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電影巔峰、沉淪、復興的風雨70年

2021-02-21 第一院線

中國動畫電影曾在資本與商業化的影響下一蹶不振,又在商業的運作下重拾希望——賣座的中國動畫電影不再局限於低幼化單維度,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中國風電影登上銀幕,獲得掌聲;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先進技術的結合,獲得票房。

中國動畫電影,風雨飄搖了70年,走到今天,終於又走上了上坡路。 


來源丨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

作者丨崔超越   編輯丨於華東

《哪吒之魔童降世》未映已火。

上映前半個月,動畫電影《哪吒》開啟了點映,反饋十分不錯。這意味著,《哪吒》要以票房黑馬的姿態闖入命途多舛的2019暑期檔。

從屢遭詬病,到票房黑馬,諸人感嘆國產動畫電影終於崛起。殊不知,中國動畫電影早已走過風雨飄搖的70年,其間起起落落,曾經歷舉世矚目的高光時刻,而後一點一點丟失光芒。

所幸,文化不死,初心能尋。

破局

 

中國動畫電影的出世,離不開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三兄弟,分別是新中國動畫片、剪紙片、木偶片的奠基人。中國動畫電影在萬氏兄弟改造的僅僅7平米的工作室中,蹣跚起步。

萬古蟾(右) 萬籟鳴(中) 萬超塵(左) 

1926年,身在上海的萬氏兄弟製作了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大鬧畫室》片長僅十分鐘,沒有配音,中國動畫電影尚且處於雛形之中。

 

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電影,是1941年萬氏兄弟製作的《鐵扇公主》。

 

1940年,美國卡通片《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收效甚好。萬氏兄弟受此啟發,決心要做一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高質量長動畫片。歷經一年半,長達1小時20分鐘的《鐵扇公主》完成,創下了亞洲地區第一部長動畫片的記錄。

新中國成立前,萬氏兄弟撐起了中國動畫的大半邊天;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肩負了全國八成的動畫製作。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亦是中國歷史最老的動畫製片廠之一。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術組。1950年,遷到上海隸屬上海電影製片廠。

文藝界百花齊放,上美廠人才濟濟。傑出人才包括中國美術電影創始人萬氏兄弟、漫畫家特偉、美術家靳夕、兒童文學家金近等。

中國電影初入世,已是萬眾矚目。

 

1955年,中國美術片在國際上首次獲獎,獲獎作品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木偶片《神筆馬良》,在國際競選上獲得了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色的》,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完成。1956年,該片獲得第七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獎。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輝煌,與中國動畫電影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正式建廠,當時旗下有剪紙、木偶、動畫部三大部門。

 

多個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的「第一」在此誕生:

 

1958年,第一部彩色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1960年,第一部立體電影木偶片《大獎章》;

1960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1960年,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

1961年,第一部彩色動畫電影《大鬧天宮》;

1963年,第一部彩色木偶長片《孔雀公主》;

1976年,第一部水墨剪紙片《長在屋裡的竹筍》;

1979年,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片《哪吒鬧海》;

1980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獲獎影片《三個和尚》……

 

這些很多個「第一」創造了諸多奇蹟。

由萬籟鳴與唐澄合作導演的《大鬧天宮》歷時4年完成製作,在40多個國家上映、先後參加18個電影節展映。美聯社曾報導稱:「《大鬧天宮》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決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1979年,《哪吒鬧海》橫空出世。因為缺乏經驗,打算參與第33屆坎城電影節評選的《哪吒鬧海》錯過了報名截止日期。儘管充滿遺憾,坎城依然為《哪吒鬧海》安排了放映會。放映結束,這部東方電影獲得了坎城特地為其設置的臨時獎項:特別放映獎。

 

除此之外,堪稱經典的動畫電影《雪孩子》《九色鹿》《天書奇談》,豆瓣評分為8.9、8.8、9.1,均是高分佳作,成為一代80後的童年回憶。

至此,中國動畫電影已經走到90年代,左手是光明,右手是暗影。

 

那些認真做電影的年代,成為了讓人懷念的過去。

 

混沌

 

體制與市場的衝擊是突如其來的,國企改革、電視的加入,突然打亂了電影市場的原有秩序。

 

1980年中宣部通過了電影體制改革方案,包括對北影、上影、長影等六家製片廠實行「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獨立核算,向國家徵稅,自負盈虧」的改革。

 

改革一直在緩慢進行,直到90年代初期,電視機得到普及,觀影不再是人們的少有的娛樂形式,電影廠普遍機構冗雜,盈利困難,體制內的工人並不佔有工資優勢。

 

