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琴入門知識
1、彈奏電子琴必須有正確的姿勢
一、身體姿勢
1、手的各部位要自然放鬆,切忌僵硬。
2、大臂(上臂)自然下垂,小臂與手腕、手背成水平線。
3、手指自然微微彎曲,最後一節與鍵盤垂直。
4、大拇指用外側觸鍵,其它指用指尖肉部觸鍵。
5、彈電子琴手指的力度要稍輕,不宜採用演奏鋼琴的力度重觸鍵。因為演奏者演奏一般電子琴,觸鍵力度的大小並不影響音量(比較高檔的電子琴對力度大小也能反應,不在此例)。
6、手指過於放鬆、甚至輕飄飄也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樣有時會由於按鍵過淺,沒有撥通電子振蕩器電路而無音,用手的自然重量比較合適。
以上這些文字上的東西,讀起來可能感到不形象,不具體,有條件的網友,最好還是請老師或懂行者給你示範為佳。
二、五指原位練習
C大調及a小調彈奏入門訓練 C大調、a小調的淺易曲子一般不用彈黑鍵,學習彈奏一般都由此練起。首先作右手原位的練習:手指自然地彎曲,大拇指放在C調的中音DO(1)上,一個手指對準一個鍵,照著練習上的指法來彈。
一、五指原位練習
(一) 練習步驟
1. 右手五指原位練習單音,先練斷奏後練連奏。
2. 加上自動低音的五指原位練習,先慢後快,要求按節奏的速度彈奏。
3. 學習大三和弦的標記法,進行左手大三和弦的練習
4. 雙用混合練習:右手彈旋律,左手彈指定的大三和弦並選擇好指定的音色和節奏。
(二)右手單手原位練習
先作右手在原位的斷音練習。從這裡開始,你將接觸到較多的五線譜曲子。如果你已經懂得看了,開始用的曲譜對你來說簡直是「小兒科」;如果你不懂,那就得補學點看譜的知識了(附:五線譜常識,供不懂看譜的補學)
電子琴的第一節課
1、打節奏,先學四分音符的打法,拍一下手嘴裡唱一個「tang」。注意三點
一是:拍一下手要分成兩個部分:合-分時間上要相等。二是:拍手速度要均勻。三是手嘴一定要一致。
再學二分音符的打法,拍一下手,雙手不要分開停頓一下,拍手時間和停頓時間相等。嘴裡唱「tang--ang」.時間剛好是四分音符的兩倍。
最後學全音符,拍一下手,然後雙手不要分開停頓三下,拍手時間和停頓時間相等。嘴裡唱「tang--ang--ang--ang」.時間剛好是四分音符的四倍。
電子琴第二課:認識五線譜和音符的高低
關於五線譜的構成:五線四間在一般的樂理書裡都有介紹,這裡不再多講,這裡著重講一下我們最初應該認識的幾個音符,如上面的圖示:把你的左手手指放平伸出代表五線譜,那麼do re mi fa so 這五個音在五線譜上的位置可以在手上記憶。
第三課 學習鍵盤
要彈琴首先要把鍵盤認會
首先能熟練的找到六個do 和中央do ,然後從中央do 開始往右邊連著數5個白鍵,它們分別是我們上一節課在手指五線譜上認會的do re mi fa so 這五個音符。
電子琴第四課
從這一個課開始我們就要開始彈琴了,電子琴的彈法是借鑑鋼琴的彈法,也是從斷奏法開始練習,但不要用太大的力量,具體彈法請參考本站鋼琴教室入門階段第一課的要求。下面我們彈奏這首《拍皮球》。注意二分音符手不要拿起來,嘴裡數二後手再抬起。要求:把電子琴的進行曲節奏打開,速度調至50至55。嚴格按照節奏彈奏。
第五課、學習 fa so 的彈奏方法
本課彈奏高音譜號的第一間的fa和第二線的sol,很多學員剛開始分不清,在彈《下山》《日落》時特別注意,要用斷奏法。以下幾首樂曲練習時都要打開進行曲節奏,速度60左右。
第六課、學習電子琴的單指和弦
這一課學習C G 兩個和弦。樂譜下載後即可放大。
第七課、學習單指和弦 F的彈法
第八課、學習換手位 練習曲目《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第九課、繼續學習換手位,複習單指和弦C F G
簡譜學習入門教程
所謂簡譜,是指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科譜,係指數字簡譜。數字簡譜以可動唱名法為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詳細。
一、概述
什麼是簡譜?
