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懸念,國慶檔真正的票房冠軍被後期口碑回升的《我和我的家鄉》獲得。而在前期被觀眾賦予過高期望、預售票房位列第一的《姜子牙》,則因為上映後巨大的口碑兩極分化,票房最終被定格在15億左右。
大半個月過去,儘管《姜子牙》的話題熱度飛速下降,可是由這部電影引發的「封神宇宙」相關討論卻從未停止。
《姜子牙》片尾出現的楊戩、二郎神和黃天化的彩蛋,觀眾們就已經認定基於同一個「封神宇宙」世界觀的動畫電影「在路上了」。
甚至於在前不久,由追光動畫製作、公布定檔預告的《新封神:哪吒重生》,網絡上也出現了這部電影是蹭「封神宇宙」熱度的言論。
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為題材製作動畫電影,早就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大知名類型。多年來,不僅誕生了諸如《大鬧天宮》《寶蓮燈》在內的經典作品,近幾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這些取材自大眾耳熟能詳故事的作品,讓國產動畫電影再度煥發新生。
未來,還有不少類似題材作品和觀眾見面,「電影宇宙」一詞大概率會頻繁出現。當我們細細剖解「電影宇宙」,會發現這個概念目前的最大作用,是在動畫電影營銷層面的體現。
成也「宇宙」,敗也「宇宙」
2019年夏天,電影觀眾為《哪吒之魔童降世》貢獻了50億票房,他們也將自己對動畫電影的熱情傾注到出片尾的《姜子牙》預告片上。由於兩部電影主角皆取材自《封神演義》中的人氣角色,一時間「封神宇宙」一詞風靡網際網路。
不管是導演、主要製作團隊,還是故事類型、敘事方式,這兩部電影都是毫不相干的作品,唯一相同的就是出品、宣發都是光線傳媒。自《姜子牙》上映之前,光線傳媒都未曾在公開場合承認或否認過「封神宇宙」——這種來自終端市場模稜兩可的說辭,對於保持《姜子牙》的熱度和最終的宣發來說有著天然的優勢。
可以說,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後上映,這對《姜子牙》是幸事,也是不幸。
幸的是,在前期的宣傳中可以捆綁《哪吒之魔童降世》,未上映就已經有極高熱度,讓《姜子牙》成為了國慶預售票房最高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