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值得我們知道的故事。
1984年,宮崎駿來到嚮往的中國。
作為如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動漫大師,當時深受中國動畫啟蒙。
在他心中,那時的中國動畫走在世界前列,能到此拜訪榮幸之至。
可當他滿懷憧憬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交流創作時,很多事情已發生變化。
上美領導對創作並無多大興趣。
更多的是關心日本動畫產業的薪酬制。
一腔熱情,被澆了滿頭冷水。
宮崎駿失落而歸,只留下一句:
「對於中國動漫,我失望至極,無以復加。」
一語成讖。
彼時人們尚未意識到,中國動畫正走下神壇。
往後幾十年,那份失望刻進了中國人的骨子裡。
時間拉回2020。
《姜子牙》重新定檔。
消息衝上熱搜,掀起一陣浪潮。
此時距離哪吒燃爆國人,不過一年。
人們滿目希冀,嚷嚷著:
「中國動畫在崛起。」
但,與其說是崛起,我更願意稱之為——
復興。
回望百年,這一路真不容易。
從萌芽到巔峰,從衰落到復興,這是關於中國動畫的故事。
一個足夠熱淚盈眶,值得每個中國人知道的故事。
01
O N E
上世紀20年代,國外動畫火熱。
傳至中國,影響了不少人。
可中國動畫,一片空白。
彼時南京,喜愛動畫的萬氏四兄弟萌生了念頭:
做中國自己的動畫。
時局動蕩,有些人連口飯都吃不起,他們沒有資金設備。
加上國外動畫技術資料通通保密,只能靠自己。
有多艱難可想而知。
但萬氏兄弟沒怕。
他們把7平米亭子間改成了工作室,四個人擠在裡面工作。
全家縮衣節食買來舊照相機,改成攝影機用。
反反覆覆摸索,接二連三地失敗。
終於,硬是給他們搗騰出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舒振東華文打字機》。
幾個年輕人卯足勁,推開了中國動畫大門。
此後,他們又摸索著拍出近萬張畫稿的動畫《大鬧畫室》。
一個在畫室搗亂的墨水小人為中國動畫再添薪火。
這年,是1926。
此後,萬氏兄弟一發不可收拾。
他們在那小小工作室裡,試驗了上萬次後,研究出國外嚴格保密的有聲動畫技術。
萬氏兄弟
經過十幾部動畫實驗,拍攝了有聲動畫《駱駝獻舞》。
中國動畫,自此萌芽。
可論實力,還是落後國外一大截。
迪士尼動畫長片《白雪公主》享譽海內外,而中國連一部像樣的動畫長片都沒有。
已是資深動畫人的萬氏兄弟當然不能忍,便下定決心:
拍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還要比國外更高質量。
這可不簡單。
時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們只能冒死躲進上海租界創作。
當時還很窮,資金一度短缺,拖欠了工作人員好幾個月工資。
但沒人有怨言,他們一心只想著要爭口氣。
原本只需要9000張畫稿,他們硬是畫了3萬張。
片中孫悟空在與火焰山對抗,現實中創作團隊也在過火焰山。
足足花了一年半時間,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面世。
這不僅僅借打敗牛魔王之意鼓舞了當時士氣。
更是宣告著中國動畫有了與國外分庭抗禮的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鐵扇公主》在日本放映時,臺下有位少年入了迷。
看完之後,他成了導演萬籟鳴的擁躉。
跟隨偶像,少年果斷棄醫從畫。
他叫手塚治虫,《鐵臂阿童木》創作者,也是日本動漫之父。
歷史就此為後來的衰落埋下伏筆。
這是後話了。
手塚治虫(右)導演萬籟鳴(左)
在中國動畫即將大步向前之際,戰爭洗刷了希冀。
早期動畫片悉數被毀,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中國動畫,臥薪嘗膽。
當時國外已有彩色動畫,國內還是黑白,彩色技術尚屬機密。
這一次站出來的,同樣是萬氏家族。
萬籟鳴兒子萬國強僅靠一本載有彩色顯影液配方的雜誌,不斷試驗。
無數次失敗後,總算研究出了彩色顯影液。
自此,中國徹底告別黑白動畫時代。
《小小英雄》《野外的遭遇》等等彩色動畫呼之欲出。
越來越多動畫人加入其中。
他們懷揣夢想,認真低頭趕路。
無比虔誠勾勒著屬於中國動畫的烏託邦。
02
T W O
時間來到1955年。
那年中國動畫憑藉《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國際上首次獲獎。
本該舉國歡慶,卻沒人高興得起來。
這部動畫模仿蘇聯畫風,由蘇聯專家指導,以至於一度被當成蘇聯動畫。
羞愧二字爬上中國動畫人心頭。
一場民族化改革由此拉開帷幕。
他們把京劇揉進動畫,隔年創作出《驕傲的將軍》。
反響之好,讓中國動畫愈發篤定,這條路走對了。
國內動畫創作熱情空前高漲。
借著東風,承包無數人童年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橫空出世。