簡譜是用阿拉伯數字1、2、3、4、5、6、7來記錄音高的一種記譜法,讀過書的中國人幾乎都認識它。這種記譜法的是法國的修道士蘇埃蒂1665年提出來的。後來,將它加以改進和積極推廣的竟然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盧梭。由於這種記譜法不方便於記錄多聲部的、複雜的音樂,在歐洲幾乎從未普及過。1882年前後,美國人梅森到日本講學時把它傳入日本,19世紀曾有一度在日本學校通用過,不過後來他們也不用了。清朝末年,簡譜通過留日學生傳入我國。1904年,沈心工先生編寫的「學校唱歌法」一書出版,曾風行一時,從此簡譜便在我國普及開來。筆者認為,簡譜作為一種大眾化的記錄方法,在我國普及和推廣音樂方面曾經而且仍在發揮很大的作用。不過由於它記譜有不少局限,而且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又都不用它,我們應當創造條件推廣、普及五線譜,以利於提高音樂水平及與世界各國進行音樂文化交流。
簡譜概述
和語言一樣,不同民族都有過自己創立並傳承下來的記錄音樂的方式---記譜法。各民族的記譜方式各有千秋,但是目前被更廣泛使用的是五線譜和簡譜(據說簡譜是由法國思想家盧梭於1742年發明的)。
簡譜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簡單易學的音樂記譜法。它的最大好處是僅用7個阿拉伯數字----1234567,就能將萬千變化的音樂曲子記錄並表示出來,並能使人很快記住而終身不忘;同時涉及其他的音樂元素也基本可以正確顯示。簡譜雖然不是出現在中國,但是好象只有在中國得到非常廣泛的傳播。
一般來說,所有音樂的構成有四個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長短」:
1 音的高低: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間的音組成的,從鋼琴上直觀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鍵盤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鍵盤音越高。
2 音的長短:除了音的高低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長短。音的高低和長短的標住決定了該首曲子有別於另外的曲子,因此成為構成音樂的最重要的基礎元素。
3 音的力度:音樂的力度很容易理解,也叫強度。一首音樂作品總會有一些音符的力度比教強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而力度的變化是音樂作品中表達情感的因素之一。
4 音質:也可以稱音色。也就是發出音樂的樂器或人聲。同樣的旋律音高男生和女聲唱就不一樣的音色;小提琴和鋼琴的音色就不一樣。
音樂基礎之認識簡譜
簡譜是記譜法一種。由於它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在記譜、讀譜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國廣泛流傳。
簡譜有它的優點,但也有它的缺點。例如記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線譜在視覺上那麼清楚,而記鋼琴譜幾乎是不可能的。過去有人認為簡譜簡單、不科學,因而否定了簡譜在現實音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錯誤的。應該承認:簡譜對音樂的普及和推廣,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簡譜將會繼續發揮它的積極作用,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服務。
簡譜的創造和發展過程,因為缺乏有關的材料,還不能作準確的介紹。法國的加林(1786-1821)和舍維(1804-1864);英國的格蘭威爾(1785-1867)和葛爾文(1816-1880),在簡譜體系方面,都曾作過研究和整理。我國的簡譜是由日本傳來的。這種體系與舍維的體系已有所不同。按照舍維體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線,都加在音符的上方。然而日本的簡譜到了我國,特別是解放後十年來,又起了許多變化和發展,現在只將現行的簡譜作如下的簡單介紹。
在簡譜體系中,音的相對高度暖和七個阿拉伯數字來表示的。這幾個音的相互關係,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為全音。
標記:1 2 3 4 5 6 7 i
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
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圓點,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兩個圓點表示高兩個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個圓點,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兩個圓點表示低兩個八度。要準確地表示音的絕對高度,還要應用調號標記。調號標記是用1=F、1=G……等來表示的。
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過多的加點,在合唱、合奏譜中,往往應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來記低聲部或高聲部。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記譜;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記譜等便是。
音的長短是在音符後面或下面加短橫線來表示的。
在簡譜體系中也應用附點。但只到四分音符為止;再長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則繼續用增加短橫線來表示。
附點全音符: 1- - - - -
附點二分音符: 1- -
附點四分音符: 1.
