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中「陽春白雪」的古典音樂,如今也迎來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近日,有著音樂界「視覺中國」之稱的庫客音樂正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KUKE」,首次公開招股發行定價確定為每股10美元(ADS)。上市首日庫客音樂高開近8%,盤中一度漲超50%,兩度觸發熔斷。截至1月14日,庫客音樂股價報收10.15美元/股,總市值3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庫客音樂第一次和資本市場「結緣」。早在2016年,公司曾掛牌新三板,短短一年後,庫客音樂從新三板摘牌。此後,其曾兩度衝刺港交所,最終選擇赴美IPO。
近年來,騰訊音樂、華納音樂以及Spotify等在線數位音樂平臺紛紛登陸美股市場,深受美股投資人的青睞。庫客音樂登陸資本市場,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古典音樂背後巨大的潛力和價值。
一直以來,古典音樂雖看似「高冷、過時」,但在網際網路助力下同樣可以風生水起。不過,面對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商業價值,中國古典音樂市場尚不完全成熟,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深度綁定拿索斯 古典音樂版權平臺庫客音樂赴美上市
作為一家聚焦古典音樂領域的公司,成立於2006年的庫客音樂主要從事中國古典音樂的版權許可、訂閱和教育服務。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的前三季度,庫客音樂營收分別為1.52億元、1.46億元和0.3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046.4萬元、5676.2萬元和-5993.3萬元。公司表示,2020年虧損的主要原因是運營成本的上升和疫情的影響。
不同於耳熟能詳的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對於很多人而言,或許並不熟悉庫客音樂,這主要是由於相比前兩者的TO C模式,庫客音樂經營模式主要為TO B。事實上,商場、圖書館、航空公司等背景音樂,大多來自庫客音樂的授權。
「庫客音樂不是一個死的資料庫,他們做得很紮實。音樂研究、教育、欣賞等很多渠道做得都很深,向外延伸的觸地點非常多。登陸資本市場後,有利於整合更多更大的資源,現在很多音樂資源都是散落在市場上的。」資深樂評人蘇立華告訴每經記者。
每經記者注意到,庫客音樂的版權商業模式及盈利能力,與華納音樂集團更為相似。和華納音樂一樣,庫客音樂集團是中國在線音樂平臺騰訊音樂和網易雲音樂的長期版權提供方。
在這一商業模式下,音樂授權與訂閱是庫客音樂的核心收入來源。據庫客音樂招股說明書披露,在2019年營收中,音樂授權與訂閱的收入佔比為44.8%;智能音樂教育、古典音樂現場演出活動收入佔比則分別為31.0%和24.2%。
音樂授權與訂閱撐起庫客音樂「半壁江山」的背後,是庫客音樂手握版權王牌,其擁有涵蓋世界98%的古典音樂曲目版權。而其擁有的版權優勢主要來自於其內容提供商拿索斯的「助力」。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庫客音樂95%的內容來自於拿索斯。公開資料顯示,拿索斯集團成立於1987年,由德國的克勞斯·海曼創立,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古典音樂唱片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顯示,截至目前庫客音樂創始人、董事長餘赫持有拿索斯75%的股權。
事實上,庫客音樂的管理團隊天然擁有音樂「基因」,餘赫出身於音樂世家,其外祖父丁善德是知名作曲家、鋼琴家、教育家;餘赫的哥哥餘隆則是著名指揮家和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創立者,這使得庫客音樂在音樂市場和資源開拓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庫客音樂創始人、董事長餘赫
2020年庫客音樂收購北京國際音樂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BMF)。截至2020年9月30日,BMF已經與近2000位知名藝術家、360支管弦樂團開展了超過600場現場古典音樂表演。
中國古典音樂市場潛力巨大 但當下市場結構混亂,尚未成熟
不僅僅是庫客音樂。隨著數位音樂平臺的愈發活躍,騰訊音樂、華納音樂以及Spotify等在線數位音樂平臺紛紛登陸美股市場。Choice數據顯示,在過去半年多時間中,華納音樂、騰訊音樂股價累計漲幅分別超30%、60%。
庫客音樂登陸資本市場,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古典音樂背後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古典音樂雖看似「高冷、過時」,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同樣深受年輕人喜愛。據流媒體平臺Deezer、英國唱片協會和皇家愛樂樂團發表的一份聯合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中,18~25歲的年輕人佔全世界古典樂迷的三分之一(34%)。
《2020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達3950.96億元人民幣,以數位音樂為主的核心層產業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長。「中國古典音樂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有很多很專業的人都在積極去做這個市場。」蘇立華坦言。
對中國古典音樂發展有著長期關注的他,並不否認國內古典音樂市場的巨大潛力,但同時國內古典音樂市場的不成熟、不完善也讓他感同身受。
「當下中國整個古典音樂市場殘缺又混亂,商業上投機,藝術上忽悠。根本沒有按照商業運作規律和遵守藝術規律在做事,該搞藝術的在經商,經商的在拿藝術玩票。這樣怎麼可能把藝術做純粹,也不可能用商業手段來支持藝術發展,做到商業與藝術雙贏。」在蘇立華看來,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沒有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沒有各司其職。或者說人們不專業地去做事,起碼沒有按照嚴格的標準去專業做事。藝術家為了討好商人在藝術上妥協,商人為了滿足玩票不尊重藝術家的藝術追求。」
「當下古典音樂市場最需要做的是消費者的培養。但並沒有人來投資培養用戶、培養專業的市場開發、專業的音樂家的經紀人等,都一窩蜂去投資建演出場所,去推銷演出項目,而不是推廣音樂文化和培育消費市場。相當於一個市場,只做產品生產,不去管銷售和售後服務,這個市場結構是非常畸形的。」蘇立華表示。
市場產業鏈環節的缺失,讓古典音樂市場的消費更多偏向於「明星化」,而不是藝術推動下良性循環的市場。「明星演奏家在哪裡,哪裡票房就爆滿。真正的古典音樂應該去推廣音樂本身,而不要去炒作藝術家。否則藝術家很容易被誤導,拿藝術來宣傳自己而不去追求藝術的高度和純粹。」
不可否認,音樂藝術是一種文化,和影視產品等眾多文化產品一樣,並非快消品。在商業價值的探索中,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平衡至關重要。蘇立華強調:「做文化藝術建設,必須要先投入後收入,而且其產生的商業長尾效應非常巨大。」
圖片來源:庫客音樂供圖
每日經濟新聞