
茶,香飄畲村
與山相伴,自古畲族和茶是分不開的。
畲民李照鐵的一天從凌晨4點開始,採茶、除草、曬茶、制茶,哪個也馬虎不得,忙得不得歇。李照鐵乳名阿鐵。他皮膚黝黑,手腳麻利,在蒸籠一樣的制茶間,手不斷地摩挲著捲曲的茶葉,小心地捏起一片放進嘴裡嘗嘗。汗滴到眼睛裡,也顧不上擦。他相信「茶都是要『養』的,『養』好了,香氣自然就會出來了。」
迫於生計,阿鐵15歲就跑去內蒙古打工,奔波十幾年才攢下3萬元錢,2011年回到老家幹起了畲民的老本行——種茶。在有著「白茶故裡」之稱的福鼎方家山村,阿鐵的「荒野白茶」一年就能為這個家賺回十幾萬元。「折騰慣了」的他,又籌款100多萬元建起了現在這個集食宿和制茶於一體的新房。
因茶結緣的除了事業,還有愛情。妻子吳冒花來自貴州苗鄉,因為「都好這一口茶」,她成了阿鐵的好幫手。43歲的阿鐵,終於在過了不惑之年後成家立業,心踏實下來。
吳冒花說:「自然生長的茶葉,有的被蟲子咬過,葉片上有不規則的小洞。」阿鐵指著清明節採的牡丹茶,眼眸裡閃著光,告訴記者:「大小都不均勻,跟著太陽走,有靈性一樣,清涼解毒。」葉片在白色微透的茶杯中漸次四散開來,翻滾跳躍。在追求快和精緻的時下,這一口荒野上的慢茶讓畲民阿鐵品到了小康生活的甜。
對自然品質有同樣偏好的還有同村的畲山茗韻茶業公司董事長藍春鋒。在他眼裡,茶是畲山通往外面的媒介。他帶動五六十戶農民一起種了300多畝茶園,一畝茶園純收入8000元到1萬元。
方家山一帶平均海拔600米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較多,晝夜溫差大,茶葉品質好。村裡26家茶企組成「福鼎市方家山畲寨生態白茶專業合作聯社」,茶園面積2300多畝,還建了閩東畲族茶文化展陳館和方家山畲歌傳習所,通過舉辦茶文化研討會、喊山祭茶典禮、鬥茶賽,讓神奇而悠久的畲茶重煥光彩。
歌,唱響未來
「三月三」是畲民們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畲民會採集烏捻葉,和糯米一起煮成烏米飯,編蓑衣,織彩帶,對唱畲歌。在畲民眼裡,「你可以忘姓但不能忘掉自己的母語。」畲歌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通過口口相傳,把民俗禮儀傳承下來。同為畲族,不同地方的山歌曲調不同。過節也有差異,赤溪過「四月四」的鳳凰節,福鼎過「二月二」。
近年來,畲歌也從民族和家族的一種溝通方式逐漸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曲目,在畲族特色節日期間,村裡的農副產品會銷售一空,「農旅結合」成為很多畲族村落的致富妙招。
白雲山下的福安虎頭村種植著1600畝被譽為「穆陽仙桃」「閩東珍果」的水蜜桃,每年開花期,這裡會舉辦畲鄉桃花節、畲歌會,採摘期舉辦採摘節、鬥桃賽,春賞桃花夏摘桃、秋嘗桃膠冬品酒成為當地特色。
「2016年,歌手騰格爾來到我們的桃花節,一天就吸引10萬人次前來,高速路都堵得水洩不通。」虎頭村黨支部書記吳樹燦神情裡滿是自豪。2019年虎頭村遊客突破7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300多萬元,帶動農特產品銷售1000多萬元。「你們做客來家裡,我們畲民歡迎你,打開前門摘橘子,打開後門摘蜜桃……」興頭上,吳樹燦還亮了兩嗓子。
在「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鳳凰節上,遊客們帶走的不僅有餈粑、畲粽、烏米飯等畲族特色小吃,還有巾幗創業社的婦女們手繪的鵝卵石作品。2019年,在福鼎市婦聯及寧德市鴻愛慈善會「陳橋鴻愛社工團隊」的指導培訓下,38歲的村委會副主任鍾麗眉組織婦女開設鵝卵石手工家庭作坊,在石頭上用顏料繪製「畲」「鳳凰」「滴水穿石」等字樣。鵝卵石記錄了村民由窮及富的變化,也凝結著畲族婦女對未來生活的期盼。
印有「畲」字的茶杯、背包、手機殼,畲族女性的彩帶、「鳳凰裝」……寧德的畲民們把民族傳統工藝、文化記憶和故事傳說融入到文創產品中,通過遊客帶往大江南北。
畲歌傳萬裡,彩帶寄柔情。寧德20萬畲民用勤勞和智慧建起一座座鱗次櫛比的小樓,開闢一壟壟整齊的茶園,唱響一首首回味無窮的畲歌,向著美好的小康生活闊步前行……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瑞 韓超 蔡茂楷
監製:王澎;編輯:裴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