附點八分音符: 1.
附點十六分音符:1.
表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號是0。為了表示不同長度的休止,可用增加0的數目、在0的右面加附點來標記。通常所用的休止符如下:
全休止符: 0 0 0 0 附點全休止符: 0 0 0 0 0 0
二分休止符:0 0 附點二分休止符: 0 0 0
四分休止符:0 附點四分休止符: 0.
八分休止符:0 附點八分休止符: 0.
十六分休止符:0 附點十六分休止符:0.
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橫線) 附點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橫線)
長達數小節的休止,可用長休止號。寫在小節內,上面的數目字表示休止小節的數目。僅有長度而無一定高度的音,用X記號來表示,音的長短則用在X後面或下面加短橫線來標記。
在簡譜體系中不存在譜號問題。它的音高是通過音符和調號來表示的。
簡譜中的拍號和五線譜一樣,用分數標記,它和調號一起記在樂曲名稱的左下方,先記調號後記拍號。樂曲名稱的右下方則詞曲作者的姓名。
速度標記和表情術語記在第一行樂譜開始處的上面。
在多聲部的記譜中,小節線多半是分開的,各聲部單獨記寫。但有的器樂曲的小節線是按照樂器的分組連起來的。不論是分開或不分開,各聲部的小節線一定要上下對齊。
記譜時要注意音符的空間距離,使小節與小節,拍與拍的距離大致相等,一拍之內音符少的要寫松一些;音符多的要寫緊一些。少於四分音符的各種音符,低音點要記在短橫線下面。
簡譜體系中音值組合法的規則,基本上與五線譜相同。只是在復拍子中不用代表整小節的一個音符,而用連線把音符按單拍子分組後連結起來。
休止符的組合法和上面所談情況相同,當然不必再用連線。
連音記號記在音符的上面,用開口的括弧加上表示連音的數目字來標記。
簡譜中的移調非常簡單,只要把調號改動一下便可以了。例如C大調的樂曲要移高大二度時,只要把1=C改成1=D便完成了。
簡譜中變音記號只用升(#)、降(b)和還原三種,重升(×)、重降(bb)是不用的。
在簡譜體系中,較長的確定的轉調,不用臨時變音記號,而用轉調後的調號來標明。
五線譜中所用的裝飾音記號、省略記號、力度記號、速度記號基本上都適用於簡譜。
為了避免代表斷音的圓點和高音點相混,在簡譜中斷音用▽或▼來表示。
短倚音用小的十六分音符或十八音符標記,寫在主要音的左上方或右上方,並用連線與被裝飾的主要音相連。
前奏、過門、尾聲和五線譜一樣,用小音符標記,有的也用括弧括起來。
記寫和弦時,音符下面的短橫線,僅在最低音下記出。
關於簡譜的記譜法,目前還沒有一個較完整的體系,以上所談的僅是簡譜中一般最普通的知識,是很不全面的。
五線譜比簡譜好在哪
五線譜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音樂所使用一種記譜方式。他的歷史相當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的四線譜。不過目前的體制,大約是在十六世紀所底定的。
而簡譜的起步較晚,在十七世紀時由法國出現,其後經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紀下才逐漸底定其規格。並傳入日本,再傳入中國。其實大約是清末民初的時候。
目前使用簡譜的,大概以有中國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國樂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於在大陸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簡譜。