無數動畫大師慕名而至,中國動畫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有木偶片《神筆馬良》《東郭先生》;
摺紙片《聰明的鴨子》;
還有拍攝難度極高的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漁童》等等。
不滿足現狀的創作者甚至想把中國水墨畫搬上熒幕。
放眼世界,沒人做過。
與歷來動畫做法天差地別,在當時看來很難。
可上美廠創作者偏不信邪。
於是,取材於齊白石名作的《小蝌蚪找媽媽》在一片質疑聲中誕生。
那一群水墨暈染下的小蝌蚪,幫著中國摘下了「第四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就連日本動漫導演高畑勳也為之震驚:
「看的時候我都傻了,沒想到竟然能做出這樣的作品。」
他更沒想到,小蝌蚪之後,還有一個讓世界震撼的孫悟空。
年少喜愛孫悟空的導演萬籟鳴心中一直有個執念:
要拍出桀驁、永不服輸的齊天大聖。
為此,他四處籌錢,不厭其煩和別人講大鬧天宮的故事。
受盡白眼才算拉來投資,但才半年便被撤了資。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坎坷遭遇使他更加專注於這部《大鬧天宮》。
當時條件相當艱苦,沒有先進技術,僅僅靠的是簡單的畫筆。
他們把每個人物的性格、故事背景等等都分析了個遍。
每個角色都經過精心設計。
畫師們跑到戲劇學校觀察演員們的動作,學上孫悟空的翻雲手、舞花棍。
甚至還請來「南猴王」,仔細觀察孫悟空的精髓動作。
前後經過四輪設計,才有了今天的美猴王:
黃上衣、虎皮裙、紅褲子、黑靴子。
勇猛矯健,神採奕奕。
畫的時候,他們都對著鏡子反反覆覆設計表情。
不僅人物角色,為使片中各色背景更加逼真,他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跑遍中國各地。
耗時耗力臨摹來中國古代建築、服飾等等。
幾十個人,整整花了7萬多畫稿。
配音演員也沒落下。
當時錄音棚不像今天,只搭在一個小小陽臺上。
時值夏天,棚內40多攝氏度,人待在裡面熱得慌。
為避免產生雜音,他們錄音時還不開風扇。
這樣的狀態,他們得工作上一天。
皇天不負苦心人。
《大鬧天宮》一舉成名,在國際上拿獎拿到手軟。
那個不畏強權,桀驁不馴的孫悟空把中國動畫送上神壇。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03
T H R E E
孫悟空之後,哪吒再掀波瀾。
原本作為中蘇合拍片的《哪吒鬧海》一度不被蘇聯人理解。
在他們認知裡,死而復生太不科學。
加上其他原因,合拍被擱置。
直到1978年,塵封已久的劇本再度拿了出來。
這一次,是為慶祝建國30周年。
匯集了當時聲名遠播的動畫班子。
幾十個動畫人,畫了5萬多張畫稿。
一絲不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念頭:
要比導演的要求完成得好。
當時為哪吒配樂的是作曲家金復載。
一貫以來,他從不批量生產,而是為每一部動畫量身定做。
當時正好遇上戰國曾侯乙編鐘出土,他不辭辛苦跑去錄下聲音,為動畫添磚加瓦。
耗時一年多,作為中國第一部寬熒幕動畫電影的《哪吒鬧海》終於面世。
不論是國內外,都讚不絕口。
在當時看來,這已是最高水準。
那年暴雨之中,哪吒身著白衣,揮劍自刎一幕,至今讓人淚目。
重生的哪吒為中國動畫再續巔峰。
還有那部堪稱奇蹟的《山水情》。
作為水墨動畫,畫稿都由毛筆完成。
這裡涉及很大的問題,毛筆畫很難把控濃淡,要使畫面不突兀,就必須做到濃淡程度一致。
可想而知,畫師們得花更多功夫。
不僅如此,為使片中彈琴動作更加逼真,他們請來琴師。
好幾個人圍著他,從各個角度畫。
匠人之心,溢於言表。
於是,人們看到中國水墨動畫巔峰。
峭壁之上,少年撫琴。
悠揚琴聲,山間迴響。
直到今天,這部全片沒有對白的動畫依舊令人震撼。
有人評價:「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
確實如此。
那個年代的動畫人,心中有光,眼裡有海。
他們懷揣夢想,為國人,為世界帶來一部又一部誠意之作。
諸如《天書奇譚》《阿凡提的故事》《三毛流浪記》等等都花去了動畫人們很多心血。
以上種種,成就了中國動畫盛世,也成了許多人童年的白月光。
哪怕今天看來,也很難超越。
原本以為這光景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但沒想到,很快中國動畫開始走向了下坡。
04
F O U R
看似風平浪靜的動畫圈,實則暗流湧動。
作為中國動畫代表的上海美影廠慢慢在掉隊。
500多名員工,一年僅能出品400分鐘左右的動畫片。
放眼日本美國,200多名員工就能生產3000分鐘。
相形見絀。
而中國動畫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低齡化,以致流失了不少觀眾。