人才急劇流失。

 

上美廠裡的年輕人紛紛南下,他們形容這場跳槽是「勝利大逃亡」,奔赴深圳。

 

深圳有兩家動畫代工公司,美資的太平洋動畫和港資的翡翠動畫,這兩家公司做的事情很簡單——接下已經設定好人物、情節的動畫電影,工人只需將動作的過渡畫面「填充」出來。因為「計件工資制」,畫的快的工人月入過萬,遠高於上美廠的幾百元固定月薪。

 

曾經啟蒙了日本動漫之父手塚治虫、影響了宮崎駿的中國動漫行業,在那時更關心盛行於日本的「計件工作制」。計件付酬不鼓勵創新,不斷投入新的短片很費錢,而系列片只要搞好開頭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來以後就不會花太多功夫。

之前中國動畫產業那種每一部短片都嘗試新手段的創作方式正在被拋棄。

可以確定的是,從深圳引發的代工潮已然侵蝕了中國動畫電影的創作力。

 

一面是本地創作力的枯竭,一面是外來文化的攻城略池,大量來自鄰國日本的動畫片傳入中國,90後的回憶被《鐵甲小寶》《灌籃高手》《聖鬥士》等等動畫佔據。

 

與此同時,宮崎駿作品登上神壇,來自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吸引了更多目光——《玩具總動員》系列、《神偷奶爸》系列、《功夫熊貓》系列……中國觀眾一邊吐槽國產動畫電影的沒落,一邊為外國電影貢獻票房。

2005年,喜羊羊橫空出世。儘管喜羊羊被人吐槽畫質低劣,「橫著走路」,但依然不妨礙其成為00後的主要回憶。國內影人逐漸有了IP化的概念,「喜羊羊」這個IP被開發得淋漓盡致。 

2009年,喜羊羊系列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被搬上電影銀幕,獲得8621萬票房。隨後,喜羊羊系列動畫電影上演了7部,票房升高後又跌落,2015年之後不再上映。

從2014年到2019年, 6部熊出沒系列電影票房累計超過25億元。

低幼動畫電影成為市場風向標,加之2014年起,市場瘋狂推崇IP,中國電影市場野蠻增長。過分迷信IP,導致電影本身的內容、製作技術、工業化水準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豬豬俠》等基於大IP的動畫電影先後被搬上電影銀幕,中國動畫電影陷入低幼化漩渦。

 

但中國廣大的兒童基礎仍然讓低幼化電影有了充分的賣座信心。

復興

2015年是一個分水嶺。

 

2015年,歷經8年製作時長的《大聖歸來》上映。

 

這是一部引發了國民級關注度的國產動畫電影,豆瓣8.3,總票房9.56億。儘管如同其他的動畫電影一樣,初期排片不佔優勢,但《大聖歸來》依然依靠「自來水」的力量開闢出一個市場來。

 

在此之前,不是沒有優秀的國產動畫電影。三部《魁拔》,豆瓣評分為7.9、7.8、8.2,票房僅305萬、2535萬、2425萬。最好的票房不過是喜羊羊最差票房的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魁拔》IP受眾較窄是其一,定位不清晰是其二——大人不去看,小孩看不懂。

《大聖歸來》的意義,就在於給了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的一劑強心劑。它是首部票房達到十億級的中國動畫,證明了國風動畫市場的強勁;同時也為中國動畫電影指明了方向:合家歡、成人向、高工業水準。

《大聖歸來》將國風融入動畫之中,情節緊湊,人物性格鮮明,對話也有了智商。世人仿佛看到了中國動畫電影冉冉升起的明天。畢竟中國動畫電影沉寂了太久,大家都在為希望買票。

在市場的鼓勵下,反低幼化的中國動畫電影開始復甦,每一年都有一兩部引發國民級討論的電影。

中國長達5000年的歷史資源相當豐富,值得深挖,《大魚海棠》《大護法》《風語咒》《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相繼登場。

但票房都不如《大聖歸來》樂觀。票房高的《大魚海棠》5.65億,《白蛇:緣起》4.49億;但也有《大護法》8760.3萬,《風語咒》1.12億。

單部電影的成功並不能代表整個動漫行業的崛起,一個完整產業鏈的打造,需要數十年的積累、對此充分信任的投資方、充沛的人才基礎…… 而中國動畫電影斷層了太久。

儘管觀眾給了面子,但批評的聲音沒有停止過,主要集中在敘事能力較弱、美術畫面有待提高。

 

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評論,也逃不過這兩點。有人說,在這裡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崛起;也有人說,改編得亂七八糟,劇情尷尬。