對於大多數由業餘開始學國樂的人來說,簡譜還是最先入門的一種記譜方式。而音樂班的學生,如果是從小學起的,則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線譜,沒有使用簡譜。如果是在大一點的,則可能是兩者並用。
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有人只會看簡譜,拿到五線譜就得翻成簡譜才看得懂;有的人只會看五線譜,跟他唱首調旋律他還會被搞混了;有人兩種都可以看,但是其中一種看的速度與正確率較高。
第一種人以一般社團的人士居多,第二種則以小學音樂班居多,第三種就是像我們這樣演奏需求較多,或者是社團中比較有心的人了。
有人支持五線譜,甚至完全不知道簡譜是怎麼回事的,也大有人在。有人則是支持簡譜,認為易學易普及,也沒有什麼是簡譜辦不到的。
我自己的識譜轉變過程:
在這裡,我把我個人的經驗以及看法說一說。也許對於與我有類似習樂背景者,能有些參考的作用。
我從高中學國樂開始,就是看簡譜的。後來到大學,在高市國兼差,以及在戲曲界工作的時間,也都是看簡譜的。
不過這中間,我買了一把長笛,開始試著看線譜。
退伍後,回到高雄考入樂團,擔任中音嗩吶演奏員的職務。由於中音嗩吶與長笛的調性相同,指法除少數音以外也有不少雷同之處,所以便在每日翻譜之餘,慢慢嘗試看線譜。由簡單的曲子開始,五線譜發下來後,先克制自己要翻譯成簡譜的衝動。等到指揮一開始下指揮棒的時候,直接識譜吹奏。
當然總有地方比較難些,我就把實在來不及看線譜的地方,翻譯為簡譜,而且是以C調記譜。
這樣慢慢熟悉,強迫自己看線譜,大約幾個月以後,大部分的樂譜發下來就可以直接識譜了,也脫離了每次發一堆譜就忙著翻譯的緊張忙碌情形。
後來隨著樂器的使用以及樂團抄譜編曲的需要,逐漸也會看各種譜號(高音,中音,低音)了。老實說常用的樂器就有四五種了(不同調性的同種樂器不算),每種樂器各要背上六到八種的簡譜指法,以及兩三種線譜指法,加起來少說也有五六十種指法,的確有些頭痛。
所以有時會出錯是在所難免。不過隨著常用程度不同,出錯的機率也就不同了。基本上愈少換樂器,調號較常用,臨時記號愈少,則出錯的機率也就愈低了。
其他樂器的情況:
其實我很佩服吹笛子的人,頻頻換笛子還能看線譜,實在是很厲害。若是以法國號、豎笛等等移調樂器的觀念來看,樂譜本身就應該移好調了。也就是說,樂譜記載好用什麼調子的樂器,演奏員照著換樂器後,仍應使用一致的指法繼續演奏下去,而樂譜必須預先移調。
所以西方管弦樂的指揮就要有很強的讀譜能力,把總譜上面各種不同的移調聲部組織回原來的位置。相形之下,國樂的樂譜不但沒有為移調樂器移調,有些甚至任意採用譜號,造成演奏員額外的負擔。例如許多號稱中音的國樂器實際音高應用高音譜號記譜,而不是聽其名稱就採用中音譜號。有些樂器音區較高,卻仍採實際音高記譜,沒有移調(低八度)記譜,造成識譜的困難。
由此可見,採用線譜雖然是目前專業樂團普遍採用的一種方式,但是國樂界的記譜一直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演奏員必須花費額外的精力來解決這些問題。
移調的管樂器,如笛子以及傳統嗩吶,在使用線譜上有著上述的移調問題。至於其他大致是固定音位(揚琴、笙),固定定弦(其他大部分的拉弦、彈撥)樂器,則問題比較少。
向我自己也拉二胡。只要花大約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可以看線譜拉一些合奏曲了。不過這還關係到我已經會看其他樂器的五線譜,以及我對於二胡指法也頗熟悉,也許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身上。但是以我自己的感覺,比起要時常換樂器的來說,這些定音定弦樂器,用線譜的障礙比較小些。
心中識譜的方式:
前面說過有幾種人,所以也就有幾種不同的識譜方式。
對於只會看線譜,不會看簡譜的人,大都是自幼接受固定調線譜的觀念,所以一時難以理解首調的觀念,自然也就不容易使用簡譜了。如果當初使用的是首調線譜的觀念,應該會容易些。
不過我想大多數人關心的,還是原本看簡譜已經習慣了的人,如何看五線譜?
