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海報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7月26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式上映,票房成績不斷刷新紀錄——創下了動畫電影單日票房紀錄和首周票房新紀錄。截止到7月29日,《哪吒》的票房已經超過了8億,超過《大聖歸來》的9.56億票房,成為國產動畫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的電影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超過15.3億元票房的《瘋狂動物城》(內地上映的動畫票房最高)看來也不是難事。
相關連結:
三天破七億 「哪吒」顯魔力
「另類」哪吒引爆票房引關注
哪吒票房超7億 「餃子」一戰成名
「哪吒」大鬧暑期檔「國漫宇宙」呼之欲出
酷炫「哪吒」領跑 動畫電影暑期「蹬上」「風火輪」?
三天破七億!煙燻妝的「新哪吒」創國產動漫近年新峰值
《哪吒》刷新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紀錄 中華傳統文化是不竭資源庫
票房口碑雙豐收 「醜萌」哪吒緣何這麼火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這位小哪吒,到底為什麼這麼火?首先是其敢於突破傳統的人物形象。電影裡的哪吒頂著黑眼圈,大板牙、塌鼻子,手插褲袋,說起話來一副「混不吝」的樣子,差點沒醜哭。但也正是這個醜醜的、拽拽的、充滿娛樂性的形象,擊中了年輕觀眾的萌點。導演餃子表示,「最初也想過做很乖很可愛的樣子,但後來覺得不過癮,最終,這版黑眼圈的哪吒反而得到了團隊的認可」。而造型靈感來自集體熬夜趕工的團隊。
相關連結:
「哪吒」火了 國產動畫電影產業發展潛力大
票房火爆口碑叫好 國產小哪吒,憑什麼這麼火?
《哪吒之魔童降世》成暑期爆款 它如何打動觀眾?
導演揭秘「火爆」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圖片來源:東方網
這部電影最終寫了66稿,歷經兩年劇本打磨、三年製作,由60多家製作團隊、1600多位製作人員參與,全片特效鏡頭佔了近80%,由全國20多家特效團隊製作完成。在長達五年的創作過程中,每一天都有無數困難,公司裡很多人離職,特效製作者也大量離開,因資金不足也放棄了不少精彩的製作內容。
劇本磨得很辛苦,餃子覺得畫分鏡頭之後,就不會這麼磨了,「沒想到分鏡頭也畫得非常累,每個細節、每個鏡頭挑,分鏡頭一共有五六個版本,最開始有5000個鏡頭,後來改了將近2000多個鏡頭。刪掉這麼多鏡頭,分鏡師也被我們磨得瘋了。分鏡頭磨完了,開始配音、做動畫……一路走來,每次都是挑戰自己的極限,最後能夠完成,我覺得也算是一個奇蹟了。」
相關連結:
把哪吒畫醜,就是為了打破成見
導演餃子:做《哪吒》沒別的,就是死磕
哪吒票房超7億 導演棄醫做動畫17年迎來「一鳴驚人」
「哪吒」首周票房破7億,「火爆」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記憶中的「百變哪吒」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式上映,影片對於「哪吒」這個經典形象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印象中降妖除魔、年畫娃娃般可愛的小英雄這次「洗身革面」,以煙燻妝暴力醜陋童子版出鏡,這一人設改動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特點。作為神話傳說中最被觀眾所熟悉的人物之一,哪吒常出現在影視劇、動畫和小說中。在元朝《三教搜神大全》裡記載著哪吒最初的相貌:「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
相關連結:
一會萌,一會猛 這個哪吒不一樣!(圖)
他不是記憶中的哪吒 但這回國漫講了個好故事
關於哪吒的千古懸案:是男是女?倒黴孩子還是熊孩子?
中國動漫走向崛起之路圖片來源: 文匯報
《哪吒之魔童降世》展示了中國動畫製作技術逐漸與好萊塢縮小差距,視聽效果讓人震撼。從《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國動漫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崛起之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取材,大膽改編重新塑造人物,用全新手法講述符合當下價值觀的故事。作為演繹經典IP的國漫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有許多值得影視從業者借鑑之處。雖然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但是如何用好寶庫裡的資源,將故事變得更適應現代人的口味與審美才是真正考驗電影創作者水平的。
相關連結:
爆款《哪吒》撐不起暑期檔疲弱
國漫崛起,「醜萌」哪吒扛大旗
「最快破億」的小「哪吒」有何大「神通」
你竟然是這樣的「哪吒」 國漫重新定義經典
《哪吒》超越《大聖》來源於傳統的固守和突破
編輯策劃:張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