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無與倫比的宮殿氣象,歷經六百年風霜,依舊熠熠生輝。故宮的建築、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動、演繹,成為故宮六百年的歷史。《故宮六百年》共100講,分6個章節,精選200餘幅圖片,以時間為線索,將明清600多年歷史從頭細細捋來,分別講述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一直到2020年,再現了故宮整六百年的風雲變幻。
《故宮六百年》
閻崇年著
華文出版社出版
故宮藍本
相傳,永樂帝派劉伯溫和姚廣孝二人到北京,進行北京城宮殿設計。到第十天,他們同時拿出自己畫的設計圖,不由得哈哈大笑:所畫兩張城圖,竟然都是八臂哪吒圖!然而,劉伯溫在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時,已經死了二十八年,他不可能參與北京城池皇宮的設計,但是這個傳說也不是空穴來風。
北京故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在此之前,明朝已經建立五十二年,都城定在南京。南京皇宮是朱元璋時建造的,後來成為朱棣在北京建造城池宮殿的模本。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稱帝,開啟了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基業。他雖然在應天建造了吳王宮殿,但對建都在哪裡,卻是十年之間,三變主意。開始想在南京,又想在北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再想建都鳳陽,最終定都南京。
▲關於北京是「八臂哪吒城」的傳說流傳至今
草創宮殿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第六年,即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紅巾軍元帥朱元璋率軍攻佔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七月,朱元璋自稱吳國公,在原元朝江南行御史臺的舊址上,建立江南行中書省。
1366年,拓展建康城。建康舊城,地方狹窄,距鐘山又遠。朱元璋命劉基等重新選址,定在舊城之東、鐘山之陽,周長五十餘裡,規制廣闊雄壯,盡據山川之勝。同年,營建廟社,建築宮殿。朱元璋親自祭祀山川之神後,宮室建造破土動工。
隨之,營建工程負責人呈上宮殿圖。朱元璋看了之後,對建築奇麗、工藝雕琢很不滿意。他說:宮殿只求完善、堅固就可以,何必過分雕琢!古代帝堯宮室,以黃土為階,茅草為屋,房椽畫色,不加雕琢,極其簡陋啊!千年之後,盛德榜樣,都以堯為首。但是,後世競相奢侈,極宮室苑囿之娛,窮輿馬珠玉之玩,欲心一縱,不可收拾,亂由此起。只要上面崇尚節儉,下面就沒有奢靡。珠玉非寶,節儉是寶。所有宮殿,一以樸素,何必窮極雕巧,浪費天下之力!朱元璋畢竟是貧苦出身,尚不忘初心。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建國號為吳,稱吳元年。九月,新宮殿落成。只花了九個月時間,規模不太大,「制皆樸素,不為雕飾」(《明太祖實錄》)。
吳王新宮規制:前為奉天門,門內正殿為奉天殿,中為華蓋殿,後為謹身殿。這就是三大殿。奉天殿左右各建一樓,左為文樓,右為武樓。謹身殿之後為宮,前為乾清宮,後為坤寧宮,再後依次排列六宮。外面圍以皇城,四門: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
吳王新宮給朱元璋帶來了好運,僅一年,他就稱帝建立明朝。
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祀天地於南郊,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年號「洪武」。正月初七日,明太祖朱元璋從舊吳王宮,遷到新宮。(《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這時的新宮,還比較簡樸。歷史記載:有一天,朱元璋下朝還宮,見到皇太子朱標和其他皇子,朱元璋指著宮中空地對皇子們說,這裡不是不可以蓋亭館臺榭,做你們遊觀的地方。如今我讓太監種上蔬菜,是因為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啊(這說明當時宮裡的空地種著蔬菜)。古代商紂王,崇飾宮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國亡。漢文帝想建露臺,因惜百金之費,而沒有建。你們要記住我說的話:「常存儆戒。」(《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七)