我個人覺得這是因人而異的,重點則在於個人對於首調的體認程度,以及對於固定調五線譜的視唱聽寫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視唱聽寫是偏向首調?還是固定調也可以?
愈是偏向首調感,愈會有翻譯的動作。即使是沒有用筆寫下來,也會在心裡快速的運算著。
有的人聽到C調 6 #4 3 2 就會覺得明明是 5 3 2 1 (D調),而有的人則正好相反。所以說在識譜時的心裡到底是怎樣推算,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相當多的不同比例可以運用。
以我自己看線譜為例,譜發下來第一次視奏的時候,我心裡是完全採用固定調的,也就是看到音符在那個位置,我就按好哪個音,照吹就是了。
不過,當第一遍的視奏完畢,我已經聽到了曲子了,這時候我的聽寫部份,是首調居上風的,所以第二次視奏的時候,我可能就改為一半首調一半固定調了。也就是說音程的關係採用首調安排,部份樂譜也是轉為首調了。
樂曲愈是具有明確的首調感,我自動翻譯成首調的比例就愈大,例如喜訊傳邊寨就是個例子。不過如果是類似第二民族交響樂這樣的曲子,我心中就是以固定調來存想了。
所以,主宰我識譜時心中想法的,其實是耳朵的聽覺。容易聽出首調樂譜的,就自動轉成首調線譜來看;不容易聽出來的,或者小片段一直轉調的,就採用固定調識譜。也就是說看情況,該首樂曲用那個比較方便,就用哪一個方法。
上面講的是識譜,時於演奏時音準的控制,則大都是以和聲共鳴好,或者音階進行順耳為準,也就是基本上很少用十二平均率的感覺來演奏。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識譜方式,也許能對像我這樣由簡譜轉增加看線譜的人,有所幫助。
簡譜 VS 五線譜:
簡譜與線譜各有其優缺點,這裡將我自己的感覺以及想法,來說一下。
簡譜的音符,不同音高之間的符號差異,比起線譜的豆芽菜要大得多,所以以可分辨性來說,無疑的簡譜的符號差異,要比線譜的位置差異要來得容易辨認,所以對於初學者的學習,簡譜的確比較快容易上手。
線譜初學看錯行是很常見的,簡譜卻多半是指法不熟而按錯。一個是識譜時候的問題,一個是是識譜後執行時期的問題,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
而採用簡譜,對於初學者來說,容易培養首調感,也較於容易建立起首調的聽覺,有助於以首調方式來演奏的音準。上手容易,轉調也容易,但是對於首調感不明確,臨時記號多的曲子,學簡譜的人就比較缺乏這樣的訓練了。
簡譜的實際音高,卻沒有線譜那麼明確,尤其是碰到轉調的時候,更容易出現不確定的情況。
這個問題,在編寫樂曲時,就比較會造成困擾。除了音響效果的轉變以外,有些和聲的轉位也會造成一些問題。
在和聲方面,愈多音出現時,簡譜就愈吃力。因為簡譜符號大,又要加點,疊起來相當暫空間,而且有時必須分神判斷夾在裡面的點到底是屬於哪個音符的。所以當和聲同時出現的數目多到一定程度時,簡譜的識譜就不如線譜簡潔明了。
至於其他的部份,簡譜與線譜相通之處就很多了,差異性也不大。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發現簡譜與線譜各有其應用範圍,也各有其優缺點。所以端看用途而定,不必非得說出哪一個才是最好的。由於國樂演奏的範圍很大,形式也很多樣化,因此兩種譜制都有其合適的曲目。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相信兩者並存仍是必須的。
對於一般的社團人士,我的建議是還不必非學線譜不可。如何把音準,節奏,技巧,情感等等做好,才是熱愛音樂的人應該先要去追求的。只有當行有餘力時,再去嘗試看線譜,也算是學習了新的東西。
至於音樂班的學生以及專業人士,相信兩種都要會看已經是必備的技能了。其實科班教育都有鋼琴課,看線譜應該都不成問題。只有像我這種沒有學過鋼琴,而由民間藝人跳入專業的,才需要特別去訓練自己看線譜吧!