中國動畫電影曾在資本與商業化的影響下一蹶不振,又在商業的運作下重拾希望——賣座的中國動畫電影不再局限於低幼化單維度,我們看到了濃墨重彩的中國風電影登上銀幕,獲得掌聲;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先進技術的結合,獲得票房。

中國動畫電影,風雨飄搖了70年,走到今天,終於又走上了上坡路。 

它經歷過巔峰、走過了最壞的時代,如今可以是更好的時代。

相關焦點

  • 70多年前的中國動畫有多牛,竟催生了日本動漫之神?
    中國動畫《大聖歸來》 王柏榮,沒頭腦之父,曾導演《南郭先生》《沒頭腦和不高興》《火童》,於2018年9月1日去世。 陸青,擔任《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雪孩子》《鹿鈴》《天書奇譚》《三毛流浪記》等主要原畫,於2017年9月6日去世。 馬克宣,導演《山水情》《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於2015年4月6日去世。
  • 6部動畫大片吹響中國動畫電影號角
    新華網昆明1月14日(記者陳鵬)2009年,中國動畫電影從沉睡中醒來,連續上映6部大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馬蘭花》、香港動漫大師黃玉郎的《神兵小將》、緣成影視的《齊天大聖前傳》、北京中視互動領銜的《麋鹿王》、北京夢幻動畫的《快樂奔跑》以及光線傳媒的合作大片《阿童木》。
  • 中國動畫電影需要《白蛇:緣起》這樣的流水線作品
    目前來看,合家歡題材並不適合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這件事不論是追光動畫還是原力動畫,都已經用了五六部作品來做了證明。2018年上映的《媽媽咪鴨》畫面出色,配音優秀,劇本紮實,標準的合家歡電影,最後卻只有3700多萬的票房,連成本都沒有收回來。而《白蛇:緣起》讓我們看到即便不依託現有的動畫漫畫IP,也可以做出成熟的、受歡迎的商業動畫電影。
  • 最細回溯:新中國70年動畫電影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中國動畫創作力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創作出了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寶蓮燈》《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多部優質作品,豐富了國內觀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多個獎項,為中國動畫片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 風雨巴山遺恨遠 至今人念大將軍(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追尋鄒容的光輝事跡、探究鄒容的精神境界,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辛亥革命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嚴昌洪。  「鄒容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風雨如磐』故國暗的時代。」嚴昌洪表示,少年時,鄒容便立下報國之志;《辛丑條約》籤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風雨哈佛路》殘酷的現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淪的心態!
    《風雨哈佛路》殘酷的現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淪的心態!《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一個面對家庭重重困境的女孩,仍舊以自已單薄努力登上哈佛大學的故事,影片根據真實事件的改編,卻並未有何般煽情的去呈現這一過程,電影前半段將鏡頭聚焦於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麗茲苦難的生活境遇,後半段則以堅韌平淡的鏡頭寫實生活,精簡有力的臺詞成為了電影塑造人物的核心。《風雨哈佛路》為美國2003年上映的劇情傳記,別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今天想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請您談談您的看法和理解,好嗎?  老師:好的。  學生:那就請孫老師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提出,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給我們做一些介紹。  老師:好的。作為當代中國的歷史敘事,大家都知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 上海美影廠60周年暢想:中國動畫崛起之路從復興美影廠開始
    走過一甲子,上海美影廠孕育出品了600多部動畫作品,獲得了動畫界「中國學派」的美譽。站在新起點,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影視市場競爭,幾代中國動畫人始終不忘初心,繼往開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廠,也是中國歷史最老的動畫製片廠之一。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術片組,次年遷到上海隸屬上海電影製片廠。
  • 姜子牙》火了,中國動畫100年內幕藏不住了
    在他心中,那時的中國動畫走在世界前列,能到此拜訪榮幸之至。可當他滿懷憧憬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交流創作時,很多事情已發生變化。上美領導對創作並無多大興趣。更多的是關心日本動畫產業的薪酬制。一腔熱情,被澆了滿頭冷水。
  • 90年磨一劍,中國動畫電影從規模化走向精品化