但是,建立明朝首都還是刻不容緩的。
洪武三都
明朝的都城設在何處——南京、開封、西安、鳳陽、北京?洪武初年,頗有一番周折。
朱元璋雖然在應天府稱帝,但對在南京建都並未下定決心。他說:「君天下非都中原不可。今中原既平,必躬親至彼,仰觀俯察,擇地以居之。」(《中都告祭天地祝文》)洪武元年(1368)四月,他曾率大軍北去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視察,想就北宋汴梁都城之舊。視察後,改汴梁路為開封府,準備在那裡營建都城。後來,又詔以金陵為南京,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為北京。可是,就在下詔後的第二天,徐達率軍攻佔了大都(今北京),元順帝逃奔塞北。於是「會議群臣」,並再次親去開封察看。經過一年的反覆斟酌和考慮,最後決定以他的家鄉臨濠 (濠州於 1367年改為臨濠府,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為中都。
朱元璋在修建吳王宮殿時,天下尚未大定,所以力崇節儉。到修建臨濠中都時,則表現了帝王都城宮殿的氣派。洪武二年(1369),以新王朝之威勢,集中人力物力,派李善長等督建臨濠中都。到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親至中都驗功賞勞」,
▲明中都午門遺址
回應天當日,竟突然改變初衷,以「勞費」為理由,下令把「功將完成」的明中都營建工程停下來。後來將臨濠已建成的部分宮殿拆毀,移建大龍興寺,以紀念龍興之地。
明中都罷建以後,以新吳王府為基礎,「詔改建大內宮殿」。兩年後,到洪武十年(1377)十月,改作大內宮殿成,制度皆如舊,而稍加增益,規模益宏壯矣。同時改建的還有圜丘、社稷壇。洪武十一年(1378),南京改稱京師;同時,罷北京,仍稱開封府。開封(汴梁)從洪武元年到十一年稱了十年「北京」,但未曾在那裡建都。
朱元璋晚年,曾想遷都關中。洪武二十四年 (1391)八月,派皇太子朱標巡撫陝西,圖關洛形勢,經略建都的事情。由於朱標從陝西歸來,一病不起,次年四月就死了,遷都關中的事也就作罷了。同年九月開始,又大規模擴建南京宮殿。
劉基卜地
前面說過,朱元璋在吳王宮殿籌備之初,即命劉基卜地。這裡有個傳說故事。吳王宮殿正殿基址選好後,洪武帝嫌前方地勢不夠開闊,便將樁橛向後稍做移動,並問劉基:「使得嗎?」劉基無可奈何地一笑,說道:「也好,只是不免遷都。 」城牆修好後,劉基陪朱元璋巡視,朱元璋見工程堅固,很是高興,說:「這牆誰能越過。」劉基隨口答道:「除非燕子飛過。 」(《九朝談纂》卷一,引《冶城客論》)結果,劉基一語成讖,沒過幾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師南京,又遷都北京。
當朱元璋決定在鳳陽建都時,正巧劉基妻子死了,遂請假還鄉。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消滅故元勢力。劉基臨行時奏道:「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果然,中都半途而廢。
劉基善於從戰略上把握全局。朱元璋在營建自己的第一座宮殿城池時,命劉基卜地,規劃建設。吳王宮殿雖簡,但奠定了格局,確定了名稱,為明清兩代500多年的宮殿奠定了基礎。比如,前殿後宮,左文右武,圍以宮牆,四面開設宮門。特別是三大殿的名稱,一直沿用到明嘉靖年間;乾清宮和坤寧宮的宮名,一直沿用至今;四個宮門的名稱,也沿用至今。
後來,臨濠明中都的宮殿建造參考了吳王宮殿、宋都汴梁和元大都的經驗;明京師南京宮殿,更是在吳王宮殿的基礎上擴建並提高的。明永樂帝在營造北京城池宮殿時,又以南京宮殿和中都宮殿為模本。北京故宮宮殿布局,如午門,紫禁城四個角樓,三大殿,東西六宮,左祖右社,內外金水河,都比擬中都。中都鳳陽宮殿在萬歲山之南,北京則在宮殿之後築一土山以為紫禁城屏障,也取名萬歲山。鳳陽宮殿左右有日精峰、月華峰,北京紫禁城左右雖無日精峰、月華峰,但在宮殿中則有日精門、月華門作為象徵。
故宮建築六百年的歷史,要追溯到劉基為朱元璋建造的吳王宮殿,以及後來的明中都和明南京宮殿。這應當是北京故宮的模本。民間傳說劉伯溫參與北京城的設計,看來不是一點影子也沒有的。
總之,明北京皇宮的第一個模本是明南京吳王府新宮殿。明北京皇宮的第二個模本是中都宮殿。明北京皇宮的第三個模本是明朝南京皇宮。最後,北京皇宮,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故宮。
——摘自《故宮六百年》,華文出版社出版
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