二、音和音符
一切發音物體如聲帶、琴弦、簧片等經過物理振動、共鳴以後產生的結果都稱為"音",用以記錄不同長短的音的進行的符號叫做音符
1、音符:
在簡譜中,記錄音的高低和長短的符號,叫做音符。而用來表示這些音的高低的符號,是用七個阿拉伯數字作為標記,它們的寫法是:
1 2 3 4 5 6 7
讀法為: do re mi fa so la si
(多 來 米 發 梭 拉 西)。
音符是和音高緊密相連的,沒有一個不帶音高的音符。
2、音高-簡譜:
音符的數字符號如1 2 3 4 5 6 7就表示不同的音高。在鋼琴鍵盤上可以很直觀地理解音符和音高。廣義上說音樂裡總共就有7個音符。
鋼琴上的琴鍵由黑鍵和白鍵組成,共有88個鍵盤。上圖標示出這88鍵盤以及對應的音符和音高。現在重點看黃線框裡面的音符---七個白鍵和五個黑鍵。搞懂了這12個音符和位置規律就可以將所有88個鍵盤掌握了。
黃線框裡面的音符上下都不帶圓點的一般叫中音區音符。如果您記憶的話先將中央1(C)牢記在心---這可以說是所有88個鍵盤位置的基礎。至於說為什麼還叫C您可以參考有關調式的解釋。這7個白鍵的就是如我們通常唱的1 2 3 4 5 6 7 這七個音符。那麼5個黑鍵呢?請看下面有關半音/全音的解釋。
黃線右面的音符上邊出現有圓點的,則表示要將該音升高一個音組,行話說「高8度」。如出現加兩個圓點就表示將該音升高兩個音組,餘類推。在音符下邊出現有圓點的,則表示要將該音降低一個音組,即「低8度」。如出現加兩個圓點就表示將該音降低兩個音組,餘類推。
用手依次彈上面各組鍵盤,你會直觀地感到音的「高低」了。
3、音符的長短(時值)與休止符-簡譜
音符們各有不同,音符有不同的長度,如下表。
音符名稱
寫 法
時 值
全音符
5 — — —
四拍
二分音符
5 —
二拍
四分音符
5
一拍
八分音符
半拍
十六分音符
5
=
四分之一拍
三十二分音符
八分之一拍
上例可以看出:橫線有標註在音符後面的,也有記在音符下面的,橫線標記的位置不同,被標記的音符的時值也不同。從表中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就是:要使音符時值延長,在四分音符右邊加橫線「—」,這時的橫線叫延時線、延時線越多,音持續的時間(時值)越長。相反,音符下面的橫線越多,則該音符時間越短。
休止符
音樂中除了有音的高低,長短之外,也有音的休止。表示聲音休止的符號叫休止符,用「0」標記。通俗點說就是沒有聲音,不出聲的符號。
休止符與音符基本相同,也有六種。但一般直接用0代替增加的橫線,每增加一個0,就增加一個四分休止符時的時值。
4、半音與全音
音符與音符之間是有「距離」的,這個距離是一個相對可計算的數值。在音樂中,相鄰的兩個音之間最小的距離叫半音,兩個半音距離構成一個全音。表現在鋼琴上就是鋼琴鍵盤上緊密相連的兩個鍵盤就構成半音,而隔一個鍵盤的兩個鍵盤就是全音。
白鍵位置上的3和4音、7和音之間構成半音;而1和2之間,2和3之間,以及4和5、6和7之間構成是全音。而1和2之間隔著一個黑鍵,1和2與這個黑鍵都構成半音。
5、變化音
將標準的音符升高或降低得來的音,就是變化音。 將音符升高半音,叫升音。用「#」(升號)表示,一般寫在音符的左上部分,如下所示:
標準的音降低半音,用「 b "(降號)表示,同樣寫在音符的左上部分:
基本音升高一個全音叫重升音,用「x"(重升)表示,這和調式有關。
基本音降低全音叫重降音。用「 bb」(重降)表示。
將已經升高(包括重升)或降低(包括重降)的音,要變成原始的音,則用還原記號「」表示
6、附點音符
附點就是記在音符右邊的小圓點,表示增加前面音符時值的一半, 帶附點的音符叫附點音符。
例如:
四分附點音符:
八分附點音符:
三、節奏,節拍