不僅如此,第一批動畫人逐漸老去過世更是雪上加霜。
新生代動畫人卻始終未能獨當一面。
彼時上海美影廠還遭到各種代工公司高價挖人。
比起耗費心血的原創,年輕一代更願選酬勞優渥的動畫代工。
於是,人才迅速流失,原創能力江河日下。
《黑貓警長》導演戴鐵郎捲入上海美影廠利益鬥爭後被辭退。
也因此,這部動畫片僅僅出了5集。
第五集的結尾,黑貓警長用槍打出「請看下集」,卻再無下集。
內憂之下,輝煌不復當年。
國際場上再難中國動畫身影。
當然,也有掙扎過。
中國進行過動畫系列片的嘗試。
如《葫蘆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與貝塔》等等也成了不少人的童年。
但,這也暴露出了上海美影廠問題。
葫蘆娃之所以全都長得一樣,是因為真沒錢了。
終究,這些耗盡了美影廠所有元氣。
還是未能挽大廈之將傾。
外患實在太多。
那個曾因為《鐵扇公主》而轉行的手塚治虫,多年後帶著《鐵臂阿童木》奔向中國。
一個被國外動畫割據的時代悄然開啟。
日本有《哆啦A夢》《灌籃高手》等等,美國則是《米老鼠》《藍精靈》等等。
那個時候,中國熒幕全被這些國外動畫霸佔。
為搶佔市場,這些動畫都被廉價轉賣到中國。
以至於中國本土動畫企業的生存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動畫都被別人甩在身後。
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屈指可數。
被逼到無路可退的上海美影廠做了殊死一搏:
迎合市場,創作《寶蓮燈》。
這部動畫被寓以中國動畫翻身仗。
但都沒想到,這仗還是打輸了。
1200萬的血本,學著好萊塢拍攝。
請來姜文、陳佩斯等人表演。
還請來劉歡、李玟、張信哲演唱主題曲《天地在我心》《想你的365天》《愛就一個字》。
上映之後,少年沉香,劈山救母,成為一段佳話。
但也僅止於此。
沉香救出了母親,卻沒能拯救中國動畫。
各種爛片還是橫行霸道。
上海美影廠於上世紀最後一年走向沉寂。
再往後,本土動畫越來越低齡化,再難出佳作。
各種劣質和只為賺錢的動畫層出不窮,把人們信心打擊了一次又一次。
中國動畫,走下神壇。
05
F I V E
多年的銷聲匿跡使得國人對中國動畫喪失信心。
每每提及,偏見頗多。
人們給中國動畫貼上了標籤:低齡、幼稚,爛。
那時的動畫,對於經歷過動畫巔峰的人而言,簡直不堪入目。
各種爛梗,各種無釐頭汙染著人們眼睛。
大家更願意為國外動畫買單。
復興何其艱難。
但幸好,匠人未曾離去,只是還在探索。
《藍貓淘氣三千問》率先撕開一道口子,為少年兒童普及各種知識。
《我為歌狂》推陳出新,令人眼前一亮。
《圍棋少年》接踵而至,動畫市場題材開始多元。
由作家餘華擔任顧問的《虹貓藍兔七俠傳》成了無數人童年的白月光。
還有那部七年磨一劍的《中華小子》,一舉拿下多個頻道收視冠軍。
國際動畫節上也聲譽滿滿。
中國動畫人在貧瘠土壤裡孕育著希望。
一個叫餃子的醫學生帶著這份希望轉行開始做動畫。
憑藉一部《打,打個大西瓜》在網絡上聲名大噪。
看過的人每每提及,都會連番稱讚:「牛!」
而作者本人自此沉寂,不是消失,而是醞釀著更加牛逼哄哄的作品。
這期間,其他動畫人也沒閒著。
《我叫MT》《羅小黑戰記》等等網絡動畫相繼誕生。
《大魚海棠》《大護法》《白蛇:緣起》紛杳而至。
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
大聖身披銀甲,手持金箍棒,拼盡全力掃除那層籠罩很久的陰霾。
9.56億票房,成了中國動畫一個豐碑,像是在告訴人們:
中國動畫歸來了。
彼時那個叫餃子的年輕人正臥薪嘗膽。
兩年時間裡,他改了66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劇本。
對於動畫要求,極盡苛刻,
哪吒的設計稿,改了一次又一次。
全片特效鏡頭高達一千多個,每個都不含糊。
申公豹變臉那個鏡頭,製作了很多個版本都不如意,甚至嚇跑了製作人員。
其他人也經常被餃子的嚴苛逼瘋。
由於經費問題,他自己還身兼多職。
這樣艱苦的條件,很多人都在咬牙堅持。
2019年,魔童降世。
上映僅4天,票房達8億。
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燃爆無數國人。
多年前,孫悟空和哪吒把中國動畫送上神壇。
多年後,還是大聖和魔童把中國動畫拽出低谷。
看著如今光景,我仿佛看到當年的先輩。
遙想當年,儘管那時技術落後,可先輩們一腔孤膽,創作了一個中國動畫巔峰。
說到底,更重要的是那顆心,赤誠熱烈的匠心。
如今,中國動畫人才真正從先輩手中接棒。
而我希望,我們都能保持先輩的匠人精神,續寫先輩傳奇。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世界提及中國動畫,一定會豎起大拇指說上一句:
「中國動畫是真的牛!」
/今日作者/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