    20億元的影片,2016年動畫電影的高峰出現在7月上映的《大魚海棠》,斬獲5.65億元票房……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動畫正在崛起!這個一度被我們打上「低幼」、「雷人」標籤的國產動畫電影,在以前,卻推出過亞洲首部動畫長片,甚至比我們現在的二次元文化中心日本還要早,然而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國產動畫從萌芽走向巔峰又進入低谷,如今再次復甦。本期文創資訊記者將帶領大家一起回到上世紀初,重溫國產動畫電影由亞洲第一步到沉寂數十年後的發展歷程。從1926年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的誕生算起,中國動畫至今已經90歲了。
  • 國漫的復興還只是個夢,《大聖歸來》到《姜子牙》沒有一絲進步
    在美國的迪士尼影業公司出品的《冰雪奇緣》奪得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時,在好萊塢的《尋夢環遊記》獲得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時,你是否想過中國的動畫曾經也處在世界的巔峰?
  • 中匯文化「走向復興」—郵票展亮相 | 第十二屆中國(濰坊)文展會
    青島中匯文化應邀參加出展,舉辦「走向復興—郵票展」,共慶祖國70周年華誕!◆中匯文化舉辦「走向復興—郵票展」,祝偉大的祖國生日快樂!本次展覽以時間為脈絡,從1949-2019年,每十年為一個篇章,共計7個篇章。展覽以國家名片「郵票」為載體,從人物、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重大成就、社會風貌等方面展示祖國發展的風雨路程。
  • 潘倩倩新歌《中國志氣》獻禮建國70周年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70年來,在中國人民及海內外華人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中華兒女正式踏上了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徵程。
  • 世界動畫日:從人民日報點名的18部童年動畫,看60年國漫曲折
    2020年10月28日,又一個世界動畫日,距離歷史上第一部動畫電影誕生過去了128年。而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誕生於1922年,距今也有98年。 28日上午10時,人民日報就話題「100秒重溫童年經典動畫片」發布微博視頻。
  • 《哪吒》爆紅背後:中國動畫70年辛酸往事
    只可惜,1920年,電影夢還沒開始做,邵就因病去世。彌留之際,他幫兒子邵醉翁買下「小舞臺」劇院。父親走後,邵醉翁開始經營文明戲。不料,隨著外國電影湧入,觀眾迅速流失。眼看大勢已去,邵醉翁轉身去琢磨電影,5年後創辦「天一影業」。當時,他弟弟邵逸夫還在念中學。香港的「邵氏電影」,八字還沒一撇。幾乎同一時間,20世紀初的上海,同樣被電影吸引的,還有萬氏四兄弟。
  • 中國動畫電影的2019:上映31部,總票房70.95億元
    2019年,國產動畫電影上映31部,總票房70.95億元;進口動畫電影上映42部,總票房44.09億元。 因為《哪吒》50.01億元的票房,這個成績被拉高到了一個近乎夢幻的水平。不過,去掉這50.01億之後,我們仍然收穫了20.94億元的票房,這個數字比去年國產動畫電影總票房16.57億元高了26%。
  • 新中國外交70年的光輝歷程和基本經驗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新中國外交70年年史詩般的歷程,凝結著我們黨堅持不懈推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成果,對於我們是一座思想寶庫,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經驗。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在外交上走過了一條極不平凡的道路。
  • 中國首部聚焦民族工業的動畫電影《江南》「啟航」!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江南》由SMG尚世影業出品、江南造船旗下中船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作為中國首部聚焦民族重工業的動畫電影,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動畫電影《江南》「啟航」活動選擇在江南造船舉行,緣於這裡正是影片創作初心的發端地,更是見證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壯大的起源地。影片講述了清末浦江岸邊,少年阿榔與機匠陳鐵寒師徒等人齊心為國效力,修護戰艦,製造軍械的故事。從一個製造局學徒少年的視角回溯軍工機匠的愛國初心,再現了百年前的時代圖景、頌揚了軍工人的家國情懷。
  • 通訊:用珍貴的畫面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記熱播紀錄片《中國的...
    這是蘇聯攝影師70年前在中國拍攝的珍貴影像,如今終於公之於世。  紀錄片《中國的重生:蘇聯攝影師眼中的中國》正在「俄羅斯-24」「俄羅斯-1」電視頻道以及網絡熱播。短短一周內,6部時長各十多分鐘的影片在多家視頻平臺快速傳播。
  • 挑戰巔峰,冰川時代攜手《攀登者》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值此國慶70周年之際,冰川時代天然礦泉水攜手《攀登者》向祖國獻禮,共祝盛世華章。這是一部群星雲集的電影,吳京、章子怡、張譯為首的演員陣容,用專業為影片護航。當然,行雲流水的演技是加分項,而最真實的家國熱血情與挑戰巔峰精神,莫過於故事改編自現實原型。這部具有挑戰巔峰精神的影片,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登山冒險為題材的電影作品,以真實故事為原型,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任務的艱難過程。極端天氣下,低溫、缺氧、疲憊、飢餓,犧牲接踵而至,讓隊員每走一步都在死亡邊緣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