節拍」與「節奏」是兩個互相關聯而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它們易被初學者混淆。
1、節奏
掌握讀譜,首先要掌握節奏,練習掌握節奏要能準確的擊拍。擊拍的方法是:手往下拍是半拍,手掌拿起有半拍,一上一下是一拍。
節拍符號:前半拍 後半拍 。一拍為 。節奏符號:用 X 表示,念da。
熟悉節奏是,要求節拍,口念節奏一起進行練習。列如:2/4
(註:上列中2/4是拍,表示一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二拍。x 表示一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二拍, x 表示四分音符,既一拍;表示八分音符,既半拍,表示二分音符,既二拍)
2、節拍
樂曲或歌曲中,音的強弱有規律地循環出現,就形成節拍。 節拍和節奏的關係,就像列隊行進中整齊的步伐(節拍)和變化著的鼓點(節奏)之間的關係。
樂曲中表示固定單位時值和強弱規律的組織形式。亦稱拍子。小節中的單位時值叫作拍子。小節中強拍和弱拍的循環稱2拍子;強拍、弱拍、弱拍循環的稱3拍子。表示每小節中基本單位拍的時值和數量的記號,稱拍號。拍號的上方數字表示每小節的拍數,下方數字表示每拍的時值。例如,2/4表示以4分音符為1拍,每小節有 2拍。拍號中時值的實際時間,應視樂曲所標速度而定。例如快速度2/2中的2分音符就可能比慢速度4/4中的4分音符佔時更短,因此不能視為3/4比3/2快,3/8比3/4更快。
3、單拍子
指每小節一個強拍。
例如:2/4 拍 : (註: 表示強拍, 表示弱拍)每小節第一拍是強拍,第二拍是弱拍。
3/4 拍: 每小節的第一拍是強拍,第二、第三拍為弱拍。
復拍子
每小節有一個強的,有若干個次強的。
例如:4/4 拍: 每小節第一拍是強拍,第三拍是次強拍,第二、第四拍是弱拍。
每小節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類型的單拍子組成。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強拍,這樣的復拍子叫混合復拍子。
常見的右5/4拍。它是由( 2/ 4+3 /4)或(3/ 4+2 /4)兩種形式,它的強弱規律是:
x x x x x x x x x x
註:強拍、 弱拍、 次強拍。
4、拍子的強弱規律
每一中拍子,它的強弱規律是不同,從下一覽表中可以了解常用拍子的種類。 以音5( sol )為例:
拍 類
音 符
強 弱 規 律
拍 號
讀 法
單
拍
子
一拍
5
1/4
四一拍
二拍
5 - 5 -
2/2
二二拍
5 5
2/4
四二拍
三拍
5 5 5
3/4
四三拍
3/8
八三拍
復
拍
子
四拍
5 5 5 5
4/4
四四拍
六拍
6/8
八六拍
四、調
1、調式音階
按照一定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幾個音(一般是七個音左右)組成一個有主音(中心音)的音列體系,構成一個調式。
把調式中的個音,從主音到主音,按一定的音高關係排列起來的音列,叫音階。
如C調:1 2 3 4 5 6 7
2、大調式
凡是音階排列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結構的音階,就是自然大調。這是使用的最廣泛的調式。至於為什麼是自然大調以後會有講解。
一般來說,一首音樂作品的開始音符是使用1、3或5的,而結束在1上的就是大調音樂。比如國歌就是大調音樂。要想真正搞懂大調音樂,必須要學習和聲知識。
3、小調式
小調式也有三種形式:
a:自然小調:凡是音階符合全、半、全、全、半、全、全結構的音階,叫自然小調。
b:和聲小調:升高自然小調音階的第VII級,叫和聲小調.
注: 4是半音5是一個全音加在一起就等於和聲小調。
c:旋律小調:在自然小調音階上行時升高它的4、5,而小行時還原5、4叫旋律小調。
小調音樂一般第一個音符是從6 或3 開始,而結束在6上。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小調音樂。同大調一樣,要想真正搞懂小調音樂,必須要學習和聲知識。
五、常見簡譜符號
反覆記號
,表示記號內的曲調反覆唱(奏)。如果從頭反覆,前面的可省略。例如:
A B C D E F 實際唱(奏)為: A B C A B C D E F D E F
反覆跳躍記號: 記在曲調的結尾,表示這段曲調的兩次結束不相同:實際唱(奏): A B C A B D
(3)D.C.記在樂曲的復縱線下。表示從頭反覆,然後到記在 Fine 或 處結束。
注:「Fine」是結束。「」是無限延長號,如果放在復縱線上則表示終止。
裝飾音
裝飾音的作用主要是用來裝飾旋律。它們用記號或小音符表示,裝飾音的時值很短。
(1)倚音: 指一個或數個依附於主要音符的音,椅音時值短暫。有前倚音、後倚音之粉。
例如: 前倚音,實際唱(奏) , 中的 5 要唱 (奏) 得非常短促,一帶而過。實際唱(奏) , 仍然唱(奏)很短促。
(2)顫音:由主要音和它相鄰的音快速均勻地交替演奏,顫音的標記用tr 或 tr~~~~~例如:
tr~~~~~
- 實際演奏:
(3)波音:由主要音和它上方或下方相鄰的音快速一次或兩次交替而成.
波音唱(奏)時一般佔主要音的時間.波音分上波音(順波音) 和下波音(逆波音) 兩種.
例如: 實際唱 (奏) 。上波音 實際唱(奏) 下波音
(4)滑音:主要音向上或向下滑向某個音.歡音分上滑音 下滑音 兩種.滑音除聲樂能 演唱這一技巧外.一切弦樂器都可演奏.但鋼琴等鍵盤樂器是無法演奏這一技巧的.
2、頓音記號
用標記在音符的上面,表示這個音要唱(奏)得短促、跳躍。
例如:
1 3 5 3 演奏成:
連音線
用 標記在音符的上面,它有兩種用法:
(1)延音線:如果是同一個音,則按照拍節彈奏完成即可,不用再彈奏,如下面的2的連線 ;
(2)連接兩個以上不同的音,也稱圓滑線。要求唱(奏)得連貫、圓滑。下面的第二個連線就表示兩個
重音記號
用 > 或 或 sf 標記在音符的上面,表示這個音要唱 (奏) 得堅強有力. 當 > 與 兩個記號同時出現時, 表示更強.
例如:
3、保持音記號
用 - 標記在音符的上面,表示這個音在唱 (奏) 時要保持足夠的時值和一定的音量.
例如:
延長號
用標記.(1) 延長記號表示可根據感情情和風格的需要,自由延長音符過休止符的時值.
例如:
小節線
用豎線將每一小節劃分開線叫小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